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42:18

南方范文篇1

梨在我国北方大多于九月中旬以后成熟,成熟期较晚,不能满足人们7-8月炎热时期的降温需要。而南方早熟梨则在8月上旬以前成熟,有些特早熟如六月雪在六月下旬就能上市,比北方梨提早成熟上市50-80天,因此,南方早熟梨是炎热高温时期消暑解渴的时令佳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在州门司镇发展南方早熟梨,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步骤,2002年,我国梨树栽培面积120.9万公顷,产量为910万吨,占全世界总面积的67.6%和总产量的52.9%。2002年,我国南方15个省、市、自治区的梨产量只有212.03万吨,仅占全国梨产量的23.3%,生产规模小,为调整南方省、市、自治区的果树品种结构,改善南方早熟梨不能满足人们而需要的状况,提高梨果的品质,国家农业部优质农产品中心,先后五次在我国南方召开优质早熟梨鉴评暨信息技术交流会,提出了“品种调整、熟期调早、品质调优”的南方早熟梨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南方省份如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西等省,正在大量推广,特别是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发展更为迅速,现在,全国南方早熟梨市场仍供不应求,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为了给全镇乃至全市种梨果农增产致富,本人在经过总结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还收集了当前新的生产技术知识,以及科研方面的大量成果,特编写《南方早熟梨栽培技术》资料,旨为广大梨农参考。

第一章概述

一、南方早熟梨栽培的经济意义

梨树在我国有3千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经济栽培的三大果树之一。目前以北方栽培居多。

南方早熟梨鲜果中除含有80-90%以上的水份外,还含有极为丰富的营养物质,营养价值很高。它鲜嫩、多汁、香甜、口感松脆。其成熟期在8月上旬以前。时值高温,气候热燥,肉质细嫩、酸甜适口的梨果,深受消费者喜爱。其果实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梨干、梨脯、梨膏和梨汁等。尤其是梨汁,在盛夏酷暑的市场上,是十分畅销的天然保健饮品。梨果还具有医用价值。

全国大力发展南方早熟梨,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育种专家不断育出新的早熟梨品种,南方早熟梨种植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南方种梨具有很明显的优势:(1)南方地区纬度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同品种南方要比北方早10-15天上市;(2)品种多,可供选择的优质早熟梨品种多达几十个,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也有近十个;(3)南方早熟梨属砂梨系统,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本来就适合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有很强的适应性,不论山地、丘陵还是平地,甚至盐碱地,均可正常生长,并且进入结果期早,盛果期长,有50-100年的经济寿命,丰产、稳产,具有很广阔的经济栽培前景。

二、南方早熟栽培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栽培梨树面积为120.9万顷,年产量达910万吨,分别占了世界梨栽培面积的67.6%和梨产量的52.9%以上。但其中早熟梨面积仅占19.46万公顷,年产量为212.03万吨,仅占全国梨树总面积的16.1%,占总产量的23.3%。因此,其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我国梨树种植面积很大,产量很高,但绝大部份集中在北方,南方由于突出的地理和气候优势,南方早熟梨成熟早、品质优、外观美,颇受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华北、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国家消费者欢迎,市场上表现出越早价越高,越早越畅销的局面,经济效益十分理想。

未来南方早熟梨的发展趋势是:

1、主要搞好早熟梨品质区划

各地根据自己的气象、土壤条件,坚持“适地适种”的原则,发展最佳、最适区的早熟梨生产,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

2、谨慎选择主栽品种

根据市场预测,重点发展成熟期在7月底以前,果个大(单果均重250-300克)、果皮黄绿或绿色、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2%以上的品种,适量发展熟期在8月中旬前后的品种,以丰富市场品种,做到不断档。

3、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在早熟梨生产中重点推广梨果套袋、有机栽培、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等,以提高果品质量,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推进产业化经营

把产前、产中、产后紧密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产后企业化服;研究果品商品化处理技术及贮藏、保鲜和加工的新技术、新流程。要培养、开拓市场、集团化发展,使南方早熟梨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第二章早熟梨的生长发育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早熟梨的生命周期及生物学特性

(一)幼年期

从南方早熟梨栽植起,到果树开始结果,或从其播种到幼树开始结果这段时期。此期的特点是:营养生长占优势,地上部树冠及地下根系迅速生长,光合作用面积迅速增大,根系的吸收能力迅速增强,同化物质累积逐渐增多,为幼树进入开花结果创造条件。此期的长短,因品种及地区和管理水平不同而差异较大。南方早熟梨生长旺盛、根系发达,一般栽后2-3年,幼树即开始生殖生长,进入初果期。

(二)初结果期

从幼树开始挂果起,到预期每株最高合理负载第一年。这段时期的长短亦可因品种、管理水平以及株行距等不同而差异较大,此期树冠和根系进一步生长、光合作用强,花芽极易形成,在此期加强肥、水管理和轻剪等技术措施,可加速南方早熟梨进入盛果期,一般栽后第三年至第六年为初结果期。

(三)盛果期

从早熟梨有一定的经济产量起,经过高产稳产,到产量开始下降,出现大小年结果现象初期为止。此期特点:树冠及根系的生长放缓。由于产量高,营养消耗大,小枝逐渐衰弱,此期可因管理水平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管理水平高的早熟梨园,盛果期可达30年以上。此期要加强肥、水管理和更新修剪,以延长盛果期的年限。

(四)结果后期

从高产稳产状态被破坏,出现大小年及产量明显下降年份起,直到无产量时止,此时期的特点是:枝梢大都枯死,根系吸收能力逐渐减弱,且部分出现死亡,此期要加强枝梢更新,疏花、疏果,配合深翻更新根系,防病治虫等。

(五)衰老期

从梨树无产量到整株树死亡,此期的特点是:枝梢大部份衰败死亡,根系死亡、不发新枝、无更新价值。因此,应砍株清园,重新另建他园。

(六)南方早熟梨的生物学特性

1、生长结果习性:梨树是深根性落叶乔木,干性强,层性明显,早期生长较直立,树冠成园维形,后期由于分枝增多和结果负荷增大,树冠呈园头形。梨树的寿命很长,南方早熟梨种植后2-3年即可开始结果,经济结果年龄可达30-50年,有的长达100年以上,老树树龄有超过300年的。

(1)生长特性

①根系分布及生长:

A、根系分布:南方早熟梨的根较深,其分布情况与砧木,树龄及土层的深浅和土壤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情况下,垂直根可深达3-4米,根系的水平生长范围可比树冠大2-4倍,但其分布范围常受土质影响,在粘红壤中,其近干部分较密,在砂质土壤中,其根系多向外伸展,近干部分较少。同时土壤的深浅和地下水位的高低对南方早熟梨根系的分布影响很大,当土层浅薄和地下水位过高时,垂直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B、根系的生长:南方早熟梨在土温5-7℃时,新根开始生长,一般根系生长比枝条生长要早1个月以上,且根系生长与上部枝条生长呈相互消长的关系,根据实践观察,南方早熟梨根系在地上部分发芽前40-60天,新根开始生长,此时的地温约7℃左右。根系在一年中一般有两次明显的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新梢大部分停止生长后,叶面积大部分形成时,高温来临之前,即5月中旬-6月初,此时土温约20℃左右,且正值叶片光合养分供应充足的时候,适宜根系生长,新根大量发生。之后土温升高,果实增大,养分消耗大,根系生长缓慢,至土温28-29℃以上,根系停止生长。第二根系生长高峰期9-10月间出现,此时果实采收之后,养分重新积累,土温逐渐下降,有利于根系生长,至落叶后逐渐停止生长。南方梨根系还有一个特点是根系再生力强,因土壤耕作断伤后,愈合生根较快。

②南方梨芽的类型及特征:

梨树枝梢上的芽均为单芽,依性质分为叶芽和混合芽两种,叶芽外形较瘦小,混合芽则较肥大。叶芽萌发后,抽生新梢;混合芽萌发后,则可在抽生新梢的同时开花结果。

叶芽也有腋生和顶生两种,着生于短枝顶端的叶芽,由于顶端优势和叶片簇生的关系,芽形比较充实肥大。腋芽都着生在长枝的叶腋,叶从枝无腋芽,仅有稳芽。长枝上的腋芽在基部或下部均为芽形瘦小的发育较差的叶芽。中部芽往往肥大,与枝条成较大的角度,上部的叶芽由于生长期短,常不如中部的充实。

梨树的芽在形成的第二年,大多数都能萌发,一般占80%,第二年不能萌发的称为“隐芽”,其寿命很长,对枝条和树冠的更新很有作用。

梨树中还有一种副芽,一般在枝条基部形成一对形状很小的芽,称为副芽,这种芽是在原来的母芽最外两片鳞片腋间发生的,副芽形成当年或第二年很少萌发,成为隐芽状态,当受刺激或短剪后可萌发。

③枝叶生长:

A、营养枝类型及生长特点

营养枝、徒长枝:1米以上,节间长,枝粗,芽瘦小不充实。

普通生长枝:30-60cm,节中长,组织充实,芽叶饱满,多为结果枝主基枝。

纤细枝:30cm以内与主枝重叠,枝条细瘦,节部高耸,芽饱满,着生下部,结匀,短枝。

短枝:又称叶丛枝,30cm左右,无腋芽,叶丛生,当年可成短果枝。

梨萌芽力高,成枝力低,生长枝顶端1-4芽常抽生长枝,其下部的叶为纤细枝、短枝、叶丛枝等,故干性明显。梨为晚熟芽,越冬芽抽梢。

B、叶的生长:梨叶生长期集中在4-5月初,5月中旬形成叶面积,一般一片叶生长16-28天成叶,叶丛枝有5叶以上,当年可形成花芽转为果枝。

(2)结果习性

①花芽分化:梨为落叶果树夏秋分化类型,大多品种花芽分化在6月中旬-7月,一般长枝生长停止后二周左右进行,芽鳞形成的一个月内为芽的质变期,在适应的情况下,芽质变期后,在芽内逐渐分化出花序、花萼、花瓣、雄蕊,不论分化迟早,在冬季修眠时都只发育到雌蕊原始体出现的程度。次年开花前一个月,再分化出胚珠和花粉粒。花芽分化与养分有关,故秋季正常落叶可提高花质量。

②结果枝:长果枝,20cm以上,初结果树多,顶及腋间有花芽。

中等枝,5-20cm,顶芽为花芽,并在基部分为叶芽。

短果枝,5cm以内,顶为花芽,且可形成果台副梢,成为结果枝,梨以短果枝结果为主。

③开花及授粉受精

A、开花时期:3月中旬-4月上旬,花期5-10天,且5-6天占多数,从初开到盛开只需2-3天,天气好、高温花期短,反之则长,一朵花从开放到谢花约2-6天。一般早熟3月20-24日,中熟3月24日-27日,晚熟3月28-31日。

B、开花习性:一般花序5-9朵,成伞状,开花时花先开,故周围的花结果力强,开花时有些短果枝果台上的果实,因组织充实形成果实大,与果台成正比,其上除花序外还可抽生副梢,个别的可形成花芽,次年结果。

C、授粉受精:异花授粉的梨树,花柱有受精能力的时间为5-7天,以1-2天授粉受精能力最高。

④座果、落果及果实的发育

A、座果及落花落果:梨树为座果极高的果树,梨的生理落果有两次,一次在谢花后一周左右,即4月中下旬,多数为授粉受精不良。第二次在花后四周即5月上旬,原因是营养不良或失调,加上梅雨期果梢争养分。

B、果实发育:果实迅速膨大期,子房受精后至幼嫩种子开始出现胚止,花托及果实部分细胞分裂快,胚乳细胞大量增殖,果纵径比横径生长快。

果实缓慢增大期,自胚出现到胚完全发育止,以胚迅速发育吸收胚乳,种皮内胚长满,花托及果心增大慢。

果实迅速增大期,从胚占满种皮内空间至成熟止,此时,果肉细胞增大快,胚不长,种子变褐色,种子成熟。

二、南方早熟梨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南方早熟梨属砂梨系统,砂梨系统梨品种原产于温暖、多雨的地区,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一带温暖地区栽种,生长发育良好,故南方栽培砂梨系统品种易获成功。但是,在花期如遇连绵阴雨或大风等不良气候,亦能造成灾害,南方早熟梨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很广。其对环境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对温度的要求

南方早熟梨生长发育要求平均温度在15-23℃之间,开花时要求10℃以上的温度,以14-15℃最宜,高于35℃和低于5℃时,树体易受伤害。花期没有低温和阴雨,是南方早熟梨栽培成功的关键。5-7月份花芽开始分化,此时平均温度在20℃-25℃的范围以内,对花芽分化有利。一般地温达6℃-7℃时发新根。25℃时根系吸收功能达到最强的程度.

