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10篇

时间:2022-09-22 10:43:5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研究10篇

第一篇

一、激发主体性,让个性阅读开展起来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是教师主宰课堂,互动多为形式化,本质是片面突出书本知识学习,学生多是静听接受,机械地吸收课文里的信息;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经历、阅读思考被忽视,即使开展自主探索和合作也是单线思维,奔着既定的思维方向和答案而去,可以说,师生双方都缺乏兴趣与积极性。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让学生愉悦接受,快乐提升。我们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与精神的主人,让学生有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我发现权利和动力。阅读课堂也应如此,要遵循学生认知与学习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热情饱满地参与阅读,学会阅读,进行个性阅读。我们老师要了解、关注学生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能力层次要求不同的阅读任务。如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重视形象记忆,开展儿歌教学、游戏教学,让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中高年级重视学生的预习,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先说说自己预习阅读中的问题和发现,鼓励他们去合理表达,引导他们有条理地陈述。当然,个性化阅读不是随意阅读,学生要有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意识,能够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使个性阅读有一定的意义。如《桂花雨》的个性阅读,就可以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类似的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对自己生活和学习以及成长有什么意义,怎么看待桂花蕴含的情感等等。

二、注重自我感悟,让个性阅读动起来

我们学校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推出四步学习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这对学生自主和个性阅读的开展和生成很有帮助。这样,课前学生要自主学习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课堂学习中他们会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讨,如果让他们读得深入,理解得深刻等等。这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谋划与布局实施。

1.合理分解教学目标,让学生能读能想。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生语文阅读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如字词识记、课文朗读,我们就教给学生方法,作为常规作业,让学生们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将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运用以及情感认识和正确价值理念形成等作为教学重点。定位目标、设计流程,思考操作步骤,在精准定位之后让学生结合认知与体验进行阅读与学习。如《三顾茅庐》的故事很精彩,我们课前让学生读读,找找有关刘关张的故事,自主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重点句子的理解,学会如何准确流利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也要对文章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读读想想。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三顾”的经过,说说文章如何叙写拜访了三次,为什么前两次略写、后一次要详写,把握课文分层次、掌握课文大意,学生会有个性阅读的所得。如环境描写的顺序、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这样,我们学生能围绕“拜访诸葛亮”这一线索说自己的所得,也能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从而让互动教学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表达能力。

2.营造问题思考情境,让学生会悟会探。个性化的阅读需要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发现,能有主动思考、创新意识。因此,课堂教学需要营造氛围,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质疑、释疑,并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阅读的能力与技法。如《烟台的海》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对海的认识,或是说说自己看过的美丽的风景,然后问学生:“烟台的海写了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自己对课文中不同季节的烟台的海有什么感受?”如此,学生就能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思考,引导他们思考按“春夏秋冬”顺序写的意图,思考《烟台的海》在秋季相关内容为什么没有海的特点描写?个性阅读离不开学生的个性表达,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向大家介绍烟台的海的相关内容,开展一次说话比赛活动。另外,有效开展主体性的个性化阅读学习,需要我们老师有效的组织,高效的引导与激发,通过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情感,对生活有想法,有个性阅读与思考的显现。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过预设、通过合理可行的教学手段与策略的开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和感悟。只要学生能在自问自探后获得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升,便能形成个性化阅读素养。

作者:赵静 单位:江苏省洪泽外国语实验学校

第二篇

一、加强指导,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浏览”、“细读”、“咀嚼”等方式进行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做到在阅读中循序渐进地、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积累阅读的学习方法,领悟阅读的学习规律,以阅读促写作、以写作促理解,全面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1.浏览

浏览作为阅读的一种方式,要求我们以一种较快的速度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既要有阅读的速度,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获取文章的内容与信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在浏览时会经常停顿,就影响了阅读速度。教师就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加强阅读指导,逐渐培养小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浏览的能力。

2.细读

在浏览一篇文章的基础上,也要细读某些重要片段或段落,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与能力。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前天,对选取的有兴趣、有意义的文段来读,并进行逐字逐句地分析,这就是细读能力培养。在细读的练习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

