探索与创新十篇

时间:2023-03-18 09:49:32

探索与创新

探索与创新篇1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参与;探索;创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参与 探索 创新”的教学模式下努力学习、探索,获得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塑造一代新人的想象。仅基于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巧导激趣,培养参与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参与”乃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的最根本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情境创设、巧导激趣,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学生始终是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学习主人。在主体中确立参与意识,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在教学“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节中,当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时,我充满自信地对学生说:“随便你举一个自然数,我都能立即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学生出于强烈的好奇心都抢着说。有的同学还特意举出较大的数,力求难倒老师。当老师做出准确判断后(有的学生马上用笔验证),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高昂至极,好奇心随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知道老师判断得又对又快的奥秘。我便抓住这一黄金时机,引导学生自学自悟教材关于“能被2或5整除数的特征”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接着我便因势利导,出示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同学们都能一一解答出来;然后,我又让同桌之间出问题进一步巩固。通过这样巧妙的引导,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操作实践,强化探索意识

巴甫洛夫说过:“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操作实践不但符合儿童的特点,而且让学生手、口、脑、眼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拓宽思路,从而改变对知识“现成接受”的态度。操作与思维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维是关键。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感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仔细看一看、瞧一瞧,可以拼摆成哪些几何图形;动脑想一想、忆一忆,拼摆成的图形哪些是学过的会计算的图形面积,这些图形与原三角形有何关系;再张口议一议、说一说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教师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究知识的同时,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学生通过有趣的探究活动,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顺利地探索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再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制一个长方体,并分别在每个面上写明: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然后展开,让学生想一想,纸盒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总和?接着让学生沿着棱分别把各面剪开,再把相对的面重叠,量一量,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怎样?由此,学生发现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分别相等;最后让学生议一议长方体表面积怎样计算?在操作实践中,学生不难得出上下每个面的面积=长·宽,前后每个面的面积=长·高,左右每个面的面积=宽·高,再经教师一点拨,学生就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这样为学生创设操作情境,让他们在操作实践中,乐于动手、动口、动脑,从实践到理论亲自探索,独立思考,共同讨论所学知识和方法,这样,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注重讨论,深化创新意识

积极变革,勇于开拓的精神是现代人的重要体现和特征。“课标”的出发点是参与,而参与的表现形式是探索,探索的最终目的则在于创造。

现代小学数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的教学活动,在学生自身“再创造”的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旋律,鼓励学生自学讨论,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发展。

1.质疑问难,引发讨论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我抓住知识的链接点,在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上开拓学生思维。新课伊始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那么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又是怎样的呢?”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例题、小组讨论,为自主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提出了反馈性的问题:“老师,能否把除数和被除数都转化成整数再进行计算呢?”

2.布置习题,组织讨论

为了内化新知,在学习了每一新知以后,我都让学生对照旧知讨论讨论,对应“练习”里的哪些习题可以检测、巩固新知,哪些习题可以应用、强化新知,然后独立完成。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学生内化新知的一个自觉行为,冲破了获取新知的传统方法和思维定式的局限,深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编制习题,展开讨论

例如,在学习了“角的认识”之后,我便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外实践活动题:请你回家后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还剩几个角,比一比,谁的剪法多。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发了学生的直接兴趣,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和创造的快乐。

4.测试评价,指导讨论

每学完一个章节,我都让学生相互讨论命制试题,并让对方解答,再作相互间的批改和评价。加之教师的及时、适度的指导,从而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能力,使其在评价中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探索与创新篇2

 

关键词:艺术创新;社会制约性;艺术批评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淫秽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探索与创新篇3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中普遍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主动地去学,重视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了不善于分析与归纳、不敢于想象和发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不良习惯,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身体练习的机器,教学过程中的配角,使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变成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试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作一探索。

2 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教学实践法与经验总结归纳法

3 研究成果

3.1 探索现代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每位体育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都会不自觉的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它的不变性却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

3.1.1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分层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目标上就不能以偏概全。教学过程应强调分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具体策略上,应重点辅导低层次的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反复练习,解决疑点、难点,使他们上一个层次。让高层次的学生在巩固的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挥,创编出其他练习方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自信。

3.1.2 倡导有目的的尝试、质疑、实践

尝试的实质就是实践。而创新意识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都要通过实践。因此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有目的地尝试。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教 师提出质疑并进行逆向性思维。而教师要学会倾听并启发帮助学生不照搬教师的方法去完成动作。对于那些好的想法和做法要及时推广、发扬,即使是错的也不要多加指责,要循循善诱。让学生通过尝试、质疑、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去思考,去发现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在教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在尝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8%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

3.1.3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其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让学生创造想象。

①寓意情景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及录象、电视,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在“抢救伤员”游戏中,我用录音机播放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令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硝烟弥漫的“战场”,学生迅速进入角色。生动的音乐使得“抢救伤员”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趣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

