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时间:2022-04-29 11:10:4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因此,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到语文教材中,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方式,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本身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我国应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还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本文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加强经典名著诵读、编写校本教材三个方面,提出了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应对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文化也呈现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化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西方文化观念的渗透和入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比如,一些学生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但却对清明节、重阳节了解甚少。一大部分学生从小就习得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却不能准确的利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交流。这些现象令我们堪忧,如果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不到继承和发展,那么它们就将在全球化趋势下慢慢消亡,这个民族也将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生是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主体,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学生通过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古诗词、民间故事、对联的学习,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应对全球文化的冲击。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感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热爱祖国,艰苦奋斗的思想情感。例如,语文教材中的民族文化、爱国篇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支撑。所谓的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语文教育要想实现这一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必须借助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支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教育专家通过精心筛选的,都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和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每一篇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课文,挖掘文章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如爱国主义精神、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等,通过向学生讲解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2.加强经典名著的诵读,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传统文化内容在语文教材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尤其以经典的名著最为突出。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和诵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离骚》一文,反应了作者对楚国政治的黑暗和残暴表示不满,也表现作者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爱国主义精神,像这样的文章老师要要求学生多诵读并背诵下来,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以地方文化特色为主,编写校本教材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正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编写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可以编写一些他们在当地的一些著名的故事供学生阅读。还有沂蒙山区可以通过编写一些抗战故事,继承和发扬具有地域特色的沂蒙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丰富语文教学。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很多,教师还可以同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这些措施需要老师的合理引导,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的重视。

作者:王翠红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

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的体现形式十分丰富,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教师要对于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都有一些合理的设计。教师要在教学提问的方式上、教学导入的形式上以及对于教学文本的分析上都更为高效,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状态,及时弥补学生在知识理解与吸收上的不足。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多元化课堂的优势。

一、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提问

多元化的课堂教学首先可以体现在教学提问的形式上,教师要对于传统教学过程中那些单一的提问方式进行一些积极有效的改善。为了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尝试将教学提问以活动或者竞赛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高,对于问题的挖掘也可以更深入。教师可以时不时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竞争的教学环节,竞争的内容在于小组内成员对于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的完成程度。这种方法会带给学生非常明显的激励作用,并且会让课堂教学的气氛更加积极与活跃。比如教《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分组竞赛法。首先根据学生初中学过的游记,引导大家总结了游记的特点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有什么不同,哪句话才是全文的中心句(这一题5分)。分析课文时,再给学生细化问题。比如,学习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回答出课文中关键字词的意思,答对一个得1分;回答出一个词类活用得2分,回答出一个句式得2分。这种将问题细化,并且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方式来共同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会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浓厚,这也会让学生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所学文本的体验。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剖析更深。

二、灵活引入多媒体教学工具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些有效的教学工具作为文本教学的辅助,这不仅是多元化课堂教学的一种体现,这往往也会有助于文本教学实效的提升。不少文本在学习时给学生进行必要的创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所学文本的一些背景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多媒体的功效便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一些相应的图像、视频等,来让学生对于即将学到的文本的背景知识有更立体的感受,教师也可以搜寻一些和教学文本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这同样能够让学生对于这些素材的学习感受更深。比如,教学《鸿门宴》时,便可以灵活的引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可以将关键字词、句式及重点句子,都打在屏幕上,节省了很多时间。特别是讲课文内容时,我放了电影《鸿门宴》片段,但是,在看之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读课文,看电影时,要注意内容和课文的出入,特别是刘邦的表现和课文描述的任务性格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这种灵活新颖的教学模式极大的体现了语文课堂多元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基础上将会促进学生对于这篇文章有更深入的体会。

三、丰富古诗词教学的形式

古诗词是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范畴,在这部分素材的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同样有着积极效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于作者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如果能够对于作者的人物生平、创作特点以及人生经历等都有一定的获知,在理解具体的文本内容时会更加直观。在给学生呈现这些必要的背景知识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构思,可以尽量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增进学生对于作者的了解,这将会为学生学习具体的作品带来非常好的辅助作用。比如,教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在给学生介绍作者的人物生平时我采取了一些和以往课堂不同的方法。我先在投影仪上打出了杜甫的生平简介,特别是漂泊西南时在夔州的生命中的最后三年情景。同学们看后,心情一下子就悲凉起来。然后,配合录音,屏幕上显示了一幅幅动画:在汹涌澎湃的大江边,黄叶飘落,秃树摇曳,猿声哀鸣,孤鸟盘旋……这时,一位老人手执拐杖,步履蹒跚,几乎是跌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只见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在这些富有感染力的画面的引导下,学生立刻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那种窘迫,相应不用我多做介绍,学生也能够了解作者的境遇。这便是一次非常有效的教学创新,多进行不同的教学尝试才能够让多元化教学的理念充分得到体现。

