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2-07-09 04:31:24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论文8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学困生培养

一、造成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可以从学生角度、学校与教师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1.学生自身原因。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情商智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导致每名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学习兴趣方面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文科学习,有的学生则擅长理科学习。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对感性思维有着较高要求的应用型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掌握语文的课程特征,就极有可能造成学习时间较长但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学生如果不能跳出应试教育的思维框架,就难以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难以提升文学素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则难以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只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丧失学习兴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除了受智商因素的制约,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学校的学习氛围往往是紧张万分的,校外的生活则是过于轻松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两种差距较大的环境时,往往难以调整心态,难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学生性情顽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而现在对学习丧失热情的学生越来越多,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面对语文这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习科目,学生更是难以维持学习热情。也有很多学生表示并不是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认真,而是语文没有吸引力,这就说明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问题。

2.学校与教师的原因。目前高中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加大,在办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提高学校升学率,只重视考试学科的教学工作,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辅导工作,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也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此外,教师受到学校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一味地让学生背诵书本知识,只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降低了学生人文素养与理解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

二、培养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具体途径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觉参加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准备自己的教学观念,从以往的课堂教学主体转变到教学引导者。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要能够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同时,还要能够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掌握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多加鼓励,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信心、有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受到教师鼓励和表扬之后,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适时地对学生多加鼓励。在课堂教学中,当学困生有积极回答问题的表现或有积极提议时,教师要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表演,给予肯定。在表扬赞许过程中要表现真实,不能虚情假意,要发自内心地赞许学困生。由于现在高中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一旦发现教师的表扬带有虚假成分,就往往会认为教师在糊弄他,则造成反面效果。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鼓励方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改变学困生以往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传统的语文学习考评标准往往就是一张语文试卷,这一成绩评定标准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学困生学习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考评学生成绩时要能够丰富考评标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高中语文成绩评价标准可以扩展为以下几项内容:在语文早读课上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流利的普通话、丰富的感情与朗读技巧来进行课文朗读,并对朗读结果进行成绩评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辩论赛、朗读比赛等活动,对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以比赛的活动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写作课程中,鼓励学生写小说、散文等文章,让每名学生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写作才能,调动学困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成绩评定标准中还可以增加对学生上课表现的评分环节,对注意力集中、学习态度端正、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加分,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对能够按时、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的学生也要能够进行表扬加分;最后,对于平时的考试成绩也要进行加分。这种多层次的成绩评定系统可以减少学困生的心理压力,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当然,要想提高学困生较多的语文教学质量,仅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充分优化协调各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兼顾学困生与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工作,还要能够顾及整个班集体的共同发展。教师要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活动方式来使学生树立课堂的主体地位,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活跃起来,不再为语文学习而头疼。

作者:朱婷工作单位: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第七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关键点

1.审美鉴赏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诗歌内容都有着较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关键,从感觉到审美的心理转换,诗歌内容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连接起来,克服视觉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拓展。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先,通过朗读就可以让学生直接地感受到这时诗歌的“韵律美”。其次,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内容的情境美。同时,在进行背景分析时,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念美感。最后,对整首诗的表现形式的分析能够感受到诗歌所代表的心情,更好地体会到诗歌形式的独特美感。通过这个案例就可以看出:其实,阅读与审美、知识与鉴赏在同一时空状态下是可以互通的,知识支撑着阅读与审美,阅读与审美也提升了知识的含量与丰厚。因此,诗歌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必须要考虑到审美教学。

