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策略解析

时间:2022-11-26 10:51:30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策略解析

摘要:大学语文是一门既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母语应用的能力,又能增强学生个人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底蕴的重要课程。近些年来,大学语文却被逐渐人们所冷落,边缘化凸显。因而,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大学语文;定位;课程改革;策略

自《大学语文》课程开设以来,伴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认同度的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热切关注,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近些年来,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问题日渐突出。因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

1.大学语文现状。虽然《大学语文》课程自开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其处境已相当尴尬:有些院校有所忽视,课时随意减少;学科设置不合理、定位不清晰,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待提高,无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这种状况,必须引起相教育部门的重视,对此进行思考研究。2.课程确立新规范,重新精准定位。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从此不难看出,其属性既包含工具属性,又包括人文属性。可以说,《大学语文》这一定位相当之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就课程目标而言,既要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应用能力,又要增强学生的文学底蕴及综合素养。但是,如此繁多的教学任务而课时却较少,二者矛盾就凸显,也更不用去奢望其结果了。另外,《大学语文》课程被学生看作是高中版语文“重播”,毫无吸引力,更别提去主动学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就更无从谈起了,这一不良现象也是我们部分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时只重视其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而造成的。之所以出现以上问题,就在于当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于突出工具属性而对人文属性视若不见。我国现在所提倡的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的这一时代重任,也正是《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属性所赋予的。为完成这一光荣历史使命,总之,只有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精准定位,才能进一步发挥出本课程能量与价值。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那么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大学语文的现实状况究竟怎样呢?“不容乐观”这四个字就是高校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存在出现偏差,思想上不够重视。当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于其工具属性奉若圭臬而对于其人文属性是视如敝履,进行考核时,也往往只是针对它的工具性价值,这样就造成对大学语文课程认知不够全面,出现偏差,进而形成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乃至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只要遇到需要调整、压缩课时的时候,大学语文课便是理所当然的首选。2.教学团队力量弱小,授课方法单一。徐中玉先生曾说过“有些同志狭隘地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是低级课程,对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似乎任何人都可以教好,而且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诸多方面得不到平等对待,授课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和影响。正是这种偏见对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产生了十分不利的负面影响。”[2]由此引发了诸如课程的可有可无而导致授课教师的无人问津;兼任的大学语文教师所占的比例甚至超过了专任的大学语文教师,其教学应付了事不愿意在这门课程上下功夫等系列相关问题。3.教材过时毫无新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现在,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大部分突出思想教化功能,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对学生写作等应用能力训练所涉较少且深度不够。这样的教材对于当今高校的教学来说并不完全不能适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诸如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等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策略

当前形势下,大学语文已经处于边缘化日渐严重,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其改革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深刻认识大学语文课程的必要性,提升重视等级。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综合素养,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适应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第二,勇于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当前高校应当区别于之前传统而单一大学语的教学方式,着重对学生知识文化能力的培养,分类开设例如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口才与演讲训练课程;加深学生人文底蕴的中外优秀名著赏析课程等。互联网时代,教师可以用网络力量,选择更多优质资源,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够让学习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同时,把握“大学语文具有难度大、知识面广的这一显著特点,针对它对课程的授课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一现状,准确有效解决它“需要底蕴深厚、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担任这门课”这一实际需求。[3]只有科学设置学科,让教师无所顾虑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够打造出一支高效率、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第三,选用符合实际且满足高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低头族、交流网络化”成为校园新常态时,之前的大学语文公共课教学内涵及其外延,与于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语文通识教育’这种状况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就迫使各高校要切合实际地选用或编写教材以适应其办学定位以及地方对人才的培养需求方向,真正达到培养当代大学生传承性民族文化和提高母语用应用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虽然,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不能够一蹴而就,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这样的改革路径,不改初心、砥砺前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一定会披荆斩棘,书写出新的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刘妍 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