3.咀嚼

咀嚼是对文章更为精确的解读,是从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情绪等角度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刻内涵。可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等。建立在“细读”基础上的分析与解读,对文章的认识程度会比“浏览”深刻得多,然后再总结阅读心得,逐步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注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掌握了阅读的基本方式之后,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也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从抓住重点、明确要求,独立阅读、独立练习,分组讨论、组织交流的方面进行思考。

1.抓住重点,明确要求

面对一篇文章,有重点地进行阅读是有效的理解方式。教师可根据课后的思考为引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课后思考能紧扣重点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只有当学生明确了阅读的目标,就有了阅读的积极性,才会主动地阅读。在主动阅读促使学生联系所学知识,主动地来学习新课文,锻炼阅读能力。

2.独立阅读,独立练习

在阅读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是不可忽视。只有学生在独立的阅读中进行,才会锻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现自己的阅读出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独立阅读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让他们在自学自练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分组讨论,组织交流

分组讨论、组织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们不同的阅读想法进行碰撞,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讨论和交流的内容,由教师把握或制定,针对某篇课文或课外文章,进行针对性地讨论,课文是否已经读得正确、熟练了;是否基本上把课文的内容读懂了;从讲读课文领悟的读写知识是否能运用了。

三、加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教材为媒体,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实行对话和交流是阅读教学,特别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充分肯定了学生在朗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引导、激励,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朗读、理解、品味和感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要想学好一篇课文,首先要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能生通过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再谈自己的感受,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学生深入文本,老师要先备好课,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循序渐进,才能深入文本,加深理解。

四、巧用媒体,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是语言的表达、情感的展现,在教学的过程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巧用媒体,可以创设有感染力的情境。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要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多媒体,能更为形象、直观地将阅读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们,激发他们学习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为进一步帮助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就要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学好一篇课文,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能够真正理解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认识。能生通过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再谈自己的感受,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要想学生深入文本,老师要先备好课,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循序渐进,才能深入文本,加深理解。

作者:赵正军 单位:威宁县石门乡云炉小学

第三篇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1利用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有一次笔者请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班级里一个并不活跃的男孩子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女娲补天”的故事,他的故事把所有学生都吸引住了,故事讲完后,学生们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笔者抓住时机进行表扬,并询问他是从那里学到了这么好的故事,他说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上下五千年》的动画节目,从中知道了很多故事。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回家多看类似动画节目、与这些节目中的故事相对应的注音故事书、童话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学生们不仅迷上了故事,更迷上了故事书。在课堂上,孩子们总是喜欢把自己新学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2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不熟悉的事物用形象的图画、动画展现出来,给学生营造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教《拉萨的天空》一课时,笔者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关于拉萨天空的图片和视频,展示出各种各样的天空。学生们个个都瞪大眼睛欣赏美景,还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似乎已置身于拉萨。这样以图片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能力、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在主动,积极的气氛中进行,而且在遇到问题时,能解决困难,最终达到阅读的目标。

2.1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就要着手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等。学生只有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上,才能自己去阅读并有所获。如《我给江主席献花》教学时,学生对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人物都不是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于是,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对人物情感的提问,学生能很容易地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能够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2.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质疑问题是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的开始,教师要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发现是自主探究的开始,有了自己独到的发现,思维就会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2.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举一反三”能使学生拓宽思路、提高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养成举一反三的阅读习惯呢?

2.3.1典型引路,融会贯通

如《谈礼貌》一文中,我先带领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对比里面牛皋与岳飞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的态度,让学生找一些关键词,从中可以感受到生活中讲礼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随后,让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体会礼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第一件事为典型,让学生掌握分析的钥匙,剩下的几件事就可让他们自己去“反三”了。

2.3.2单元为组,重点突破

现在的语文教材每册都是以单元组织教学内容。这样的编排体系体现了教材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备课过程中就应整体考虑这一单元内容,组成一个综合的教学整体。这样组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从对教材的“共性”与“个性”的领悟中,通过突破重点,带动一般。

3提高学多元解读作品的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则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思维方式上破除以往单纯求同的定势,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积极地地构建文本。例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有的学生从社会学角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丑态,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自欺欺人。其实还可以从人性批评的角度解读,作者在鞭挞了皇帝、大臣的丑行后,又善意地嘲讽了普通老百姓的虚伪,贪慕虚荣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性格弱点,不仅“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也有。这样的解读更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丰富了阅读。

