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综合执法模式构建论文

时间:2022-04-10 10:05:00

行政综合执法模式构建论文

结合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特点和监管体制现状,为解决综合性港口现行水上交通安全行政执法模式中存在的诸多执法体制弊端,提出了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设想,并从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两方面对此模式的构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在此基础上,从行政立法、机构设胃、职能配置等主要环节提出了构建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一、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行政执法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执法体制弊端

综合性港口中既有商业码头,又有渔业码头,商船与渔船往往共用同一进出港航道和港内锚地。在综合性港口中,一般均设有基层海事和渔监部门,港通安全执法模式是海事、渔监两部门共同行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能,在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出的问题如下:

1、管理主体不明。对行政事务所归属的行政主体不明确,行政机关相互间容易产生扯皮或相互推诿责任。如对综合性港口以及专用水域、航道、锚地的管理主体定位问题,国内众多港口也存在“商、渔”地位彼此不分主次的现象。

2、管理要求不统一。海事、渔监两部门设置在同一综合性港口中并对外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由此便存在阶段性管理侧重点不同步、执法工作内容和要求不一致以及适用的依据和标准不相同,容易造成“一严一松”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权威性、连贯性。

3、管理协调机制难以有效形成。在船舶登记、船员持证、动态监管搜寻救助等诸多方面未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海事、渔监两部门也未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等协调制度,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率。

二、综合性港口构建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1、行政综合执法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根据理论界的提法,行政综合执法是由以下几个法律要素构成:

(1)行政综合执法的成立必须基于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规定,行政事态的管理和管辖没有清楚的职能承担者。

(2)行政综合执法是一种权力转让型的执法,这种权力的转让涉及到原有法定职能的重新调整和配置,根据职权法定原则,必须在严格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下取得,且取得行政综合执法资格的行政主体必须也是行政机关。

(3)取得综合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是一种多位权力组合的执法形态,其多位权力组合后便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板块,因此,其在法律上的效力高于其他普通执法。

2、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法律依据

依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我国首次在行政管理领域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律规定,旨在解决行政管理领域中比较混乱的行政处罚行业。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势必涉及到行政机关机构调整和执法模式的改革,由此行政综合执法就应运而生。由此可见,综合性港口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符合其构成要件,也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此模式的构建是可行的。

三、结合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特点和监管体制现状,科学构建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

内河资源立体分布,各种水上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实施行政综合执法符合这一发展趋势,科学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行政立法。在本着切合实际与大胆突破相结合的原则的基础上,在制定法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可先选择综合性港口进行试点,在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法规。二是从制定法规的内容来看,应包括机构的设置、编制及职责范围、行政执法处理(含处罚、强制等)程序、经费保障、执法监督等主要内容。

2、合理设置机构。从管理实践来看,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作模式主要有授权新建专门机关行使等三种,管理体制的定位也主要有垂直领导、垂直与横向双重领导、横向领导等三种。要达到机构的合理设置,必须要加强监管力度、理顺各方面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亦可考虑进一步拓展监管领域,将交通、港口、边防等部门的相关职能也纳入其中,实行港口“大安全”行政综合执法。

3、健全保障体系。一是要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保障,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潜心研究。二是要重视制度建设和程序规范,统一规范行政综合执法的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三是执法机构所需经费必须由财政予以保障。四是加强后勤保障,整合现有部分海事、渔监执法船艇、车辆,减少重复投资。

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构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跨部门系统工程,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国内尚少,更无可借鉴的实践加以论证,但其将是我们航运事业发展的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