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研究

时间:2022-01-17 02:41:08

劳动与社会保障平台建设研究

一、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时,提出了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的宗旨。李长庚、刘雄飞(2007)阐述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来建立与创新创业基地教育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保障机制,其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锻炼团队精神,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大多数学者从“互联网+”的角度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设想。张影(2018)认为“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目标性偏差、服务内容薄弱、线上线下融合不足、运营管理较差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要从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角度进行积极建构。李艳良、王丹丹(2018)认为“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提供融资平台、使创业形式多样化、让创业成功率提高三个方面的机遇,指出从搭建资源平台、建立教育管理平台、设置创业实践平台四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一些学者认为基础设施、信息服务、投融资服务和政策支持等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前提条件。孙晓梅(2010)在其研究中指出,利用大学科技园做平台建设孵化创业基地可以培养创新人才,鼓励大学生创业对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培养青年人的创新精神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作用。张向明、刘新琼(2010)提出创新创业网站和创新创业中心论坛、举办校内外各级各类科技赛事所形成的科技创新氛围来达到面的普及作用。并且利用校园网建立专门的网站,进行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为学生提供信息平台。吴运霞、刘宇等人(2006)分析了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投融资问题,认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仍然较少,成功率低,创业过程充满艰辛,创业中面临很多难题,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投资盲目;融资存在误区;不懂管理。因此,他们认为构建健康合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支持。聂怡婷(2012)认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创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商务支持政策和培育创业文化政策。但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制定却不系统,太为分散,有些政策指定的太具功利性,政策的普及性和执行力也有待提高。[1]总结国内学者的研究,创建创新创业平台的宗旨是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互联网+”环境下也为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带来更多机遇和新的要求,并且创建创新创业平台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科技支持、信息依托以及社会和政府的引导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软件平台又称为“潜在平台”、“隐形平台”等,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部分,对推动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起着不可估量[1]。但是,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问题及途径方面,研究较少并且不够深入,尤其是在医学背景下,涉猎的就更少了。本文针对西南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分析建设问题及成因,注重建设途径与措施,创造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一个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平台,一个类似孵化园的信息交流共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沟通课堂和实践,可以联通学校和企业,可以有效连接学习和创业,让学生这个平台获取到很多创新创业信息,得到很多新的创业想法,得到创业的一些实践锻炼。