②成功情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上进心,都有争取成功的强烈愿望,但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却制约着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从一束赞许的目光、一句表扬激励的话来创设成功情境,让这些学生也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自信心。

③疑难情境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设“疑”布“障”,有意识地让学生“碰碰钉子”,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多角度思维,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不同的角度 、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而通过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自己攻 克难关,获得知识。如在实心球的教学中,学生在最后用力时普遍存在着出手角度低、重心低、弓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故意按照错误动作进行示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相互讨论辨析,通过实践得出正确答案,降低了再错率。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多角度并积极尝试解决疑点、难点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④自主学习情境

教师教,学生练,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得不看到这种方法正在扼杀学生的个性,何不给学生一个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呢?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尝试,并且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实践……只要我们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2 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2.1 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原理及方法。

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①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②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③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最为合理?④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证实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身高的指数法的理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⑤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⑥实践提高:50m反复跑,确定自己步频和步长,摸索改进技术。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性地回答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2.3 创编教学法

创编教学法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认知水平,在平时已经积累的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性地学习,去创造新的知识。它是学习的最高层次。例如初三女生,她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健身操的基本动作,对音乐的节奏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到最后考核时,就要求每人创编一套健身操,给她们同一首音乐曲子,要求同学按照音乐的节奏、旋律,按照健身操的科学、新颖、实用的创编原则,从头部、颈部、上肢、下肢、躯干到全身,不同部位设计出不同的动作,创编各种不同风格的健身操,然后由她们自己来表演。学生在编排和表演过程中,既能领悟和加深对全身运动规律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她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2.4 合作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提供相互讨论的舞台。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思维活跃。学练方法是自己讨论确定的,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是一种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同时,也有利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的培养。

探索与创新篇4

【论文摘要】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创新受到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等社会条件的制约。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宽容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展开正常的艺术批评,是艺术繁荣和发展的要求。

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艺术要发展,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然而,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探索和创新,探索和创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顾民族文化、道德、法律的制约,热衷于展现黄色的、的主题和出格行为等等所谓的探索和创新,既不利于艺术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制约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的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艺术虽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但它必定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只能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进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复合体,经济政治文化又具有内在的联系。一方的变化受到其它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方的变动必然引起其它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单刀直入,也不能离开政治经济的制约而畸形发展。文化是由科技、文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等因素构成的精神力量。组成文化的各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因此,作为文化因素之一的艺术的探索和创新,不能不考虑道德、法律等因素的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交往越来越密切,相互碰幢越来越激烈。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艺思潮对我国文艺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同志早就指出,对待外来文化应本着“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而,在艺术探索、艺术创新中,一些人分不清香花和毒草,对外来文化全盘照搬,机械模仿。近几年,对我国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消解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的界限、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把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作品与非艺术作品、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取消艺术的审美、认识、教育等功能,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征。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负面影响下,艺术领域出现了以消解民族文化、道德,甚至法律为时尚,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象,浮躁、刺激、自我抚摩、回避是非、消解道义、逃避责任、告别崇高、低俗化、庸俗化等有所抬头。前几年,行为艺术极端化比较突出,吃死孩子、烙印、植皮、把人脑制成脑浆到超市去卖、男女摞在一起等行为被赋予了艺术的意义。近几年,也出现了《@41》及把自己的女性外阴特写照公开展出的事情。搞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一定度的搞笑就会走向变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看到一些搞笑走向变态的“艺术作品”。如可口可乐广告竟是在卫生巾上用可口可乐的颜色涂上可乐瓶的图案;红艳艳的双唇张着大嘴的男性小便池;男青年戴着镶有丰满“”的围巾,女青年穿着织有逼真“男性生殖器”的裤子……。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度”,一旦超出了它的“度”,就会走向反面。任何民族的艺术都有其文化积淀。脱离文化的艺术是悬空的,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有其丰富的文化基础,有重伦理道德、重人格修养、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而极少数行为艺术家搞的所谓“行为艺术”与我国的道德、法律相悖,实属“垃圾文化”,丑恶行为。当某行为艺术家食死婴、喝男性生殖器泡的酒的行为公布与世时,连外国记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前卫艺术的大胆堪称世界之最。康德告诫人们应该从艺术中看到道德的责任。如果艺术没有道德的责任,就会变成社会的毒素。