2.自主鉴赏

高中语文的诗歌内容包括现代诗歌和古代诗词。无论何种内容都有着不同的鉴赏要求。培养高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有效培养古诗词的自主鉴赏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自主鉴赏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诗词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避免人云亦云。“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避免统一教学,实现自主分析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由于诗歌本身就有朦胧感,因此,教师必须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不是直接进行答案解释、统一诗词意思。同时,教师也要让学生拥有基本分析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自主鉴赏学案中杜甫的《绝句二首》,然后引导学生摸索分析规律,最后教师总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总之,诗词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领悟、自主体验,进而进入自主鉴赏空间,能够在有限的教学阶段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提高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和不可忽视的环节。基础知识教学的内容包括:(1)意象基础知识讲解意象是诗词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2)诗歌分析内容讲解高中生必须要有较为明确的诗歌分析能力,应该明确诗歌内容自学的基本程序。例如:教师要求高中生预习《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学生就应该明白首先要进行诗歌朗读,正音正字,然后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造这首诗的背景。接下来,要结合教材注释进行文本理解,最后查网络资料了解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提出自己的个性看法。这种基本学习程序学生必须明确。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应采取“两条腿走路”,既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要使他们具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加强审美鉴赏教学

音乐课以优美的乐曲、和谐的旋律,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美术课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线条,使学生赏心悦目;文学作品之中的诗歌则是以独特的韵律美和情境美来打动人心。(1)要重视思想审美教学古人做诗很讲究词句的锤炼,故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两句三年成,一吟双泪流”之说。因此,对于诗歌教学要让学生体味语言的魅力,更要品味诗人的人格美,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例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就可以介绍苏轼的经历,让学生明确苏轼的一生是几多波折、经历牢狱、满腹才华不得重用的。在其他人看来如此落魄的人生,苏轼却从来没有在文学作品之中表现出颓废之感,反而豪情万丈地创立了“豪放派”的词风,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种教学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人格魅力,形成美育教育。(2)要重视情境审美教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达的情感。例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过程中,教师就要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总之,语文课中的美育是以曲折的情节、动人的形象、悦目的环境以及富有韵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加强自主理解教学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加强自主理解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例如:教学《锦瑟》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小组自己收集对这首诗的不同理解,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诗歌,同时总结出自己这样理解的原因。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然后鼓励学生进一步地讨论文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总之,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流活动的组织,打破传统的一人唱主角的教学模式,倾听学生的声音,重视学生的表达,并及时给予有效的点评和指导。总之,古典诗歌是传统的高雅艺术,它以丰富的想象和凝练的语言来完善和丰满想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必须要重视对自主理解教学的组织,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作者:魏江涛工作单位:陕西省咸阳渭城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一高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

相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合作探究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需要通过他人的协作或自身的努力才能完成,这样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参与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打造的语文教学课堂会更加富有活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包括了情感、能力与知识的全面发展。合作探究模式不仅仅是对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的强化,同时还是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实现三维一体化的目标,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基础。

二高中语文实施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关键点

1.及时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深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的前提,就是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教师直接讲解的设计理念摒弃,实施合作探究模式。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思维,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学习,还应适时地点拨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环节。语文教师通过转变教学理念,从灌输讲解的方式,向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转变,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2.提供合作学习平台,搭建教学活动载体

应将平台和载体的关系处理好,为学生深入学习活动提供保障。首先,应根据合作探究模式的特点,设置专门的小组,实现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小组的帮带效应。其次,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重难点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改造。设计成思考题,而思考题既是内在线索,可逐步实现整个学习任务,同时也引领学生完成整个探究学习。

3.开展相互合作的学习模式,对集体的学习智慧进行集聚

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应深入分析老师设置的思考题。通过小组每一名成员的独立分析,再进行交流汇报,开展研讨和点评,对学习答案进行完善。而教师应掌握学习进度,对班级语文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并指导学生的思维技巧,集体提示小组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努力提升学生攻克难题的能力。

4.补充和完善交流汇报,使学习效果得到增强

在自主探究活动结束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甄别和提炼。可安排每一个小组逐个进行汇报和交流。一个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完善。通过学生的互相帮助,彼此进行点评、发言和完善之后,教师再对学习成果进行提炼,进行最终的总结,使整个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教师还可当堂进行检测,能够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效果更好地掌握。