(二)对光照的要求

梨是喜光的阳性树种,年需日照时数为1600-1700小时,我国华东地区,年日照时数为1700-2300小时,可满足南方早熟梨生长结果对光照的需要,阳光充足,叶色浓绿,光合作用同化产物多,有利于花芽分化,其果实的含糖也较荫蔽的果实高。

(三)对水分的要求

水是梨树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所必需的条件。据试验亩产

2500公斤鲜果的梨园,一年需耗水400立方米。本地区完全可以满足南方早熟梨生长结果水分的需要。砂梨耐湿、耐淹能力较强。

(四)对土壤的要求

一般来说南方早熟梨对土壤质地要求不严,不论是山地、滩地和砂地,还是红黄壤地、甚至盐碱地,都可正常生长结果。但还是以土层深厚、质地疏松、透水保水性较好、地下水位低的砂质壤土中栽培较为适宜。

(五)对风的要求

生长季节中的微风,对南方早熟梨的生长发育有利,适宜的风速可降低果园的相对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但是,大风对梨树生长极为不利。因此,选址时,要选择不易发生风害的地方。在建园时,应造防风林,并采用矮径栽植方式,以有效抵御风害。

三、适宜在南方地区栽培的优质早熟梨品种

(一)翠冠

以幸水×(新世纪×杭青)杂交育成。该品种树体强健、生长势特强,枝梢直立,树姿过平,易生直立枝。花芽极易形成,早果性好。果实高圆形,单果均重230克左右,最大400克以上,形状端正,果皮光滑,黄绿,成熟时,果皮淡黄,有少量锈斑。果肉细嫩,石细胞少,汁多,味甜、果心小,品质极上。本地区7月下旬成熟。

(二)清香

以新世纪×三花杂交育成。该品种树势较强。树姿开张,枝条软,易弯曲,萌芽率高,成枝力弱。果皮红褐、光滑、果点稍大。果实大,单果重300克左右,最大的约500克,果心小,品质上等。果实在本地区7月底至8月初成熟。

(三)七月酥

以幸水×早酥杂交育成。该品种树势较强,树枝开张,萌芽力强,成枝力相对较弱,有腋花芽结果现象。果实卵圆形,单果重200克,最大可达640克。果形整齐、果面光滑,有蜡质。果实初采时黄绿,采后3-4天变黄,果点小而密。果肉细嫩,石细胞极少,汁多、味甜、果心小、品质上等。本地区果实7月上中旬成熟。

(四)脆绿

以杭青×新世纪杂交育成,该品种生长势中庸,萌芽力、发枝力中等,树枝半开张,平均单果重200克,最大的300克以上,果实高圆形,黄绿色,果点小而稀。果肉白色,肉质细嫩、松脆、汁多微香。果心小,品质上等。果实本地区8月上旬成熟。

(五)西子绿

以新世纪×(八云×杭青)杂交育成。该品种树势中庸,树姿开张,萌芽率和成枝力中等,以短果枝结果为主。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重180克,果皮绿色,果点小而少,果面光洁无锈,外观极美。在本地区果实7月是下旬成熟。

(六)极早红梨--红考密思梨

该品种为英国引进的西洋梨品种,2000年由山东农业大学张连忠教授引训试验成功。该品种树势健壮,适应性强,抗黑心病。早果丰产,果实中大,平均果重248克,最大达480克,果形长卵圆形,果皮鲜红,果面光滑美观,果肉嫩,汁多,味甜富香气,7月中旬采收,经7-10天后熟。最受市场欢迎。

(七)特早熟代表品种--六月雪

第三章南方早熟梨园的建立

一、园地的选择和规划

梨树是多年生长的经济林木,其径济寿命长,如果建园时不注意园址选择,不仅管理困难,而且结果晚,经济效益低。因此,选择适宜的土地建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园地选择

南方早熟梨的适应性很强,是能上山下滩栽培的树种,但是为了使它能早结实和丰产,则应选土层深厚,耕作层达50-100厘米深的平地或缓丘陵地,合理规划和种植,以土质疏松、排水透气良好的砂质壤土栽植最适宜。所选的建园地址,附近最好能有一个大水体,以便调节小气候,以可以在夏秋干旱时用以灌溉或选择“逆温层”建园。另外园址距交通主干道要近,以便于鲜果的及时外运。

(二)园地规划

园址选定后,首先要进行测量和勘察,对果树种植区,果园进出道路以及排灌水渠,园内建筑物等,进行全盘考虑并合理规划,平地果林还要考虑防护林的设置。

1、小区规划

规模较大的果园,必须将果树各园区划分成若干小片,可依品种、地形进行小区划分,一般每小区20-50亩不等。进行每个小区的规划时,要结合进行果园道路、排灌水设施和防护林的设计和安排。

2、道路规划

道路主要由主道、干道和支道组成,新建果园要设置主道1-2条,主道与其他路要纵横交错。山地果园的主道环山而上,相连小区之间需设置一条干道,在小区内还需设置1-2条支道。小区内的果树种植区,必需设若干条田间作业道,主道、干道、支道及田间作业道要相通,一般主道5-7米宽,干道宽4-6米,支道2-4米,田间作业道1-2米,偏僻的果园要修筑一条大路将果园主道与国家主干公路网沟通起来。

二、品种选择及授粉树的配置

(一)品种选择

早熟梨的品种很多,因原产地不同,各品种对气候土壤的适应性差异很大,建园时,宜选择优质、丰产和适应强的品种,一般选1-2个主栽品种即可,主栽品种,不宜过多,主栽品种应选择品质优良、丰产稳产,对本地气候条件适应,可选择翠冠、清香、脆绿、西子绿和新世纪六月雾等良种,并使早、中熟品种配套。

(二)授粉树的配置

早熟梨除极少数品种自花授粉外,绝大多数品种需配置授粉树,这是提高梨产量的重要措施,所选授粉品种,要求花量大、花粉多,与主栽品种授粉亲和力强,并能相互授粉,花期与主栽品种基本一致,而且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能丰产稳产、抗性强。

三、定植

(一)密度、行向及栽植方向

为了提前获得经济效益,早熟梨宜计划密植,密度一般为3米×5米或2米×4米亩栽44-84株,定植梨树的行向,平地和丘陵果园以南北向,长方形栽植为好;坡地果园,则按等高线栽植,栽植方式多采用单行栽植,以利于通风透光,田间管理方便,山地可采用三角形栽植,使各行植株之间相互错开,以便梨树植株的通风透光。

(二)栽植时间

一般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都可栽植南方早熟梨,但以冬栽为好,春季栽植由于易伤根,有蹲苗期,因而生长不正常。

(三)栽植方法

按计划所定植的行株距,挖掘定植沟(穴),规格为长、宽、深各1米,分3-4层填入有机肥,做垄,挖好深为30厘米左右的栽植穴,把苗放在穴的中心,摆平根系,将肥土植埋在根系上,边埋边拉动苗木,使根系与细土密接,再用脚踏实,覆土盖平,不可将土埋住嫁接口,最后做好直径1米的树盘,及时浇足定植水,待水完全渗入土层后再盖上一层细土,立上支柱,绑缚好苗木。

第四章南方早熟梨的土肥水管理

一、土壤管理

(一)土壤管理方法

1、间作法对幼龄梨园,或行间较大的早熟梨园,可采用间作法。间作物宜选择植株矮小的,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其生育期短,根系浅,需肥水的关键时期与梨树错开,与梨树无共同病虫害,适应性强,如大豆、花生、豆科物,西瓜等瓜类作物,马铃薯等径作物。不宜选用玉米、芝麻等高杆作物。也适宜选用白菜、萝卜、大蒜等秋季蔬菜,亦可选用绿肥作物。夏季绿肥于4-5月份播种,宜选用大豆、印度豇豆、印尼绿豆。冬季绿肥于10-11月份播种,可选用黄花苜宿、紫云英、豌豆。

2、清耕法在梨园内不种作物,经常进行中耕除草,使土壤保持蔬松无杂草状态。能促进微生物繁殖和有机物分解;有效控制杂草。其不足之处,即费工、营运强度大,破坏了生态平衡,坡地梨园常因中耕而导致水土流失,适用于地势平坦、土壤条件好,肥力高的成年梨园。

3、覆盖法对山地、旱地、盐碱地等处的早熟梨园,用桔杆、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对梨树树盘、树条带或全园实行覆盖。覆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调节缓和土壤温度,防止土壤冲刷,抑制杂草生长,覆盖物腐烂后可增加有机质,覆盖宜从雨季将要结束时开始,厚度为10-20厘米为宜。覆盖后于当年或次年,将覆盖的植物材料翻入土中、改良土壤。

(二)土壤深翻熟化

梨园深翻改土,是梨园果实优质丰产的基础,梨建园时定植穴已局部改土,但随着树冠的扩大,根系也会不断向外拓展,如不及时深耕扩穴,扩大根系的营养范围,梨树将会成为“盆栽树”、“小老树”,不利梨树的早结、丰产和优质、稳产。深翻改土时期,结合翻压绿肥进行,一般秋冬8-10月份,春、夏3-5月份,用3-4年时间将全园深翻一遍。

二、施肥技术

(一)基肥的施用

1、基肥的施用时期基肥是梨树肥、水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次肥料,是为早熟梨全年的生长发育和开花结果,提供基本肥料,一般结合深翻扩穴改土同时进行,以采果后到落时前的9-10月份秋施基肥为理想。

2、基肥的种类和肥量基肥以有机肥料即农家肥为主,包括人畜粪尿、厩肥、堆肥和饼肥等,由于有机肥肥效慢,施肥时可适量加入一些速效肥料。基肥的用量一般相当于梨园全年施肥总量的60-70%。

3、基肥的使用方法根据梨树的栽植密度,树龄等采取条状沟施法、环状沟施法、辐射状沟施法、穴施法、全园撒施。

(二)追肥的施用

追肥,是在基肥的基础上,对梨树各时期需要养份的补充,根据梨树生长结果规律和需肥特点,追施速效性肥料,追肥的用量,一般占全年总施肥量的30-40%。

1、幼树追肥

梨苗刚定植,由于根系不发达,应掌握薄肥勤施,一般在3-9月份,每个月进行追肥一次,肥料从腐熟的稀薄人、畜粪尿,适当加入0.5%的尿素。同时在4-8月份应结合防治病虫害,每半个月对叶面喷施一次0.3%尿素加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

2、结果树施肥

早熟梨一般全年需追施4次速效肥料

(1)花前追肥一般在萌芽前10-15天,即2月下旬到3月上旬施入,以氮肥为主,对提高座课率有利,尤其是对树势弱或上年施肥少的树,此时施肥是关键。

(2)花后追肥又称花芽分化期施肥,一般在新梢停止生长前即5月中旬施入,为幼果发育提供必要的营养,同时此时花芽分化即将开始,需要补充所需营养,以氮肥为主,同时应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和0.2%的过磷酸钙浸出液各2-3次。

(3)果实膨大期追肥一般在6月下旬施入,此期果实处在迅速膨大期,又是花芽分化期,都需要足够的养分,施肥非常重要,既可保障当年的产量,又为翌年梨果丰产、优质打下良好的基础。应以钾、氮为主,氮、磷、钾配合使用,同时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加0.3%尿素混合液2-3次。