离开民族文化民族道德,以艺术的名义,进行所谓的创新,实际上是为了名和利。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发现: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的‘生效’。艺术的背后是金钱。金钱是酵母,是,是动力,是手段,更是目的。金钱的魔力人人皆知。金钱不仅可以使艺术家变得艳俗,同样可以使批评变得浮夸。……美元、市场才是衡量艺术家成功的标准。艺术家成功了肯定有钱,最有钱的艺术家肯定就是最成功的艺术家。于是,按照这种’现钞主义’价值原则,吕澎的‘90年代艺术史’在一些人眼里,自然也就成了变相的财富论坛或者类似财富排行榜的化名册”。“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政治波谱、玩世现实主义等品牌化艺术以及至今仍在’倒卖’中国古董的艺术家的的一些作品已成为西方艺术大餐不可缺少的中国‘春卷’。……它部分地满足了中国艺术家渴望与西方交流、对话的欲望,并使一些艺术家一夜暴富或步入小康”。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某艺术批评家“面对当时正轰轰烈烈的中国前卫艺术用最不招人喜欢的腔调说:中国前卫艺术家都是倒爷”。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以美的感染力来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号召人民,动员人民。落后的腐朽的黄色的的艺术作品是污染社会,败坏道德的毒源,是毒害人民的鸦片。离开民族文化、道德、法律所谓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毒瘤,其危害性不可低估。如不坚决抵制,就有进一步蔓延的危险。艺术探索、艺术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不能因为存在一些背离民族文化民族道德甚至法律的“艺术”行为,就全盘否定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总书记在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协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指出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积极创新,大力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充分发展,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文艺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担当起重大的社会责任,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积极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展的步伐和趋势,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头和生命力所在。

二、对危害社会又阻碍艺术健康发展的极端的艺术探索、艺术创新,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是错误的

后现代主义宣扬“当代艺术可以乱搞”、鼓吹“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否定基础主义、本质主

义。后现代主义鼓吹艺术创作无须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艺术作品也无须反映事物的本质,只要反映生活的瞬间就行。离开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法律相悖的极端的“艺术”行为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在于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所致。在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负面影响下,有些艺术家没有崇拜对象,没有权威,主张艺术创作无,无规则。他们敢于向优秀文化、道德、法律挑战,自认为吃死孩子、植皮、放血、烙印等是在艺术探索,是在艺术创新。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良现象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蔓延。

担心对极端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的批评会影响艺术发展,主张不要对艺术创作进行批评,让社会和观众去判断、取舍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发展就象“大浪淘沙”,随着时间的推移,好的作品终会保留下来,不好的作品终会淘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淘“沙”?是通过争鸣,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淘汰落后的腐朽的因素,还是让极端的“前卫艺术”随心所欲的蔓延。认为艺术创作只对艺术家的内心负责,不必背负沉重的社会责任的观点,同样是错误的。艺术只是表现,只对自己负责的观点与发展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而驰。

担心对极端的前卫艺术的批评会导致相反的结果,认为“批评就是宣传”,因而放弃批评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认为在极端的前卫艺术作品未公开之前,民众在未知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报道它,批评它。如果报道它,批评它,客观上起到了宣传作用。笔者不同意此种观点。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

认为本来清楚的概念和问题,经讨论后反而变得五花八门,越来越不清晰,因而主张对流行的某些艺术思潮不去讨论,不去争鸣的观点,实质上是逃避的表现。对文艺思潮展开讨论,势必引起各种观点相互争鸣。通过争鸣,才能统一认识,才能防止和克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才能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认为讨论使问题越来越糊涂的观点,在于只看到讨论的某一阶段,而没有看到讨论的全过程所致。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对艺术探索中出现的有悖文化、道德、法律的行为应展开争鸣

和批评,引导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是正直的艺术批评家、艺术评论家的责任和使命。

三、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探索、艺术创新

对待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不是,反人类,反道德的艺术探索,都不应该横加干涉,但正常的艺术批评,还是应该具有的。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只有通过争论,通过说理斗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待艺术探索要以冷静的态度,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平静地面对,切不可凭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横加指责,粗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区别。道德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道德。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道德。艺术领域自然也有自己遵守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与行业道德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社会道德是对行业道德的抽象和概括。由于各行各业的特殊性,其道德又有独特之处。一般来说,行业道德不能违背国家民族的道德。艺术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道德规范。从艺术发展角度上来看,对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应持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度的,宽容应有自己的底线。

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探索艺术创新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由于艺术的特殊性,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艺术探索及艺术创新不同的标准。

有些艺术家从艺术发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艺术探索、艺术创新。这些人认为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和道德要求。艺术探索要排除一般人的干扰,不要过多地考虑社会道德的制约。至于社会的稳定和道德的文明,那是政府的事情,不是艺术家考虑的问题。这种观点割裂了艺术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错误的。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个人是社会的个人。艺术作品只有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一致,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保障和动力,才具有生命力。那些与社会进步社会道德相悖,污染社会环境,消磨人们意志,腐蚀人们心灵的艺术,肯定会遭到人们的反对,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艺术家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艺术家创作也不是纯个人的事情。如果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陶冶人们情操,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力量,就会得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如果创作的作品是危害社会的毒素,自然遭到社会的反对。