三高中语文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成效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创新了传统的模式,其学习成效是非常显著的:(1)使高中语文课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从以往的沉闷课堂过渡为充满活力的课堂,由学生单向接受知识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改变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促进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深入开展;(2)对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习惯进行了培养,使学生养成了探究讨论和相互合作的良好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完善。

四结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探究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推广价值是极强的。

作者:罗光琼工作单位:重庆市奉节中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一、建立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许久以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迎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二、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是失败之举

对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对学生而言,确实是非常时期。在高中时期,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据此可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三、对语文教学要有探究性的分,避免出现盲目性

当代教育技术学认为,教学设计首先应从学习需要的分析开始,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接着去调查学生的初始能力、一般特征和学习风格,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最后再以学生为行为的主体,阐述教学目标,并付之教与学的实践。学习需要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况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学的总目标。学习内容,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生特征指影响学生完成学习内容的知识准备,生理、心理准备,以及诸如智力才能、学习动机、生活经验、文化、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

四、更新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长期以来,在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中,存在着对学生尊重不够,理解不足的现像,我们总是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总是认学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生活,却常常被认为是幼稚、锁碎、不具有典型性。长此以来,学生便开始怀自己的感情和生活价值,不在敢于写自己的真实生活,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此只好放弃真实的生活开始装腔作势,故作高深,所以,老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生活认知和感情体验。其次,我们在评价作文时,总是喜欢用范文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作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能找出问题来,出现一点的毛病就意味着作品的失败。而实事上,任何一篇作品都不是完美的,既便是经典的作品也如此。而对于学生的作品而言,我们应当指出问题的所在,并且帮助他们找出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应发现、发掘学生在作品中所表达的语言天赋,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再次,在以往的作品评价时,老师总缺乏必要的热情和认识心情,即便是那在老师看来是“非常优秀”的作品,老师所给予的总是表扬而不是欣赏,表扬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馈赠,而欣赏则是平等的交流,是我们师生间感情的共鸣。表扬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判断,而欣赏则是审美价值的激扬,同时欣赏也更易于通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的快乐。由此可见,对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不是居高临下的表扬,而是发自内心的欣赏。一次对生作品不经意的欣赏,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和精神生活。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每篇作品都是学生的心血,每一个少男少女都羡幕身边有发表作品的人,如果千辛万苦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千篇一律,浅赏辄止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劳而无功,无所适从,学生对写作的亲近感、热情心就在一次次“外行人”的空洞指导下逐渐消失,甚至走向逆反。造成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过分地指责中小学语文老师的素质低下是轻率的,也是有失公允的。事实上,现代中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怎么不会使语文老师困惑无奈,无所适从呢?语文老师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潮流的教学新路。

作者:郭广友工作单位:河南省柘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1.运用情境教学

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教学就是创设相应的古诗词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大量数据资料显示,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十分明显并且行之有效。古诗词听上去就给人一种美感和韵味,如果再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将这种情境模拟出来,引导学生更深的体会古诗词的意蕴,朗读时深切感受其中的美感,那么它的教学效果势必事半功倍。但是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站在讲台上一味的给同学灌输古诗词的知识,背景,概况等等,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古诗词的意境打破了,学生很难置身其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并且深刻体会它的底蕴。比如:在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应该创设一种凄美的意境,可以采用配些凄美音乐,播放带着凄美感的画面或者也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凄美,体会当时诗人李清照的感受。音乐创设情境是容易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手段,学生渐渐沉浸在柔和温婉的音乐中,就会联想这首诗当时的意境,作者当时的心情,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情感体验逐渐激活,古诗词的理解力鉴赏力自然上升。

2.灵活运用教育资源

语文学科是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科学,所以在我们周围就用很多的教育资源。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发课外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教材书本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体验生活,接受生活中的教育。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通过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学生会有很多的亲身感悟和体会,这些都是源于生活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广泛地阅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会事半功倍。或者是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工具来帮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媒体网络上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去积累和学习古诗词,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

