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事项之议

时间:2022-11-01 03:44:00

议论文写作事项之议

议论文是同学们公认的比较难写的一种文体,但是议论文又是运用最为广泛而且在考试中经常考查的文体,因此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议论文写作的几点注意事项,以供大家参考。

我国元代乔梦符说,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这种说法形象地说出好的开头应具备的两个特点——短小、漂亮。短小,便于让读者了解论点或论题,从而把握全文主旨;漂亮,才能吸引读者。正如明代谢榛所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爆竹之起爆,何等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拖沓冗长。那么,好的开头究竟有哪些标准呢?

第一,要明。

好的开头,要一下子让读者知道你要说什么,也就是让读者了解你的论点或论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主张开宗明义。李涂在《文章精义》里说:“文字起句发意最好。”总之,要让读者知道你在谈哪方面的问题,开篇知其旨意。

第二,要美。

只有美,才能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文章开头的美,主要指技巧美,如“设悬念”、“用典故”、“引名言”、“用类比”等等。形式美是内容美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切不可低估文章开头形式美、技巧美的作用,有了这种美,才能先声夺人,吸引人看你的文章。

第三,要简。

简洁是明朗的保证。有的学生在写材料作文时,喜欢把原材料复述一下,这就太罗嗦了。既要从原材料说起,又不能复述原材料,怎么办?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原材料“一言以蔽之”;另一个是选取原材料中一句有代表性的话,让读者知道原材料大致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较多地引述原材料。

精彩开头举例:

例一: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设置问题法)

例二:宋学家朱熹有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子讲的是他的读书体验。拿来一本书,作者的观点、思想一目了然,这就是所谓“清如许”,作者平时不停地读书、思考、探究,这就是所谓“活水来”。没有“活水来”就没有“清如许”,所以,一定要“搞活”。世事皆如此。(引用名言名句法)

例三:雄鹰的位置是青天,在那里它飞出一道俊逸潇洒的弧线;鱼儿的位置是河海,在那里,它展出一派鱼翔浅底的安然;苍松的位置在峭壁,在那里它诉说着栉风沐雨的坚韧;小草的位置是平原,在那里它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悠闲。人,也要寻找自己的一片天空,在那里,把自己的价值实现。(《寻找自己的天空》类比法)

当然要想写出一篇精彩的议论文,除了精彩的开头,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结构。结构对于议论文就如骨架对于人体,没有结构的支持,文章就如一盘散沙。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常用结构形式:

一、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并列式结构最大的好处就是思路清晰,论点分明,能够让阅读的人一目了然,这种结构也是最受高考改卷老师青睐的一种结构。

如满分作文《稳中求胜》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这三个分论点共同证明了中心论点,论证充分,结构清晰。

二、递进式结构

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递进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能够使论证显得深刻透彻,也同时体现出作者的思维有条理且深入。

例如:08年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结构如下:

1.是什么”感动的含义

感动是一种美丽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2.“为什么”

只有那些对真善美有着本能追求而又情感丰富、细腻的心灵,才善于领悟世界的美好,才会时常被感动的潮水濡湿。对于那些心灵来说,感动是无处不在的。正是这来自心灵的感动,让人倍觉人生的温馨。

3.“怎么办”

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抖擞精神,总有一种力量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心、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于你,来自于我,来自于你们中间每一个人。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去寻找一种久违的感动,去体验一种泪流满面的冲动……

4.“会怎样”

感动,把我们的眼睛叫醒,把我们的鼻子叫醒,把我们的心灵叫醒,我们因感动而胸怀理想,因感动而充满希望,它把我们引向美好的未来。

议论文就是要以理服人,所以就必须分析说理,把问题展开、论透。为此有了清晰的结构之后还要有恰当的论证方法与之相配。下面举出几种容易出彩的论证方法,共同学们揣摩习用。

(一)举例证法: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又叫例证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它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不能弧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但是,注意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摆出事实后,一定要讲道理。另外,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典型,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就举自己读书的例子、生活的例子,这其实是材料积累不深厚的体现。当然具体论证的时候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

1.描述性。

听一听潘多的故事,或许你会增长几分自信。

刺骨的寒风夹着雪花和冰凌无情地打在脸上,稀薄的空气让人窒闷,脚下的岩石滑而峭峻,潘多再一次从那块巨石上滑了下来。就快到峰顶了,队友们都翻过了巨石,就剩潘多一个人了。作为唯一的女队员,她并不认为比别人脆弱,她相信自己定能登上珠峰之巅。队友们也都鼓励她。她脸色发紫,气喘吁吁,但她又一次攀住了岩石,咬紧牙关,一点一点———潘多翻过了巨石,和队友们一起登上了峰顶,立在雪中,她感到不尽的骄傲和自豪。自信给潘多以力量,给潘多以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她以巨大的毅力冲破层层险阻,翻过巨石,登上了世界最高点,实现了梦想,成就了历史上的那次壮举。