(4)采果后追肥一般在8-9月份施入。结合施基肥进行,在施肥沟内施入速效氮肥和一定比例的磷、钾肥。同时叶面喷布0.4%尿素加0.3%磷酸二氢钾混合肥液1-2次,以增加叶色,提高叶片功能,延长叶片寿命,增加光合养分,促进花芽分化。

3、追肥的方法

梨树根际追肥的方法和施基肥一样,主要有条状沟施法、环状沟施法、辐射状沟施法、穴施法以及全园撒施法。只是基肥开施肥沟较深达50-60厘米,而追肥的沟一般深15厘米左右。

第五章南方早熟梨的树体管理

一、整形修剪

(一)冬季整形修剪的时期及方法

冬季修剪又称休眠期修剪,其修剪的适宜时期,在落叶后至萌芽前,即为11月份至翌年2月份进行。修剪的主要方法是:短截,疏枝,回缩和甩放等。

(二)夏季整形修剪的时期方法

夏季修剪,又称生长期修剪,在整个梨树年生长周期的3-10月份内,都可进行。由于生长期树体活动旺盛,对修剪的反应较敏感,因而宜慎用剪刀进行修剪。夏季修剪的方法有:抹芽和除萌、摘心,扭梢和拿枝、环割、刻伤、拉枝和撑枝。

二、南方早熟梨的常用树形及其特点

早熟梨生长旺盛、干性强,树体高大,在实际生产中常采用如下树形:疏散分层延迟开心形、纺锤形、小冠疏层形、单干篱壁形。

三、整形修剪的技术要点

(一)幼年树整形修剪的要点

1、定干苗木在定植后要立即定干。定干高度依品种、立地条件及土质和栽培技术不同而异。一般在距地面30-60厘米,生长势弱的品种,因运输养分困难,主干宜矮;反之,开张的品种,定干高度宜高,但以不超过60厘米为宜。在其萌发抽技以后,选留3-4个枝培养成主枝。

2、骨干枝(主枝)的选留和培养定干后的第二年冬季修剪时,选顶端直立旺长的枝作中央主干,在离地30-60厘处剪切,促使第一层主枝抽生整齐。第三年冬季在第一层主枝剪口芽的反位,其抽生的强旺枝,除留一强枝作主干外,应将其余枝且开张角度好的用作第二层主枝,主枝方位要互相错开,以免重叠造成树冠荫蔽。第四年冬季,在中心主干延长枝上的主枝,作为第三层,最后中央主干在长至50厘米左右,尽早摘心短截或拉平,以控制树冠的加高生长。

3、辅养枝的利用和控制早熟梨顶端优势强,成枝力弱,骨干枝的基部容易出现光秃现象。辅养枝修剪的原则是:有空间的辅养枝、短枝,尽量多留;长枝重短截,并配合连续摘心,促生大型枝组,过于稠密的枝条要疏、切结合,做到长短相宜,疏密得当,促枝早结果。

(二)盛果树整形修剪的要点

盛果树的树体骨架已基本形成,树势趋于稳定,枝量增多,树冠丰满,能大量结果。此时生长势已趋缓和,生殖生长已占优势。修剪的任务,就是保持中庸的树势,平衡生长与结果关系,细致修剪结果枝组,利用中长枝培养新的枝组,使树体高产、稳产,延长结果年限。

(三)结果后期衰老树整形修剪的要点

梨树结果几十年,树势减弱,产量下降,内膛小枝枯死,结果部位外移,表现出衰老症状,这时,应及时进行更新修剪。

(四)密植园早熟梨树的整形修剪

近年,新建梨园多行密植。当密植达每亩80-110株时,则采用自由蓠壁形树形。这种树形冠高不超过3米,冠幅为2-2.5米。栽植密度越大,树形越要简化,骨干枝数目及分枝级数不能多。其总的修剪原则是:轻剪多长放,先放后缩,抑强用弱,快速扩冠。

第六章南方早熟梨病虫害防治

一、梨树常见的病害

(一)梨黑星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南方地区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侵害梨树叶片、果实、芽、新梢等部位,受害处先生出黄斑点。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病叶严重时逐渐枯死,提早脱落。幼果发病,病部木栓化、龟裂,病果呈畸形,早期脱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及时摘除病芽梢、病叶和病果刮除病皮,秋冬季结合清园、扫除落叶、收集病果、僵果等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萌芽前,喷一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在开花之前和谢花70%时,各喷一次;在病梢初现期,喷1-2次药。在果实生长期喷一次药保护果实。可用的农药有:77%可杀得500倍,70%代森锰锌1000倍,80%大生M-45、8000倍液,40%百菌清1000倍,70%甲基托布津800倍等。

(二)梨赤星病又名锈病,属真菌性病害,各地梨园普遍发生,该病主要侵害叶片和新梢,严重时侵害幼果。重病树易引起叶片,新梢枯死,影响树势;幼果呈畸形、早落。梨锈病寄主植物为桧柏,龙柏及刺柏。锈病的轻重,与桧柏等的多少和距离远近相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砍除梨园周围5000米内的桧柏、龙柏和刺柏等转主寄主,是防治梨锈病的根本措施,在发展新梨园时,应了解附近有无桧柏等存在,以决定是否在此建梨园,如果有,则不宜在此建梨园。

2、化学防治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在桧柏等树上喷布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防止冬孢子萌芽。在3月下旬,即梨树开花前和4月中旬,即落花后,各喷药一次,以后每15天喷药一次,连喷两次,可用的农药有25%三唑酮1000倍,20%粉锈灵200倍,62.25%仙生600倍,65%代森锌500倍等。

(三)梨黑斑病该病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和新梢,常造成大量裂果和早期落叶落果。叶片感病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微现轮纹,潮湿时产生黑霉。果实受害初期在果面产生数个针头大黑色斑点。病斑略凹陷,表面生黑霉,果面易发生龟裂,裂隙可深达果心,病果易早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及时摘除病叶、病梢和病果,集中烧毁,防止病害蔓延,对病树实行重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树体抗病力。

2、化学防治梨树发芽前喷一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在生长期适时喷药保护,一般在发芽后至开花前,即3月下旬至谢花后,各喷一次药。以后直至梅雨季节结束时,即从4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隔10-15天喷一次药,常用药有大生M-45、8000倍,70%代森锌600倍,50%代森铵10000倍,速克灵1200倍,36%特菌唑1500倍,果病灵700倍等。

(四)梨轮纹病该病主要危害梨枝干和果实、也侵害叶片,严重时会引起枝干枯死。轮纹病侵害枝干皮层,多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近圆形褐色疣状突起。病疣较坚硬、下陷,常2-3个病斑连成一片,成不规则形病斑。果实受害多在近成熟期。叶片受害后产生近圆形褐色病斑,微具同心轮纹,最后变成灰白色。严重时,叶片焦枯脱落。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轮纹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树体健壮,抗病力强。一般在梨树进入结果后,应加强栽培管理,增施有机肥,适当控制结果量,维持树体生长健壮,提高树体抗病能力。同时结合冬季清园,刮除枝干老翘皮,剪除病枝集中烧毁。

2、化学防治在梨树休眼期喷布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在春季发芽前,仔细刮除枝干老翘皮和病皮后,涂5%菌毒清水剂1000倍,70%甲基托布津50倍或1%硫酸铜。在生长期轮纹病菌大量侵染的5-8月份,结合防治其他病害,每隔20天喷药一次,常用药剂有:80%敌菌丹1000倍,5%菌毒清水剂400倍,80%大生M45、800倍,62.5%仙生600倍,36%特菌唑1500倍,50%多菌灵800倍等。

二、梨树常见的虫害

(一)梨小食心虫以幼虫蛀食梨果,蛀孔外排出较细虫粪,周围易变黑。幼虫老熟后从果内脱出,果面留有较大的脱虫孔。虫蛀果易腐烂脱落。化学防治一般在成虫发生盛期防治,可用20%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50%杀螟松乳剂10000倍,20%灭扫利乳油3000倍等。

(二)梨大食心虫以幼虫食害梨芽,花序及果实。萌芽被害后,基部留有蛀孔。花序被害,发生凋萎,幼果被害,果面留有较大蛀孔,果内被食一空,孔外堆积虫粪。小果被害后变黑脱落;大果被害后干缩变黑。化学防治掌握在越冬虫芽率达3%-5%时,幼果脱萼期及时喷药防治,可用90%晶体敌面虫500倍,50%杀螟松1000倍,灭幼脲3号1500倍,2.5%功夫3000倍喷。

(三)梨象鼻虫以成虫取食花丛和嫩梢、啃食幼果、果柄、产卵其中,幼虫孵出后又蛀食果肉。被害果变成畸形、脱落。化学防治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虫出土时在树冠投影下面喷撒2%敌百虫粉,15天后再喷撒一次。进行树上防治时,用80%敌敌畏1000倍液,或杀螟松1000倍,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

(四)茶翅椿象以成虫和若虫刺吸梨果的汁液,果实被害部木栓化,石细胞增多,果面凹凸不平,果实变成畸形,果肉多变硬,不堪食用,有的完全失去经济价值。化学防治在5-6月份和7-9月份,一二代若虫发生期,使用50%杀螟松1000倍,40.7%乐斯本25000倍,2.5%功夫3000倍,90%晶体敌百虫1000倍等液。

(五)梨蚜一般在发芽至新梢生长期为害,以成蚜、若蚜群集于芽叶嫩梢、嫩茎上,刺吸汁液并分泌蜜露。被害叶从背面向正面纵卷成筒状,以后渐渐皱缩,在展叶期和出现卷叶前喷25%果虫敌乳油1500倍,克百威1000倍,灭幼脲3号1500倍,2.5%功夫3000倍,抗蚜威2000倍等。

南方范文篇2

关键词: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改进

一、存在问题

1、对生物防火林带的阻火机理认识模糊。目前普遍认为生物防火林带能较长期地有效阻止火灾的蔓延,减少森林火灾的损失。但在实践中,对生物防火林带阻火作用的机理是以阻止林冠火或是地面火的蔓延为主认识不一,导致生物防火林带经营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有人认为防火林带要以经营良好树冠为主要目的,使林带活枝下高尽可能地接近地面;有人认为林带要有足够大的郁闭度和一定的活枝下高,以尽量减少林带下可燃物载量。

2、对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认识片面。在实际生产中,忽视生物防火林带对改良土壤、改善林分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的作用,导致单纯为阻火而造林带的现象普遍存在。

3、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林带布局不够合理,许多地方没有形成有效的闭合圈;其次是林带宽度不足,不同坡位的林带宽度过于平均,山脊主林带宽度(15~20m)过于狭窄;另外,阻火树种选择不合理,在山脚、田边和路边营造防火林带时过多地选择杨梅、柑桔、金桔、油茶等经济树种,一方面是这些经济树种的阻火性能不如木荷、火力楠等乔木树种,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林缘地带人为活动频度,增加火险隐患,背离了营造防火林带的初衷。

二、防火树种的阻火机理

针对防火树种和防火林带的机理研究,国内学者作了较多的研究和总结。从总体上来讲,森林火灾是一种极具复杂性与随机性的灾害,是受森林植被特征与分布、地形与风场分布、空气湿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不存在绝对阻燃的树种,但与其它树种相比,防火树种在遇到林火时不易被点燃,或在过火后能够很快恢复生长。长期以来,我国南方大面积营造杉木、马尾松速生丰产林,为森林火灾的发生埋下了严峻的隐患。

防火树种抗火性很强的树种,涵养水源能力强,叶片含水量高。从燃烧理论上讲,防火树种的阻火机理表现以下几个方面:较少的可燃物燃性成分,如挥发油、粗脂肪、腊质、灰分含量、木质素含量和灰分含量等;较高的含水率,树种不易点燃和燃烧,其阻火能力较强,水分越高,则引燃时间持续越长;燃烧特征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树能被点燃在于燃烧放热应大于向外界的散热,防火树种燃烧热比较小。