3.鼓励学生联想想象

我们常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有了兴趣学习什么都不觉得难,有了兴趣学习什么都不觉得枯燥,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效果的增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首先刺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强烈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把自己化身为古诗词的主人公,置身于当时的情景,深刻感受主人公的思想情感,体会当时主人公写作的各种心情,以便充分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比如: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随意构想,让学生去想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样虽不宽广,房屋也不多的地方,但却是作者的小天地,是自由的王国。另外房屋的周围布满了榆树柳树、桃树李树,环境优雅美丽,这样的一种生活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和追求。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并且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了,学生通过学习才能够产生求知欲、产生兴趣,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诗人的心情,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学习让学生产生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这符合新课改的“授之以欲”的思想。

4.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不论是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教育,还是其它学科的教育,良好学习效果的取得都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应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先根据题目确定古诗词的体裁和主题思想,阅读诗词观察其内容、形式和抒发情感的模式,预测古诗词的思路和形式;然后仔细阅读诗词,透过诗词意象体会诗词描绘的神韵色彩所表达的深层情感和画面气氛的渲染所描述的美妙意境,突出诗词的特色———情景交融;最后抓诗词的抒情句和诗眼,以及了解诗词作者概况和写作背景等,进一步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学习古诗词应该养成良好的摘抄和背诵习惯,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摘抄一方面积累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收集信息处理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从而增强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习优秀诗词的方法技巧。将背诵摘抄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文学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5.总结

为了适应新课标改革的要求,高中语文古诗词的学习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及时总结教学经验,狠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实施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的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突出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作者:杨春丽工作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中学

第六篇:高中语文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创建主体性班集体

在主体性的班集体里,班主任是学生自我发现的启示者,潜能的激发者,也是教育管理者和关心者、对于主体性班集体班主任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有四种:即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教学能力。另外还要有耐心细致,有广博的知识,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有优秀的审美能力。班主任的特殊性还在于应有一点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教师个性对现实的稳定态度是核心。对于每个学生,家庭背景、学生的经历、父母亲的影响、对现实的态度都不相同,再加上气质、信念、兴趣、爱好和意志等的不同,每一个都与众不同。班主任要尊重一切的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一切。

二、班主任管理

(一)班级目标

经过班主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和引导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班集体建设活动所预想达到的成果、结果或效果。它是由集体成员一致认为并且参与制定的。按时间可分为根本目标、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按对象可分为集体目标、小组目标和个体目标。我的经验就是让班级的目标和个人的小目标结合起来。

(二)班级管理方法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学生要严格受行为规范的约束,让其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1.“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对后进生产生偏见。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公允,否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2.“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发言权,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二是要求全班学生参加日常管理,且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3.“三个方面”的力量,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4.“四套班子”的作用,即班委、团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样。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也运用了以下的方法:①教育日记法。每天发生的事情都做了认真的记录。②谈话法。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交流,了解了班级情况,加深了与学生的个别关系,有很大的帮助。特别对于个别学生的违反纪律,谈话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错误。③班级教导法。一些班级集体性的问题,可以放到班级的层面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形成共识。④评定法。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态度的综合评定,确立每个学生奋斗方向。⑤观察法。班主任要从一点点的小事中就可以发现问题。⑥自述法。自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守信的习惯。

(三)班级活动

由于主体性班集体也是通过活动发展起来,并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活动性教育,学生要主动参与,以学生的兴趣与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能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能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增进组织纪律性,使教育意图更加隐蔽。班级活动可分为学习、劳动、游戏三类。按实际操作来分,可分为主导目标教育活动、指令性活动和周期性活动三类。主题班会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作为完整的教育过程,它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总结等四个部分组成。对于教师要有做公仆之心。师生之间建立互助关系,发展学生自然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使学生的主体性一点点地树立起来了。由于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使学生的自主管理成为可能。实行科学管理,建立三个系统:建立计划系统、立检查监督系统、建立反馈系统。在班级管理中,首先是确立班级中班干部的威信。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有了良好的班干部队伍,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地展开。树立班干部威信的树立是需要教师的帮助的,主体性集体的培养,他们是主力军。