大多数艺术家从社会稳定与艺术繁荣相统一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探索和艺术创新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伐。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正确处理社会道德和艺术道德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创作出鼓舞人们斗志,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不朽作品是时代赋予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探索与创新篇5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网格环境;自主探索;互动协作

中图分类号:G623.58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5)形象。形象引发直觉、联想和综合概括才能,在创新性学习中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网络的多媒化、形象化特征,是非网络环境下的学习难以企及的。

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创新性学习的两种主要学习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依据创新性学习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论为支点。

我们将创新性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络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践了两种创新性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创新素质起到了良好作用。

一、自主探索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环节:自主探索学习设计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构建。其基本环节如下:

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索思维意义建构

基本过程:(1)情境创设。必须创建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接近知识产生、使用的实际情境,能让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情感状态,提取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激发联想和想象。(2)问题导向。一是在情境中设置问题,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二是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后提出新问题、新想法。(3)查询信息。学习者围绕学习主题上网搜集信息,分析、辨别,加以归类、整理。(4)探索思维。学习者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探寻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或然与必然等规律、关系。(5)意义建构。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图式”)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检验、确认)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如果不能“同化”,则引起“顺应”,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实例:网络―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

我们在联入Internet的Intranet环境下的网络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室里,开展了多个学科的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其中,初二地理“森林资源”的整个教学过程如下:上课前教师运用学校自主开发研制、已通过专家组鉴定验收的国家重点课题成果“初中地理电子教材”,经过重组制成MCAI软件,教师从网上搜集下载了大量的森林资源内容,分三个专题放在网上,并制作添加了一些网页。

上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习资料的提供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激起兴趣,上网查询后,进行深层次的心理思考,选择网络信息中的要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思维。

一、互动协作学习

(一)学习设计

基本含义:互动协作学习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织在一起,为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而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基本步骤:(1)组成协作小组。一般以2-4人为宜,可以是同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也可以是异质,一般异质为宜,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包容、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2)分工与执行任务。依据主题任务,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作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务。(3)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汇报自己任务完成的情况,互相提出评价与建议,取长补短。(4)合作提高。小组成员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务,成员之间可以互换角色,以求得问题的最佳解决。

(二)实例:网络学习,制作网站。

下面是一次网络学习、制作网站的主题学习活动过程,采用互动协作学习模式。这次活动中刘齐、孙伟、张涛、王思蒙四位同学协作完成的网站作品,2010年9月被内蒙古教育厅选送教育部参加竞赛、展览。

探索与创新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场地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1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近三年,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高校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新工科”行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人才有了广泛的认识[2-3]。由于国家层面的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近三年得以快速发展,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通选课和必修课,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了创新创业园区和创新实验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推动校企合作等措施[4-5]。普遍高校针对校企合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大部分利用教育部或教育厅项目平台(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协同育人平台、产学研基地等)推动,通过校外基地开发、生产实习等形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利益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对高校各自认识不深,而高校对经济社会认识不够深入,校企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在改革中并没有深化[6]。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企业高新技术难以融入课程课堂,特别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学科,技术发展的特别快,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跟不上社会需求,教师无法“走出去”服务地方经济;校企合作协同机制不完善;规则制度和激励机制缺乏灵活性;合作内容更多停留在学生实习、项目合作等层面;同时教师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融合度不高,使得教育教学改革成效不显著,也是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7]。

2校企合作改革措施及人才培养路径

本着基于目前高校校企合作现状下人才培养模式,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在理论上提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校企合作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2.1管理体系建设是实施的关键前提

学校应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支持政策,保障参与创新创业师生和企业人员的利益,只有调动参与创新创业人员的积极性,才能让创新创业教育能顺利进行。比如定期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工程技术方面学习,强化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学校应给予条件的支持,对于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聘请兼职教授、讲座教师、兼职教学和指导教师等方式,吸引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参与本项目的教学工作,并适当给予报酬;对于参与的学生给出合理的实践学分认定等等。

2.2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认识、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结合我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思路,明确了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的三项培养标准;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提出了“创新创业为导向、创新平台、强化实践、协同育人”的理念和思路;基于校企合作下,双方必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对于高校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技术发展方向,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实习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更多实用性技术人才,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长。对于企业可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挖掘和培养企业的优秀人才;降低企业成本解决企业部分技术难题;共同打造完善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产学研基地或者科研基地等。因此现代高校必须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加强与优秀的企业或者平台的信息交流,探讨校企合作过程中各种措施,拓宽学生专业实践、实习、实训的途径,形成双方的战略协同理念和共识,不断健全校企合作协调机制,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教学改革