三、防火树种评判指标与方法

1、综合评判指标的确定。

目前国内外对防火树种的抗火性能评价采用多个指标综合评判,但不同研究者采用的指标略有差异。对南非某些树种的燃烧隆研究选用了生物量,可燃物的垂直分布和大小、叶含水率、热值和粗脂肪含量等指标;利用热重法和徽商热重法提供的燃烧分布曲线来评价燃料的燃烧性能这一技术分别对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和木荷生物防火机理进行了研究。由于可燃物的组成成分复杂,影响燃烧分布曲线的因素很多,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国内较多研究者采用比较常用的燃烧热、挥发性物质含量、灰分含量、含水量、硅分含量等指标。在研究防火树种时考虑了树皮厚度、树冠结构、自然整枝性能、叶子质地和厚度、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和叶面积重叠指数(单株叶面积/(冠幅×树高))等。把着火温度、含水率、水分析出速率、活化能、挥发份热量等5个指标作为判断树种燃烧性能的主要指标、苯—乙醇抽取物含量和粗灰分含量作为辅助指标。

2、常用评判方法。

(1)火场调查目测分析法主要调查植物过火后不同树种的地下根系萌芽能力和地上部分树冠、树枝耐火的程度。判断出树种的阻火性。

(2)直接火烧法在野外选择典型的树种及实验条件、进行火焰冲击实验。通过调查找出火场的耐火、抗火树种分类直接点烧,根据点燃燃烧时间、火焰高度、燃烧速度、损害状况进行对照,筛选出抗火耐火性强的树种。

(3)综合判别法近年来开始采用Fuzzy方法、对各特征进行定性评判。目前国内外对防火树种的抗火性能评价采用多个指标综合评判,从树种阻火性、生物学特性和造林学特性三方面评判各树种的防火能力。国内众多研究者此对此进行了深入或改进。研究过程中对防火树种的叶子与枝条的含水量、易燃干燥度时间、粗灰分合量、炭化灰化时间、单宁含量、粗脂肪合量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目标综合评定法,筛选出杨桐、日本珊瑚等10多个抗火性能较强的树种。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南方的木荷、火力楠、杨梅等48个树种的燃烧性能测定,并分析结合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对各树种防火能力进行了排序。采用静风篝火法测定树种抗燃时间,以此作为生物防火适宜树种的主要选择因子;同时结合树种的适生性、生物学、造林学特性以及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定。

四、改进营造技术

1、生物防火林带的布局。从发挥林带防火作用方面看,不同部位的林带在抵御森林火灾时发挥的作用不同。主山脊防火林带的作用主要是充分利用山脊上易形成反向气流和林火的强大反向内吸气流,阻止山火跨过山脊蔓延;山脚田边的防火林带主要是防止外来火源上山入林引发森林火灾;山腰的林带主要是延缓森林火灾的蔓延,减小林火强度,有利于扑救。在继续坚持山脊、山脚、田边营造林带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在山腰部位营造防火林带。特别是对于生态林,可以参照农田防护林的网状结构,结合当地地形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网。一方面阻止林火蔓延,降低林火强度,有利于扑救;另一方面增加生态林中阔叶树比例,提高森林生态群落的稳定性和抗逆性,有利于生态林植物群落的演替。

2、林带宽度的确定。不同部位、不同坡位的防火林带所起的作用不同,所需的宽度也不同。根据生物防火林带在抵御2000年3月我国南方森林火灾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以及从营造混交林、提高阔叶树比例、促进森林生态群落演替的目的出发,必须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加大宽度。主山脊的防火林带宽度应扩大到30~50m,从而有效减少林带下细小可燃物载量,次山脊的林带宽度为15~30m,山腰部位的林带宽度10~20m,山脚田边的林带宽度15~25m,顺山坡的林带宽度10~20m。

南方范文篇3

我国南方传统乡土民居积累了几百年的经验。结合自然气候、因地制宜,以最简便的手法、极低的能耗创造了宜人的室内居住环境,与城市住宅相比,具有明显的热舒适及节能优势。

南方多丘陵的地貌诞生了不少坡地式的民居形式,比如湖南湘西吊脚楼、四川山地住宅等,这种形式除了避潮通风良好,同时合理利用地形现状,通过场地和建筑的良好结合并使设计和施工策略统一起来,从而获得更多的舒适和更大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运用可持续的场地设计理念,谨慎对待建筑,最小限度甚至不破坏自然环境,对现今小康农居设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南方民居经常采用的深檐有很好的遮阳效果,在设计中也可加以借鉴。

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节能设计侧重面南北也不同北方抓冬季供暖期节能,南方抓夏季空调期节能。因此南方建筑为了通风避热,大多比较开敞,围护墙体多轻薄,夏天是没问题了,可是冬季一来,采暖很是让人头疼,特别是在像湖南这种四季非常分明的夏热冬冷地区。南方建筑外墙通常不如北方的厚重,热阻较小,热量损失较大,而且室内没有供热设施(北方冬季一般采用集中供热系统或火炕、火墙、地炕等取暖设施),导致冬季室内寒冷,即使采用火炉等供热,也由于保温措施不完善使热量通过热对流、热辐射流失。这些民居上的热工缺陷需要在未来的设计中弥补。

传统民居要提高和发展,达到新时期小康农居的标准,需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设计实践,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下,扬长避短,使传统的民居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资源回收及有效利用

建筑物的资源利用:要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也就是说,要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达到最高程度、消耗降低至最低程度。此外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减少建筑物的污染排放,进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实现绿色平衡。

资源回收利用研究在国外开展较早,一些成果已经运用到实体建筑设计建造上。美国国立资源保护委员会总部就是以废旧回收物品的再生材料为主要材料建筑的绿色办公室。日本1997年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除了整个住宅尽可能选对人体无害的建筑材料外,墙体还被设计成双重结构,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从而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这种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变废为宝,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源,节约了能源。

结合中国国情,特别是国内农村现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应该有“中国特色”。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我们可以设计一套适当的收集和储存系统以加大对雨水的利用。将从屋檐流下来的雨水,以及经沉淀池处理的山坡(地表)雨水收集到集水池,采用自流或加压泵送作为绿化用水、冲厕用水、道路浇洒、洗车、扫除用水、景观补充用水及空调冷却用水补水。另外粪便和污水则可收入堆肥坑里,经发酵后供农田或花木施肥用。

3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我国的建筑能耗量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1/4,居耗能首位。这其中主要是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耗能,而我们现在应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建筑供暖燃用大量煤炭等矿物能源,使周围的自然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空调使用也加大了电能消耗,因此提倡建筑节能,要重视人文方面的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尽量采用自然生态型的方式节能,如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等。采用清洁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3.1太阳能

在建筑设计中增加对太阳能的利用,其目的是为了使能源得到有效地利用并且增加人们的舒适感。目前,在我国农村利用太阳能最多的是热水器的应用,它具有安全、经济等特点,我们应该把它列入到建筑设计中,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太阳能的利用,而且可以使建筑立面看上去更加丰富,更加美观。对太阳能的利用还表现在对窗户的设计,合适的窗户设计不仅用于采光通风,还可以控制内部空间与室外环境之间热量传递。例如采用适当数量和类别的朝南玻璃窗和设计合理的遮阳装置,冬季允许热量进入建筑物,在夏天则拒绝热量的进入。合理的设计还可以起装饰的作用。

3.2积肥和沼气

沼气是我国农村中最有前途的廉价能源之一。人畜的粪便、植物的茎叶和垃圾中的有机质在一定温湿度和密闭的条件下,经过微生物发酵产生甲烷(即沼气),可供家庭煮饭、点灯、发电等等。沼气池容积可根据每户人数决定,其位置靠近厕所或牲畜圈,使粪便自动流入池内,方便管理,有利于保持池温,提高产气率,改善环境卫生。沼气池废渣又是花木的优质肥料。

3.3自然空调

南方夏季空调使用率高,农村不能象城镇无限制使用电空调,容易导致“热岛效应”,既不环保又不经济,我们可以在设计中结合项目现状条件,量体裁衣,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室内空气、温度调节。

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可以夜间通风方法在夜间引入室外的冷空气,通过冷空气与作为蓄热材料的建筑维护结构接触换热,冷却建筑材料,达到蓄冷目的,此时的室外冷空气就可视为可利用的自然冷源。

结合南方丘陵地貌的坡地农居则可以利用地形,设计一个送风和拔风两者合一的通风井道式“土空调”。通过对半地下室和庭院“地冷”(相对地上较低的温度)的利用,在半地下室的外墙设置通风口,外部空气从南向平台或阳台兜风进入地下水池下部,经迷道冷却的空气通过风井送入客厅和各主要卧室,充分做到节能,使房子真正会呼吸。升温后的热空气通过拔风井从屋顶排出。风口采用可调百页,以保夏凉冬暖。此外建筑外墙也可采用通风夹墙的做法,更利热量散出。

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用水空调代替电空调制冷,也可以简单采用蓄水屋面降温当然自然空调只能是调节室内温度措施之一,不可能依仗自然空调满足整个建筑四季调温功能。自然空调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没有自然风的时候自然空调将难以形成;二是仅靠地冷和水箱底板的水冷提供的冷源有限。针对以上问题,对策是:一是加轴流进风机,当没有自然风或风向不好时,启动风机(风机启动时,自然风进风口的可控百页关闭);二是送往各厅室的风口均可控,让有限的冷却风集中供给某一空间,白天主要是客厅(客厅与餐厅之间宜加帘幕,以限制供冷空间),晚间为卧室。

4建筑材料,构造措施的选择

仔细选择建筑材料可以减少能耗和浪费,增加人体舒适而又不用付出高昂的环境代价。有效地场地选择可以减少材料的需求量,并在可能的地方使用旧材料。选用新材料建设时要考虑最少消耗,避免浪费,并考虑可再生性(材料是否可以“生长”或自然地添满)、可持续生产(资源是否会过快的用光)以及材料的可回收性。例如:木头是可再生和可回收的,但有些木材的生产按目前的消耗速度是不可持续的:自身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可以就地取材。废骨料、矿渣粉、粉煤灰,甚至栽培花草的小陶粒,都将成为水泥的完美“替身”:蒸压粉煤灰砖或粘土空心砖的运用,将大大减少粘土需求量。

农居采用的材料及构造技术更应该与经济挂钩,过分高昂的新材料和技术不适合作大范围的推广,不顾实情的浪费就更加不可取。门窗的节能可以不采用高价格的节能门窗,在开始设计时就可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要求的条件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控制窗墙比:缩短窗扇的缝隙长度(采用大窗扇,减少小窗扇,扩大单块玻璃的面积,减少窗芯);合理地减少可开启的窗扇面积,适当增加固定玻璃及固定窗扇的面积,提高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减少冷空气渗透。这些简单可行的方法,从细节处体现可持续精神。

5转变观念,让绿色小康农居成为可能

实现绿色小康住宅需要一个认知、承受及完善建设的过程。

广大农村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的自然、半自然经济格局。农民或多或少存在保守排外、小富则安、故步自封、专制甚至愚昧等意识形态。农民的思想观念未能得到转变,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禁锢。农村住宅很难有比较系统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也就很难有推陈出新,整个农村住宅建筑市场更不能有长足的发展。

此外作为决策者也应该提高认识,加强交流,不能只重眼前地认为生态型(或称绿色)农居先期投资过大而敷衍了事,笔者曾经作过几个农民安置小区,由于投资有限,不可能奢谈舒适美观可持续,“小康”远没达到,只能算是解决“温饱”,不能不说遗憾。我们决策者应该用长远的眼光权衡其未来带来的巨大回报,不是具体物质上的,却真正福泽后世。小康农居的建设更应该统一规划,小康住宅是农村整体居住环境建设的一项综合工程,除了住宅本身,还要有其配套的设施建设,例如燃气、村路等方面的建设。

作为设计师应该切实为农民考量,以人为本,不应该只追求建筑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而忽视了能源的浪费。我们应建立生态建筑思想,尊重自然环境,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方法进行规划和设计。

