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比较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时间:2022-12-03 03:56:44

高中语文比较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摘要】比较阅读是学生基于同类型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式阅读,它强调作品之间的对比,帮助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并在比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比较抽象,不少作品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运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法,文章从紧扣比较式阅读法的内涵结合语文教学实践的四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比较式阅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比较式阅读教学法是高中语文学习常用的策略之一,它能够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比较中提升语言感知能力,深化学习认知。但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主观引导地位过于强势,导致学生的比较式阅读无法激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一、同中求异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要详细讲解比较式阅读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一些类型相同的阅读材料,并从中寻找出不同的创作内容,这样更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思路的打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针对阅读学习材料上的相关知识点,指导学生尽可能在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中,指导学生找出多种阅读理解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阅读思路。在语文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比较式阅读法,教师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就阅读内容,展开同中求异的练习目的。例如在对“李清照词两首”的内容进行学习时,作为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教师为了深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可以引入另一位宋词婉约派的代表———柳永。同样作为宋词中的领军人物,二人在对“悲凉”情绪进行表达的时候,前者使用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而后者则写出“便纵有千种风情”却无人可以倾诉,“更与何人说”,教师在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时,可以利用这两句内容为切入,帮助学生对李清照和柳永不同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并顺势感知二人在诗词创作上的精妙处,对文学与创作者身世背景之间的关系,展开更为深入化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能从根本上搜寻出作者的创作意识,便于对阅读材料进行更为透彻的理解。

二、异中求同

在对异中求同的方法进行应用时,教师首先应该启发学生的多元性阅读思路阅读教学观念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上,拓宽学生的阅读学习视野,适当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这样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阅读材料中,分析出相同的阅读内容来,以此深化比较阅读法的整体质量。当然,在实施比较式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比较阅读教学”不只是为了“比较”,也即是确保阅读对比资料的合理性,以免学生产生负面化的情绪。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同中求异”是很好的办法,教师还需要做到异中求同,帮助学生强化阅读分析能力。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曾经学过的哪篇文章可以作为比较式阅读学习的对象。学生可能就会想到王勃的《滕王阁序》或者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帮助学生展开对比阅读。同样是叙写盛会,描绘美景,抒发欢乐愉快之情,但是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作者先是对自然美景进行描写,像“崇山清流”“流觞幽情”,时而“仰观”,时而“俯察”,可“畅叙”、可“骋怀”,文中这些“极视听之娱”的内容,完全满足了与会者视觉与感觉上的需求。在群贤开怀畅饮之际进行了“畅叙幽情”的内容;而《滕王阁序》中,作者则将山水之美书写到极致的状态,自下而上的“孤鹜”与自上而下的“落霞”,共存于“秋水长天”之中,辽阔的天地描写,将文章中气吞万象的豪迈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前者表达的人生苦短,后者所要表达的则是时运不济的抑郁之情,但是二者都有一种乐极生悲的情怀。当然,可能学生在初次阅读的时候,对于作者那种隐藏于文理之间的“悲苦”之情缺乏细致的认识,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方法中的“强调性”,帮助学生对一些特定的句式内容,进行更为细致的梳理,明白作者用词间的深刻含义,并对不同文章中相同思想情感进行确定,以达到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横向比较

语文教学课堂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自主阅读能力方面大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使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法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横向比较的内容,帮助学生对文章材料的关键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横向比较不仅要从文章内容入手,还应该结合文章创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后人对其所做的评价,展开综合性的分析,尽可能在阅读过程中,塑造一个更为立体化的阅读形象,这对于学生阅读思路的拓展大有裨益。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学习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帮助学生借助比较式阅读教学方法,对材料内容展开更为多向化的比较。如在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时,教师可以帮助大家对曹操这位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政治家所留下的历史评价展开认识。像在文学上,曹操所得到的评价大都是正面的,肯定了其文学造诣,但是在政治上,其多是以“白脸”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各类文学作品对其这一形象展开了深入的加工,奠定了其“奸雄”的地位。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应该建立更为多元的比较意识,既要对后人做出的历史评价进行正确的认识,同时还应该对主人公自身的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理想、风采和胸怀,在那样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多向的比较与感知;还有,针对一些作者写作手法所进行的横向对比,也能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质量。

四、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主要是对同一作家,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开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时期的创作风格,或者是对某一名家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更为系统的理解和认识,这对于学生个人阅读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实施横向比较方法时,由于高中课堂讲究教学效率,教师应该适当提升切入点的精准程度,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某一文章创作的要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加深对要点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认识。如在教学生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教师首先可以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适当说明本篇文章的要点,如鲁迅先生创作本文的初衷是什么?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人说是为了追忆学生,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有人说是为了哀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也有人说是为了歌颂“中国女子的勇毅”,因为她们“虽殒身不恤”。在点明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鲁迅笔下的文章结构、选材内容和语言风格进行深入分析,鲁迅的文章经常存在“言与不言”的“矛盾问题”,教师不妨做出特殊的要求,也即是文字表面上好像语言充斥着矛盾,然而在对语言逻辑内容进行分析时,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交错却呈现在我们眼前,从思维变化的维度来看并不矛盾。这时,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另一篇文章《孔乙己》。在《孔乙己》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到“孔乙己”的结局时,作者用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样的语言文字,从表面看,“大约”与“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作者用这两个词汇进行说明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文中的“我”,并未亲眼见到“孔乙己”离世,这时运用“的确”这个词汇的目的,则是对当时那个封建旧社会“杀人”的本质所进行的特殊强调。可以说,通过相关文学作品的纵向比较,学生能够对这位近代史上最具成就的文学大家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发现当前存在的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合理运用比较式阅读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以阅读的基础内容为出发点,结合全国卷语文考试大纲的阅读要求,尽可能完善整体的阅读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感受,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作品的表现手法,体会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境遇在作品解读中的重要性,最终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

【参考文献】

[1]徐艺.比较式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4(05).

[2]王娜娜.微观高中语文比较式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J].新课程(下),2015(01).

作者:林庆章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