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乡村饮食文化史探究

时间:2022-06-03 03:17:05

南方乡村饮食文化史探究

获得孙犁散文奖的湘南乡土作家黄孝纪,他又一部中国乡存丛书已问世。这是他继《瓦檐下的旧器物》后,第二部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常规出版、封皮古朴装帧精美的散文集。翻开这部怀旧的书本,一看书目,一种浓郁的乡土文化跃然纸上,甚至有种气场,牢牢地抓住你看下去,书中吃食,非常接地气,都是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其色、香、味、形,在这位实力派作家的笔下,描绘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有着旷野大美的霸气,处处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那些焦黄香脆的油糍粑、烫手软糯香甜的焖红薯、红辣金黄的腌辣椒炒蛋下饭、猪杂炒酸萝卜下酒,捉泥鳅、摸田螺的童趣……谁能抵挡?儿时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位开启乡土文学先河的奠基人,文字趣味横生,那些摘桑葚、覆盆子,折腊梅花、捉蟋蟀的场景,正是我们孩童的主打生活,所以,一读就记住一辈子。

写食事的名家高手,汪曾祺先生算一个,他的《四方食事》一书,写的是各地寻常食道、家常酒菜里的饮食文化,赚了几多游客、读者的口水?还有他的《黄油烙饼》《手把肉》《咸菜慈姑汤》《端午的鸭蛋》,一样令人回味悠长……原以为看过大师字词精准的名作,别家食事难以入眼,没想到手持黄孝纪的《一个村庄的食单》,那些尚未雕琢的璞玉般质地的文字,也非常走心,干净且美。看似作家是在为故乡八分公村的饮食立传,其实,他写的也是我老家的食单,是我与许多人挥之不去的乡愁。书中有些吃食,曾经也出现在我们的笔端,但我们没有一味一味地捧起,将故乡的“食、膳、馐、饮”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可黄孝纪做到了,与其说他是在记录故乡的粗茶淡饭,不如说他是在敬重回报那片养育他的故土,是为后辈了解这片故土留下了重要文献。民以食为天。四川的李子柒,用视频展示一道道乡村美食,她鼓捣的各种谷物菜蔬,从采摘、择洗、晾晒、挑水、劈架、烧火、掌勺等一一播放制作的全过程,如《用黄豆酿一壶传统手工酱油》《用柴火烙出焦黄的玉米饼》《用山泉水腌制一坛酸笋》,这些,你有多久没吃过了?在强烈刺激你味蕾的同时,也把你拉回到了宁静的田园生活,这些都是百姓曾经的生活,而又远离了的生活,所以使人流连忘返,所以,李子柒成了网红。黄孝纪捧出的食单不一样抢眼?他是用文字再现舌尖上的中国乡村,该浓墨时浓墨,该重彩时重彩,该轻描时轻描,该淡写时淡写,还原了一道道吃食的制作场景。在他童年、少年生活的那个百户人家的村子,日常中的饮食,都是自给自足,正如他所写的“日常饮食所涉及的种种食材,几乎都是出自故乡自身的这方土地”。

那些山里的、地里的、田里的、水里的、栏里的、树上的、藤上的食材,哪样不是祖祖辈辈遵循二十四节气劳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代代传承口口相传的?书里的每一味,都是零污染的吃食,无论是应季谷物,还是四时菜蔬;是家禽家畜,还是野生水生食材,都是顺应天道自然生长的绿色食品,是农家人餐桌上的放心食物。就调味品,除了盐,葱、姜、蒜、香芹、辣椒灰、土酱油,哪样都是自产自制的,油也是自家熬制的猪板油和打榨的茶籽油。一味一味,皆是情感,勤劳的母亲,频频出现在作家的文字里,那是一个典型的农家主妇,一个用天然食材和简单炊具,甚至就一口大锅,不懂什么养锅、颠锅、滑锅,就可烹饪出一家老小适口饭食的普通农妇,如村人爱喝早茶,这位母亲每天早起的头等大事,就是生火烧水涮壶泡茶,壶是匠人手工打造的铜茶壶,造型精美,算是家里最贵重的器皿了。茶叶都是自采自制的,不懂茶道、更不会有兰花指的母亲,可以弄出正茶、枫树叶茶、山苍子茶、金银花茶、野菊花茶来。母亲的形象,几乎鲜活在每味吃食里。其实,她是一群贤良与智慧的农妇代表。农妇们,为了兼顾老小口味,她们带着簸箕、粉筛等什物,端着浸泡过的黏米、糯米或高粱,去村里的碓屋捣粉筛粉,在这里邻里互动,切磋手艺,制作出米饺粑、高粱饺粑、斋粑、兰花根、套环、花片等风味小吃,犒劳家人。她们就是大厨,是美食家,是乡村饮食的大功臣,是乡村半边天。

回头看开篇第一辑写食,就饭,作家以器具命名的饭,写了鼎罐饭、钵子饭、甑蒸饭三种,再加一个糯米饭,都是米饭,可在黄孝纪的笔下,烹出了不同的饭香和口感,不同的米饭色泽,这是要文字功底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黄孝纪八年写出“八公分记忆”系列六部,写得快也罢,关键是他还写得好,很好,篇篇佳作,部部值得品读和收藏。一位隔壁村的老乡,看了黄孝纪的单篇《红薯烧酒》里用的陶器是他们村的,已经衰落,便留言:“看到家乡的特产,看到老家的陶瓷,心情低落……这是祖传的啊,希望后人能发扬光大,窑上村的人在此感谢黄作家!”另一位读了《糍粑》叹息:“现在机器打的糍粑,一没手工打的原汁原味了,二没了人情味。”一位看了《打糖》说:“如亲临打糖现场,似又听到了儿时叮叮当当的敲糖声,浓浓的甜香味扑面而来……”有人读了《烫皮》感叹:“小时候每家每户都做烫皮,凉在长长的竹竿子上,现在没见人做了……”真是,字字是真,句句是情,篇篇是念想,辑辑是乡愁。但一口气读下来,就像赴一场乡村盛宴。

一谷一物是底蕴,一菜一蔬是文化。那土灶的温度,母亲的劳作,米饭的喷香,热锅的菜香,地窖的酒香,这就是村人日常里的一日三餐。历史文献记载的,多为皇家贵族的精良饮食,感谢作家黄孝纪,在这个乡村流变的时代,如此有情怀有担当有使命感,为平民大众,奉献出了一部南方乡村饮食文化宝典!让那些消失的食事,全在纸上复活,成了一道道安抚民众的精神大餐。

作者:刘丽华 单位:湖南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