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探索

时间:2022-09-19 09:49:18

大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探索

【提要】《大学语文》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要,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成熟与发展,而且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鉴于学校和学生对《大学语文》重视程度较低、课堂口语训练受限的现状,本文立足《大学语文》课堂,将“说话”训练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并尽量和文本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课内训练和课外读写的结合,充分运用课堂演讲、即兴话题训练、小组讲课和讨论、辩论赛、诵读比赛、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口语表达能力;话题训练

据调查,就语文能力而言,大学毕业生最欠缺而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听说理解能力。目前,《大学语文》对如何培养学生听、读、写的能力的探索和实践较多,相应地对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较少。承担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的《大学语文》课任重道远。

一、《大学语文》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个体的成熟与发展。现实生活中,语言传达的丰富、有效信息,表达得准确、得体,会直接决定人际交流沟通可能取得预期的良好结果,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性及与人交流沟通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个性的健全发展。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会促进大学生学业的发展,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奠定一个良好、和谐的基础;同时,这种训练也在精神层面上对开拓学生眼界、陶冶学生情操、滋养学生心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都大有助益,使《大学语文》变成开放的课堂,大学语文教育即成长教育、社会教育。(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能有效地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容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程趣味性,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思考者、实践者,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课堂模式,体现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的教育理念。(三)体现《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大学语文》就课程性质而言,是一门通识基础课,强调突出传统文化的认知训练,突出人文信息的融合,这是课程的“输入”层面;相应地在“输出”层面上,即学生习得、掌握了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展现、怎样展现其所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观地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来衡量:“说什么”可以考察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宽度、深度及对社会信息感知、捕捉的敏感性和独立的思考力、判断力,而“怎么说”可以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可见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语文》课程考核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对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培养、提升,也是《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语文》学生口语训练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大学语文》工具性的基本体现。而在课堂上如何将说话训练付诸实践,从实际情形来看,还是受到诸多限制:(一)学校和学生对《大学语文》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学校将《大学语文》列为通识类的选修课,只在大一时开设,每周2课时,尤其在理工科院校更将之置于弱化、边缘化的地位,《大学语文》和主干课、专业课相比,学生对其认同感较弱,学习热情冷淡,课堂上死气沉沉,“抬头率”较低,这种先天优势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授该门课程的老师成就感、价值感失落,积极性不高,教学上缺乏创意和机智,而教师的懈怠反过来又作用于课堂和学生,其结果可想而知。(二)课堂口语训练受限。因课时有限,老师出于保障完成授课计划的内容,还是以经典文章讲解赏析为主,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是较普遍的现象,这样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余地就很小了;抑或有教师在《大学语文》课程讲授中单独划分出一块内容作为“口才训练”部分进行专门的训练和学习,这不免和教材的文本学习有割裂、剥离的生硬感,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三、《大学语文》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探索

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立足《大学语文》课堂,将“说话”训练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并尽量和文本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突出课内训练和课外读、写的结合;充分运用课堂演讲、即兴话题训练、小组讲课和讨论、辩论赛、诵读比赛、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创设话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来培养、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并将训练各环节纳入课程平时成绩的考核体系。(一)课堂演讲(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该环节占平时成绩的20%)教师讲课之前提供给学生的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每个学生有3—5分钟的演讲时间,每次安排3—4人演讲,利用一学期的时间,班级每个人演讲一次。要求课前充分准备,自由选择内容,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可以分享读书、影视及其他兴趣爱好的收获和心得,或是讲述自己经历过、有感触的事、物、人等。演讲必须制作PPT或有实物展示,脱稿。演讲完毕有针对性地讨论、质疑、答疑,教师点评。(二)小组讲课(该环节占平时成绩的20%)第一节课上教师告诉学生讲授篇目及对应的时间安排,将班级学生分组,组数等于讲授篇目数,分配或抓阄确定小组讲课的时间、篇目。组内推荐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布置任务,督促带领组员查找资料,小组共同讨论思考完成教案。上课时根据教学进度由担任本节课任务的展示小组介绍各成员所担任的任务,由主讲同学完成讲课任务,其他同学以朗诵、课本情景剧或其他方式参与到展示中来。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适当地纠误、补充或点评。(三)即兴话题训练(按奖励分计)话题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趣味性强的话题,另一类是结合具体学习篇目而定的话题。每节课课前教师在全班征集话题,集思广益,精挑细选后确定3~4个现实性强、学生关注度高、易于畅所欲言或与本课内容契合的话题,在课堂上由展示小组发问,同学们抢答,即问即答,锻炼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四)辩论赛、朗诵比赛(按奖励分计)一学期各组织一次,奖励表现突出的同学,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五)课外阅读(该环节占平时成绩的2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深厚、宽广的学识积淀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加谈资。学生可在课堂演讲环节交流探讨,教师也布置学生课外做不少于两万字的读书笔记,查阅讲评,以读促说。推荐10本阅读书目:《山海经》、司马迁《史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王国维《人间词话》、路遥《平凡的世界》、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英)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英)夏洛蒂•布朗特《简爱》(六)写作训练(该环节占平时成绩的25%)写得好不一定说得好,但说得好一定离不开过硬的笔头功夫。写作过程锻炼了写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一个月布置一次练笔,批改并讲评,以写促说。如“我的大学生活”“那段的岁月”都是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题目,流露真情实感,体现出大学语文的人文情怀。(注:奖励分占平时成绩的10%,另外考勤占平时成绩的5%)。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受学生身处的环境、自身的性格、表达的意愿等诸多因素影响的,上述针对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非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只有学生和老师形成共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由被动为主动、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不断地铸炼自己,才能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骆雁、鹿琳2004《论大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的说话训练》,《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第4期。

赵久湘2012《重视说话训练,大面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大众科技》第1期。

韩华2013《开展大学语文课堂演讲的实践与思考》,《文教资料》第36期。

黄春慧2015《基于语言表达本位观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建构》,《中国教育学刊》第2期。

高玉芳2018《简论大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研究》第5期。

肖蓉、王兰香2018《实践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汉字文化》第6期。

作者:杨泽琴 张金婷 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