四、结语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多元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教师要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提问、知识呈现以及背景知识介绍等环节都可以进行一些积极的教学尝试,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体验。

作者:张悦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汉语,是语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做好高中语文教学,是提升学生交际水平,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认识到高中语文学科教学的意义,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提升,积极反思与改革才能让语文教学改善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反思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母语教育学科。在高中教育阶段,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特殊性。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课本中的文章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教育性,涉及到历史、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范围之广、领域之多,也让语文教学的历史较长。这些特点需要一个良好学习氛围的支持,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师生关系与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氛围较为死板,互动不足,极大地影响了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语文教学所受重视力度不足

虽说高中语文学科教育十分重要,但高中语文所处的教学环境十分不利。在当前的高中教育实践中,语文学科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承认语文学科受到的轻视越来越多。高中语文教学所受重视力度不足,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单一

素质教育的大力普及,让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暴露出更多的不足。但是,受到教师教学思想的影响,应试教育体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影响仍然较大。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氛围过于死板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正是来源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于单一。高中学生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教师与家长都用成绩衡量他们的学习水平,影响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二、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重视课堂氛围的活跃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十分重要。在教学创新发展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改变师生零互动的教学现状,在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乐于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来,推动语文教学的进步。比如在讲解《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就“鸿门宴”这个话题与学生聊一聊。教师要先与学生分享生活经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些学生说他们不想学画画,妈妈为了说服他们拜师学画,答应带他们去迪斯尼乐园,这对他们来说就像一场“鸿门宴”。学生参与进来,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分享的事件去判断其对于“鸿门宴”的理解。

(二)提高对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视

重视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对于高中语文教育发展环境的优化十分重要。学校、家长对于语文学科的看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在重视学生升学率的同时,要认识到语文教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更要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家长也应当转变观念,重视孩子交际能力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只有学校与家长都重视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教育工作者获得教学改革的动力。除此之外,学校要提高语文教师的地位,肯定语文教师的价值,并为其提供合理的教学条件与充足的教学资源,从而促进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

(三)丰富教学评价方法

丰富高中语文教学的评价方法,需要从评价标准的丰富做起。摆脱“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能够促进学生正确语文学习观念的建立。教师没有办法改变国家统一考试的形式,但可以丰富日常测试的形式。除了考查学生生字掌握与文章背诵的情况,教师可以设立每周的口语小测试,考查学生的口语能力,并将口语小测试的水平纳入学期评价体系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记录,多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将其记录在案。学生接收教师客观、全面与积极的评价,他们能够找到进步的方向与动力,乐于付出努力,找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改革教学方法,才能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重视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与学生的学习感受,用灵活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有利于语文教学创新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作者:郭晓枫 单位:锡林浩特市第六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提问的艺术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其意在强调教学语言尤其是艺术提问的重要性。语文教师生动幽默的表述、简明扼要的概括、鞭辟入里的分析、恰到好处的点拨能把学生引入瑰丽美妙的知识殿堂。学问学问,勤学好问。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出来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学提问是各类课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常规形式。合理、恰当而又有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困惑,开启学习心智,而且能够让他们获得思维、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有利于启发并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在引入比较中提问,融会贯通

在学校教育中,比较阅读是语文学科及其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常用形式和有效方法。什么是“比较阅读”呢?顾名思义,就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者相对的两篇及两篇以上(一组)的文章放在一起,在实施对照和鉴别中进行阅读。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使他们的认识更加充分、深刻,而且能够让他们从中看到差异,把握特点,不断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和温故知新等方面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如《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有教师认真设计并提出了如下探究性问题:“注意搜集在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并进行比较阅读,概括其诗词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同时分析各个时期的生活遭遇对他的诗词创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在这一问题牵引下,通过课外搜集和阅读活动,学生阅读了解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忆秦娥•娄山关》等作品后,能够形成对其诗词的整体性认识,并从中认识到作品与作家的生活状况、社会环境以及思想发展等方面是息息相关的。这样的比较既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诗词的了解,又达到了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在细枝末节处提问,见微知著