二、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及现状

(一)专业特色。西南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具有创新意识的,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能够在各级政府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从事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领域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很多医学课程。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到生理,病理,药理,再到诊断,内科外科,妇产科学。一系列医学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学习了很多医学知识。除此之外,该专业课程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让学生的发展前景不止局限于专业课程。医学与专业课程的结合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好的角度。(二)专业现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参差不齐。西南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涉及很多领域,这是其优势,但也正因为范围广而带来很多问题。1.医学特色不够显著突出。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力求突出医学背景特色,但是从学生实际就业情况分析,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工作的毕业生凤毛麟角。西南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自2013年开始招生,到目前已有两届学生毕业,共60名同学。1名硕士研究生,1名义务兵,1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1名在医药集团工作,1名从事医疗器械方面的工作,有4名同学在医院工作,32名在保险公司工作,其余同学待就业或从事其他工作。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同学都选择了保险公司,在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同学仅占十分之一。分析原因有两点:一是人才培养特色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医院医保部门招聘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数量较少,而且医疗保险岗位对医学的要求又较高,用人单位一般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从事该岗位,对非医学专业的社保人才拒之门外;二是学生医学知识不足。由于学制有限决定了该专业不能开设全面的医学课程,大多数院校以医学概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医学背景知识。而本专业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学基础知识,且课程繁多,在学习医学相关课程时普遍存在较大困难,很多同学往往丧失信心,只是应付考试,这就直接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医学知识严重不足。2.课程设置参差不齐。开设本专业的院校课程体系普遍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但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设置数量和课程内容差异非常大。在主要课程设计上:海南医学院16门,西南医科大学24门,还有13门特色基础医学课程,武汉大学36门,都是专业基础课。将西南医科大学与武汉大学和海南医学院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分别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相较于武汉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而言,西南医科大学多开展了13门医学课程,但关于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课程却远远少于武汉大学,这就导致西南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的同学关于本专业的知识同医学课程皆是只通皮毛;而同2005就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海南医学院相比,在医学课程设计上,西南医科大学略多于海南医学院,但差异还是较大,课程设置缺乏标准。除此之外,课程设置思路不清晰。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管理类、社会保障类、医学类、保险学类、经济学类等等课程构成,但课程设置缺乏明显的主线逻辑,主要课程都有涉及,但各门课程之间融合性较低。医学类课程不能和社会保障类课程有效结合,因为医学课都是和临床专业一起学习,老师在授课上更多是和临床上结合,很少涉及社保专业学生的情况。经济学和管理类课程与社会保障知识的衔接度也较低,因为一些案例都是纯管理纯经济类的,涉及社会保障知识的较少。如此一来,学生只是分别接受了这类课程的学习,不能将所学的学科融会贯通,虽然学了很多方面,但是各个方面都没有学好。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是本校实践教学环节少,部分要求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但大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西南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础设施有1个图书资料室、1个实验室、4个实训基地。软件有:社保五险合一软件,保险综合实训软件,人身保险实训软件,劳动仲裁软件,公共政策分析软件。真正用上的实践教学设备还是少。该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往往以课程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形式开展,在该专业的独立式实验室操作实验设备和软件的时间较少。此外,实践教师缺乏。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起步较晚,师资队伍普遍缺乏,该专业教研室任课教师9名,大部分教师仅仅完成理论授课,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少。

三、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普遍认识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做出了积极努力。但是,高校创新创业协作平台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机制不健全。首先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一个专业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涉及到学校、学院、专业和学生多方面的协作,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方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再者,激励机制也不健全,缺乏动力。许多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义为“教学生赚钱”,创新创业教育动力不足,流于形式。除此之外,服务和监督机制也有待改进。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服务机制和规划,如教师创新创业任务布置没有新意,缺少反馈,造成部分学生在活动中完全是照搬照抄他人“成果”,学不到有实际作用的知识。第二,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作支撑,否则只能是空谈。但是,由于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投入有限,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基础设备欠缺、协作平台建设滞后、资源利用率低下,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力。作为医学院校的一个非医专业,该专业在科研资金上有限,更多的资金要服务于医学研究。西南医科大学的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书中的项目类别只分了三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其他。而这一点作为项目评审分组依据就有些不合理,像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都只能归于其他一类,这就大大减少了中选的几率。第三,信息服务水平低。学生关于很多创新创业的信息来源较窄,且不能全面详尽的解读。高校在对相关政策进行传达的同时,缺乏分析与引导,使很多创新创业的信息没有被充分利用。第四,学生积极性较低。受现实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再加上缺乏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且由于校外实践基地有限,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创新创业方面的模拟作业较少,学生也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因此,许多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锻炼的热情。因此,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创业平台,我们需要考虑机制、资源配置、信息服务、学生积极性等问题。要让这个平台的建设不止流于形式,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积累经验。

