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探讨

时间:2022-07-22 08:42:31

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探讨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信贷金融的应用、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其中“村村通”成为了推动当前中小额信贷服务在偏远农村拓展的重要形式。由于偏远农村落后、闭塞、复杂的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村村通”信贷机制也遭遇了诸多制约,并产生了一系列典型问题。只有妥善处理既存问题,引导“村村通”信贷服务机制良性运作,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长效。

关键词: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瓶颈

得益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扶持政策的深入铺展,我国农村的经济潜力逐步得到挖掘,已经形成了规范化、产业化以及集约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偏远农村,为克服当今经济下行的压力,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规模推进,极大带动了当地产业的联动化发展。而由于资金匮乏这一先天劣势,偏远农村则普遍面临着后续发展融资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则开始被引入这一地区。而由于自然条件不佳、经济基础薄弱、运营环境不佳以及制度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在当前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运作体系之中,也呈现出两面性的运作态势:一方面,其存款总额持续增长,贷款流程逐步完善,结算管理也步入正轨,基础性制度建设开始确立,构建了较为规范、完整的运营体系;另一方面,其业务程序操作的细化程度有待提高,资质审查的严密性则相对不足,此外,安全防控监管的专项机制也尚未建立。而通过系统解析也不难发现,统筹理念的形式主义化,执行标准的杂乱不一以及人员素质的不尽人意,都是阻碍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高效运作的重要因素,这也导致了运营损耗持续增加、客户权益纠纷频发以及工作实效拖沓滞后等一系列消极后果。鉴于此,就需要制定并施行合理的改进措施,通过更新既有的统筹理念,改进存款操作模式,加大政策宣传的整体力度,明确贷款执行的具体标准,细化流程操作的步骤,完善结算监督适配机制,强化工作实时考核,拔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适时建立财务管理的动态共享协作机制,从而确立规范、透明的统筹规则,着力落实优惠扶持政策,降低各项费用消耗,提升机构经营综合实效,保持运作更新能力,以此来助推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的顺利铺展,进而克服我国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当前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的推进现状

(一)存款总额持续增长,但程序操作细化程度仍有待提高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西部偏远农村的中小型企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大量资金的投入与流转,也使得其成为了中小额信贷的主体。而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经营水平的持续提升,也确保了产业效益的平稳增长,继而也充分带动了中小额信贷的蓬勃发展,进而为村村通服务机制的全面适配打下了坚实基础。如在“十五”期间(即2001-2005年),我国中西部偏远农村的中小额信贷款项总额达到57.2万亿元人民币,比“九五”(1996-2000年)同期增加了10.3%。而“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其信贷款项总额则攀升至97.3万亿元人民币,增幅达到89.1%,其中2006年、2007年以及2009年的贷款总额均突破20万亿元人民币。进入“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虽然在2012、2013年出现小幅回落,然而整体上依旧保持了91.6%的增幅[1],实现了阶段性的平稳增长。然而由于偏远农村基础较差,居民急功近利的心理浓厚,导致发展理念相对粗放,普遍着眼于短期利益的获取,所以在村村通信贷运作的规范性、灵活性上都有所欠缺,在存款程序上还存在账目混乱、管理松散等问题,工作效率相对低下,整体操作的细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贷款流程逐步完善,但资质审查的严密性仍相对不足

随着中西部偏远农村经济产业化进程的提速,金融信贷市场运作则逐渐趋于规范、成熟,现代化、电子式的贷款运营机制开始在这一地区得到应用[2](P287),其所对应的操作流程也完成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目前,我国农村已普遍建立了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动态化的贷款申请、信用等级评估、贷款调查、贷款审批、签订合同、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归还等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有效弥补了中西部偏远农村基础软硬件资源匮乏的先天劣势,使得村村通服务机制得以更为平稳地推广开来。同时,由于市场需求大、资金流通广,借助先进的贷款流程机制,极大盘活了该地区冗杂、拖沓的资金周转体系,刺激了中小企业持续性的贷款需求,使得村村通服务机制的深入普及更为高效。而由于过于依赖电算化的贷款融资机制,偏远农村的金融机构都放松了对于贷款人的资质审核标准,尽可能简化了贷款人所属法人机构性质、资产规模、经营范畴、流通资金以及收支负债等审查流程,以求快速地进行放贷与回收。这就为一些财力薄弱、经营资金匮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投机条件,其通过伪造资质证明、私下贿赂主管人员等不当手段,较快取得了贷款资质,然而由于自身并不符合放款条件,也当然导致了后续的一系列还贷问题。[3](P36)