根据国家、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和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因此高校需要经常联系行业企业,了解人才需求和用人情况,将当前需求和学科的发展方向相协调,与应用型本科学校办学定位相匹配,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的设置,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引入企业课程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上课和指导学生实训、毕业设计等内容,把创新创业教育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如电子信息学院,根据自身特点基于校企合作下推进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实践课课程结构,构建“主干+拓展”的实践教学体系。因此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推进教学改革过程中以创新创业为平台,提出并实施了“多元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校内课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外创新实践载体和校外企业、行业培训、实习无缝衔接;探索并形成了“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方式,即基础普基层、综合提高层、研究创新层,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进度逐步细化、广度逐步聚焦,创新创业能力逐步增强;在具体实施中,重构了“项目驱动”的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前沿性问题,学科交叉、创新实用进行设计知识树,引入竞赛项目或企业课题,由浅入深,有点到面、由单元到系统的认知规律,将实验项目配置到课程教学模块中,构建系统化、项目化、问题式学习专题题库,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性人才。

2.4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整合校企合作资源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过程中,依托双方的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全方位推动[8]。确保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和实训的服务、经费、技术、设备等,同时通过该平台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与部级众创空间的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9年来,从最初2010年建立就业实习基地,2012年双方建立产学研基地,到2016年共建众创空间(校内)和省级大学生实践基地(校外)。构建了责、权、利统一的双创教育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了基地的各项管理制度;创建了信息化、过程管控、资源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校内外基地创建了基于企业岗位能力、素质、创新创业支持和孵化的众创空间。解决了企业全程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培养问题,为实践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部级众创空间建设探索出了丰富经验;也为企业挖掘优秀人才和孵化优秀创业团队找到了新的方向;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等等。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

2.5产学研合作和“双师型”培养

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形成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1)鼓励活跃在工程和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相关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工程实践与科研的融合。(2)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学术访问,参与企业研发。制定专职教师企业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参加工作,提高教师的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了解产业界技术最新发展。在课题申报以及学术交流上互相配合。双方人员可组成攻关团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有关课题的申报和科研工作,中心建设期间企业至少一项横向科研项目交给基地教师完成。每年固定期间举行“双师型”培训和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

探索与创新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素质 培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a)-0239-01

民族的创新之本源于民族人才的创新能力,而民族人才的创新则依赖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大学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对创新型人才教育都具有足够的认识,对其重要性做出了肯定,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行动。但面对新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原因,现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全面发展,无法适应国民素质提高的需要[2]。目前国内高等教育制度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存在众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途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分析

1.1 创新认同与创新欲望

当前,在主观意识方面无论处在何种教育阶段,大多数学生具有对知识创新的认同感,对于学术怀抱着比较深刻的认同理解与崇尚意识,能够产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取得创新成果的想法和欲望。特别是入学伊始阶段的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学习任务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充足的动力。可以说,大学生的创新认识与创新欲望是普遍存在的,对于大学生开展创新素质培养教育的前提是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充足的。

1.2 创新意识与创新勇气

虽然当前的大学生对创新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动机,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创新成果,但在行动上他们却迟迟不能落实,主动作用发挥不够,投身创新实践的勇气和能力欠缺,凸显出了主动性与自信心缺乏的一面[3]。学生在创新行动的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学科之间合理的知识整合,也可能会遇到知识面的限制,致使自己的创新想法受阻,而在克服这些困难方面则又会由于本专业学科任务压力,个人自信心和毅力不足等原因难以做出更长远的探索和努力,导致大多数创新想法难以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实际的施展。

1.3 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

国内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智力已经达到优秀水平,而创新能力则只属于中上水平[4]。这与批判精神的缺失不无关系,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当前的大学生普遍对权威的怀疑与批判缺乏自信,害怕因与众不同而带来的孤立感。能够取得的一些学术成果也以本学科及其细化的方向内的一些继承性、整合性成果为主,内容往往比较单一独立,难以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且很少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5]。

2 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影响要素

影响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因素是不能简单的以量化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个人毅力以及比较纯粹的学术目的,艰苦朴素的个人作风,高尚的学术道德与创新人格等因素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能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这些因素的把握分布域一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就大学教育阶段来讲,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工作就体现于校风学风的建设,创新教学、综合素质教学的开展,师资队伍的建设,科学的创新行为鼓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等。

3 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相对于大学教育阶段来说,关键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3.1 营造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在某种价值理念支配下,贯穿于大学发展过程的始终,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凝聚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共同性的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3]。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灵魂精神,当今大学在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和校园规模的同时,更应注重校园精神的建设。往往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决定因素不在与校园硬件设施与校园环境,而是在于一个大学校风、学风对学生的引导规范作用,感召和激励作用,凝聚作用。

3.2 正视个性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个人优势的发展,也就是个性培养。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人们的创造活动依赖于创新人格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共性,而更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存在,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的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又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6]。

