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时间:2022-03-29 10:01:00

产能过剩问题分析

一、我国目前产能过剩的现实

1、国家发改委对11个行业产能过剩状况的调查

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了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这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显现。

具体来说: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但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260万吨;铁合金行业现有生产能力2213万吨,企业开工率仅为40%左右;焦炭行业产能超出需求1亿吨,还有在建和拟建能力各3000万吨;电石行业现有生产能力1600万吨,有一半能力放空;铜冶炼行业建设总能力205万吨,2007年底将形成近370万吨的能力,远远超过当年国内铜精矿预计保障能力;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在建能力220万辆,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上能力达800万辆。

2、商务部关于2006年上半年主要生产资料和主要消费品的供求状况调查

(1)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状况调查分析

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4.6%;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38.1%。分类别看,建筑材料、机电产品、汽车、黑色金属、轻工纺织原料、农业生产资料、化工产品市场供给充裕,绝大多数商品将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状态;供需偏紧和供不应求商品主要集中在能源、有色金属和木材市场。

2006年上半年,我国投资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生产资料市场总体供求关系仍以平衡为主,市场价格将呈稳中有降的态势。部分基础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供给偏紧的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但能源类产品总体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随着部分行业新增产能集中释放,黑色金属、汽车等部分产品供过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

(2)2006年上半年600种主要消费品供求状况调查分析

2005年以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显现,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粮食供给水平继续提高,部分工业投资过热势头得到遏制,能源原材料涨价向消费品传递趋势减缓,我国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供大于求、总体平稳的格局。

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

2005年以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工业品的供求情况。

4、企业亏损现象越发严重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相当部分钢材产品价格已跌破成本;汽车行业产能已经过剩200万辆,亏损企业亏损额增长86.2%;水泥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6%。

此外,权威统计表明,受产能过剩集中释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双重挤压,中国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上升57.6%,增幅同比扩大50.4%。

综合上述,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不仅已经明确地显现出来,并表现出来加剧的迹象。

二、导致我国目前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

1、投资增长过快

显然,投资是形成产能的直接原因,那么过剩的产能就是过度投资的结果。投资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GDP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对于当年的GDP,投资是一种需求,起到的是消化供给的作用;另一方面,投资直接决定了以后各年度的生产能力,当年的一种需求直接决定了日后的供给,而且由于投资项目利润的要求,日后的供给要大于当前作为需求的投资额。这样,投资增长的过快,必然带来生产能力的增长过快。

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连续4年增速超过20%。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期一般为3-5年,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在2005年开始释放。但是,投资增速并没有因为产能的释放而放缓,2006年,投资仍旧有望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样,有些行业由产能不足转变为潜在的产能过剩,又由潜在的产能过剩过度到相对严重的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是前几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形成巨大新增生产能力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信号,但有些行业仍有大量项目在纷纷上马。这将加重以后年度消化这些过剩产能的负担。

2、国内需求不足

产能过剩除了有供给过剩的作用外,需求不足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巨大,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但是,作为大国,我国不可能长期依靠国外需求维持经济的增长,内需才是消化产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内需不足是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之一。

前文提及的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国内纺织品、家电、鞋等商品市场需求减弱,供大于求趋势明显。其中,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73种家用电器中,87.7%的商品供过于求;19种五金电料商品全部供过于求。另外,以钢材行业为例,2005年1-10月,全国钢材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5.82%,而国内市场钢材表观消费量同比只增长了19.25%,消费增长率落后产量增长率6.57个百分点。钢材市场供求增长速度的不同步是造成钢材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

去年真正出现新增过剩苗头的行业是纺织、汽车、煤炭和电力。这些过剩行业中,除纺织的过剩直接与出口外需不足有关外,其余的行业都与内需相关。

3、政绩工程导致的盲目投资

一方面,中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仍然保留了许多计划经济的残余仍然;另一方面,诸侯经济是地区之间经济相互分散。这样,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巨大,对政绩工程的追求,助长了地方盲目投资的现象。