(三)结算管理步入正轨,但安全防控监管机制尚未建立

在金融资本进入中西部偏远农村的早期,由于一系列适配机制的不健全,信贷结算运作经常遭遇拖欠、滞纳等不佳情状,不仅影响了村村通服务机制的有效拓展,而且也制约了信贷产业在本地区的延伸。而从本世纪开始,发展迅猛的农村产业则为信贷业务,尤其是中小额信贷业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信贷结算体系也因此得以完善化,其中除了建立现金结算与转帐结算两大原则方式之外,又全面实现了业务操作的电子计算机联网化,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偏远农村的资金流转,辅助了产业集群的扩大再生产,有效节省了流通管理费用,进而也助推了该地区金融信贷产业的良性发展。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结算管理机制上出现了投资、回收以及盈利的比例失调,所以在安全防控监管机制的创设上就显得颇为乏力。尤其是在支付结算上,资源配置的不足使得工作实效大为降低,其中以票据、汇款、托收、信用证、信用卡等为主的结算方式,大都缺乏系统化的监控、记录以及处理机制,在遭遇突发变故时,往往只能通过指令人工传达等方式来应急,这就极大影响了结算业务的平稳推进,并滋生了一系列潜在的财务危险。[4](P48)

二、阻碍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的主要因素

(一)统筹理念流于形式,运营损耗难以降低

囿于经济基础的薄弱、产业类型的单一以及运作渠道的固定,中西部偏远农村在统筹理念的定位上,普遍处于大量投资、成本快收以及短期获利的粗放阶段,营收利益成为其优先考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于尚处在探索期的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服务机制而言,不仅自身的短期获利性并不明显,而且前期的成本投入的回收周期则相对较长,所以,在对其进行短期推广之后,预期的经济效益并未实现,不少中西部偏远农村的金融管理层也就开始放缓了宣传进度、降低了支持力度。而由于村村通服务机制是地方政府力推的融资运作新模式之一,其行政任务属性相对明显,偏远农村的相关管理层也无法全然废除这一机制,所以其也就采用了敷衍、应付的处理方式,利用下拨的有限款项,任意向各自辖区进行政策推广,而并未全面考虑各个地区的发展实际。这就使得村村通服务机制沦为摊派的行政任务,消耗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取得的实效则不尽人意,且挫伤了不少中小型企业管理者的贷款积极性。[5](P37)

(二)执行标准杂乱不一,客户权益纠纷频发

近年以来,虽然中西部偏远农村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可圈可点的骄人成绩,然而在适配制度的建设上则还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服务机制的出现与推广,也是为了修补其在制度适配上的天然短板。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产业集群又差异较大,在村村通推广与管理上也并未形成统一、灵活的方针部署,所以也就导致了其混乱不一的执行乱象。譬如在一些临近地区中心城市的农村,其就大体遵循了较为规范的执行标准,存款管理、贷款审核以及结算操作都比较注重严格性与时效性。然而也同时存在优惠政策落实不及时、故意缩短降息时段等不当情状,引发了不少存贷客户的质问、举报。而在一些距离地区城市较远、自身产业集群类型较少的农村,考虑到前期成本投入,其也就采取了以人工传统操作为主的运作模式,附带配备了数量较少的电子计算机进行联网处理,利用人工记录进行存款、贷款以及结算等业务的执行,这使得其各个流程的低级错误层出不穷,很容易损害存贷客户的自身利益。[6](P89)

(三)人员素质不尽人意,工作实效拖沓滞后

偏远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水平整体较低,所以,快速增加社会财富、改善基本生活水平,也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为根本、迫切乃至直接的群体诉求。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的适配,则无疑为中小型企业的后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资金助力。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投资成本,对应提高盈利所得,不少金融管理机构都有意减少了在专职人力资源上的整体成本投入,而配备的会计、出纳等财务管理人员,也并不具备专业的学科背景与扎实的操作能力,大多只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经历、经验。一般的业务流程勉强能够胜任,而一旦遭遇任务量大、难度高的复杂业务,则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只能求助于第三方财务管理机构,这就拖缓了原有的工作节奏,使得流程操作显得拖沓、滞后。[7](P28)