(四)班集体规范的建设

在班集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思想、评价和解决问题的标准,这具有教育性、稳定性和普遍性。同时也具有以下六大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制约作用、凝聚作用、协调作用和奠基作用。

(五)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级的各种心理依存关系的总和。这在学生的道德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研究班级人际关系的个体心理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创设成功交往情景,促使班集体的形成并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总而言之,班主任是一个很好的导演,做好班主任是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晓晖工作单位: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第一中学

第七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分析

一、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提升学生涵养

我国古代最早的文选教材即以“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标准。这不仅指选文在语言运用、文字表达上能够成为写作典范,也指选文在思想内容上能给人以心智的教益、思维的磨砺和情感的熏陶。温儒敏认为“真正体验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那些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施蛰存也说过:“要有一个基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全国最有权威的学者来编,选的篇目必须是适宜中学生读的、众所公认的名篇,然后固定下来,十年八年不变,这样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念书,一提起那些文章,大家都读过,使全国的青少年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文水平。”当代语文教材编写中所选取的文章理应是经过时间检验且被公认为典范文章的经典作品,要让文字优美、布局井然的名家名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范例,让思想深刻的作品为学生的心智染上涵养精神、启迪智慧的底色。学习文质兼美的经典篇章,不仅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掌握语言运用的方法,更能在语言的实践中促进学生语文修养的形成、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二、选择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感染学生心灵

杜威曾强调指出:“一个课程计划必须考虑课程能够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使将来比过去更美。”语文教材选文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经验世界和现实世界,要能体现和表达生活,使教材的内容既贴近学生,又能尽可能满足其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既要契合学生生活实际和精神诉求,要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理念;又要突出选文的实用性,能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因此,选文来源要广泛,可选择国家发展过程中代表时代主题的涵盖了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等方面的作家作品。教材可将历史传承作为编制的经线,将现代生活的辐射作为它的纬线,以选文为原点,以学生生活为本位,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连结起个人生活、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每个历史阶段的价值观,更能促进学生感受所处时代的主流思想,增强认同感,从而进一步认识生活、学会生活。

三、选择时代感强的作品激活学生感受

经典作品因其思想的深刻性以及语言能力训练的典范性而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又往往因其时间的久远而与当前的社会生活以及当代学生的认识水平产生某种距离。在选文如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问题上,教材主编王铁仙教授主张“选取文章要有时代感,反映时代的社会心理,反映社会的时代走向,这样必然会与学生内心需求接近”。因此,除了历史上素有定评的经典文章,语文教材还应编选一些把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的教育渗透其间的能发出时代强音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近些年,随着功利思想的涌起和多元文化侵入,社会诚信、个人理想和道德信念经历着种种挑战,陷入层层危机。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材除了选编古代经典篇章,使民族精神的熏陶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也需要引入时代活水,选择能将民族精神、民族个性有机融于当今社会的现当代作品,让学生培养现代意识,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和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诉求和对现代生活状况的思考。

四、选择多元文化作品丰厚学生底蕴

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书,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犹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不同国家的优秀作品展现了不同的文化视野,有些内容更可以超越时间和国度的界限为世界各国所同享。语文教材在选文时应该秉持着开放、多元的思想,不仅呈现本国的文化积淀,还应展现其他民族特色和文化风貌,以增进学生对多样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开放意识。选文时还应从其他国家的文学宝库中吸收优秀篇章。作为编写者来说,一定要冷静客观地加以呈现,避免因个人主观色彩浓烈而失去对多元价值观给予应有的尊重和欣赏。总之,语文教材应该选择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提升学生涵养,选择生活气息浓厚的作品感染学生心灵,选择时代感强的作品激活学生感受,选择多元文化作品丰厚学生底蕴,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作者:崔丽娜工作单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