4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起引导作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互相问答、互相讨论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中不断提高主体性。

5建构科学平等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发展性评价,即在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1评价观念重在激励,体现人文关怀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通过不断地激励,赏识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同时也为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服务。教师在教学中不吝啬赞许与鼓励,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

5.2评价重点是要注重开放性

强调开放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融洽的范围中学习。经常用“你们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你真厉害”、“我就欣赏你这一点”。

5.3评价应注重过程

“个性化阅读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阅读、感悟的结果以及思维、个性发展的过程。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尊重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思想交流。如日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只有教师把课本上的阅读教好了,学生才会有兴趣将之延伸到课外。在书海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为学生营造一片多彩的生活空间。

作者:钱晓琼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

第四篇

一、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阅读量不够,阅读水平较低是目前我国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的较大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去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教师在进行教学创新时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主体能动性的措施

1.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没有畏难心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产生厌倦情绪。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童话故事,如《小蝌蚪找妈妈》《乌鸦喝水》《雪孩子》等等。小学阶段的学生十分喜欢童话故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采取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教学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被课堂吸引。在讲授《曹冲称象》时可以采取实验演示的教学方法,将课文的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还要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将课本中的内容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在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教材,将创设的情境灵活融入教学过程中。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指导质疑,引导探究,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小学生都渴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勇于质疑。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学生会提问“雷锋是什么人?“”为什么现在好多人都被叫做雷锋?”这时可以让班级中了解雷锋的学生为其解答,教师进行补充,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下有想要加深了解的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辅导学生进行质疑时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提问,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将质疑的方法教给学生以提高质疑水平。在学生进行质疑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恰当地处理,比如对于阅读时产生的疑问,要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自己去释疑;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的疑问,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通过让学生进行质疑,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具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且也增加了学生进行表述的机会。对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十分有益。探究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

3.教授阅读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在教学选读课文《做风车的故事》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将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并且给学生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解答。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也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将阅读的方法转变为阅读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进行独立阅读。教师进行阅读方法指导时,要将出发点和目的明确,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愿意阅读、善于阅读,这样在进行阅读方法和技能教授时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当进行研究和探索的。

作者:李志宏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第十五小学

第五篇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直接引导人们去爱好做某一件事情。若是没有兴趣的事情人们是不会去做的。作为小学语文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枯燥的,因为是文字的理解,不像是荧屏影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阅读,驱动孩子们的阅读欲望,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比如,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文字转化为可感的动态形式,使视听、图像、文字融为一体,刺激他们的不同感官,激发求知欲,营造一种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我在执教《爬山虎的脚》时,播放比较舒缓美妙的音乐,再加上用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同时老师以激情的语调进行范读,学生听起来是非常感兴趣。极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的字词内容,然后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问题导引,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语文阅读不能只靠课堂的老师学生泛泛地读。应该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形式多样,这样就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联想力。比如,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编写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地进行朗读表扬,还可以开展一些读书演讲比赛,举办校报,开故事会竞赛等。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都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知识,都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时一阵子的事情,要长久地坚持。要永远地像蜜蜂酿蜜一样地读书,那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有了习惯就可以定势到喜欢读书的位置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读书,还能去选择好的书,达到鉴赏品读,在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还可以采用游览式读书法和筛选式读书法,更要养成善于质疑的阅读习惯。“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总之,我们要努力研究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最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作者:王晓光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丰收镇小学校

第六篇

一、教师教学要善于从课本教材发现美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较重,尤其是刚刚步入小学校园一二年级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的课本入手,引导学生学会从阅读中发现美,从而能够从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构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在小学课本教材内容,其中蕴含的美学是无处不在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教材进行美学教学。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美学是多种多样的。如:有描写自然景观,蕴含自然美的文章。教材中还有社会美,社会美则侧重描绘社会上人们的高尚品格,《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表达了对进步思想的肯定与赞扬。在语文课本中除了这两种美,还有各种各样的美,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蕴含的美学,能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审美能力。所以,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是教师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师要努力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科学技术使多媒体教学设备引进教师教学课堂。现在,教师教学不用再像传统课堂只能借助黑板和粉笔进行教学,有了更大的教学空间。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在进行美学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语言能够丰富地应用构建生动的画面,优美的语言,容易让学生感到愉快。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和配上合适阅读内容的图片,让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传递的感情及描绘的画面,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阅读的文章。