3.3 重视德育与学术的关系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艰苦奋斗的作风与坚持不懈的毅力。而做到这些是与良好的学术道德和个人品质是分不开的。因此,德育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不应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教会学生怎么为人处事。当德育得以成功进行,学生的道德、人格、品质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和发展之后,知识的传授也会受益其中,在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的引导下,知识创新行为便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3.4 构建更加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离不开一套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这往往能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激励作用。考虑到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后,评价行为不应以给学生优劣定性为目的,而应致力于发挥评价行为的促进与改造功能。评价体系的内容不应过分同质化而缺乏个性的鼓励机制。评价体系的标准除了具体的量化尺度指标外,还应考虑结合定性评价的方式。

4 结语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不但与学生个人发展、学校竞争力息息相关,更是关系到国家兴旺、民族复兴的大事。本文在深入探讨当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主要影响因素,给出了大学教育阶段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工作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06-04(A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3-7.

[3] 刘丰林.大学精神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1):90-92.

[4] 刘纯娇.论大学生自主创新素质培养[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5):77-80.

探索与创新篇8

关键词:实践创新基地;创新教育;科技竞赛

作者简介:王军(1981-),男,山东曲阜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讲师;李明(1962-),男,安徽淮南人,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JDSZ303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SJD88005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98-03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国矿业大学“智能控制与系统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这一中心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2]依托“电工电子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以校大学生智能车、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为后盾,以高水平、标志性科技创新竞赛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坚持不懈地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和教学探索。

一、培养体系完备、培训方式多样

基地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中心,将尝试成功、实现创新、质疑提问、发现探索等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潜力,通过学生自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经过认真周密的计划和调研、精心细致的总结和凝练,形成了“三结合”、“两分解”的创新工作体系。

1.“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1)实践课程与创新教育结合。在2008版和2012版本科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衔接,相继开设了“创新研究型实验”、“机器人技术与创新实践”、“飞思卡尔嵌入式技术与创新实践”等一系列开放性创新实验和课程。在实践课程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结合实践课程教育进行创新教育,实施教育创新。

(2)科研课题与创新教育结合。基地教师有意识地将科研课题申报与日常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或将科研课题的相关内容融入创新教育实践和实验教学活动,如2012年基地教师申报并获准立项的“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项目‘小型智能汽车设计与研究’”就是典型的将教师科学研究与学生竞赛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案例。教师们通过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方式增加开放型、研究型实验学时,学生们通过参加国家、省级、校级科研训练计划接受创新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科技竞赛与创新教育结合。将有代表性的科技竞赛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抓手,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创新教育融入到竞赛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去,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专题讲座、老学员带新学员、跨学科交叉授课、校级交流等方式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科技创造力。

2.“两分解”的具体工作方法

(1)将科技竞赛进行创新项目分解。在基地内部实行竞赛目标分解、以项目形式实施、学生项目负责人制的管理模式。将创新大赛的规则和目标进行细致讨论,分解为若干个小课题,鼓励学生充分调研,提交“项目申请书”或“项目策划书”;指导教师组进行审核、讨论,根据情况进行任务调整和指导;项目负责学生具体实施,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可明确任务和目标,确保经费使用的可靠性。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对参加的竞赛也相应地完成了准备和制作工作。[3]

(2)将年度计划按照竞赛周期分解。在制定每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每年各类大赛的实际比赛时间和周期,以及寒暑假放假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了以年度计划总结为纲、寒暑假培训和竞赛计划小结、单项竞赛计划小结为具体实施计划的管理模式,实际运行效果良好。

二、制度特色鲜明、实际执行严格

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基地制定了《基地章程》、《周记制度》、《例会制度》、《承诺书制度》、《日常工作规则》、《保密协议》等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制度和文件,并严格执行。

制定了《智能控制与系统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章程》,从学员选拔、活动组织等方面明确了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了学生日常“周记”制度,学生每隔一段时间提交一份“周记”性质的汇报材料,记录上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概要、问题和下一段的工作要点,既使指导教师清楚了学生的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较好的督促监督作用;经过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反复论证,形成了具有基地自主特色的《日常工作规范》和《例会制度》,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负担较重等情况,完善了基地工作规范;针对大部分竞赛活动地点都在外地举行、部分科技作品存在知识产权等情况,制定了《承诺书制度》和《保密协议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三、师资结构合理、学生认可度高

基地教师注重学习过程和项目进度的检查,通过“引导”+“答疑”取代“广播”+“笔试”,实施基于能力和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百分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4]的重要性、自我学习的责任,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

基地拥有以6位教授为核心、18位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基地指导教师人员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足以支撑基地创新活动和实践教学等工作,指导各主要创新竞赛的人员充足,保障有力。