全民观念转变了,经济上去了,绿色建筑的推行才有保障。

6结语

对于南方生态型小康农居设计探求还只是初步,还有很多不足。在我国生态农居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实例和经验。张家港生态农村建设,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针对张家港地区的地貌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条件、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建成农田种植、水产养殖、畜牧养殖、庭院种植、房屋种植等融为一体的生态农宅区,使生产、生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生活中的垃圾和动物的粪便都用来发酵,所产的沼气用来发电、烧饭等,沉积物用作农家肥。这样节约了能源、减少了垃圾的排出,保护了环境。

可持续发展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绿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应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在农村推行绿色建筑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长远之计。

南方范文篇4

树种不同,形态各异,因而它们在绿化上的用途也不同。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树体生长正常、无严重病虫感染以及未受机械损伤的树木。

1.2立地选择

首先应考虑树木原生地的立地条件,并对大树周围的绿地环境做详细考察,做出详细的计划。此外还应考虑栽植地点的立地状况和施工条件。

1.3标记登记

选定的大树,用油漆在树干黼径处做出明显标记,同时要建立登记卡,记录树种、高度、干径、分枝点高度、树冠形状和主要观赏面,以便进行移植分类和确定工序。

2移植时间的选择

早春是大树移植的最佳时期。移植后,经过早春到晚秋的正常生长,树体移植时受伤的部位已基本恢复,其后进行精心的养护管理,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夏季,由于树体蒸腾量大,一般来说不利于大树移植。如十分必要时,可采取加大土球、加强修剪、树体遮阳等减少枝叶蒸腾的移植措施,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秋冬,此时树体虽处于休眠状态,但地下部分尚未完全停止生理活动,移植时被切断的根系能够愈合恢复,给来年春季萌芽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但在严寒的北方,必须加强对移植大树的根际保护,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3大树移植前的技术处理

3.1切根处理

大树移植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所带土球范围内的吸收根数量和质量。在移植前采取断根缩坨(回根、切根)的措施,具体做法为:在移植前1-3年的春季或秋季,以树干为中心,以胸径3-4倍为半径画圆或成方形,在相对的两或三段方向外挖30~40cm宽的沟,深度视树种根系特点而定,一般为60~80cm。其后,用拌和肥料的泥土填人并夯实,定期浇水。到第2年的春季或秋季,再分批挖掘其余的沟段。正常情况下,经2-3年,环沟中长满须根后即可起挖移植。在气温较高的南方,有时为突击移植,在第1次断根数月后,即起挖移植。

3.2平衡修剪

树移植时树木的根系损伤严重,因此一般需对树冠进行修剪,减少枝叶蒸腾,以获得树体水分的平衡。目前国内大树移植主要采用的树冠修剪方式有:

3.2.1全株式。原则上只将徒长枝、交叉枝、病虫枝、枯弱枝及过密枝剪除,尽量保持树木的原有树冠、树形,绿化的生态、景观效果好,如雪松即为典型的代表树种。

3.2.2截枝式。只保留到树冠的一级分支,将其上部截除,多用于生长速率和发枝力中等的树种,如广玉兰、香樟、银杏等。

3.2.3截干式。将整个树冠截除,只保留一定高度的主干,多用于生长速率快、发枝力强的树种,主要是为了提高成活率,但从理论上讲是极端错误的做法,正被越来越多的园林工作者放弃使用。

4树体挖掘

首先,在起掘前1-2天,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当浇水;其次,清理大树周围的环境,将地面大致整平,并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再次,拢冠以缩小树冠伸展面积;最后,准备好挖掘工具、包扎材料、吊装机械以及运输车辆等。

具体的起树过程为:根据树干的大小计算出土球的直径(胸径7—8倍),用锋利的土铲沿土球四周铲出切口,按75cm的宽度标出需挖土沟的外环并铲出垂直切口;将沟内的土挖出,将表土与底土分开;当土球挖至深90cm时可进行切底。使其仅留有一细颈形土柱同底土相连,此时可按土球的球体要求梳理球体外沿,保留细根;再用预先湿润过的草绳、蒲包片、麻袋片等软材包装土球后,在树穴一边挖出斜坡,以便树体从坡上拖出。可于坡上填一块结实而平滑的板材,并在树身2/3高度处设置衬垫,将树倾斜并沿着木板将树拉出。

5装运

大树装运时,吊绳应直接套住土球底部,亦可一端吊住树木茎杆。准备1根大于土球周长4倍以上的粗麻绳(现多用阔幅尼龙带),对折后交叉穿过土球底部,从土球底部上来交叉、拉紧,将两个绳头系在对折处,用吊车挂钩钩住拉紧的两股绳,起吊上车。在运输车厢底部装些土,将土球垫成倾斜状,将土球靠近车头厢板,树冠搁置在后车厢板上。上车后最好不要将套在土球上的绳套解开,防止拆系绳套时损坏土球,也便于移植时再用。

树木移植机是用于树木带土球移植的机械,在近距离时大树移植时一般采用两台机械同时作业,一台带土球挖掘大树并搬运到移植地点,另一台挖坑并把挖起的土壤填回大树挖掘后的空穴。

南方范文篇5

一.实验场地选择

实验池塘选择于深圳市东部海岸水产有限公司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平均20亩/口,共40口池塘。实验池塘4月份至10月份用于鱼苗培育,11月份至翌年3月份用于刺参越冬养殖。池塘塘底为沙质底.养殖用水经蓄水池沉淀,经过滤后进入养殖池。养殖基地环境现状符合《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NY5052—2001)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ll607—89),见表1。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池塘的准备

(1)投放人工海参礁采用圆柱形烟囱(用泥土烧制而成,直径为20cm,长为45cm,见图1)放于塘底作为海参礁,供刺参栖息、隐蔽。平均l矗放参礁1个。

(2)装防逃网用20目网片沿池塘四周铺设,以防刺参钻人塘边石逢(见图2)。

(3)消毒、肥塘用漂白粉、生石灰对全池进行消毒,然后进水用尿素、复合肥,有机肥肥塘培养饵料生物。养殖过程中,水位控制在12m~15m。

2拳苗的运输

参苗来源于山东烟台、青岛,采用水车全程充氧的方法运输。运输时,参苗放于沙布袋中.每个沙袋放参苗约0.5kg。沙袋再放于一个四周均有孔隙的塑料框内,塑料框一个个在水车内垛起,每框约放参苗25kg。运输水温10℃左右。3参苗投放每亩放小苗20kg,大苗I口池塘共放苗500kg。投放参苗之前,应先对运输参苗水体进行升温处理。用2时潜水泵抽池水入水车,边加水边排水,直到水车内水温与池水水温接近时,才放参苗人塑料太盆内,再投放人养殖池塘。4.井殖管理刺参放苗后,每周换水30%~60%。每周喂料1次.每次投喂量为体重的2%。饵料为藻粉(马尾藻、鼠尾藻)和海泥,投喂时藻粉和海泥的比例为1:(5~10)。定期测量水温、盐度、体重,清除水面泥皮、青苔(图5)。5养殖结果3月2日开始收苗,3月10日收苗结束,养殖时间为92天~100天。800亩池塘共放苗16100kg(小曲I5600kg,大苗500kg),收获5I202kg(小苗49726kg,大苗1476kg),产量平均增蓖32倍。投放小参苗种平均规格为680头/kg,收获时平均规格为126头/kg。体重增重54倍;投放大参苗乖fI平均规格为20头/斤,收获时平均规格为10头/kg.体蕈增重4倍。产量最高为45号塘.放参苗400kg.收获2440kg,产量增重61倍;产量最小为12号塘,放苗250kg,收获106kg,产量增重04倍。我们随机选取5[1小苗池塘和1口大苗池塘作定期跟踪测量,其结果见表2。

三.讨论与小结

1“北参南养”实验证明是可行的。从本养殖实践可以看出,北方的品种刺参,可以在南方进行越冬养殖,井能养殖成功。南方的海水池塘主要养殖季节在4月份一10月份,冬季大部分空闲,现可考虑在11月份至翌年3月份进行“北参南养”,充分、合理地利用池塘,增加渔业经济效益,这是渔民增收的新途径,值得推广。

2参苗投放时间可提前至10月中下旬。本实验越冬养殖放苗时间为11月底,建议在养殖实践中,放苗时间可选在10月中下旬。根据我们近几年来的水温记录,10月15日以后,深圳的水温可降至25℃以下,水环境条件已能满足刺参正常生长。10p]中下旬放苗至翌年3月中上旬收苗,可延长刺参生长期近20天,可增加刺参的产量。

3养殖相同的时间,小苗的增重量优于大苗。根据我们x,t800亩养殖数据的统计和表2的结果可知,规格在600头/kg~800头/kg的小苗无论产量增重还是个体增重,基本高丁规格在40头/kg~44头/kg的火苗。

4根据越冬养殖后苗种的去向,合理选择放苗规格。越冬养殖后如果参苗再运回北方养殖,则投放600头/kg~800头/kg的苗种是合适的.规格40头/kg~44头/kg的大苗经越冬养殖后,Hr在当地销售.这样不但节省了运回北方的运费,而且还规避了养殖风险。

南方范文篇6

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乃至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学界一般都将之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种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笔者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除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包含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讲求实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是邓小平理论方法论的基本内涵,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原则。这种方法论原则贯穿于整个邓小平理论之中,尤其体现在南方谈话中。 南方谈话可以说是运用这些方法论原则的典范,处处闪耀着这一思想方法的光辉。例如,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强调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如,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邓小平强调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南方谈话所体现和运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方法论不是零散的,而是完整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内在的关联和结构。今天,要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必须完整地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方法论,不仅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且要讲求实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方法论具有普适性,是一种一般方法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方法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我们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趋向于科学、合理和现实。

南方范文篇7

二、抗旱田管进展

面对当前较为严重的旱情,加强以抗旱为中心的小麦后期田间管理至关重要。4月22日省赤霉病防治现场会后,我市立即安排,印发了抗旱和防治病虫的传真电报,召开了小麦后期田管现场会,副市长庆德超与会作了动员和部署,全力推动小麦抗旱和后期田管工作。截止4月28日,全市小麦已抗旱15万亩,“一喷三防”工作已完成78万亩次,小麦抗旱、病虫防治等工作进展顺利。

三、主要措施

1、全面动员,快启动。

当前正值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早一天抗旱,产量损失就小一点,甚至没有损失,还能增产。我市通过现场会、动员会、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明白纸、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麦抗旱和田管工作,达到了快发动,快组织、快协调的目,增强抗旱和后期田管的时效性,减少在宣传、筹资、调水等环节的博弈时间,力争在10内将小麦全部抗旱一遍,适时开展“一喷三防”,降低旱情可能带来的损失。

2、合理安排,巧调度。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众多,任务繁重,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安排下,我市紧紧抓住抗旱和田管这一中心工作,实行科学调度。首先科学调度水源,协调好小麦抗旱用水和水稻育秧用水矛盾,满足小麦抗旱和育秧用水需要;其次合理安排人员,将了解农村情况,能吃苦耐劳的同志安排在抗旱和田管工作一线,全面推进小麦抗旱田管;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调度解决当前水源的困难,我市已把库、塘、坝有内水的全部利用起来,并开动全部灌溉动力,抢提外水100多万方,解决岗区内水不足的问题。市气象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24小时值班,一旦具备人工增雨的条件,就积极把握机遇组织实施。

3、科学指导,适用水。

小麦生长后期抗旱是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部分农民有疑问,现在能不能洇水,会不会影响小麦后期根系的吸收能力。我市组织全部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深入抗旱一线现场指导农民适时、适量、适法抗旱。采取墒沟灌水,灌跑马水,在大水跑完全田后,立即放掉多余的水,不让田间积水,避免小麦头沉遇风倒伏,后期引起小麦根系的窒息,加速衰老,造成粒重降低;有条件的还实行喷灌,并喷施叶面肥和抗旱药剂,增强小麦自身抗旱能力。4、抓住重点,带周边。