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发现美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构建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美感也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因此,除了课本上,教师还应该积极鼓励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小学生善于从课外阅读发现美。现阶段,有很多出版教材将《西游记》改成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并且配有形象丰富的图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四大名著的课外阅读,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体会到孙悟空的勇敢、唐僧的善良等,从而能够影响学生,让学生勇敢和善良。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发现美。

作者:张艳梅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大绥河镇通气沟小学

第七篇

1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路向

1.1以往的评论感悟教学

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经常会使用评论感悟的路向。先要求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然后老师再进行一定的讲解和评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章中的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阅读的时候按部就班的进行,并且通过这种办法,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和老师进行一定的交流,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全面了解学生阅读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样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在以后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针对性会比较的强。比如在教学《赠汪伦》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的时候,了解和这个诗有联系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感情和内涵。老师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要求学生进行小组的评论,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不理解的部分以问题的形式提问出来,老师则可以通过学生的提问来给学生解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1.2策略引导型路向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往的阅读教学手段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策略引导型路向本身便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阅读教学方式。老师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的相关内容,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梳理,找到和学生学习口味相符合的切入点,然后通过一些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学生便能够根据老师的讲解进行一定的自学。在这种路向中,老师教学的基础便是引导,通过诱导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诱导找到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阅读理解的效率也会有明显的提高。

1.3汇报表演型路向

这种路向本身也是一种新型的路向,主要指的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时候,通过自我表演和自我汇报的形式进行,这种办法在散文、诗歌以及神话故事中比较适用,因为这些题材的作品能够进行表演和朗诵。老师可以组织学生改编相关的材料,将其改编成为音乐剧以及诗歌朗诵的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表演手法来进行作品的演绎,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比如在教学《开天辟地》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根据相关的材料进行话剧的编排,学生可以分角色进行,并将多媒体等手段运用进来,来进行神话故事的演绎,学生能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刻,学生也能够通过观看演出来理解课本知识。

2教学路向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

上面三种路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老师必须认识到每一种路向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1老师应该重视教学经验和方法的结合

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认识到教学经验和新出现的教学方法结合的重要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老师也非常重视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老师在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新型的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将二者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2重视新型教学设备的使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使用的新设备不断增加,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老师也可以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将音箱、电脑以及投影仪等一系列的设备使用进去,这样能够让阅读教学更加的图文并茂。若是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无法将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进去,那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很多内容便无法直观地展现出来。比如说学生编排的话剧,若是没有多媒体舞台,便无法正常的演出,及时能够勉强的演出,效果也很难保证。

2.3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安排教学的时候应该合理

学生本身便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差异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学习的能力存在一定的不同,老师必须正视这种差异,认真的观察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接受阅读知识的时候,差异比较明显。有些学生掌握了很多的材料,还有些学生什么也不知道。这便要求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确保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时候,都能够获得知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帮助学生更好的进步。

3结语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重要,还会给学生的其他科目学习以及思维发展造成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这三种路向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有效性。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分析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马英 单位:山西省临猗县猗氏中心校里寺小学

第八篇

一、明确“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读”则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通过充分的“读”,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能力。反之,如果不重视“读”的过程,或者放弃“读”的过程,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听说读写能力就成为了空中楼阁,不会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以“读”为根本。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在阅读时间上予以保证,使学生能够读得充分,能够从整体方面有所感、有所悟,最终形成语感,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教师在训练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此,只有充分地读,才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在小学阶段,他们的记忆能力是最强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季黄金期,组织引导学生多读,并且熟练记忆精美诗文和妙语佳词,使他们潜移默化地体会遣词用语、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自发领悟到的遣词用句之法和写作的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诵读指导,使学生能够用心读、用心听、用心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真正凸显感悟的作用。

