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论文

时间:2022-09-10 01:41:00

小学阅读教学语感训练论文

摘要:阐述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及其语感不强的原因。着重探讨语感训练的方法:一是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二是推敲品析,增强感悟;三是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关键词:语感;功能;训练;方法。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人具有丰富、全面、深刻的感觉,语感即为其中的一种,是社会的人对语言的感觉。是的,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最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感能力,是人的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

一、语感训练的主要功能

1.辅助交际功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是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交际工具。在瞬息的时间和空间里交流信息,不可能花很多时间,去字字作逻辑推理,句句以理性分析,然后才作出判断,加以处理。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靠的就是语感,靠的是语感的直觉性、灵敏性。因此,语感的培养具有辅助交际的功能。

2.促进理解功能

从语文教学的历史看,古代的语文教学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培养语感却是很成功的。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quot;四书五经",古代私塾先生要求学生读、背。读多了,背多了,似懂非懂,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又启而发之,使学生豁然开朗,融会贯通,以至彻悟。这一学习与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感形成的过程。可见,古人学习文章重在通过语感来理解内容,因而语感具有促进理解功能。

误区之一:理解就能感悟。

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和意。但是,阅读教学中,我们仍能看到一些教师津津乐道于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把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味同嚼蜡。有的教师误以为讲深、讲透,学生就能理解,就能感悟。这种以分析理解取代感悟的现象是造成学生语感不强的最大原因。感悟,作为语感训练的基本形式,它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所能实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因此,课堂教学中,切忌用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当然,理解是感情的基础,感悟有助于理解的深入,而理解到了一定程度又能促发新的感悟,这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般认知规律。

误区之二:能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事

有些教师认为,感悟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它受学生主体原有的智力背景、生活积累、情感认识等因素制约,学生的感悟不尽相同。从感悟的结果反映,有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是可言传而辞未达;有的更是物我交融,"欲辩已无言"。所以,有的教师感到学生感悟不可捉摸,于是采取放任式的教学,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包办分析走到放任自流的另一极端,连以读为主、读中导悟的主导作用也放弃不顾,结果影响学生语感的形成。其实,感悟应先有所感,才有所悟。而感的重要方式就是读,只有目有所视(文字),耳有所闻"朗读",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才能有所"悟"。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在阅读中,很难自发地"悟出"。因此,教师在承认和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感悟主体的同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个性的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小学生语感训练的基本要求

基于以上认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教师必须做到:把每位学生看作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是感悟的主体。在尊重学生主体积极性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通过朗读营造氛围,读中抓住契机,调动学生感悟主动性,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情感?quot;主观存在"和课文内容的"客观存在"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让学生在阅读中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以帮助学生真正达到领悟的境界。

从儿童语言发展的活动规律出发,小学生语感培养要求初具四种基本能力:一是训练语义感,即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蕴意的感悟,它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二是训练语法感,即训练对语言法规的感悟,其中,更重要的是敏锐地感知语言结构方式、语意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表现力;三是训练语韵感,即训练言语节奏、韵律的感悟,感悟语言的准确性和连贯性;四是训练语势感,即训练语言表达的语气、气势、风格等的感悟。三、小学生语感训练的方法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课程目标指出:语言内化要多读书,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赛读、整体读、部分读、引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

1.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语句的连贯性

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要求学生不但能读准生字词,还要能速辩标点符号,合理进行词语组合,读出句读,形成语流,把文字符号"复制"转换为现实言语。要尽量克服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现象,逐步做?quot;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2.加强朗读训练,感悟课文内容梗概

以读为本,要注意语义疏通,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要求学生读书时能合理调喔泄俨斡耄渴印⒖谒小⒍拧⑿奈⒁槐叨痢⒁槐呖焖偌焖髦嬖诩且渲械?quot;心理词典",联系上下文,对课文进行语义的疏通与整合,引导学生敏锐地觉察课文的主要话题,发现中心句、中心段,从而从整体上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

3.加强示范,把握语感的技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是在一篇篇文章的研读中获得感知语言的技法。而"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富有技法的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对学生语感有效的训练。它能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让他们在听中获得语感的熏陶,协调,把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语气等语感的技法,促进对语言的感受力。另外,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语感技能的示范,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推敲品析,增强感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朱熹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读,精熟后理自见得。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quot;(见《朱子语类》)。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时也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敏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1.比较中训练,感悟用词的准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quot;……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要求学生用"长"换"冒",进行比较。为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讨论。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找出根据,见仁见智。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水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多,还写出荷花生命力旺盛。和谐的讨论交流,学生从"冒"中感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韵味。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品味,使学生在比较中辨析出优劣来,在比较过程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想象中训练,感悟语句的意境

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桂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

3.品评中训练,体验语句的情感

(1)品析促感悟

古人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

如《再见了,亲人》中有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讲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它的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使人想到什么?表达什么感情?学生议论纷纷:"雪",使人想到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艰苦生活;"炭",令人想到温暖与热情。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中朝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品味出了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2)联系促感情

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叶圣陶先生说?quot;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聚集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为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如《我的战友》一课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感悟到"千斤巨石般"的真正内涵及所表达的情感,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受到被火灼伤时的感受,体验邱少?quot;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难忍痛苦,感悟出"千斤巨石"所表现的情感内涵。从而激起学生对这位严守纪律的伟大战士深深的敬意。

(3)评价促感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引导学生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应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位学生的"悟得",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教师不要追求统一的认识和感情标准,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全班抽评等方式,开展阅读反思与评判,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使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积累语言,深化感悟。

1.大量积累语言材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1)熟读成诵

小学生记忆力旺盛。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ü乘校鄞罅康募汛拭罹洌榔拢欢铣涫涤镅钥獯妫⒋颖乘兄薪徊搅煳蜃髡吣逼季郑泊?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精华已证明这一点。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故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交,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如此,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2)广泛阅读

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规定课外阅读总量:小学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做到一篇带多篇。教育家们研究减轻学生负担,使学习变得轻松的解决办法之一是使学生大量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曾试过用许多手段来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quot;实践也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阅读教学中,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阅读量的不足。如学习《草船借箭》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就介绍学生读《安徒生童话选》等。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精彩片断等。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增强语感。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鲜明的形象、活泼的内容,可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喜欢情节生动的故事,可推荐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等引人入胜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喜欢文质兼美的内容,可推荐读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加强语言实践。

"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1)说中强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2)练中强化。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结合,升华感悟。(3)拓展阅读教学的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又是运用语言的广阔沃土。因此,要扩大学生语言活动范围,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把生活当作语言的大教材,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提高听、说、读、写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就能使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于汇军《语感培养的实施策略》,《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7、8期

2.张庆《提倡"诵读》,《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4期

3.高万同《引导读书感悟的层次和方法》,《江苏教育》2001年第16期

4.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