众所周知,凡是编入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都是优秀作品甚至是经典之作,无论其中的一个标点或一个词语,还是人物形象的一个细小动作甚至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经过了作者或编者的精雕细琢,都蕴含着比较深刻的含义,从而体现出匠心独具的内在魅力。然而“细节决定成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细枝末节”的知识往往容易被学生甚至教师轻视或者忽略,以至于造成教与学中的“沙漏”现象。有鉴于此,教师可对这些与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进行设疑问难,以逐步有效地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有学生提出问题:恩格斯为什么要说马克思“将”永垂不朽呢?这与日常生活中“×××同志永垂不朽”的说法难道有什么不一样吗?仅仅是一字之差和一“将”之义,引发了全班学生的思考和深层次探讨。经过详细的历史背景分析,当大家弄明白这一“将”字在文中的丰富含义后,更是在见微知著中进一步认同了恩格斯的评价和说法。

三、在文本关键处提问,破冰释疑

究竟什么才是“文本关键处”呢?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有效理解文本内容思想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课程知识的重大困惑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收集起来进行梳理归纳,并从教学重难点内容中选择确立一些既集中又典型的问题,组织学生采取或分组或合伙的形式开展讨论解答活动,从而在有效性突破和终极性化解中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祝福》一文,同情并理解祥林嫂的命运和遭遇是其中的教学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解析这一难点,有教师认真设计了如下系列问题:①文章是如何描述祥林嫂的眼睛的?每一次描述有什么变化吗?②祥林嫂的眼睛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③结合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体会并说出对她厄运的认识。④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是否有代表性?封建社会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如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系列提问,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逐段讲解、条分缕析的传统教学弊端,而且在“化难为易”和“以点带面”中实现课堂活动的高效性。这是令师生双方都满意的结果。

四、在前后矛盾处提问,智慧引爆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文学作品都有从表面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这既是理解问题的纷乱摺叠之处,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害之处。教师若能在此处科学而又合理地设计问题,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而且能够在风起云涌之际引爆智慧的火花,从而帮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解决疑难困惑,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赏析课外诗歌《石壕吏》时,有教师从中提炼出如下几个矛盾性问题:①既然老妇“请从吏夜归”,又是“急应河阳役”,这说明她是自己主动要去的,那样就算不得是“捉人”的。这应当如何理解呢?②既然老妇说了“室中更无人”,为何又说“唯有乳下孙”呢?③既然是“唯有”,如何又提出“有孙母未去”呢?这位老妇的前后话语岂不是自相矛盾吗?④文中直接写“吏”的只有两句话,为什么题目却用“石壕吏”呢?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先是阅读思考,接着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元分组探讨,然后进行集体性交流与共享,教师则从旁给予适时适量的引导、启发和点拨。最后,引导学生重新换一种角度来进一步思考,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地消灭矛盾,解开思想上的疑惑。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和高效不在于教师的表演如何,而在于能否设计出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从而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深入思考,培养探索精神,促进实践创新。就高中语文而言,课堂提问应当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①少而精练。就是教学提问要努力抓住知识的关键和本质,必须找准设问点,在关键处设计问题,而且并非多多益善。②目的明确。课堂提问要认真设计、合理规划,主要体现在服从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紧紧围绕教学中心来进行,绝不能宽泛无边、广种薄收。③因材施问。教学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面向学生潜能的极大发展和人文、人性的极大凸显,让他们从中逐步增强被尊重和被赏识的成功信念。④变直为曲。常以“直问”形式出现,既缺乏艺术性,又缺少启发性。若把问题以“曲径通幽”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改变说法或角度中力求新颖,富有新意,则自始至终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教人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由于个性差异的缘故,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他们所面对的学生特点也各自有异,因而在课堂教学提问上“‘无定法’常有,而‘教定法’不常在”。尽管如此,艺术提问作为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它又有一般性规律可循。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为“教学艺术提问”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作者:杨义超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研究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其语言凝练精妙,韵律优美动人,哲理深邃隽永,意境深远含蓄,富有抒情性、跳跃性、节奏性和思想性,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过去教师往往停留在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含义,掌握一些考试要点,一味地从应试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虽然收到一些短期的效果,但是失去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潜移默化的滋润作用,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掘和探究古诗词之美,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感染下接受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吟诵中,才能深刻感受诗的韵味、领悟诗的意境,把握诗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首先体现在炼字遣词造句上。古人作诗讲究炼字造句,字字珠玑。在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审美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根据诗词特点,比较辨析、揣摩推敲,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和凝练性,感受语言美,进而把握诗的意蕴。比如,学清照的《声声慢》,一字一泪,满纸呜咽,“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叠词和“将息”、“怎生”、“次第”、“了得”双声词的巧妙运用,渲染了浓浓的愁情,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其次,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体现在音画合一上。例如,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柳永《雨霖铃》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均极富画面美,使古诗词教学充满了诗情画意。