4、收入分配的扩大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消费需求的不足和储蓄存款的不断攀升。

从理论上说,生产过剩发生的机制就是收入分配关系被扭曲,由于收入向少数人集中,导致社会的储蓄和投资倾向高而消费倾向低,由此放大了生产规模却缩小了消费,这种不对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生产过剩危机。在这种时候,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根据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当个人财富达到一定程度时,其消费量将停止增长,而投资、储蓄在个人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幅增长。具体来说,高收入、中等收入、低收入三个阶层对储蓄、消费、投资的行为有较大差别。对高收入阶层来说,收入中用于日常消费的开支比例很小,更多的钱是用来投资的。对于中等收入阶层,日常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而新的享受性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加之高房价高教育费用等压力,这部分人的存款倾向增加。而低收入者由于许多方面都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即使有钱也尽量节约消费。

5、粗放型经济增长

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是遵循着粗放型的方式,这使得通过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产出更多的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同质低附加值的产品大量投放市场,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急速扩张的生产能力能被迅速吸收。但是随着产量的扩大,短缺经济时期逐渐过去,产能过剩迅速显现出来。

此外,由于科技水平的相对落后,我国的工业一般都处在产业成熟期,就是说,飞跃性技术革新和产品革新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积累下来的资本继续投入到这些产业,带来产品数量扩张的机会大于带来产品质量扩张的机会。生产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是生产产品数量提高的代名词。

在以产品数量增加为结果的经济增长下,国内居民消费能力终究有饱和的一天,从这个角度来讲,产能的过剩在所难免。

6、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的投资成本低廉

我国的资源价格、资本价格等,至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在投资收益相对市场化的情况下,投资成本却表现出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低廉,这助长了盲目投资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国产能过剩的出现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目前产能过剩的问题,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结起来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深层因素两类。直接因素是指实际造成这次产能过剩现实的原因,更注重关心问题的表象和直接作用,改变这些直接因素相对容易,目标性也相对清晰;深层因素是指我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固有弊端,这些固有弊端通过一系列经济传导机制,注定了产能过剩的出现,改变这些因素相对困难,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三、产能过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产能过剩作为一种非均衡状态,对我国经济有很多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威胁到国民经济的安全。

1、使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

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有可能引发产能的全面过剩、通货紧缩,从而使经济处于衰退的危险之中。

2、产能过剩使企业库存增加。

企业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产品积压,企业的资金链存在断裂的可能,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上文提及的商务部的报告显示,今年中国商品市场出现新情况:部分行业库存增加,供求关系发生逆转。

3、企业利润被挤压

在产成品过剩带来的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利润被大幅挤压。在产能增长和价格下降的双重挤压下,我国企业利润大幅下滑。去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844亿元,同比增长5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1009亿元,增长95.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效益下降的事实。

4、增加了金融风险

如果产能过剩的企业使用了信贷资金,会导致金融企业不良贷款增加,加大金融风险。

5、贸易摩擦加剧

扩大出口是缓解国内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途径。数据显示,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钢材出口持续呈现强劲势头:出口钢材1580万吨,同比增长83%;出口钢坯598万吨,同比增长1.12倍。对此,为了保护本国的钢铁产业,美国、欧盟、韩国等国都在密切监控我国的钢材出口情况,并积极收集钢品低价倾销的证据,以伺机提出贸易保护调查。可见,随着我国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出现和出口规模的加大,这些行业面临反倾销的压力也同时加大。

四、应对产能过剩问题思路

应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首先,要在完善市场经济上入手,使企业的投资行为更加考虑成本和市场需求,政府要改变为了追求政绩而推动投资的做法。

其次,对于已经过剩的行业,要抓住缩减产能的这个时机,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保留优质的生产能力,使我国企业产品的整体质量迈上一个台阶。

最后,对于处在贸易周期成熟阶段的行业,要积极开发海外相对落后地区的市场,把产品投放到这些市场不仅符合贸易周期的客观要求,也减小了贸易摩擦发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