三、推进偏远农村中小额信贷服务村村通铺展的措施

(一)更新统筹理念,改进存款操作模式,确立规范透明原则

一方面,需要重新调整基于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服务机制的统筹理念,单独设立领导、管理以及执行等一体化联动的运作体系,依据各个下属乡村辖区的不同发展实际,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运营策略。同时,也应当着重强调规范严密、公开透明的基本原则,细化村村通服务机制各个流程的中心要求、操作标准以及侧重要点;另一方面,应当适时改进存款程序的操作模式,由农村地方主管部门牵头,召集中小企业代表人、高信用等级客户等,通过决策会议、专家探讨、代表交流等多样途径,基于相关法律法规,重新研讨规定中小额信贷存款层面的时效长度、额度数量以及分配规则,完善既有的执行标准,引入更为人性、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夯实这一全新资本运作机制的适配基础。[8](P45)

(二)加大宣传力度,明确贷款执行标准,重点推广优惠政策

鉴于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服务机制的新颖性,相关人员则需要创设组建信息收集整理、解析建议以及发放宣传的研讨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借助专职化、交互式的成员小组,进行宣传推广工作的设计、部署以及施行,全面展开基于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服务的信息调研、数据收集以及回馈整理,兼顾对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户群的双向推广,让其清晰、全面地理解这一新制度、新政策、新规则的确切含义,以及对于解决资金困难、增加整体收入等的实际好处。同时,也要明确贷款申请、信用等级评估、贷款调查、贷款审批、签订合同、贷款发放、贷后检查、贷款归还等流程的执行标准,着力推广减免税收、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9](P86)

(三)细化流程操作,完善结算监督机制,降低各项费用消耗

其一是要明确结算客户对象的划定登记、缴纳费用的清点分发、现金与转账分派处理等主要流程的规则要求,要依照既定法规对结算资金的数量、次序以及时间进行规范高效地划定说明,着重重申相关法律规定的结算标的数量、款项分发额度以及违规责任归属等,继而在切实保障各类客户群体合法权益的前提之下,进行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服务制度的稳步推行;其二是要迅速建立结算核查的监督监察机制,采取行政机关、金融机构以及客户代表三方联合监督建言的组合形式,进行具体贯彻,集中对于逾越相关法律规定的余款扣发、回扣采办、对象资质隐瞒等不规范行为进行严厉整治,并完善财务操作流程的费用的收支管理,删减其中的冗杂程序,以逐步降低各类消耗。

(四)强化工作考核,拔高工作人员素质,提升经营综合实效

考虑到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服务机制的专业性,就需要强化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考核,细分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与实践技能等各个考量层面,同步展开集中指导与系统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突击检查与考核,以迅速改进工作人员在存款清点登记、贷款核查办理以及结算统筹等步骤上的不足与失误,稳步形成明确、严格的操作从业理念。此外,也应该同步创设相应的激励机制,及时给予那些责任心强、工作积极、成绩突出的相关工作人员,以一定的荣誉称号、奖品奖金以及绩效积分,以此带动其他人员也能更为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学习并运用基于村村通服务机制的工作技巧,继而有力提升整个金融信贷运作体系人员群体的综合素质。

(五)建立财务管理的动态共享协作机制,保持运作更新能力

随着金融信贷在城乡地区的全面适配,中小额信贷村村通管理也面临更多的考验和压力。为了进一步增强我国农村金融信贷产业的竞争优势,则需要适时建立基于互联网动态化的财务共享协作体系。具体而言,需要在夯实互联网金融硬件资源的基础上,与国内、国际同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利用互联网平台,共同即时分享公开的行业信息,譬如存贷方法更新、结算理财形式拓展等。同时,要完善双向交流学习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增加远程协助、视频会议,加强与友方同行的经验分享、技术研讨,获取最新的信贷信息,比照自身在融资、理财上的现存不足,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改良,继而即时保持中小额信贷村村通机制财务运作的更新能力。[10](P89)

作者:赵琪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淘豆网.《2015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报告》总论[EB/OL].

[2]杨英法.金融服务智能化中手写汉字的识别难题及其应对[J].科技纵览,2015(01):287-289,265.

[3]孙若梅.小额信贷在农村信贷市场中作用的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6(08):34-43.

[4]王传东,王家传.信贷配给视角下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J].农业经济问题,2006(06):48-51,80.

[5]翟敏.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服务路径探寻[J].农业经济,2013(03):37-39.

[6]杨英法.构建和谐社会在城乡接合部面临的难题及其破解及其破解[J].中国市场,2008(31):88-91.

[7]臧景范.中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小额信贷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金融2008(08):28-29.

[8]潘秀红.对农村经济发展中小额信贷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2004(12):43-45.

[9]马富华.农村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J].新经济导刊,2012(07):84-87.

[10]薛晴.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