二、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品中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艺术境界,渗透着作者细腻而丰厚的情思,能诱发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深入的思索。古诗词中美的意境往往能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典诗歌创作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往往将能表达自己情思的意象组合成优美隽永的意境。例如,柳永《雨霖铃》一文,词人借助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杨柳、暮霭等一系列的意象营造了一个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以千种风情衬尽了羁旅愁苦,人间别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的情景美,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遇其事,如闻见声,进而感受形象内蕴,把握诗意,体悟诗情,领略诗歌魅力。

三、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

古典诗词作为古典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精华,往往渗透着诗人浓厚的深思和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意蕴深远,情思隽永。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作者借古抒怀,雄浑苍凉,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从声音、色彩、姿态、气势等方面描绘赤壁的奇景和长江的气势,表现了作者豪迈奋发的意气、旷达的胸襟以及进取的精神。又如,李白《蜀道难》一诗,诗人袭用乐府古题,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以及神话传说,言蜀道之险,咏叹意味尤浓,表达了诗人美好的理想愿望和对国事的忧思关切之情。再如,欧阳修《秋声赋》,以悲切凄凉的“有声之秋”起笔,以“无声之秋”贯穿全文,应和着悲欣交集的人生,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借此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人,而应自我反省。在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词的内涵,把握深刻意蕴,进而领悟古诗词的思想美和哲理美。总之,古典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涵咏品味,感受语言美;鼓励学生驰骋想象,神思飞扬,把握意境美;启发学生挖掘内涵,把握意蕴,领悟思想美,从而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仇华东 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高考升学等落后思想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习惯了采取统一化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很难对其课堂地位进行动摇。同时,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只能被动地学习,很少有同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空间,学生的课堂质疑权和课堂主体地位很难得到有效保证,这会严重限制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甚至会因此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热情。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保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一、重视问题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集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知识体系的有效建构。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能够有效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顺应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要提高对问题教学的重视程度,要将“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充分利用问题教学的设疑和导思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个性化优势,发挥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根据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教学情境,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空间和互动空间,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教师所提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老人与海》,语文教师一方面可以导入一些与作者海明威生平事迹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如你对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形是否会产生怀疑?进而充分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进步。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当中感受到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乐趣,丰富学生在问题教学环境下的学习体验,进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培养,并逐渐树立起高中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于诗人描绘的清静的田园风光,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关键语句的讲解,提问:“该如何体验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此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教学活动中来,并积极融入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因素,最终感受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价值和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丰富问题教学形式

高中语文教师为了满足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需要,丰富问题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同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融合,将抽象化的语文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为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提供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高中语文教师要借助多种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上的科学应用,引导学生针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互动和交流,在一个集体化的学习氛围下做到针对语文问题集思广益,促进学生在整体上的共同进步与提高。例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教学中,对于“林教头”的思想变化这一问题,语文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合理分组,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导入一段影视资料,结合课文的文字表述,让学生积极投入个人的思考和情感,对林冲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行主动感知,对林冲对官场仅存的美好愿景是如何破灭的这一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能力的形成。总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课堂上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个人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思想,提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坚持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作者:张淦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第七篇: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合

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些文言文内容时,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情况,单纯的文章阅读和古诗文的学习,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兴趣点,难免会降低学习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需要重视起对传统文化教学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同时,还应该把握营造的时机。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完美融合,对于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有着重要意义。高中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带入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富有一定的神秘色彩,特别是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内容,不仅饱含的意义深远,同时也反映着时代的发展和古代的一些社会状态。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有着促进意义的。

(二)有助于抑制现代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间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中学生不断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必然的环境变化,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能不忘中国传统文化,抵御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在青少年学生中稳定传统文化的地位。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的路径

