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时间:2022-08-19 02:39:32

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任何文化的形成都无法脱离其存在的时代与社会条件,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样的,不同文化之间也在相互影响与相互吸收。校园文化也是如此。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校园文化覆盖的主体人群是学生,其内涵与外延都非常广泛。就内涵而言,校园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制度、活动、课程、环境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价值理念、情感取向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生为建设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涵盖教职工在内的一种群体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他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中积极部分的影响。

二、积极校园文化与消极校园文化

需要明确的是,校园文化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要建设的当然是积极校园文化。目前研究者对积极校园文化有不同的表述,如优良校园文化、良性校园文化、高品位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廉洁校园文化,等等。“积极”,在词典上的释义是正面的、促进发展的、努力进取的。从更广的范围讲,“积极”涵盖了向上、向美、向善、向真、自律、自制、自省、自觉、朝气、锐气、大气、正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概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用积极校园文化来表示合乎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真的、美的、善的、向上的、正面的校园文化,用消极校园文化来表示丑的、恶的、旧的、低俗的、负面的所谓校园文化。消极校园文化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整个学校发展是存在极大危害的。目前,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空心文化”,表现为学生价值观缺失,发展目标不清晰,学习和生活态度消极。二是“舞弊文化”,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毕业推荐弄虚作假。三是“享乐文化”,部分学生借着学生的身份,成为社会消费的积极分子,过度关注吃穿用玩,学习上无动力,一味追求感官的享受。四是“网络文化”,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荒废学业,疏远朋友,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交障碍。五是“恋爱文化”,热衷于花前月下,把心思花在两人世界。当然,除以上五种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表现形式。我们仅从其表现形式就可以发现,消极校园文化会导致学生缺乏理想、拒绝奋斗、贪图享受、不辨是非等。而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改善整个校园的文化生态,继而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

三、积极校园文化的功能

之所以说积极校园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因为积极校园文化存在如下功能。(一)凝聚与引导功能。积极校园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有助于推动班集体乃至整个学校的团结与凝聚。通过优秀文化的引导,校园内各群体有了明确的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同心同德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奋斗。(二)维系与规范功能。通过传统文化中的集体元素,广大师生树立起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促进师生员工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推动学校长期稳定和有序发展。(三)决策与激励功能。师生在不同的价值或善恶冲突之间做出自觉自愿的抉择,确定采取何种行为方式以实现行为目标,调节和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全体师生为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而不懈努力。(四)净化与调节功能。学校培育积极校园文化,让校园更加纯洁,让师生的信念更加坚定,实现净化校园氛围以抵制社会消极文化的冲击。(五)实践与社会功能。学校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包括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的校园文化可通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渗透到社会的各领域,对社会主义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明确了积极校园文化的功能,就更加有助于我们坚定信心,推动整个校园文化生态不断向积极方面转化。而要实现这样的转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的特殊性,即不要通过强制命令式的、运动式的方法来实现,而要用文化去影响文化,用文化去改造文化,用其他优秀的文化元素逐渐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对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积极校园文化的推进

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其形成的角度来看,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从其存在的方式来看,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着,而且也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从其传承的角度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其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不断传承的,是全体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而不断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行为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民族不可磨灭的基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则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以其魅力感染着每一个学生,进而对现代校园文化产生了积极推进作用。(一)爱国主义传统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其中最突出的美德即强烈的爱国精神。“同为炎黄子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念从古到今一脉相承,使中华民族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而这些优秀人物的精神与品德蕴含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各类课程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学生的爱国情感。(二)尚德传统培养学生高尚情操。以孔子为例,他注重道德教育,提出了“忠义”的道德规范,即对人、对上,要尽心竭力,诚实负责。他曾教育弟子“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论语•先进》),即所谓的要按照社会的根本道德规范为臣,做不到则远离官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义利之辩”的角度出发,教育人们要以“义”为重,正确处理远大志向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信念与物质享受的关系,要使眼前利益服从远大志向。而在报国的志向方面,孔子还教育人们,在国家存亡的生死关头,要不计名利得失,不问成败,为国捐躯,宁死不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的这些思想被后世传承。儒家思想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继孔子之后更明确提出了存养“浩然之气”,这是一种“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之气,只有养成“浩然之气”才能达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三)慎独传统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就是在说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强调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从自身做起,从修养开始。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孟子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张衡的“不患位之不高,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欧阳修“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都体现了古人对于自我修养重要意义的认识,而这些内容也都早已成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纵观历史,优秀传统文化都普遍重视对人的行为自我的规范。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好这些优秀思想,对当代学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四)包容与开放的传统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与视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封闭的,相反是极其包容的,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从而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这称之为“会通”之学。孔子说“和而不同”,司马迁说“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林则徐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优秀传统文化“会通”精神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既能看到其他学派不足,又能克服自己理论上的缺点。二是善于融汇吸收各门具体学科的思想成果,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反过来影响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三是善于融汇外来文化,使外来文化的精华变成自己的血肉,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三家融合就是其典型表现。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在校园文化中就表现为不故步自封,而是充分吸收来自国外的、来自其他行业的、来自其他地区的文化元素,使之融入校园文化,同时也表现为对学生心态的影响,让学生不封闭、不胆怯,用自信的态度去吸收和学习其他文化,追求自身的进步。(五)美学传统引导学生对美的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美在它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美在它的丰富多彩,高深莫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论语•述而》);“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唐•杜甫《饮中八仙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清•郑板桥《赠君谋父子》),等等,描述了音乐书法艺术之美。校园文化中对中华传统美学作品的每一次运用,都是对学生成长的推动,不论是传统戏剧的舞台美、传统绘画的平面美、传统雕塑的立体美乃至传统文学作品的文字之美与传统服装的飘逸之美,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美的元素,都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境界,继而更进一步陶冶了性情,促进成长。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多个维度推动着积极校园文化的形成。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也要努力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校园文化的消极面,扩大校园文化的积极面,让积极的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学生奋斗意志、推动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魏旭峥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