四、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

(一)建设目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具有劳动经济、劳动关系、薪酬管理、社会保险、社会工作等多个就业方向。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创新创业平台,主要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阶梯,如成立集理论研究、创新教学、创业培训与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中心,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和技术保障,为创业项目孵化保驾护航;以创新基地为平台,开辟青年创业者工作站,使创新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服务实效。(二)建设途径与方法。1.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平台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组织学校、学院多方协作,明确职责分工,统一管理体系,对平台的创建和运作给予充分关注,将平台创建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某负责人身上,并对平台的运行情况进行管理,及时关注平台发展动态;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运用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以及开展有奖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平台的创建和服务;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成立审查小组,对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保证平台的良好运作。2.提供资金支持。资金对平台的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积极国家政府、校友资源等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学校及学院也应该在资金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将用作创新创业的资金拿一些出来进行学生创业平台的建设。另外,学生可以拉外联,寻找赞助商,这样一来不仅有了资金,也可以和赞助的企业形成合作,得到更多的创新创业信息。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校内平台。作为地方高校,实体的基础实施设备建设不可或缺,这关系到孕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条件和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完备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会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提升他们对创新创业的热情。实体的基础实施设备主要包括专业实验室、创新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我校可以有效利用专业资源,将计算机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护理专业相结合,进行三个专业合作,搭建校内平台。有了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可以运用大健康管理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有老年护理方面的知识并结合医养结合大数据,可以在大健康方面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路径。4.提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下,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一方面是指借助平台将创业者、创业机会与各类资源有效地组合在一起的网络创业平台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另一方面是指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个方便、高效的服务平台。我校信息化服务相对落后,应有效利用专业资源,将计算机专业与社会保障专业相结合,整合创新创业信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建立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的范围主要是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容既包括课程服务、项目服务等常规内容,又包括项目融资、项目产业化等创新内容。大学生访问该信息平台,能够了解到“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创业的内容、形式、基本路径、相关技术、相关产业等信息和知识。结合我校医学资源,可以加强医学以及医疗保险信息的服务,在“大健康人文”方面进行创业。对医疗服务、养老保险、健康产业等相关信息创新创业平台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学生可以从这些方面找到创业突破口,并进行创新创业成果的转化。5.拓展课外实训基地,搭建校外平台。第一,分享校校平台资源。我校可以联合泸州其它四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交流活动,分享警察学院和其他三所职业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学生也可以自主组织高校联谊,设计创新创业比赛项目,分享各高校同学的创新创业策划书。第二,加强医校沟通交流。充分结合医学环境,利用有三个附属医院的优势,开展与医院之间的联系交流,将医院的医疗费用报销作为切入点,结合本专业知识,该台分享医疗报销方面的信息,为创新创业提供新思路。第三,寻求校企合作渠道。积极寻找校企联动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平台,针对本专业来说主要是保险公司。一方面,保险公司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给保险公司输送人才,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延展到企业。学生在保险公司进行调研考察、实习实践,了解其工作内容,积累工作经验。第四,探索校政联合路径。积极在学生和政府机构之间牵线搭桥,比如同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可以深入内部了解其管理机制,职能部门,工作内容,为就业提供选择。第五,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养老院作为社会福利组织,与其进行合作可以有效开展社会工作。结合本专业服务地方的特色,组织和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三下乡、志愿活动,开展社会工作。了解养老院的配置、机构、模式和服务,从中思考获得创新创业启发;切身从事养老院的相关工作,锻炼社会工作的能力。6.扶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科研训练。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实践,一方面调动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与创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我校已经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等。要从经费、技术、场地、指导老师等多个方面扶持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建立实训立项平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平台建设可以借助学校的大平台,建设一个与本专业内容相关的实训立项平台,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多邀请医院的医生和领导来开展讲座,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医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辅导,对学生的申报项目进行指导。并一定的激励手段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纳入到校内创新创业平台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项目研究。7.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还应该对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给予充分重视与支持。一方面是结合自身学科和地域的特点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如:创意设计、创业计划和营销实战等类型的专题竞赛活动,有着医学背景的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大健康方面的知识,开展“大健康”相关的竞赛,并形成自己的专业品牌;另一方面是组织大学生团队参加省级、部级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如:“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上述两个方面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可以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起到良好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五、结语

创新创业平台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工作经验的关键途径,学生要把握在校的这样一个机会,尽快在大学中为自己的未来做好打算和规划;学校也要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因此建设西南医科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创新创业平台是十分重要的。结合本专业特色和实际,建全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校内校外平台,增进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和医院、医保部门形成校外联动,开展与医学相结合的创新大赛,申报医保方面的课题,重在建设一个实用高效的创新创业平台。

作者:杨芮 刘正佳 万美君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