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时间:2022-07-30 07:01:00

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内容摘要: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有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学生的智慧极为重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也是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从挖掘兴趣因素,创设“趣境”;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疑境”;策动师生共鸣,创设“佳境”等几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思维培养趣境疑境佳境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其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各种能力培养的核心。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呢?每一位科学教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巧设“情境”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做法。

一、挖掘兴趣因素,创设“趣境”

1、巧创奇境,以奇制胜。

实践证明:采用新颖、奇特、生动、惊险的实验,有利于学生萌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产生旺盛的求知欲,有着明显的激发兴趣的功能。例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这样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脑和脊髓》这一节时,一上课,我先当场取一只活青蛙,去掉头保留脊髓,几分钟后,用镊子夹一下蛙腿的皮肤,青蛙发生屈腿反射,同学们都惊呆了,去掉头的青蛙还会“动”?再用针刺破坏青蛙脊髓,用镊子再夹一下蛙腿皮肤,青蛙无屈腿反射。这一情景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巧用变式,以反辩正。

在科学教学中,人们常喜欢运用正面强化的方式,对学生给于明确的、强烈的刺激。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变化很小的反复刺激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有时反而会造成思维的疲劳。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变式,给学生提供变化的刺激方式,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以变激趣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这节内容中,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摩擦力,我提出了一个猜想请大家思考,“如何没有摩擦力,世界将变成怎样?”一个个大大的问号,点醒了一些同学,他们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于是很多答案都出乎我的意料“假如没有摩擦力,开动的火车永远也停不下来,只能永往直前;假如没有摩擦力,支撑架散开,钉子会从墙上掉下来;贴在墙上的画会飘下来......”我充分地感受到学生的思维的活跃以及那种创新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也在猜想中更深的领会了摩擦力的深层含义,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3、自主学习,以人为本。

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必须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教育必须精心创设自主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实践,大胆尝试,学会学习,享受成功的乐趣。比如在新授“密度知识应用”一节时,可改变过去讲例题后做习题的教法,而是在课前发动学生因地制宜选备器材,课上引导学生自选研究课题,分组拟订实验方案。在开展实验研究后,各组依据实验过程及记录,自编习题并解答,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实践证明,这种习题应用课,学生自主性强,课上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兴趣浓,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制造认知冲突,创设“疑境”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的已有知识、经验与布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这种冲突会引起人们的新奇、注意和惊愕,从而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行为。

1、设置悬念,引发“冲突”。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地是问号。”学贵有疑,疑问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巧设疑问,在学生思想上产生悬念,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在九年级《动能和势能》一节的教学中,我事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机动车要限速行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进入建筑工地又为什么必须戴安全帽?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又例如,在浮力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浮力大的可以浮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小到却托不起一枚铁针。”简单一句话,却可以引发学生的疑问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物体的浮沉到底由什么决定的?“浮力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一些因素,引发学生激烈讨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巧设陷阱,引发“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能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不能满足于表面浮躁的热烈气氛。笔者认为,适当地构思、设计一些易使学生上当受骗的陷阱,能唤起学生有意注意,产生渴望解决问题但又感到仅用现有知识无法解决的心理矛盾,从而有效地掀起思维冲突的狂澜。例如,学习燃烧的三个条件时,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自然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设计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提问:如果我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起来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这时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大大出乎学生的意料。因此,巧妙地设置陷阱,通过鲜明对比,学生产生了激烈的思维冲突,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动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公务员之家:

三、策动师生共鸣,创设“佳境”

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的“策动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耦合、相协调,也会引起师生共振,产生共鸣,这时师生融于一体,同流、同向、同舟;彼此协调,彼此信任尊重;教师举一,学生得三;教师解剖了一只麻雀,学生则能理会了鸟类。

1、课堂教学须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

我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顺序,一般来讲要经历“感知——理解——应用”这一过程。在材料感知、知识储备情况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以唤醒学生的个体经验,使之与学生的原有知识有机地联系;进入理解阶段,教学节奏要及时,避免定义、结论得出“过早”与“过迟”;应用时重视抓好“审题”,通过联想引导学生提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并培养学生将当前的问题纳入同类事物的系统中,进行问题归类,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课堂教学须与学生思维活动规律相谐振

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讲,前10分钟为思维的启动阶段,在新课引入时,应根据初中生好奇、好问的特点,做到新颖别致,创设扣动人心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课10--30分钟为思维敏捷、快速,处于一节课的最活跃状况,教者应抓住此时“高强度”特点,将重点内容的教学,以高旋律的节奏,与之相匹配,师生共建课堂活动的“谐振腔”,产生放大的疚。在课的最后约一刻钟是学生思维的疲劳阶段,兴奋正在消退,教者应根据初中生好动的特点,围绕课题组织一些活动,进行必要的练习,适当降慢教学节奏,尽可能让学生各种器官参与,精心设计课堂结尾。

3、课堂教学须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进行情感共鸣的有效做法是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如讲上《常见的酸》这一节时,可引用诺贝尔获奖者玻尔的故事,进行情感渲染: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呢?他把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里,装在一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进行搜查,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也一无所获。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了金,并铸成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的智慧,凝聚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通过教师的艺术渲染,学生被玻尔的聪明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师生达到情感共鸣,使教学产生小高潮,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要从小的时候,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反复的训练,才慢慢形成的。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尽量给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进行练习,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教学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实验教学与装备2005、2《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吴坤林

2、《论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及其要求》陈琨等

3、教育研究2002、1《论提高素质教育》赵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