(一)把传统文化纳入高中语文教育体系。在高中教学中,传统文化占据的比例比较少,然而在现代社会多元化文化共存的状态下,高中教学中需要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借助图书馆作品给学生丰富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容,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二)营造良好的高中传统文化教学环境。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还需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空间,营造更适合他们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和培养是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的途径,也是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校园广播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宣传和教育;利用校园社团传播传统文化。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很多都是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保存至今,而现代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很大层面上也是通过古诗文这种形式来研究的。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古诗文的教学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帮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古诗文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古诗文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很多古诗文或荡气回肠,或婉转优美,对于学生而言,学习中国传统的古诗文本就是一种比较享受的学习过程。例如,教师在表达中国古代女性的品格特点等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李清照作为案例,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名门闺秀到经历重重磨难,父亲被贬,夫妇分离,丧夫,改嫁,再到离婚,这个传奇女性的一生让人惊叹,同时李清照的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创作了许多词作,教师可以以人物经历为线索,以词作的内容为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女性的一些思想特点等。这种古诗文教学方式更加全面的引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深化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育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需要增加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和整合,同时,从教师的角度,也应该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只有教师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有深度。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修养,一方面需要教师主动的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自己也要敏而好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填补自身的知识空白。另一方面,从学校的角度来讲,高中院校教师教学压力较大,教学负担较重,作为院校本身,也应该给教师多多创设一些学习机会,增加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定期的给在校教师提供传统文化的培训机会,让语文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能够实现他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氛围营造时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方式来营造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例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四大名著《红楼梦》的节选是一个教学内容,其中,单纯的文字学习学生读起原著文字来难免会感觉有些晦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的方式营造课堂学习的氛围,通过播放《红楼梦》影视作品相应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中描述的情景,这种环境的营造达到了创设学习氛围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一个途径,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都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从我国古代流传至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多元化的冲击,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通过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作者:程繁钊 单位:内蒙古通辽实验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在新课改背景下,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相关教学问题的导入和引导,让学生对课堂问题产生探究热情和互动兴趣,引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掌握一定语文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让高中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优质和高效。

一、导入有价值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运用问题教学法并不代表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随意提出问题,也不代表问题导入越多越好。这是因为问题教学法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语文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问题的提出和创设要紧密结合语文教材,贴近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并且尽量保证问题的延伸性、启发性,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导入问题时,必须导入有价值的问题。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坚持以学定教。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要确保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对问题思考与探究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在创设问题时同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衔接,这样可以有效排除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时的思维障碍,提高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效果。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与梦想相关问题的创设、导入和应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如马丁•路德•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对他人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同学们小时候或者现在的梦想是什么?你是否觉得有价值或有必要进行调整?我们该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些问题的导入和教学互动,可以营造出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发学生关于梦想价值和实现途径的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并且加强自我反思与自我修正,能够充分保证导入问题的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语文教师合理利用问题的“设疑”和“导思”功能,在语文课堂上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将学生真正地引入问题,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相应的知识,获得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多在课堂上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保证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潜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研究中来。例如,在《囚绿记》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问题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出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即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想象“窗口常春藤生长”这一生活情境,然后导入几个问题:作者笔中的“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的结果怎样?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不仅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互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会有效打开,避免了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生搬硬套,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提问时机,保持良好学习状态

为了有效提升问题教学法的成效,语文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时,需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做到有目的、适时的提问,这样才能确保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学习情感,让问题教学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和价值。一方面,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导入阶段的问题导入,这样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实施问题教学,帮助学生及时克服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障碍,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此外,语文教师要在课堂的结尾提出一些启发性、总结性的问题,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语文知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药》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就可以导入问题:发生在两个家庭的故事是怎样交织在一起的?你从这两个故事中品味到了什么?这两个故事连在一起写有什么深意?这样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却需要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总结和深化,并积极融入个人的思考和情感,敢于踊跃发言,及时表达出个人的观点。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和总结,在实现有效教学互动的同时,将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提升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成效。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问题的作用下,能广泛开展探究,赢得了更多质疑和反问的权利,让高中语文课堂不再是语文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可以全方位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不断改进。

作者:程东管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第二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应用

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制定和计划有效率的学习策略,并以此来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各种任务活动。这种模式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提高,也促进了教育体制的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朗读、写作、阅读等几个大方面。而现在大部分语文教师依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方法,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记忆给予重视,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

(一)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是对教育改革创新理念的实践

教育体制改革最基本的理念就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得到提高。为了贯彻这一理念,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就是把教师主宰的单一教学变成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能提高学生综合学习水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阅读以及写作都是重中之重,进行自主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解放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感悟就会越来越多,让更多好的灵感激发出来,提高学习水平。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应用