第八篇:高中语文选修课研究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现状

1.《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Ⅰ课程开设指导意见》规定的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颁布以后,各省均出台了《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Ⅰ课程开设指导意见》,其规定,高中语文选修Ⅰ模块分两部分:学校必须开设的模块(A)和学校应创造条件开设的模块(B)。选修Ⅰ模块(A)再分为四个系列(即系列1~系列4),共计20个小模块,即20个单行本;选修Ⅰ模块(B)一个系列(即系列5),共计5个小模块,即5个单行本。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必须修满选修Ⅰ模块的8个学分。高中语文可选的选修课程已然十分丰富,涵盖面广,可以弥补必修课的不足。它既可以对必修课的内容进行拓展或深化,又利于发展学生的技能、特长,是学生的福音。

2.已开设的高中语文选修课

新课改以后,各省开设语文选修课的情况大同小异,几乎都采取了“统一选修”的方式来实施语文选修课程。以笔者所在省份为例,到目前为止,统一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有: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系列1);②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系列2);③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系列3);④语文文字应用(系列4);⑤先秦诸子选读(系列5)。由此看来,每个系列都选修了一个小模块,似乎实施了新课程选修课的意图,以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特长、素养的发展。可是实际实施的过程却受到了高考的严格筛选,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必修课程,结果也背离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

3.实施的具体现状

高中共三年的学习时间,高一阶段处于基础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达9门之多,根本无暇顾及选修课,所以学校一般都不开设选修课程。有条件的学校可能会开设一些校本课程或本土课程的选修,这倒是学生自由选修的典范,但每周至多拥有1课时的教、学时量。高三阶段,在高考的压力下,几乎所有高中校都投入了高考的备考复习,不可能也不允许开设选修课程。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语文选修课程几乎都被安排在了高二阶段,使得在课程设置上必修课与选修课各占50%。而短短一学年要修满选修模块(A)(B)的8个学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必修课程的任务同时也很繁重。权衡利弊下筛选的结果是,绝大部分高中校和教师都只会选择其中与高考关系紧密的2~3个小模块进行教授与修习。例如,福建的高中学校一般会选择系列1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系列5的“先秦诸子选读”;教学资源较丰富或学生素质较高的学校可能会在高三上学期加修一门,诸如“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之类,结合高考选考部分复习进行修习。综上情况,原本理想中的语文选修课程,就完全变了味,成了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因此我们认为,新课改的初衷是要给教与学减负,结果却增负了;要深化素质教育,结果仍然还是应试教育。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味的原因探究

有一种意见认为,高中语文学习不存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分,其理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渗透其中,也无所谓基础性课程与发展性课程。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其视角过于狭隘,未能从学生个性、语文素养、基础与发展等方面来看待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新课改后,中国绝大部分高中学校的语文选修课演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必修课,这是个事实;既没有适应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发展的需要,还客观上加重了师生的课业负担,这也是个事实。究其原因,这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高考指挥棒仍指挥一切

过去说,高考考试的方向就是高中教学的方向,这观点在现阶段仍旧通用。高考改革这么多年,仍未改掉分数定学生终生的弊病。各省迫于高考的压力,都一致采取了“统一选修”的方式来实施选修课程,这本身在大方向上就忽视了选修课的宗旨和开设意图,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对各高中学校而言,高考成绩仍是检验其办学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此,与高考关系密切的选修课程就安排上马,与高考无关的课程就必须拿下。如语文系列1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得上马;又如福建高考必考“孔孟”,系列5中的“先秦诸子选读”就必须开设,且要上好、上足。诸如此类。没有哪个学校愿意冒为发展学生个性而损害高考的风险。因此,高考也成了选修课的指挥棒,选修课演变成必修课就成了一种必然。

