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摭谈

时间:2022-12-04 09:10:13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摭谈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古诗词凭借其独特的表达形式,细腻的情感抒发,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围绕“真语文”教学理念,分析当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并提出古诗词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真语文

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从《古诗十九首》中的“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到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化史中熠熠生辉。经典古诗词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也对个体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叶嘉莹先生说:“人对于宇宙、人生要学习一种关怀,一种爱心,学诗就是对天地、草木、鸟兽,包括人的聚散离合的一种关怀与爱心。”故而,高中语文教学要踏实务实,围绕“真语文”的教学理念,从语文的本真出发,重视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经典作品中汲取诗词精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作为高中语文考试的必考内容,古诗词教学素来是语文课堂的必讲内容。进入高中阶段,诗词教学的分量更重,经典篇目背诵,重要字词赏析,诗词语言应用,语文教师为之殚精竭虑,学生为之诵读不息,古诗词教学形势似乎一片大好。但细细忖度,会发现我国目前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偏误。受考试压力的影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仍停留在对一字一句的赏析上,而忽视宏观的古诗词意境,这种过度重视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做法,消解了古诗词本身的诗意美,导致教师在课堂上只追求快捷的教学效果,使得诗词鉴赏重视的是标准答案,而非个体生命的感悟。简单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提诗皱眉,谈词沮丧,明显缺少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热情。部分教师已意识到古诗词本身的价值与魅力,但矫枉过正之心也使他们的古诗词教学过度煽情,如教学《登高》《春望》等诗歌时,不达到“提诗落泪,读诗动情”的境地,就不是一堂合格的语文课。久而久之,古诗词教学课成了一堂复古“表演课”,教师与学生穿上古色古香的文化外衣,似乎徜徉在古诗词动人的文化魅力中,但这种过度夸张的语文教学,缺少学生的理性思索,表演意味远远大于知识本身。而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同样存在“学生即上帝”的现象,凡有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与想法,纵使那想法不着边际,亦能获得阵阵掌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从工具性到表演化,片面地追求课堂气氛,传授考试知识,使得古诗词教学看似大有作为,但实际上却失去了本真。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极端的语文教学现象,使得人们迫切呼唤“真语文”的回归,呼唤以真诚的教学态度开展古诗词教学,展示古诗词的真实魅力。

二、“真语文”教学目的探寻

语文课程改革向来是一条漫漫求索之路,但对真诚与真实的追求,却是日久弥新的坚持。早在二十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其“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为“真语文”理念的形成奠定了情感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部分教师发现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工具性,轻视人文性,以于漪为代表的先行者,就试图将思想教育融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在春风化雨的氛围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和谐统一。而进入新世纪,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更是在2012年1月“苏浙沪语文教学高层论坛”上提出了教学要追求“真语文”,呼吁语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从而为“真语文”理念的成形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自十八大以来,教育重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以《聚龙宣言》为代表的教育界主流亦提出了“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的教学理念。当下的社会现状和终身化的学习理念,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真实的学习本领和真诚的学习态度。“真语文”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真实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促使其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其个人的潜力和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使乐学、会学、善学、向学的理念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真语文”理念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真语文”教学理念对古诗词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从“真语文”理念中汲取教学力量,改进古诗词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一)增强积淀,提高素养。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金代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只有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蕴,才能够理解诗词的内涵,收获丰富的审美体验。“真语文”教学理念强调通过听说读写提升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理解其内涵,自己就需要不断加强积累,以丰富的诗词素养带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意蕴。好书不厌百回读。充分落实朗读,往往可以使学生从古诗词语言的抑扬中体会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但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古诗词的朗读指导教学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方面,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每一位教师都认同的,但另一方面,如何切实落实古诗词朗读指导教学,却是许多教师的困惑。部分教师从字词入手,简单枯燥地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朗读,这不仅消解了古诗词的美感,也使语文课堂索然无味。为此,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积累,探索古诗词朗读指导教学的方法,在“授鱼”的同时,“授人以渔”。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教师不妨在教学伊始即鼓励学生通过“三读”的方式层层递进,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一开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放声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词中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满地黄花堆积”是现代文中较少出现的语句,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义;在读懂句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在慢速朗读中细细品味诗词的节奏,增强个人的语感;第三遍朗读时,学生可以采用理解读的方式,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诗词读出韵味。“三步朗读法”简单易行,却渗透了学法指导和层次提高,其清晰的条理能使学生明确地感知到在读什么和怎么读。简单的指导,看似是三言两语,实则离不开教师自身对古诗词朗读的体会,离不开教师的积淀与学识。(二)亲近文本,重视感受。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强调培养学生“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当下,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仍要以思维训练为依托,以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使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如在学商隐的《锦瑟》时,学生对其主题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使语文课堂存在“不一样”的声音。如有的学生围绕“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两句,联系“庄生晓梦”的典故,从不知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我,解读出诗人面对时间的流逝无奈且伤感的情感,展现出一种生命虚无、往事如梦的怅惘情怀;有的学生则联系“锦瑟”的美好,从“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解读出诗人对爱人的追忆和思念,将《锦瑟》理解为一首爱情诗;还有的学生则联系李商隐的生平,他也曾是青衣怒马、壮志凌云的有志之士,但却一生在朋党之争中消磨了自己的斗志,年华不再,他只能将一生抱负如望帝托杜鹃一般寄予诗酒年华,自伤身世,追述平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空间,积极地进行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但与此同时,阅读离不开对文本的钻研,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亦需与文本本身相联系,而非毫无根据。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本,丰富自己的头脑,增长自己的见识,使自己的诗词体会扎实、务实,这是意料之外的创新,也有情理之中的合理。(三)善于留心,真实评价。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引导他们追求生活的真谛,奋然前行。”教师的评语对于学生的思考与成长就是一面迎风飘扬的帆,能够指明方向,激发斗志。所以,“真语文”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要重视评价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成长中的引领作用,激励学生留心生活,热爱诗词。当下的语文课堂,评价语单一且空洞,一个“好”字既缺少教学效果,也缺少人文关怀。一方面,过于泛滥的正面评价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满足于现状,缺少进取与提升意识;另一方面,较为单薄的“好”字,使答题的学生不知好在何处,而听课的学生不知如何模仿。学生具有强烈的向师性,他们善于模仿身边的人与物,以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教师不妨寓教于评,借评价他人之言,提升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诗词朗读教学中,教师不妨将“你的朗读真有感情”式的评价语变一变,变成“字正腔圆,你读书的声音真好听”,“声音洪亮,注意到了诗词的抑扬顿挫,你很善于学习”,“关注其中的标点符号,你将古诗读得声情并茂,让人赞叹不已!”这些个性化的评价语,既具体扎实地肯定了朗读者的优点,实现了个性化的评价,又为其他学生的朗读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有诗词,教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评价语,提升古诗词的存在感,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亲切感,彰显古诗词的魅力。如在教学《乡土情结》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评价语中积极渗透古诗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些古诗词,增加了语文课堂的韵味,也寓教于无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课堂回归到自然与本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是一场诗意之行,教师要坚守自己的教学本心,积极倡导和实践“真语文”的教学理念,营造自然务实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诗词素养,增强语文课堂的诗意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小明.立足文本解读教好“真语文”[J].教育革新,2018(3).

[2]阎春华.“真语文”应“回归”到哪里[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36).

[3]徐长林.我看真语文的课标意识[J].语文建设,2017(36).

[4]黄琪.“真语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7.

[5]杨优.王旭明真语文观简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作者:陈红霞 张桂霞 单位: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