2.正反对比举例分析论证

马谡也是历史上出名的悲情人物。马谡自幼饱读兵法,自认为行军打仗不过尔尔。于是他带兵去守街亭,依样画葫芦,坚持在山上下寨,部将王平谏曰:“若魏兵四面围定,断汝水源,汝之奈何?不若依山下寨。”马谡哪里肯听,“丞相平时用兵尚且问我,汝等休言”。马谡不接受意见,以致兵败街亭,斩首示众。而汉高祖刘邦,每次征战都要召开军事会议,听取大将张良、韩信等人不同的意见,以拟订最佳方案。这也是刘邦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的一条重要方法。

由此可见,包容就要能够接受不同意见,以便不断完善和鞭策自己。

3.假设对举分析论证

沉稳从磨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最后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4.引用排比举例分析论证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二)比喻论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说明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富有文采,也更容易读懂。比如在“悲观与乐观”话题作文时,有一个学生就用了这样的方法。他说:“在乐观者的眼里,生活就像陨落的流星雨;而在悲观者的眼里,生活就像流星雨的陨落。”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说明了两者间的不同。在《拿来主义》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如何实行拿来主义。他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比作鱼翅,主张我们应该像吃萝卜青菜一样把它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他又把文化遗产中精华与槽粕并存的文化比作鸦片,主张要把它送到药房,只不要打出“出售存膏,售完为止”的招牌;他还把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姨太太,还是请她们各自走开为好。这样,就使非常枯燥难懂的道理变成了生动有趣的内容,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三)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在议论文中经常使用。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来类比梁惠王治理百姓只是比邻国国君好那么一点点,都不是实行仁政。要注意,类比论证要求必须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而且要求根据类比对象共有的本质属性来进行推理,如果类比的事物具有的共同属性愈多,结论的可靠程度就愈大,反之,则可靠性小,所以用此方法时一定要确认两者间的本质关系。

其他的论证方法还有引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等等,同学们在实际操作中可适当选择应用。

结尾也要有文采,但与开头不同的是,结尾时笔法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如“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向太阳挥一挥手,去捕捉理性的灵光!”其实,文章的结尾有时比开头还重要。李渔曾说:"篇际之终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结尾如有此种效果,整篇文章将增色不少。下面介绍几种议论文结尾的方法:

一、点明论点,暗示主旨。

如考场文《品茶的滋味》,它先细腻地描写了品茶的滋味是先苦涩,再芳醇,最后由茶及人生写了这么一个结尾:“或许人生本来就是苦与甜的轮回,人们不辞辛劳,只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将来——为了将来的—一份欣慰、一份收成。因此,吃苦便不再是一种不幸,因为吃更多的苦,便会有更多的甜,有更丰厚的收成。这就像品茶,越是浓的,越觉得醇香。”乍一看,茶味和人生之味仿佛风马牛不相及,细一品嚼,它们又似乎隔得很近——先苦涩,再甘醇,而且体味得更深刻,它是文章主旨的升华,其语言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文章的标题绝大多数蕴含着文章的主旨,当把作文主体部分的“龙身”绣好之后,结尾处涂点“亮眼”,它能使行文收束有力,主旨集中,韵味刚劲。例如2003年中考江苏盐城以“真”为话题的考场文中,满分作文《展现真实的自我》的结尾是:“面对生活,我们应该拥有真实的自我。展现你真实的风采,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个笔力遒劲的结尾既点出了标题中的“真实”,又突出了话题中的“真”,它能照应主题,主旨鲜明,富有震撼力!

三、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例如《吐出自足成虹霓》的结尾是:陆游曾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即使你没有博大的思想,但你有意识,也就拥有了发言权,站起来吧,像王朔叫板金庸一样,舞出自我生命的亮点。

四、排比结尾,凸显文采

排比句子结尾显得文章气势非凡,文采斐然,又能强化文章的主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直面困难》这样结尾: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

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

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人生要尽全力度过每一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可轻言放弃当然结尾的方法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议论文的结尾,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这一点首推鲁迅先生的文章,他的《论雷锋塔的倒掉》,结尾只有两个字:"活该!"短短两字,可谓简洁之至,力透纸背。

总之,议论文是所有文体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文体。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学会议论文的写作,并且能够写出精彩的议论文。方法再好,也离不开平时的广泛阅读,广集素材,经常训练。在此希望同学们能够读写结合,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际中,写出优秀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