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育及创新能力培育

时间:2022-08-18 05:54:43

物理教育及创新能力培育

知识经济最主要的动力资源是创新。人才资源优化的资本是创新,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创新。创新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创新,一个人将永远无法辉映其生命力最美丽的亮色,也就很难说是开发挖掘和实践了生命的价值。物理是一门实践科学,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依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培养学生分析事物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不会分析事物、发现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就感觉不到矛盾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思考,学习就只能是漂浮在表层或流于形式。问题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和生活实例的素材。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事物,提出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接触知识,让学生主动发现,大胆设想,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学习,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问题。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必须破除以前的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能通过问题、探究、实验、迁移来学会知识和学会学习。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丧失殆尽。比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多实验,有些老师为了贪图方便,干脆以讲代做,使学生失去了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机会;有些老师虽然做了,也只是自己在上面边做边分析下结论,学生在下面边看边听还来不及思考,老师就已经下了结论,得到的仍然是间接经验。其实,这类知识的获得,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比较、综合而得出结论。如果有条件,还应该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教师过多的讲解反而抹煞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如此事半功倍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教师要在课堂上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我在讲分子的热运动时,分别给相临座位的两个学生每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他俩同时往杯子里的水中注入一滴红色墨水,过一会儿,就观察到热水中的红色墨水很快地而且均匀地扩散开来,而冷水杯中的红色墨水却仍聚集一团,扩散缓慢,几乎没有动静。实验表明,温度越高,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所以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跟温度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纸上谈兵绝不是现代教育精神所能够接受的。特别是物理科本身就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对学生白呦手操作尤为重要。

三、培养学生变迁、变通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变迁、变通的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形成清晰而完整的物理知识结构、教给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训练学生的物理技能这几个方面。抓这些方面的实质是增强学生认识活动的有序性,而有序是能力中的核心因素。在有序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在应用中实现变通和迁移,变通和迁移也是能力中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单一的思维方式不但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我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用“桥式解法”解题。如有这样一道题:有一物体浮在水里时,它有1/2的体积露出液面,把它放在另一种液体里,它有3/4浸没在液体里,求这种液体的密度?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来解这道题,是先求出这一物体的密度,再求出这种液体的密度。但如果利用物体两次都是漂浮在液面上的特点可以这样求法:F浮=F浮可得:p水gV排=p液gV排求得:p液=p水这样就充分利用重力相等这个桥梁作用建立起了两种液体密度的关系。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既快捷又准确。然后再找一些对应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这种方法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授浮力内容时,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悬浮在空中的气球和浮在水面的船受到浮力作用而是要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能悬在空中,船能浮在水面。学生会思考后告诉老师,那是因为它们受到浮力的作用。老师又问学生:那你们知不知道它们为什么会受到浮力的作用?你们能否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学生会说到液体压强等等,然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利用液体压强来解决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这种帮助使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和动脑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经济时代所需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型”、“智能型”、“创造型”的创新人才。真正的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创新人格,就是具备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第二是创新意识,就是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勤于思考,敏于思考,善于思考,富于想像。第三是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所以,要使学生认识到:自信是创新的前提,怀疑是创新的基础,不怕失败是创新的条件,锲而不舍是创新的保证。作为以自然世界为对象,实验教学为主线的物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