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家国情怀教学探究

时间:2022-02-04 11:25:07

高中语文家国情怀教学探究

摘要: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因此,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另辟蹊径,拓展语文教育的思路,发挥语文学科能够增强文化修养的优势。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掘文本教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精神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的结晶,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蕴藏着十分深厚的底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也逐渐回归到高中语文课堂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子孙责无旁贷的责任,语文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肩负着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应当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渗透教育。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下面,笔者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教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领悟其中爱国情怀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由编者精心挑选的包含作者情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很多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深入发掘文章中隐含着的;传统文化思想和底蕴,在授课时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向学生解剖文章中包含的传统文化情感,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质和美。例如,在教学《劝学》这一课时,可以首先将文章中的对比句作为教学中的出发点,增强学生对于学习无止境、要勇于探索实践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再有在学习《拿来主义》时,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历史背景作为教学出发点,详细地介绍中国当初外忧内患的处境,再结合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帮助学生自主体会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帮助学生领悟到鲁迅先生表达的不畏强权、自立自强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内容,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相关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历史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历史的再现情境不失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一板块来说,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喜爱之情,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古文领域内,包括古诗词与由文言文为载体攥写的散文、小说以及论文等,教师如若在课堂上将这些古文还原到历史情境中,便于学生真切体会到家国情怀的深刻渊源;其次,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古文内容艰深晦涩,甚至诘屈聱牙,学生在学习时不免产生烦闷枯燥的心理,自然也难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了,故教师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行为可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古人的爱国精神。例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时,笔者便让挑选几名学生上台对文中场景进行演绎,使学生切身体会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正气凛然及对廉颇“引车避退”的赤诚肝胆,并使学生进一步蔺相如和廉颇的爱国之情进行理解,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时,都积极地去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出来,台下同学也都聚精会神的观看,课堂气氛十分高涨,学生学习的激情也就被调动起来,对语文课堂学习自然就饱含期待和热情。

三、应用传统文化知识,渲染爱国主义氛围

语文在众多学科中最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语文课本中包含了众多中国古代的优秀精神文化,并显著体现了家国情怀。比如说很多古诗词与现代诗歌都表达了文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倾向,再者如很多古代名著或小说也诠释了中国古人执着于通过修身养性、经世致用以及敢于与黑暗现实作斗争等途径表现自己的爱国主张的品质。这些人格操守随众多有识之士的继承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滚滚流淌,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的主体。因此,教师不妨在语文课堂中尽量地向学生普及一些中国古代的爱国情怀典故,在向学生讲述课文基本的文法、内容以及艺术魅力之余理应着重挖掘背后蕴含的传统优秀文化,并结合文献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撰写文章时的社会历史背景、重要事件、精神风貌等内容,使得学生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教师在教学《荆轲刺秦王》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阅读一下《战国策》,这主要基于《荆轲刺秦王》选自于《战国策》,该书旨在讲述战国时期群雄角逐、列国纷争的局面,其中自然也包含了秦国起起伏伏的国家局势,这就便于学生在学习《荆轲刺秦王》时对当时的燕与秦两国的斗争背景有了基本认识。同时,教师应该着重让学生阅读并体会燕国太子丹嘱托荆轲的内容,通过二人的交流、心理活动以及“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语句一同感受太子誓与燕国共存亡以及荆轲为避免燕国饱受秦国的迫害、不畏生死、壮烈往秦的爱国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深入阅读并把握荆轲刺杀秦王时的细节与失败后的慨叹行为,藉此向学生包含感情地讲述荆轲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情结,并教育学生要将这种极具爱国主义性质的文化铭记在心,劝勉他们积极通过具体的行为弘扬下去。

四、升华渗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国爱国精神

教师应当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家国文化的本质,使他们从文化源头的角度把握家国精神的重要性,只有如此,学生方可在语文课中实现培养家国情怀的目的。家国情怀与中国古代“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密不可分,或者说是农耕文明与宗法制度下为维系有序固定的家族制度的而衍生出的道德诉求,它需要人们遵守并维护伦理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了父子有亲、兄弟有序、夫妇有礼、君臣有节、朋友有信几个核心层面。对此,教师不妨在语文课堂中向学生讲述家庭中的孝道、诚信以及长幼秩序等诸多道德规范,以此让学生明白只有在遵守家庭规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结合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向学生阐释其中所包蕴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尽可能地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例如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生,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屈原的人物生平经历,尤其是他因忠爱楚国而不与朝廷的邪恶势力妥协、直言劝谏而被君主两次放逐的经历,让学生真切感受屈原为追求真理与维护楚国利益的行为,并向学生传达屈原矢志不渝的忠君爱国情操。与此同时,教师要藉此督促学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并弘扬其中的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渗透赋予了教师新的教学使命,教师在应积极促进学生在教学课堂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家国情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语文,增强了文化底蕴并培养了人格精神,最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宁琳.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探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5):106-107.

[2]张美玲.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家国情怀缺失问题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贾彬 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