小麦抗旱要抓住重点,我市首先抓好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高产攻关示范区的抗旱,带动全市面上的抗旱工作;抓好种粮大户和科技示范户的小麦抗旱,动员他们积极抗旱,并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开展抗旱。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防治队的作用,帮助出远门打工,回不了家的农户和部分困难户开展抗旱,不能因为家中无人,就不抗旱或者忽视了抗旱工作。

5、责任到人,全覆盖。

当前旱情严重,不仅岗区旱,圩区也旱;水源相当紧张,不仅岗区缺水,圩区也要提水抗旱。同时,小麦病虫害防控任务也较重。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分管负责人具体抓,镇村干部全部分片包干,包村到户,责任到人,努力做到抗旱田管工作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覆盖全市所有田块,力争病虫防控到位,旱情全部解除。

6、多方筹措,大投入。

面对抗旱和田管的资金难题,我市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抗旱资金投入,采取工作经费挤一点、财政补一点、农民掏一点的几条腿走路的办法解决抗旱经费问题。市财政拿出500万元资金实施库塘补水,各灌区开动机械,抢提外水进塘坝,最大程度解决农民抗旱水源难题。并根据抗旱效果实行以奖代补,调动各镇街道抗旱积极性。同时从小麦高产攻关良法资金中拿出110万元,其中100万元公开招标采购45吨40%多菌灵悬浮剂,10万元采购美洲星叶面肥8万袋,免费发给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农户使用,带动全市小麦“一喷三防”全面开展,带动农民增加抗旱和田管资金投入多万元。

南方范文篇8

南方航空护林总站于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司局级事业单位,是一支服务于南方省区的森林防火专业队伍,业务上由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防火办)归口管理,主要履行森林航空消防、卫星林火监测、森林防火协调、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和森林航空消防培训等五项职能。目前,总站业务范围包括黄河以南18个省(区、市),已在滇、川、桂、赣、豫、粤、渝、鲁、湘、鄂、浙、闽等12省(区、市)开展了森林航空消防业务工作,已开航省区的森林航空消防覆盖面积约255万平方公里,约占南方18个省(区、市)国土总面积的61%。总站直属有普洱、保山、丽江、成都、西昌、百色6个航空护林站;业务管理江西、河南、广东、重庆、山东、湖南、湖北(含武当山、咸宁)、浙江、福建11个省属航空护林站;在辖区内设有云南昆明、大理,四川道孚、金川、九寨、攀枝花、绵阳,广西柳州、梧州、田阳,贵州贵阳(已停航),广东清远、梅州,江西赣州,河南洛阳,重庆黔江、万州,山东平阴、莱芜,湖北老河口,浙江建德等21个季节性森林航空消防基地。南方航空护林在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方面发挥了地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空中巡护。通过巡逻报警,及时准确地发现和传递火情,为地方增加一双千里眼,起到了空中移动了望台的作用,弥补地面了望台的盲区和死角,实现早发现、早扑救。二是空中侦察。通过对火场实施空中观察,应用多媒体信息传输技术,为火场前指提供快速、准确、直观的火场信息,火场前指依据最新火场态势作出科学部署。三是空中灭火。通过航空直接灭火,特别是吊桶灭火,使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边远林区、重点林区、原始林区和自然保护区发生的火灾得以及时扑救,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四是空中救援。通过空运、空投物资食品,保障火场后勤供应,并迅速接回伤员,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五是空中宣传。通过投撒森林防火宣传单,不仅引起社会各界对森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极大地提高林业和防火的社会地位,产生良好的社会舆论,提高全民防火和护林意识。据统计,自1985年恢复建制至2014年,南方各航站(基地)森林航空消防飞机共飞行25155小时,扑救森林火灾3296起,机(索、滑)降扑火队员5433人(次),直升机吊桶洒水5461桶,空运抢险救灾物资7860公斤,空投防火宣传单551万份。此外,还及时派出直升机积极参与了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南方百年不遇旱灾以及云南孟连“7•19”胶农事件等应急救援和维稳处突工作。

2南方航空护林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人员编制紧张

目前,经中编办核定,总站定编129人,其中总站机关50人,下属6个航站共计79人(每个航站平均13人左右)。随着航护范围的不断扩大,航期和战线较长,扑火任务较重,现有的人员编制已经严重满足不了工作需要。特别是业务人员短缺,飞行观察员年龄偏大,出现断代现象,不利于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随着物资储备库、直升机场和训练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急需增加编制,以满足工作需要。

2.2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飞行费逐年有所增加,但飞行费总额预算仍然偏低,加之开航省区的不断增加,有限的飞行费难以满足当前南方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和森林航空消防工作需要,实际可用的飞行费与森林防火工作需要差距较大。同时,2015年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将飞行费由中央部门预算转列补助地方之后,中央补助部分飞行费由于到位迟缓,导致普遍拖欠通航公司费用,给航护工作造成被动。总站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事业经费投入不足,承担的任务较多,从事的工作高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水平的上涨,公务员工资的增加,作为一支长期与火魔作斗争的抢险救灾队伍,与同样性质的单位和部门相比,职工的总体收入还处于较低层次。此外,航空护林飞行观察员和调度员没有列入国家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标准,其飞行补助、疗养、劳保等标准与民航、通航单位相比,明显偏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了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安全压力增大

我国南方地区大多处于高山峡谷地区,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航空护林作业飞行难度较大,加之部分通航公司飞机维护、管理和协调问题较多,在影响抢险救灾工作的同时,飞行安全隐患增大,致使关键时刻飞机飞不起来的现象时有发生,已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森林航空消防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近年来频繁跨区调机执行机群灭火任务,协调面广,协调难度大,致使调度指挥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危及安全。

2.4航护效益不高

南方林区受海拔、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制约,适用于南方特别是西南高海拔林区的大型直升机机源十分紧张。由于缺少适应高原、山区等特殊地理环境作业的大中型直升机,并受低空管制体制没有放开以及民航机场保障能力不足的限制,使得森林航空消防效益很难发挥。同时,大部分省区的航期只有森林防火期的三分之一,飞机只能在森林防火紧要期租用,航期与森林防火期不同步,造成航空护林效益发挥不出来。

2.5管理体制不顺

随着我国航空护林事业的快速发展,南方大部分省区纷纷新建了航空护林站,但这些新建航空护林站的称谓非常混乱,比如:江西省航空护林局、河南省森林航空消防站、重庆市森林航空护林站、湖南省森林消防航空护林站、浙江省航空护林管理站、福建省航空护林总站等。同时,航空护林抢险救灾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健全,保障政策不完善,不利于总站对省属航站的管理。

3发展南方航空护林的对策

3.1加强航空护林能力建设,提高航空护林灭火效益

一是加大飞行费投入力度,加快引进大中型直升机,增加飞机数量,以满足当前日益扩大的航护需求,提升森林航空消防能力。二是建立健全适合于南方省区的机群灭火机制,以应对南方地区扑救重特大森林火灾的需要。三是按照广西模式,每年航期由地方防火部门抽调优秀扑火队员组建一支20-30人的中心机降队,航期中由各航站统一管理,平时以载人巡护为主,一有火情能第一时间将机降队员降到火场附近展开扑救,同时直升机就近取水开展吊桶灭火,地空配合,能将林火扑灭在萌芽状态,充分体现“打早、打小、打了”的森林灭火方针。四是将卫星林火监测与森林航空消防有机结合,根据卫星热点分布情况,合理安排航线,对卫星热点进行空中侦察,减少飞行的盲目性,提高航护效益,使灭火飞行更加有的放矢,准确高效。五是充分发挥移动航站反应迅速、能最大限度靠近火灾现场的优势,在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时,及时为作业飞机提供航行指挥、通信导航、油料供给、电源、气象等有效保障,减少飞机往返基地的无效飞行时间,增加直接灭火时间;同时,通过靠前指挥对灭火飞机进行合理调配,消除火场由于多架飞机密集飞行存在的安全隐患,保障飞行安全。六是不断拓展航空直接灭火技术,引进推广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载水灭火、重型直升机吊桶灭火、固定翼飞机撒液(水或化学灭火剂)灭火、航空跳伞灭火、航空增雨灭火等先进的航空灭火技术,引进和开发先进的机型和有效的航空直接灭火装备,逐步缩短我国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

3.2加强航空护林项目建设,提高航空护林综合能力

做好长远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是加快南方航空护林发展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南方森林航空消防的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以规划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走“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道路,始终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南方航空护林综合能力的保障,积极争取重点建设项目,力争通过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南方森林航空消防在飞行保障、调度指挥、航站布局、航空直接灭火、应急反应、专业人员培训、航站科学化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综合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南方森林航空消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一是高效高质编制好《南方航空护林总站“十三五”发展规划》,为南方森林航空消防事业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持续、高速、健康发展打好基础。二是认真做好丽江、保山、西昌三个航站直升机场项目的竣工验收和后续收尾工作,确保能尽快投入使用。三是加大与云南省江川县、四川省金川县等各级政府及林业、国土、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力度,全力推进总站江川直升机场和成都航站金川直升机场项目建设。

3.3加强航空护林队伍建设,提高航空护林人员素质

一是增加人员编制,满足航空护林抢险救灾需要。二是积极开展各项学习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人员的素质,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机制,建立南方森林航空消防管理和应急处置案例库,并通过案例教学,加大培训力度,以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的方式,检验培训成果。三是加快实施南方森林航空消防训练基地建设项目并投入使用,开展森林航空消防调度指挥员、飞行观察员、机降扑火队员等专业培训、考核及发证工作,进行森林航空消防机索滑降、吊桶、化灭、扑火人员技能训练、火场自救训练、地空配合扑火等专业科目实战演练。四是建立健全职工绩效评估机制,解决工作人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评价体系,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机制。

3.4加强航空护林管理改革,提高航空护林人员待遇

一是将总站纳入森林公安管理体系。总站的主管部门是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将航空护林队伍纳入到森林公安管理体系进行管理,不仅顺理成章,而且还可充分发挥航空护林队伍自身的作用,进一步挖掘航空护林在维稳处突、应急处置、抢险救灾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提高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二是对现行机构进行更名。为了理顺管理体制,便于总站更好地管理各省所建的航空护林站,建议将总站更名为“国家林业局南方地区航空护林管理局”。

3.5加强航空护林科技建设,提高航空护林科技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航空护林是森林防火高科技手段。“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进林业下一代互联网、林区无线网络、林业物联网建设,总站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科技建设,以提高航空护林科技水平。一是加大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推进航空护林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和完善航空护林信息服务平台。二是加强森林航空消防信息化标准建设和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森林航空消防信息化运维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全覆盖、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森林航空消防指挥和管理体系。三是加强数字化调度指挥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火场图像传输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无人机火情侦察、航空红外和微波探火技术等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建立较为完善的南方航空护林科技支撑体系,把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四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大投入,以科技推广和信息化建设带动人才培养,增强业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为培养新型人才和推进航空护林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五是结合直升机场项目、航行管制项目、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航空护林科技水平,提高森林航空消防的综合能力。

3.6加强航空护林对外宣传,提高航空护林社会地位

航空护林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林业建设和森林防火中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社会影响还很小,地位还不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因此,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得到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比如报刊、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宣传航空护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唤起全社会对航空护林的关心和支持,以得到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广泛支持,提高航空护林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为南方航空护林发展壮大蓄积正能量,提升影响力,促进南方森林航空消防事业快速发展。

4小结

当前,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国务院对通用航空事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全社会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航空护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力量和通用航空事业的重要力量,在今后一个时期,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艰巨。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航空护林如何在抢险救灾中体现政府行为,如何发挥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作用,值得每一位航空护林人认真思考。这不仅需要政府在抓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中突出航空护林的重要地位,还要在法律上、政策上、制度上加以支持。同时,南方航空护林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高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两面旗帜,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解决制约航空护林发展的人才、机源、经费、体制等关键问题,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作用,认真谋划和建设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南方航空护林体系,进一步提升南方航空护林应急、应战、应变能力,不断推进南方航空护林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杨林 袁俊杰 王文元 史磊 张强龙 马牧生 壮云中 单位:国家林业局南方航空护林总站

参考文献:

[1]张连生.我国森林航空消防工作现状及发展需求[J].通用航空,2006,(3):34-36.