基地教师中有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江苏省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和实验师6人;41~50岁教师4人、36~40岁教师5人、31~35岁教师6人、26~30岁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博士在读教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人;指导挑战杯竞赛3人,机器人竞赛10人,智能车竞赛8人,过程控制竞赛2人。

1.经验丰富、责任心强

指导教师均是科研教学一线教师,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均具有多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等创新大赛的经验,大多年富力强,有着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

晚上、周六周日和寒暑假才是基地学生创新活动的高峰期,任务多、工作量大、占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多,教师们责任心强,很多教师没有完整休息过寒暑假,全心全力投入到了创新活动的指导中。

2.指导赛事多、投入精力大

基地学生除了参加学校、学院的科技活动外,参加的省级以上的科技活动也比较多,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比赛有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智能车大赛等。

每次参赛学生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指导教师都需要长时间跟随指导,而且有些比赛又分为预赛和复赛、分赛区和总决赛,涉及时间非常多,教师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四、多学科学生参与、多层次培训结合

基地通过“创新培训—科技竞赛—科研训练”等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多学科学生参与基地各类活动。

1.创新培训

基地每年有信电学院、机电学院、计算机学院、孙越崎学院、矿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徐海学院等多学院、多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和创新实践活动。

每学期初,通过公开招生的形式向全校招聘基地学员,近年来每次招聘均能吸引200余名学生参加统一笔试;经过选拔,招收120名左右、4个教学班的新学员进入到基地的基础培训阶段,安排学生参加以“创新研究型实验”、“机器人技术与创新实践”等课程为主的讲座式培训,经过基础机械理论、单片机基础、传感器基础的培训后,分小组制作一个小科技作品进行考核;经过选拔,从新学员中挑选80人左右分别进入电磁车、光电车、摄像头车、关节型机器人、机器人游中国、分拣搬运机器人、仿人竞速机器人、过程控制等兴趣项目小组。

2. 科技竞赛

每年各学院各专业学生在本基地参与培训和各类活动的人数达到200余人,主要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全国智能车大赛、“西门子”全国过程控制大赛等在行业和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创新教育活动,并积极参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文化节系列竞赛活动和信电学院“院长杯”创新科技节竞赛。

的科技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承办的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全国智能汽车竞赛等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统计的参与人数合计达到3200余人次。

3.科研训练

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并申报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年均获立项部级、省级和校级项目近30项;鼓励基地学生结合科技活动申报相关专利,年均授予专利数20余项。

五、建设成效显著,辐射作用较强

基地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努力,一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创新教育探讨了新的途径,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在就业和保送研究生等方面表现了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成绩较好,中国矿业大学在江苏省和全国高校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扩大了学校在全国的影响。

1.社会影响较大

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的赛场上,基地学生参赛的机器人作品在2008~2011年连续四年被中央电视台赛后遴选直播,2012年轮式搬运机器人又一次登上了央视节目;近5年来,基地主要参与组织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徐州赛场)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的竞赛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矿业报等十余家传统媒体报道,相关新闻在中青网、人民网、腾讯网、大学生网等几十家网络媒体广泛转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实力,基地活动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对宣传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辐射作用较强

近5年来,累计接待40余家院校和单位参观、交流工作,与省内外高校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签订《创新教育协作》协议等方式积极带动淮海地区高校。帮助十余所高校创建了创新实验室/基地、开设了创新课程、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帮助学校的民办二级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并为学生开设了机器人相关创新课程,现在民办二级学院创新实验室的主力指导教师李富强等人均为近年在我基地经过多年锻炼的学生毕业后留校的教师,民办二级学院在近5年的智能车、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学生受益较多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5]在创新基地经过锻炼的学生在保研和就业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学生。不少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被推荐为特长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经统计,曾经在基地培养锻炼一年以上的本科生中,有37名学生被保送,占保送生总数的30.3%;其中保送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9人,占总保外学生的60%。部分学生经过基地的锻炼,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基地学生已累计成立科技公司十余家,部分公司已有了比较大的产值和社会影响力。

4.建设成果丰硕

近5年来,基地学生累计获各类科技创新类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学生授权专利90余项;学生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学生参与各级科研训练计划近80项。

六、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矿业大学“智能控制与系统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构建了具有鲜明基地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实践教育成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发挥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朱志彪,侯海鸽,黄国珍.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4):413-414,420.

[2]赵宝华,寇国栋,汪翠琴,等.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00-104.

[3]曾荣华,罗一帆.探索综合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开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4-27.