(二)“读”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在进行心灵对话

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之间进行心灵上的对话,而且是超越时空的。同时,它也属于认知活动的一种,更是读者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通过对话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作为读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很高的,认识潜力也是巨大的。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的是组织与引导者的角色,然而教师的阅读指导只能是学生形成并发展语文素养的外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促使其学习的内在因素是不断学习的需要与自身语文原有素养之间的矛盾。而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若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有必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生成的内因,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内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其中极为关键的是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多读、少讲,保证读者在心灵方面与作者对话。

(三)“读”的过程就是理解与感悟的过程

关于读书的要领,古语说要坚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用心最为重要。一是用心思考、体会文字作品,二是用心地去品味、体验自己的诵读,也就是所谓的理解,边读边思考,从而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把握思想感情。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的重点就包括体会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感情的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是极为关键的。因为每个学生的精神感情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用真情去感悟、理解课文,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形成共鸣,从而实现心灵的互通与共融。因此,教师应该遵循朗读的有关要求,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与指导。对于一般的课文,要在流利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整体内容,把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中。对于感情丰富的课文或者文章段落,要求学生必须读出感情,进入文本的境界中,认真品味有所感、有所悟。对于叙事类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把心贴近文章,尽最大努力与主要人物进行情感的交流,感受其心理与情感,如此才可以把握住课文的内涵。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1.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朗读

对于阅读理解而言,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会,以及产生不同的感情。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从各自的独特视角体会、感悟课文,并以自身的生活阅历有机地结合,读出真情实感。

2.注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课文中具有拓展空间的关键处,立足于原文,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合理地进行想象,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更独特、更具有新意的语言,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祖国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无限魅力。例如:在讲授《白杨》这篇课文时,针对该文的结尾:“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笔者向学生提问:爸爸陷入了沉思,他在思考什么?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把课文的情景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去想象,这一做法一下子就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想象他们真切地得到了情感体验,切实地感受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未经历的体验与情感,从而陶冶了情操。

(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勇于质疑的精神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常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也就是说,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学生一旦进入到文本阅读的情境当中,他们自然就会产生出一些疑问,由于年龄小、阅历少,再加之阅读经验不够丰富,可能没有办法梳理问题,也可能是有了问题,但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并没有去思考和解决。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全面把握教材内容,能有效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巧设疑问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考感悟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在阅读时如果学生能够提出疑问,就证明他会读书和思考了。读书与思考本身就有着密切的联系,读书实质上就是化文本的书面语言为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读思结合,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会读书的人必然会思考,通过思考疑问也就随之产生。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要根据实际灵活进行处理。浅层次的可以不作答,由他们自己解决;深层次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加以解决;针对与课文教学目标没有多大联系的问题,可以要求他们课后探索解决。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所谓的质疑点,其实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或者是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知识点和训练重点。具体方法包括:其一,从课文题目切入,抓住题眼进行提问。例如《草船借箭》一课,可以立足于“借”提问:为什么用“借箭”而不是“骗箭”;其二,通过提问,揭示出课文中表面矛盾的地方。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中,写一位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对这个句子,提问“焦急”和“耐心”两个词一起用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三,通过比较重点字词、句子用法的优劣来提问。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中,针对“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可以提问:为什么用“抽”而不用“生”或“长”?

(三)通过强化朗读训练培养阅读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强化朗读训练,让学生全身心、自主地经历阅读的过程:一是组织学生反复进行集体朗读或者个体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思考、感悟、体验和创造,促进其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二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就文本内容进行质疑,这一环节可集中进行,也可以随机进行,也可以先在组内进行,然后再通过全班同学的交流加以解决,最终使学生由“读会”变成“会读”;三是培养学生敢于说话,要坚持开放教学,鼓励学生想说就说,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张扬他们的个性。只有多读、多说、多练,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四)通过自主合作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他人进行充分交流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习书本知识,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依据确定的方向,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开展阅读专题活动。通过这种自主合作阅读,学生能够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每个学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交流合作意识与协调能力。

三、结语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在教材中发现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感悟和体验的内容,并创设相应的环境与氛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并通过积极对话,充分体验探究语言文字的过程,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切实感受到阅读的快乐,逐步培养起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作者:汤桂芹 单位:伊春市友好区第一小学