[2]史永林,吴卫红.我国南方森林航空消防现状及对发展通用航空的建议[J].森林防火,2013,(3):42-45.

[3]杨林.我国森林航空消防救援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J].林业建设,2012,(3):24-27.

[4]徐艾华,吴灵,杨林.新时期南方森林航空消防发展对策研究[J].森林防火,2013,(3):47-51.

[5]王文元,徐艾华,段萍.信息化促进西南森林航空消防事业发展[J].森林防火,2007,(1):35-36.

南方范文篇9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

本文[1]所说的南方,指的是北纬33度以南,长江中下游到珠江流域这一广大地区,在行政区划上包括今日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上海、重庆等14个省市[2]。这是中国的老稻区,也是中国最主要的稻区,在明代以前,这一地区主要是一年一熟制,从明代开始,这一地区开始普遍提高复种指数,从而形成了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的耕作制度,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为中国在人多地少的历史条件下找到了一条解决耕地不足的新路子。

一、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技术发展

中国南方稻田的多熟种植早在汉代已见记载,汉代,广东已出现双季连作稻一年二熟制,东汉·杨孚《异物志》中就有“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的记载。交趾,古代泛指五岭以南地区,辖境相当于今日广东、广西大部,越南的中部和北部,可见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的两广地区是我国双季稻的发祥地。但由于社会经济原因,当时并没有对这一地区的气候资源广泛开发利用,因此双季稻的种植面积不广。

唐代在云南又出现了水旱轮作的稻麦二熟技术,唐代的樊绰在《蛮书》中说:“曲靖已南,滇池已西,土俗唯业水田,……水田每年一熟,从八月获稻,至十一月,十二月之交,便于稻田种大麦,三月、四月即熟,收大麦后还种粳稻。”但当时也只局限于曲靖和滇池地区,整个南方还是种植一年一熟制。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多熟种植又在闽浙地区发展起来,并创造了间作、混作等的新复种技术。间作,就是在早稻的行间再插种晚稻,让晚稻和早稻在大田内有一段共生的时间,以延长晚稻的生长期,这一技术最早见于明代长谷真逸《农田余话》(十四世纪)的记载:“闽广之地稻收再熟,人以为获而栽种,非也。予常识永嘉一儒者,池仲彬,任黄州黄陂县主簿,询之,言其乡以清明前下种,芒种莳苗,一垄之间,稀行密莳,先种其早者,旬日后,复莳晚苗于行间,俟三秋成熟,刈去早禾,乃锄理培壅其晚者,盛茂秀实,然后收其再熟也。”据清·嘉庆《太平县志》记载,浙江在宋时已有间作稻,名为二稻,或名为传稻,详情待考。所谓混作,就是将早稻和晚稻按一定比例同时播种,共同生长,等早稻成熟,将早晚稻一起收割,收割后晚稻重发再长,等其成熟,再进行第二次收割,这一技术,最初见于明·嘉靖三十年《兴宁县志》卷三:“早枯(音占)稻(白米谷)一石,必先以衬子(赤米谷)二斗染以黑煤,交和于早枯稻中,必使黑白调匀,衬子率五分之一,刈之时留其根二三雨,衬子在其中,生意久郁,以发矣,旋刈旋生,一夜骤长二三寸。”这是利用早晚稻的共生,以延长晚稻生长期的措施,达到种双季稻的目的。

在二熟制发展的基础上,在常年气温较高的地方,到清代又了展了三熟制,其多熟种植的方法是,或是连续种三季稻,或是种二季稻加一季旱作,或是种一季水稻加二季旱作。

二季稻加一季旱作的种植方式,最早见于清康熙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食语》:“下番禺诸乡,其俗微重朴勤,能尽地力,早禾田二获之余,则莳菜为油,种三蓝以染绀,或树黄姜、麦牟、或蔓菁、番藷。”

一季稻加二季旱作的种植方式,最早见于光绪《临汀汇考》卷四:“(福建临汀)农民获稻后,率多种豆,至十月可获,且有收豆而又收麦者,不止一再获矣。”

三季稻的种植方式,最早见于乾隆三十九年《番禺县志》卷十七:“南方地气暑热,一岁田三熟,冬种春熟,春种夏熟,秋种冬熟,故广州有三熟之禾,……盖五谷天下所同,惟再熟,三熟则粤东独檀耳。”

由于上述种种类型的种植方式的出现,为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经济条件的地区提高复种指数提供了技术保证,因而导致了明清时期多熟种植的发展。

二、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多熟种植的地理分布

明清时期中国南方稻田的多熟种植有着明显的地理特征,即不同的多熟种植同该地域的纬度和海拔有着密切关系,地处北纬28-33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处北亚热带,无霜期只210-250天,历史上都以种植稻麦二熟制为主,沿江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都有分布,其中江苏和浙江主要集中在苏南、浙北的太湖流域地区,从目前查阅到的资料看,除了江苏和江西各有一条明代的资料记载外,其余全部是清代的资料,这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麦二熟制极大部分是在清展起来的(见附表一)。

在长江流域以南到北回归线之间,即北纬28°-23°26´之间的中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无霜期长达250-340天,明清时期的双季稻,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据统计,明清时期种植双季稻的州县,浙江有11个县,江苏2个县,安徽7个县,江西35个县,湖南7个县,湖北8个县,四川1个县,福建40个县,广东61个县,广西18个县,共190个州县,其中17个州县的双季稻见于明代方志的记载,其余173个州县都是清代才有双季稻种植记载的,说明明清时期双季稻的种植91%的州县都是清展起来的,其中广东、福建、江西三省又是南方双季稻种植最多的地区(见附表二)。

北回归线以南至海南岛是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带,这里温暖无冬,冬季平均气温在10°以上。明清时期,在这一带除种植双季稻以外,还发展了三熟制,据统计,种植三季稻的有广东番禺、广西苍梧、岭溪、台湾及福建和江西的个别地区[3],种稻稻麦一年三熟的有广东嘉应、海丰和福建[4],种稻稻菜一年三熟的有广东番禺[5],种稻豆麦一年三熟的有江西临汀[6],但在南方种植三熟制的州县是少数,但即使是有三熟制种植的州县,也只是该县中的部分地区,并非整个县都种植三熟制,雍正九年《广东通志》卷五十三说“再熟其常,三熟其偶,盖春熟即不及春种也。”同治十二年《海丰县志》物产说“腴田一年三熟,潮田四月种,十月收,仅一熟耳。”《江南催耕课稻编》说,福建的稻稻麦一年三熟“十亩之中,只有三亩可以如此,以工本稍费,故为之者稀。”其之所以种植不多,是因为自然和经济的原因,上面的例子都反映了这种情况

三、明清时期南方多熟种植发展的社会经济原因

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是人口因素。中国人口,在明代以前,据官方的统计,是在5000-6000万之间,入清以后,人口迅速增长,乾隆六年(1741年)人口突破一亿,到乾隆三十年(1765年)人口增加到2亿,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又增加到3亿,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人口增至4亿。从中国历史上看,从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5900万人,到乾隆六年突破一亿,用了1740年,而从1亿增到2亿,只用了24年,从2亿到3亿,仅用了25年,从3亿到4亿只用了45年,由此可见清代人口数量增长之多,发展速度之快,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明清时期耕地面积虽然也有增加,但增加的速度远没有人口增长的快。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435年中,人口增加了5.04倍,耕地只增加了1.18倍,人口增长的速度是耕地增长速度的4.27倍,其中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的104年中,人口增长2.48倍,耕地增长48%,人口增长速度是耕地增长速度的5.16倍。

人口增长快,耕地增长慢的结果,是人均耕地的迅速下降,明万历六年(1578年)人均耕地为11.56亩,到清乾隆三十二(1767年)年,人均耕地降为3.72亩,减少了68%,到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均耕地降为2.19亩,又少了1.53亩,即下降了41%,如果从万历六年算起,到嘉庆十七年,中国的人均耕地足足减少了9.37亩,亦即减少了81%,由此可以看出,明清之际,中国人均耕地下降之快[7]。

据当时人估计,维持一个人生活所需的耕地,大约为4亩。清初张履祥说:“百亩之土可养二三十人”[8],即每人需3.3-5亩,平均为4.15亩,清代的洪亮吉也说:“一人之身,岁得四亩,便可生计矣。”[9]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人均耕地都在这个标准以下,人多地少演变成全国性的矛盾。当时,除垦荒解决耕地不足之外,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以解决耕地不足的矛盾便成了当时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

据统计,乾嘉之际,有12个省的人均耕地都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之下,其中地处南方的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9省,下降尤为严重,这就是明清时期南方水田复种指数提高特别快的社会经济原因(见附表3)。

四、明清时期南方水田多熟种植的特点

(一)多熟种植以沿主谷式的方向发展为其基本特点

所谓主谷式,即以生产粮食为中心。不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和稻麦轮作制的二熟制,也不论珠江流域的三季稻或二稻加一麦的三熟制都是以生产粮食为中心的,即使是在二熟制和三熟制中种蔬菜,也是以产粮为主的,多熟制中这种作物组合的出现和南方人口激增,耕地不足,粮食缺乏的经济形势有密切的关系,多熟种植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复种指数,增产粮食,以解决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要,即是解决吃饭问题。因此,多熟种植走上主谷式的道路是必然的。

(二)种植麦类在多熟种植中具有重要地位

麦是耐寒的作物,在寒冷的冬季可以越冬生长,种植麦类可以利用冬闲地,延长土地的利用时间,而且它又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南方稻田能形成二熟制和三熟制,稻麦轮作成为其作物基本组合形式之一。

(三)重视用养结合是明清时期多熟种植的第三个特点

在多熟种植的条件下,土壤肥力消耗很大,为了保证既能多熟种植,又使土壤肥力不致衰竭,所以明清时期在多熟种植中十分重视用养结合的措施,这表现在作物组合上,重视安排豆类作物参加轮作,包括大豆、绿豆、泥豆、蚕豆、豌豆等,豆类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用豆类作物参加轮作,即能获得一季粮食,又能弥补土壤中养分的损耗,实是一举二得之举。同时在耕作措施上又采用了水旱轮作的方法,水旱轮作,既能保证旱作物的种植,又能使土壤中的有机物在土壤含水量不同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分解,增加土壤养分达到培肥土壤的目的。同时也可起减轻病虫和草害的作用。

五、对明清时期南方稻田多熟种植中二个问题的估算

(一)多熟种植面积的扩展程度

明清时期南方稻田大力发展多熟种植,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南方各省共有824个州县,其中有多熟种植的州县,据统计为222个,约占总数的27%。多熟种植最多的省是广东,该省有94个州县,有多熟制种植的州县为61个,约占全省州县数的65%。不过这个计算是保守的,它是以作者根据方志查到有多熟种植的县为基础的,作者没有查到的县,历史上有多熟种植而没有记载的县肯定还有。因此,实际上应在27%以上。

在南方种植多熟制的州县中,由于一县中农田的海拔、气候和灌溉条件的不同,也不是全部稻田都种植多熟制的。例如广东的东莞县“种于山田一岁两熟,……种于潮田一熟。”[10]香山(今中山县)“有岁单收者,岁两收者”[11],新宁县“高田一岁两熟,潮田一岁一熟。”[12]海丰县“腴田一年三熟,潮田仅一熟耳。”[13]又如福建云霄“洋田一年两熟,埭田一年一熟。”[14]仙游“有一年一收者,有一年两收者。”[15]平和“田宜稻,岁则再熟,惟山田止一熟,以其地性凉也。”[16]因此,当我们提到某一县有多熟种植时,不能简单理解为整个县的稻田,都是多熟种植,在某些县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使在气温比较高的闽粤地区也同样存在这种情况。