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不再单纯地将知识局限于默写或者写作的静态活动中,还有小组讨论和抢答问题等动态的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提建议,再加以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对阅读方式进行改进,进行合作阅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下教学,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引导,提出意见,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鼓励。在小组进行阅读的同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在学生间互相合作学习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教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程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自己制作DV短片的方式,在行课前进行班级内自由分组,每组固定多少人,小组中自己分配角色,按照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表演,再用DV拍出来,等上课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再加以点评。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切实地理解书本。

(二)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提升责任感

就教师本身来说,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有很重大的影响作用,只有教师对教育充满热忱,勇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在教学中为学生带来更深远的影响。教师想要更生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表达,就要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进行改革,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让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成为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在对诗歌类知识点的传授中,可以采用PPT课件,然后在其中加上图片、文字以及动态效果进行配合,在课堂中一直以PPT贯穿其中,将学生带到优美的意境中去,听觉视觉相融合。如教学《再别康桥》,可以让学生自己配乐进行朗读,然后再互相交流心得与感想。

(三)积累写作素材,使文化修养得到提高

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学习下,学生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讨论,能够得到更多的新鲜素材。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这种模式下,引导学生通过对热门事件的挖掘和探讨,对故事案例进行分析,这也是对学生分析思考能力的一种培养方式。

三、高中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应用成效

(一)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成为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而使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学生学习的热情性不高。因此,教师要转变课堂的模式,将课堂从沉闷中解放出来,变得有活力。新模式的利用不仅可以使教学能更加深刻地展开,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二)建立教学活动平台,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达到让成绩上升的目的。

(三)将授课教案设计更加灵活,让教学效率得到保证

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下,进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节奏进行有效地把握,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查授课过程,使教与学构成良好循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总结

我们的教育改革还在探索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利用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得到的收益却也是无穷的。对于学生们来说,新的教学模式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探索能力、自主学习以及互相交流的能力逐步激发出来,也可以使教师从单一的授课模式压力中走出来,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为日后学生能成为全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徐玉静 单位:河北省定州实验中学

第十篇:高中语文课堂“四好”教学提升有效性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备四个标准:明确的教学目标、恰切的教学内容、自然而圆融的教学过程、全面而共享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好课堂教学目标,定向,适当

有效地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好的教学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从层次性方面看,应包括积累型目标和能力型目标。积累型目标包括词语的积累、语言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文化的积累等。能力型目标包括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写作能力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积累型目标和能力型目标的完美结合。新课标认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学目标的最高境界在于“三维目标”的融合。在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同时还应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精选好教学内容,优化、整合教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建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语文教师要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其原则应该是内容精当,切合学生实际。一方面,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文本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知识的建构中表现出一定的承接性和发展性。教材中各单元都有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课文也有讲读和自读之分。我们的做法是:教学时,以单元为一个整体,设计大教案,对单元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大可不必篇篇讲到。课堂上精讲重要篇目,学生课下自学单元中其他篇目。这里所说的重要篇目应该是具有提挈作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名家名篇。可以通过对该文的学习,把握整个单元需要获取的知识,训练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具备的语文能力。这样的文章需要讲到位,阅读鉴赏到位,训练到位。单元内其他文章则可以由教师设置导学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自学。

三、优化好教学方式,恰切、多样

语文教学方式是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语文教学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对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语文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教学方式,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不同的语文教学目的,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首先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目的,要选择和运用与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传授新知识时,要充分发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的效用。同时,还要把握好不同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和特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例如:议论文多采用讲授法,而重在过程探索性的知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演示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还要重视其带来的效果,应选择能获取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最佳效果,是指语文教师选用的教学法必须在一节课内取得最好的效果,达到方法和效果的统一。有的教学方法看似热闹,学生活动也多,可是没有多少真正能让学生有所获的东西。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有的语文教师选用未必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法的驾驭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语文教学法。例如:善言者可选用讲授法为主进行教学,善书善绘者可利用板书纲要、图表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四、进行好课堂学习评价,科学化、过程化

语文学习评价的科学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追求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给课堂的主导者———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教学理念,还是从教学实践,语文教师都应该作出积极的调整与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必然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自我素质。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有效地课堂教学还依赖于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是一个不可预见的动态的“场”,因为课堂的主人是生龙活虎、智慧敏锐的中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也许会面对或意想不到,或惊喜连连的课前未预设的种种教学问题,尤其是课堂上的学生发问,教师必须要做到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驾驭课堂。

作者:刘晓英 单位:四川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