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信贷风险状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13 10:18:53

畜牧业信贷风险状况调查分析

一、金融支持畜牧业信贷情况

锡林郭勒盟(简称锡盟)农牧户总户数17.76万户,有贷款需求14.49万户,已授信11.67万户。2016年末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占各项贷款总额的80.29%,年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2616户,同比增加1212户,申贷获得率为97.75%,小微企业贷款总额占各项贷款总额的52.67%。可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是目前锡盟金融支持“三农三牧”发展的重要渠道,确保其健康发展对维护地区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现状

截至2016年9月末,锡盟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9.65亿元,不良贷款率6.96%,不良贷款总量占全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量的46.60%,不良贷款率高于全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3.60个百分点。新增不良贷款1.62亿元,累计清收处置1.08亿元。全盟合作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形成的农牧业不良贷款余额达5.02亿元,占地区不良贷款总额的24.24%;不良贷款率为5.31%,较年初增加1.31个百分点,新增农牧业不良贷款1.38亿元,占全盟合作类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新增不良贷款的73.02%。当前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农牧业不良贷款额度大、占比高,涉及贷款农牧户多,据调查,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85%的农牧户需要办理贷款展期方可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否则生产难以持续。其存在的风险假若化解和处置欠妥,不仅严重制约着经营和发展,而且是关系到社会维稳的大问题。

三、风险成因分析

(一)畜牧业生产抗风险能力脆弱,其信贷风险较为突出。传统的畜牧业是以粗放数量扩张型占主导地位,基础建设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出售畜产品收入是牧民的主要甚至是单一收入来源。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担负着支农支牧“主力军”的重任。近年来受自然灾害和畜产品价格下跌大环境影响,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不良贷款急剧增加。(二)畜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不良贷款增加。一是2012至2013年牲畜价格正处在高位,一般的羊售价就可达到千元以上,鉴于当时农牧民还款能力较强,信用社授信额度一般在10万元左右。近两年来畜产品收购价格持续走低,和饲养成本不断提高,即使膘好的羊售价也只有500元左右,出售畜产品收入较前几年减少了三分之二,出现偿还贷款难。二是据调查2016年普通羔羊胴体收购价格在15.5元/斤左右,同比下降13.89%,普通羊肉收购价格在12.5元/斤左右,同比下降19.35%,伴随着出售牲畜收入大幅降低的是牲畜饲养的成本的增加,这样进一步压缩了牧民的可支配收入。三是以往年度加工企业收购牧民牲畜采取的是整畜收购方式,而2016年采用的是“白条”收购方式,即皮张、头蹄和羊尾等还会返给牧民,但这些牧民也无法处置形成损失,冲减了牧民的收入。据调查用于畜种改良和饲草料购置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79亿元,占不良贷款余额的31.18%。(三)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贷款利率定价垄断。农牧民生产生活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牧民增收也主要依靠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虽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市场定位是服务“三农三牧”,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主要经营目标,商业银行退出农村牧区市场,无形中增加了农牧区资金市场价格的垄断性,直接推动了贷款利率的上浮,如使用支农再贷款发放的贷款执行4.35%的优惠贷款利率,涉农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9.92%,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10.17%,可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过高的浮动区间,既不利于减轻农牧民负担又达不到利率市场化要求,无疑会增加农牧民的经济负担。(四)联保贷款投放产业集中,风险聚集。农户联保贷款是农户建立在信誉和互相保证基础上的信用贷款。据调查,截至2016年9月末,锡盟地方法人机构农户联保不良贷款余额0.44亿元,占地方法人农牧业不良贷款余额的8.76%。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发放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联保小组中农户的生产经营项目雷同,且需求贷款的时间基本一致,无形中造成风险集中。二是联保贷款属农户小额贷款范畴,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核定的贷款额度普遍不高,最高不超过5万元,不能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出现冒名贷款现象,增加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控制的难度。另外,联保小组成员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制约措施和强制手段,对小组成员违约如何承担和追究责任缺乏过硬措施,农户对联保责任落实存在疑问。三是近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若联保后诚信不足一走了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追责存在难度。据调查某信用社这种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约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0%,大约有600余万元。(五)涉牧企业未形成品牌效应,受市场价格影响大,不良贷款增加。近年来涉农企业多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虽然在工商部门进行了登记注册,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章程、财务制度,但实际在组织结构、管理水平、内部运作等方面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有较大差距,在向金融机构取得信贷资金支持后,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或自身经营不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或企业倒闭,无力归还贷款本息。据调查某信用社仅6户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不良贷款就达366万元。

四、防范化解风险建议

(一)合理确定市场定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牧区合作性金融组织,必须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在小字上做文章,要“立足三农、服务社区、发展中小”,要牢牢守住培育多年的农牧区市场。一是继续做好并且大力推广小额农贷和农户联保贷款,小额农户信贷品牌已成为农信社的代表产品。该产品凸显了“灵活快捷、周转使用、随用随贷”的品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农牧民的金融需求,被广大农牧民接受和认可。二是不断创新农户贷款的品种,有针对地打造特色产品;拓展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将小额信贷移入城镇社区及中小企业。三是适度降低贷款利率,重视市场占有率,提高信用社核心竞争力。在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对客户从贷款的利率,期限和额度等方面给予优惠,对特别优质企业可执行基准利率。将现有信贷品种做强做大,巩固农村阵地。面对市场新的变化,找准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二)加大对畜牧业金融支持力度,在支持中化解风险。长期以来农牧民信誉是良好的,只有继续大力支持农牧业生产,才能共同渡过难关。一是依托畜牧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机构应依托较大规模、较强实力和较好信誉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对从育种、饲料、养殖、防疫到屠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的整个畜牧业产业链提供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开发服务其上下游客户的信贷产品,拓宽金融支持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积极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品牌效益。绿色、天然是内蒙古发展现代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金融应积极支持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绿色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三是积极支持畜产品的科技研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功能,拓展金融支持畜牧业的广度和深度。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牧业龙头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三)完善法人治理,多种措施,化解不良风险。鉴于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都是行政化管理体制下改制而来,建议:一是完善法人治理,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理顺管理职权和利益关系,确保决策、执行、监督制约和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效执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风险防范意识。坚持合规与风险并重的监管理念,对部分高风险机构的高管或违规责任人采取严厉的问责措施。二是加大合规管理,严控新增贷款风险。督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立足“三农三牧”,服务城乡社区和小微企业的定位,严控涉足非农业行业、房地产、“两高一剩”领域贷款和跨地区贷款,最大限度地控制新的不良贷款。三是采取多种措施,化解不良风险。明确不良贷款清收目标,落实清收责任。采取有效措施,补充完善担保抵押手续,最大限度减少贷款损失。(四)给予畜牧业金融优惠倾斜支持,为金融支持畜牧业创造条件。鉴于目前金融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优惠倾斜政策空白,畜牧业受自然和市场风险影响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农牧户抗风险能力脆弱等问题,建议调整金融及配套政策,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作用。一是创建良好社会信用环境,营造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洼地效应”;二是扩大畜牧业贷款有效抵押物范围,用足用好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创造条件,有效缓解畜牧业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三是切实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养殖大户改善条件,扩大规模,形成养殖规模效应;四是监管部门应将行政性管理方式转变为指导性管理方式,让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主经营,促使其灵活应对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五)狠抓内控制度落实,促经营效益提升。鉴于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内控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薄弱,权利高度集中,信用风险大的问题,建议:一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应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二是在保证效益与效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三是及时对现行的各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不断提高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使内控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课题组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