在这个问题中,本来还应估算在多熟制的发展中,扩大了多少复种面积,由于历史上缺少这方面的记载,只能付之阙如。

表1明清时期南方各省稻田种多熟制州县所占比例表

省名|州县数|种多熟制州县数|多熟制州县所占%

广东|94|61|65

广西|76|18|23.6

福建|75|40|53

江西|80|40|50

湖北|62|9|14.5

湖南|76|15|19.7

浙江|78|18|23

江苏|71|8|11

四川|152|4|2

安徽|60|9|15

合计|824|222|27

资料来源:各省州县数据《清史稿》地理志。各省种多熟制州县数见本文附表一、二

(二)多熟种植的增产幅度

多熟种植肯定比单季种植增产,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是增产了多少?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多熟种植,情况是不一样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困难也很大,因为历史上也没有留下明确的系统的记载,现只能根据一些零星的材料作些推算。

(1)稻麦二熟制的增产情况

明末清初,浙江桐乡稻麦二熟制的产量:“田极熟,米每亩三石,春花一石有半,然间有之,大约共三石为常耳。”[17]雍正时陈斌在《量行沟洫之利》一文中也说:“苏湖之民,善为水田,春收豆麦,秋收禾稻,中年之入,概得三石。”[18]按麦7斗抵米五斗计算,春花1.5石相当于稻米1石,由此可知嘉湖地区稻麦二熟丰年的产量为4石,常年为3石。

嘉庆时,苏州地区的稻麦二熟制产量是:“亩常收三石,麦一石二斗,以中岁计之,亩米二石,麦七斗,抵米五斗。”[19]则产量丰年为3.85石,常年为2.5石。

由此可知,在苏湖地区,稻麦二熟制常年的产量为稻米3石,丰年为3.85-4石。常年产量比单季稻高0.5石,丰年高0.85-1石,即常年增产25%,丰年增产28%-33%。

(2)双季稻的增产情况

江西的情况是:

乾隆十五年《会昌县志》卷16:“翻稻(连作晚稻),所收少于早稻之半。”

乾隆七年《石城县志》“翻稻,必田之腴者方可种,每亩所收不及秋熟之半。”即比单季稻田增产50%。

在江西抚州,据何刚德在《抚郡农产考略》中记载,清末早稻(西乡早)亩产3石谷,连作晚稻(抑叶早二淮,袤脚老)的产量高的为3石,一般为2石,低的1石,平均为二石谷,间作晚稻产量为3石谷,单季晚稻(八月白、晚白、金包银)上地约可收4石谷。据此可知,连作稻的产量为5石谷,间作稻的产量为6石谷,分别比单季晚稻增产1石谷至2石谷,即增产25%-50%。

闽粤地区的情况:

福建的情况是“平地之农为洋田,早晚二收则稻春种夏收,晚稻季夏种仲冬获,利仅早稻之半。”[20]即增产50%。

广东潮汕地区:“上者收十一箩,次八九箩,下者五六箩。”[21]平均为8箩,当地以2箩为一石,则平均为4石谷。据近人研究,广东稻田单产为亩产谷3石谷[22],则潮汕地区双季稻比单季稻多收1石多,即增产33%。

南方范文篇10

一、南方航空公司服务营销现状

近年来南方航空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运输能力不断增长,但是净利润却没有显著提升,本文将从客座率,客运量以及营业收入等三个方面分析南方航空公司的服务营销现状。

(一)客座率

2017年2月份,南方航空公司的平均客座率超过84%,同比增长率超过了2.9%。其中,国内航线客座率最高,为84.53%,增长了3.88%,增速最快。国际的客座率为83.17%,增长了0.66%。地区航线客座率最低,为75.95%,但仍处于增长状态,增速较为缓慢,增长了0.11%。这说明国内航线一直都是南航最重要的航线,需要重点经营,同时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客户中,大部分是因为旅游及工作需要而选择乘坐飞机出行,因为探亲访友选择需要而乘坐飞机出行的客户相对较少但也占有一定比例。

(二)客运量

2017年2月份的数据显示,南航旅客运输量继续居全国各航空公司之首,为992.58万人次,同比增长率超过6.5%。其中,国内航线的载客量占比最高,达到了85.5%;地区航线占比最低,为1.8%,由此看出国内航线在南航公司的地位最高,但是从客运量的同比增长率可以看出,国际航线增长最快为8.5%,说明国际航线对南航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且调查结果显示,国际航线中因为旅游选择乘坐飞机出行的旅客增长最快。

(三)营业收入

南航2016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显示,其营业收入540.54亿元,同比增长1.36%;营业成本442.68,同比增长1.62%;净利润31.11亿元,同比下降10.65%。营业成本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下降,说明南航盈利能力有所下降。营业收入中客运收入占比91.61%,货运收入占比5.78%,说明南航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客运。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南航客公里收益0.49元,同比下降了12.9个百分点,说明高铁等替代品的发展,使航空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利润空间缩小。因此,南航应当更加注意客运服务营销策略,以便留住和吸引更多客户,增加企业经营收益。

二、南方航空公司服务营销环境分析

(一)优势(Strong)

南方航空公司规模效益显著,能自主培训飞行员且地域优势明显,信息技术先进。目前该公司拥有众多的子公司、分公司、参股公司及合营公司等,国外办事处数量也有60之多,截至2015年年底,旅客运输量接近1.2亿人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世界前列。同时,该公司区位优势明显,以总部广州作为根据地,形成了北部以北京、西部以乌鲁木齐、中部以重庆、南部以广州为核心的运输枢纽,航线网络能够覆盖全国,辐射亚洲,链接欧美澳非洲,较为完善。南方航空公司同时经营空客和波音多个型号的客货运输机,机队规模庞大,并且是国内首家能够自主培训飞行员的航空公司,培训体系规范,培训效果显著,具有最好的安全飞行记录。此外,该公司十分注重信息系统的更新与建设,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覆盖了公司运营的每一个流程,也是国内首家推出电子客票业务的航空企业,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优势。

(二)劣势(Weakness)

南方航空公司面临着运营成本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整体联动性不强等劣势。同时经营空客和波音多个机型的运输机使其机队结构复杂,相应的飞机维修成本,机组复训成本和飞行培训成本等运营成本较高,资源难以统一调配。虽然公司非常注重人才储备和专业培养,但是高层次的工程师、专业营销员等仍然缺口较大,制约着公司发展。由于分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国外办事处等分支机构众多,而公司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有限,导致公司政策不能同步执行,整体联动性不强,一体化运作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机会(Opportunity)

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提出为航空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往来日渐频繁,国际商务旅客不断增多,为南航提供了充足的国际客源。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和出行观念也发生了改变,旅游休闲旅客增加,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的72小时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也使得入境游客数量不断增多,截至2015年,我国是世界上除法国、美国和西班牙以外的第四大入境游接待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出境游消费国,航空产业市场需求扩大。

(四)威胁(Threat)

南航发展不仅面临着客车、火车、高铁、轮船等替代品的威胁,还面临着激烈的同业竞争。随着我国公路、铁路、航运等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给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冲击,尤其是我国高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航空运输的速度优势。其次,机场距离市区较远,在堵车的情况下耗时较长,且登机安检时间较长,也对航空运输产生了不利影响。春秋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以及一些地方性航空公司发展迅速,对南方航空公司造成一定冲击。除此之外,我国气候多变,雨雪雾霾等天气都会影响航班正常运行。

三、南方航空公司服务营销市场定位

以旅客的出行目的作为分类标准的话,可以将南方航空公司的旅客分为公务出行旅客,旅游休闲旅客,探亲访友旅客等三类,每一类客户在乘机出行过程中对服务的诉求都不一样。在进行目标市场选择时,无论是公务旅客、旅游休闲旅客还是探亲访友旅客,都是南方航空公司的重要客源,都要认真对待,针对每一类旅客,具体的市场定位如下:

(一)公务出行旅客

公务出行旅客分为自费出行和公费出行,自费出行公务旅客大多数是收入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私营企业主和社会名人,由于自行承担出行费用,所以较为注重出行过程中的服务体验,特别的尊重和真诚对待能够提高他们的内心满足感,帮助公司留住客户,针对这部分客户应当定位在出行的“安全、高效、准时、经济”上。出差业务多的公司大多与南航签有合作协议,他们是南航忠诚的客户,旅客出行费用一般由所在公司承担,因此并不在意出行的票价,更注重出行的安全、效率和舒适度,针对这部分客户应当定位在“安全、准时、高效、个性化”的服务上。

(二)旅游休闲旅客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南航客户中的旅游休闲旅客数量不断增多,受节假日和旅游景点所在地的影响,该类型旅客有较大的季节性和方向性,节假日期间到达旅游景点目的地的旅客较多。南航应当开拓旅游景点航线,增加航班数,加强与旅行社等的联系与合作。同时旅游休闲旅客覆盖各个年龄段和社会各个阶层,且机票价格由自己承担,旅客出行时更注重安全和经济实惠,因此南航在进行市场定位时应以“安全、经济”为主要服务目标。

(三)探亲访友旅客

探亲访友旅客由于出行的紧迫性不一样,其对机票价格的在意程度也不同。因亲友病重等紧急事件出行时,其选择乘坐飞机出行的可能性较大,对机票价格的高低也并不在意,更注重航班的安全性和准时性。非紧急事件出行的探亲访友旅客,他们时间充足,更在意出行费用,希望机票价格越低越好。因此,针对探亲访友旅客应把“安全、准时、经济”作为服务定位。

四、南航客运服务营销策略及建议

经过数年的发展和完善,服务企业的营销组合由原来的产品、定价、分销、促销等四个要素发展成为产品、人员、定价、促销、有形展示、渠道、过程等7个要素,简称7Ps,这些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对服务营销方案的成败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这七个方面来分析南航的服务营销策略并提出建议。

(一)产品策略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南航应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多样化的增值服务。南航航线网络能够覆盖全国,辐射亚洲,有效链接各大洲,因此可以针对航线网络枢纽提供多样化产品服务,对偏远地区航线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并不断完善酒店预订、用车预订、度假预订、签证预订、高尔夫预订、免税品预订等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以便吸引和留住客户,增加公司收益。

(二)定价策略

南航淡季与旺季的营业利润差距较大,每年3-4月和11-12月为淡季,节假日为旺季,应针对淡旺季不同时段的客户需求制定相应的机票价格,以实现供求平衡。同时应注重客户信息收集,适时调整价格,精确营销,促成客户提前订票,以便进一步开展营销工作。此外相比其他航空公司,相同时间往返地相同时,南航定价偏高,所以应适当降低价格。

(三)渠道策略

南航应优化和拓展销售渠道,加强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直销渠道,减少佣金成本和费用,加强对自身销售渠道的控制。同时加强与大的合作,充分调动人的销售积极性,努力减少委托问题,实现共赢。

(四)促销战略

南航应当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突出自身特色,加强广告宣传,注重广告语、广告牌以及相关广告视频的设计,加强公关,努力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使这些单位的员工成为本公司忠诚的客户源,并对常旅客实施里程积累和奖励。同时可通过寻找“首航”旅客等活动进行促销宣传,也可把旅客第一次乘坐南航航空的日期定为优惠日,并在生日、特殊纪念日等时间提供优惠服务。

(五)服务人员策略

南航提供的旅程服务都是由一线员工来实现的,他们的服务态度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旅客的感官体验,因此应当加强员工专业培训,帮助员工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也应注重员工福利,把员工当成顾客,增强员工工作幸福感和归属感,这样他们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同时,应提供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员工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六)服务过程策略

南航应在与客户接触的每个环节,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互动,了解客户具体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努力让客户感受到公司员工良好的服务态度,从而拥有精致的,有品位的服务体验。同时,南航也应充分利用、发挥二维码功能,通过扫码提供更多便捷服务,提升服务效率。

(七)有形展示策略

南航应从售票点、候机室、服务柜台、机场大巴、飞机内外部设计、广告牌、广告视频等多个方面为客户提供舒适、舒心的感官体验,也应注意员工服饰、食品包装、行李搬运、语音提示等细节方面所体现的企业形象,突出本公司特色,加深客户对本公司的印象。

作者:李申申 单位: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维拉.春秋航空公司服务营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2]周赣.浅谈服务营销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2)

[3]杨思梁.航空公司的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