第九篇

一、巧妙点拨,引发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等反复琢磨解读,加深理解,总结出其中的真实含义,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巧妙点拨,引发学生自然生成。在教学《蒲公英》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然生成的:“大家读到了太阳公公嘱咐蒲公英,谁来模仿太阳公公嘱咐一下呢?”一个学生立刻读道:“孩子们记住,……才是你们生根长叶的地方。”他朗读的语调虽然轻松、流畅,但很难让人找到太阳公公的感觉。于是我对他说:“你读得很流畅,但不太像太阳公公,感觉就像同学之间的交流。大家想想平时都是谁嘱咐过你?”这时学生们踊跃发言:“每天上学时,爷爷都站在门口嘱咐我,要注意交通安全。”“妈妈嘱咐我,要检查一下书包,有没有落下东西。”……我随机引导说:“听了他们的嘱咐,你心里的感觉是什么?”学生们一致回答:“关爱!”我继续引导说“是啊,这体现了他们的爱,太阳公公就像爷爷、妈妈、以及家里所有的亲人,所以太阳公公嘱咐时的语气应该是?”“亲切!”学生们回答中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我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这种理解是联系课文中的关键词“嘱咐”展开,生成也是自然而然的。

二、升华情感,催发生成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结合其中的内容,展开真诚的交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催发生成。以下是我在执教《但愿人长久》一个片断:我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真情无处不在,读了这几句你会联想到哪些牵动着你感情的事?”一个学生说:“我要对妈妈说,妈妈你出差在外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我会好好学习,不让你操心!”我说:“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另一个学生说:“我要对在伊拉克战争中是去父母的孩子们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为你们祈祷,愿你们早日过上平安幸福的日子!”我很感动地说:“多么感人的祈祷啊!愿你的祈祷早日变成现实,那也是全天下的人所盼望的……”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搭建了一个教师、课文和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的感情不断升华,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思绪飞扬,那些美好的情感历历在目,产生强烈的述说的欲望,学生情之所至,促发生成。整个教学过程精彩迭出。

三、巧用误解,引领生成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会产生误解,作为老师对于这些误解要巧加运用,通过分析学生误解产生的原因,给予学生正确的启发,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领下,产生有效生成。比如,我在执教《狐假虎威》时,有些学生对狐狸是“聪明”还是“狡猾”产生了争议,于是,我就把他们按着观点的不同分成甲乙两组,让他们展开辩论:甲组:课文中有“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就已经说了是“狡猾的”狐狸,它眼珠子骨碌一转肯定是想出坏主意了。乙组:课文写到“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难道狐狸想办法自己不对吗?不是很聪明吗?甲组:狐狸没有真本事,却转成兽中之王的样子,来骗大家,欺骗就是狡猾。乙组:狐狸连老虎也蒙骗了,就是聪明……在两组僵持不下时,我引导学生说,灵活的脑子用在正道上就是聪明,用在歪门邪道上就是狡猾,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小动物,借着老天爷的威风把老虎吓走了。“狐假虎威”这个成语就是比喻借助、倚仗别人的威风或势力吓唬人、欺压人。你们想想狐狸到底是“聪明”还是“狡猾”呢?这一片段的教学中,面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作为老师及时捕捉生成的火花,在学生辩论的激烈的时候,以证据说话,让学生对照自己错误,生成正确的观点,那些误解为生成的促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结合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生成,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张扬。通过生成,让学生读有所获,学有所用,获得语文能力的综合提升。

作者:吴秀君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第十篇

一、创设情境,引导阅读

情境的创设是指将文本中所表达、描述的情境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要充分展现文本的魅力,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例如,在阅读《观潮》时,为了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在本节课的阅读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描述的“潮”的壮观,也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阅读前,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一来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二来能够打破课堂的沉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自主鉴赏,提高阅读能力

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阅读价值的直接体现,也是提高学生鉴别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以及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等等,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时,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相关句子进行鉴赏,比如,“他挖掘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后……”“不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在你身边。”等等。组织学生对相关的句子进行思考、鉴赏,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鉴赏,以期能够提高阅读质量。总之,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进而在逐步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作者:林淑兰 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向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