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变式教学效率分析

时间:2022-05-09 03:07:53

初中物理变式教学效率分析

摘要:为了让变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有目标地设计物理变式,引导学生在变式中内化知识,还要把握好实施变式教学的时机,并且要引导学生结合变式进行反思,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变式教学:策略分析

变式教学对初中生的物理知识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要让变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教师需要从本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充分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以此来设计变式,提升课堂效率。

一.强化物理变式设计的目标意识

我们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时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意识,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开展变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对问题进行变式处理,因此肯定需要将大量的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果我们在设计变式时,目标意识不强,就很可能让变式教学偏离方向,让学生重新陷入题海战术的怪圈。而且一系列变式问题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就很可能让课堂混乱不堪,学生为应付问题而疲于奔命,这显然不是变式教学所希望的结果。教师设计变式时,一定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须知面面俱到的教学处理很难让学生深入推进认知,这也就偏离了我们实施变式教学的初衷。因此教师要紧扣某一目标,搞清楚为什么要采用变式处理,如何采用变式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切不可为变而变,随意拿一些问题变式来凑数。比如,当我们通过托里拆利实验来引导学生探索大气压强的特点时,我们要意识到学生很可能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大气压强和水银柱的重力以及管中水银柱长度相关。为了帮助学生纠正这一误解,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变式操作:将长直玻璃管倾斜放置,更换不同粗细的玻璃管来进行对比试验,结合这样一些变式操作,学生会真正意识到玻璃管中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差才对应着大气压强的数值。变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要围绕一个固定而明确的主题做好设计工作,引导学生更好地建构相关概念。

二.让学生在变式分析中内化知识

当前的课堂务必要确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要营造紧张而和谐的学习氛围,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推动学生完成对物理知识的内化。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抽象思维还在不断发展之中,很多地方还有待完善。而我们的变式教学就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多的素材,让学生在更加灵活多变的场景中探明事物的规律,从而在推进学生认识的同时,也训练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变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围绕变式展开深入的思考,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多角度地对变式问题展开思考和联想,搭建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进而在多样化的变式中,探明不变的本质,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层次。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时,教师展示插有毛吸管的玻璃瓶,然后用双手,包裹着瓶子,使其中的液体受热,引导学生观察细管中的液面调整。学生针对这一现象展开思考,有的学生指出:这是否有可能是手捏着瓶子,导致玻璃瓶发生形变导致的。针对这样的情况,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形成内化,教师可以变演示实验为探宄实验,让学生自己用手来包裹玻璃瓶,体验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液面发生上升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采用变式操作,即不再用手包裹玻璃瓶来实现瓶子水温的上升,直接将上述玻璃瓶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浴加热的过程中玻璃管中液面的调整。一旦我们将这一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相信不再会有其他学生产生类似的误解。

三.把握变式教学的时机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思维的节奏、认知推进的步调,这些都在随着课堂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匹配学生认识发展的需要,在恰当地时机引入变式教学,让变式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契机。这样的教学处理才不会让课堂教学显得生硬而突然,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会更加顺畅。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一节干电池、电流表、定值电阻、开关和导线来组建电路,然后将一节干电池替换为两节干电池,并比较前后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大小情况。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展开分析:同一个电阻,其两端的电压发生变化,则电流也就不同(电压越大,则电流越强)。如果学生这一块的研究非常顺利,教师则可以顺势提出变式:如果咱们不更换电池,将定值电阻更换一下,你们会得到怎样的结论呢?学生展开实验,发现更换定值电阻之后,电流表的示数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也总结出:同一个电压,导体电阻发生变化,则电流也就不同(电阻越大,则电流越小)。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总结,并提升学生概括之前研宄过程中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四.循序渐进地推进变式教学

初中生的物理学习方法还在不断地养成过程中,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和启发。在这种场景下,教师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地组织变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推进认识和思维的发展,即我们要让变式成为学生拾级而上的台阶,以此来激励学生不断提升和发展。当然,这也就提醒我们要确保变式设计的深度、广度和难度,既要能够提升学生的发展,也要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以内,这也是变式教学效率最基本的保证。所以我们要积极做好因材施教,让工作落在实处。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动滑轮的工作特点时,教师可以提供问题:现在准备用动滑轮将一个重力为10N的物体吊起,如果忽略滑轮的重力以及一切摩擦,则需要提供多大的拉力?当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提供变式1:如果滑轮的重力不能忽略,等于2N,则人所提供的拉力为多大?随后,教师再提供变式2:如果本滑轮系统的机械效率等于70%,则需要提供多大的拉力?上述问题组建成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渐将自己的思维打开,他们从一个无重力、无摩擦的理想化模型着手,最后开始接触更加真实的滑轮,这有助于他们认识的发展和提升。

五.通过变式来提升学生反思的效率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反思行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消化己学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对探宄经验进行总结。为了提升学生反思的效率,教师要善于提供一系列的变式,引导学生展开更加丰富的反思,并探求相关知识更加本质的内容。教师要注重变式训练,以便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中由简到繁地推进自己的分析和认识,进而促使学生建构相应的知识关联,并发展其比较思维,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水平。比如在指导学生探宄力与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现有一辆汽车静止在平直公路上,这辆汽车一共受到几个力,这些力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随后提出一系列变式:(1)如果汽车开始启动,则其在水平方向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如果汽车进行着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水平方向会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如果汽车突然关闭发动机,且此刻其所受到的摩擦阻力也彻底消失,则汽车应该做什么运动?(4)事实上,汽车如果关闭发动机,它的速度会逐渐减小,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上述问题一环扣一环,随着学生把问题逐个解决,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展开反思:在一系列情境中,汽车水平方向上的受力情形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这些受力与运动有何关联?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将有效厘清运动和力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发现,上述变式正是学生反思的载体,让学生能够围绕一个切实的问题探明知识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刘宇虹,陈铭斯.基于高中物理简约课堂的习题变式教学例探[J].物理教学探讨,2017(3).

[2]周江.用变式教学突破电学小灯泡教学难点[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1(5).

作者:王跃 单位:无锡市江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