2.开设时段不合理,教与学时量紧张

高中阶段三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真正用于学习新知识、发展兴趣与个性、培养能力形成语文素养的时间只有两年,即高一、高二阶段。根据普通高中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这两学年学校只能安排每周4小节课时用于语文专业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这么少的教学时量对于作为母语的语文的学习,已经偏少。另一方面,高一阶段又主修基础课程,学生9门必修课业任务繁重。这使得语文选修课程全部挤压在了高二阶段,导致语文选修课开设时段极不合理。而理想的选修课程设置,应遵循学生发展规律,高一、高二、高三逐年递增,三年内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为3∶7较为合理。因此教师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量用来完成选修课的教授,只能选择关联高考的选修课程让学生修习;学校可能订购了5~7本语文选修课本,实际派上用场的可能只有2~3本而已。而我们的高中阶段培养出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也就会成为一种必然。

3.其他学科学习内容的专、深也影响语文选修课程的学习

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回来都说,中国的高中教育,许多学科的不少内容已是国外大学学习的知识,这一点,了解西方教育尤其是发达国家中等、高等教育的人都不会否认。如我国高中阶段理科中的物理、数学和文科中的地理等,这些学科的相当多专题过专过深,忽视学生实际知识与能力层次,最令学生头痛。学生只能花大量时间去死记硬背,或反复演算。如此情势下,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就没有多少时间可用来投入阅读、钻研和实践了。因为语文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厚积薄发,绝不能立竿见影的。学校教与学的功利化倾向使得高中语文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趋势和危险。语文必修课程的遭遇尚且如此,语文选修课程的境遇就更尴尬了。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回归原味的对策与思考

新课改后,部分语文选修课程成为必修课程,部分语文选修课程被无形“秒杀”的处境,对语文课程改革而言是个损害,对学生而言是个伤害。必须扭转这种趋势与方向,还新课改以本来的面目,给选修课一个合理的课程地位。第一,要进一步推进高考的改革,这包括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改革,处理好选修课与高考的关系。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是否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要根据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来确定。如福建高考语文,作为闽派语文特色,将名著阅读和文化经典《论语》《孟子》纳入高考考试范围,但作为选修课程,不能考查偏、难、怪、细的东西,将自己逼入死胡同,成为教师、学生眼中的“鸡肋”;要本着“人文关怀”的原则,鼓励、激发学生去阅读中外名著和钻研文化经典,自觉去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以凸显闽派语文的特色。第二,还应摆正高中学校在教育链条中的地位,走出把高考作为评价高中学校办学效益的唯一标准的误区。在国民教育中,高中校承担着中等教育的大部分任务,但它仍属于基础性教育,不属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因此,不能把高考作为高中教育的首要任务,甚至是唯一任务。高中校应承担的是进行国民基础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重任。这种教育应是切切实实的素质教育,而非应试教育。摆正了高中校的地位,高中教育才不会成为高考的附庸,选修课才会成为必修课有益的补充,成为高中教育中的百花坛。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多方向发展,同时也促进着学校的个性与特色发展。第三,在规范必修课的基础上,要把选修课选修的权利还给学生。目前各省采取的统一选修的方式明显已是弊多于利(使选修课程大多成了必修课程)。笔者认为,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制定原则、规定范围、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将选修的权利下放给高中学校和学生,让选修课基于素质教育的地位而存在。学校、教师、学生只有拥有了对选修课选择的权利,选修课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选修课,否则仍逃脱不了“必修化”的命运。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选修课“必修化”的程度已很深,而造成这种不利结果的根源也很深、很顽固,这将对新时代青年一代的培养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将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效益产生影响。在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面前,高中教育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变了味的选修课能否回归原味,高中教育能否回归到国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将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兴衰,我们伟大事业的成败。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就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共同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唐忠全工作单位:福建省惠安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