探索与创新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创造出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这一错误的观点严重妨碍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初中实验教学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使学生掌握物理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提高自身实验素质的目的,从而学会运用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其次,要认清的问题是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而某些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为教师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已经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通过观察可以使学生从物理现象中获取各种行动、印象深刻的原始“信息”,为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提供了事实根据,但这些信息中同时有主要和次要的,有本质属性的等,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诱导学生思考现象的本质属性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分析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属性的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初中物理课本中的每一个概念和规律,一般都是由以下程序进行的:观察、实验、分析、找规律,应用实际问题。

2、实验在教学中创新

(1)重视演示实验的改进创新。在教学中,教师把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合理的科学的改进创新,要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启发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把创新意识嫁接到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态度、思维和方法上能获得较大的提高。如,在讲授八年级物理《摩擦起电,两种电荷》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按课本图4---2的演示实验来验证电荷间的相互吸引,实际操作是很难成功的。在教学实验中,我对这个实验作了适当的改进,改进后演示效果非常明显,我的改进方法是:先用悬挂法找出一根橡胶棒或一根玻璃棒的重心,然后在重心处钻一个直径3毫米的小孔,再把一个磁针冒取下来压进小孔内,作为玻璃棒或橡胶棒绕着转动的固定点,演示时,先让带有针冒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带上足量的电荷,用磁针底将它支起来,使它能灵活转动,然后再用带足量电荷的另一根橡胶棒或玻璃棒去靠近它,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引力或斥力,而使支起的橡胶棒或玻璃棒沿着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这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用这个改进的实验装置演示后,学生们拍手称赞道:“老师你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老师做学生的表率,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树立创新的志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2)、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探索性实验教学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3)、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抓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同时,努力开拓实验教学的新构想,探索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新路子。

家庭小实验小制作的操作,基本上都是简单操作,如“平面镜成像规律”“小孔成像”“土电话”“水果电池”“定时定量供水器”等,这些实验制作虽然简单,但由于质和量都能得到保证,也就弥补了学生在课堂上动手不足的缺陷。鼓励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学生的自立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也会得到激发。

三、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价

探索与创新篇10

一、创新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社会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知识经济社会必然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高科技为支柱,以创造性的智力为依托,依靠知识和信息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对企业档案事业的传统格局和传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

一、服务观念要更新。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不断开辟档案工作新领域,做到生产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服务到哪里。

二、在工作思路上创新。围绕生产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寻找档案工作突破口,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三、服务方式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方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档案部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实践档案工作服务由被动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由一般服务向深层次服务转变。

四、服务机制创新。加强法律、法律和制度建设。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为档案工作提供坚实的保证。

二、企业利用档案的重点要从“传统馆藏提供”向“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拓展

传统档案馆和利用服务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借阅报务,用于满足利用者的一般性借阅需求;二是参考咨询服务,包括咨询解答和馆藏目录参考,主要通过手工指导利用者利用档案馆藏,帮助利用者查询和检索相关的案卷。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一旦实现,既可以提供传统以纸载体为主的案卷的服务,又可以提供电子信息资源服务,但利用服务的工作重点将在继续保持一般借阅和咨询工作的同时向以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的电子信息咨询服务方向转移。

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服务要求档案馆工作人员必须彻底摆脱传统咨询服务工作被动接受利用者咨询模式,档案利用服务的内容将逐步由传统馆藏纸载体案卷为主向利用者提供电子信息源存取方向拓展。通过网上电子信息资源的存取和电子文本、数字化馆藏的利用,档案馆可出更加便捷地为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服务。如将馆藏老区地质资料档案和油气勘探开发档案中的勘探数据、地质资料年报、月报、开发数据手册、地震成果报告、测井图、地质设计、钻进设计、开发方案等档案资料,这些既是生产部署与工作总结,又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宝贵档案财富,是油田生产开发必不可少的档案资料。其中蕴含的地质认识、油气勘探开发经验教训等是油田勘探开发的“无形资产”。档案工作者主动积极地在网络资源利用和信息整合、检索等方面向利用者提供引导服务、联机实时帮助和定向专题服务。如帮助利用者了解选择和使用数据库;帮助利用者了解数据库的结构、检索界面;帮助利用者制定研究计划、确定检索策略,进行复杂的专题查询;电子信息咨询是未来档案利用服务的发展方向,电子信息咨询服务的开展,不仅为档案馆的利用服务开辟了一个新界面,同时也对档案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档案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档案人员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认识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网络给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利用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加强工作责任感,树立现代化管理思想。

(一)、档案人员要正视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要保持积极向上、敢

于创新敢于面对挑战的心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优化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结构。档案工作人员除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勘探开发相关专业知识外,还要加强现代知识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管理知识及电子文件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需要的基本技能,才能处理好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做好网络环境下的档案利用服务。

(三)、档案人员的思维应该由静态思维向动态思维转变,由相对独立向频繁交流转变,由“档案库”向资源中心“转变。坚定地以服务为宗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生产,面向科技人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项服务为综合服务。积极深入基层,开展利用预测,增强应变能力,提供利用准确、对路、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