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时间:2022-05-23 09:45:06

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

1新媒体与卫校校园文化

1.1新媒体。“新媒体”这一词汇最早源自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制定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之后便迅速地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流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进行的官方定义为: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1]。人们对于媒体的“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其内涵也随着传媒技术进步而不断更新。所以,新媒体可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因其高度的开放与自由性、便捷与交互性等特点,以及互动性、全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等优势,迅速得到卫校学生们的青睐和追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1.2新媒体环境。新媒体环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与新媒体的全球性、互动性、即时性、数字化、海量性等特点有密切联系。目前,新媒体已丰富了传媒形态,是对全球社会发展的革新,我国也身处庞大的新媒体环境之下。根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较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占网民总比例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手机已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由此可见,新媒体已成为传播信息、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而且新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当前卫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1.3卫校校园文化。卫校校园文化就是以卫校为载体,通过历代的师生传承和创造,所积累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它是卫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的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体现全校师生员工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人文生态环境,是卫校综合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卫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1.4新媒体与校园文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变迁,每个时代主要的媒体形态也随之更新。由于新媒体有其良好的自由性、时效性与互动性,被当代人广泛接受,同时成为人们接收信息、表达自我的主要途径,尤其是对新鲜事物拥有强大好奇心和接受力的卫校学生更是如此。校园文化在成为新媒体的新内容的同时,亦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给校园文化增添了新的特质。

2新媒体环境对卫校的积极作用

2.1新媒体提升卫校校园文化影响效度。在卫校学生中广泛使用的智能手机,以其传播快捷、互动性强、高效率等优势,已然取代了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地位,成为影响卫校学生思想、引导卫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以往卫校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手段主要依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利用广播、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对校园文化进行宣传和建设,流传的范围、速度极为有限。而新媒体出现后,卫校通过网站、微信信息,只要在有网络覆盖的区域,学生即可通过手机在第一时间了解学校各种最新动态,为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了解卫校、关注卫校和展示卫校形象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从中足以看出新媒体对于卫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作用,无形之中提升了校园文化在卫校师生中的影响力。2.2新媒体促使卫校校园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新媒体具有极为多样的传播形式,其在传播过程中以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让校园文化更贴近卫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卫校校园文化传播形式趋于多样性。在卫校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互联网与手机媒体,师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及校园论坛等现代交流工具,多渠道地感受校园文化。同时还能借助这些新媒体平台对校园热点话题展开及时讨论,使校园文化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2.3新媒体促进卫校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新媒体平台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成为加强学生对外交流与沟通的重要窗口,学校积极推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信息并及时更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社会、开阔视野,了解国际、国内及学校各种信息提供了便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知起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

3新媒体环境对卫校学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对于建立良好有序的卫校校园文化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有消极作用。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新媒体的运用,既发挥其积极作用,又避免其消极作用,使之成为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助手。3.1影响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智能手机随着移动互联网时展而在校园普及,手机上网也走向便捷化和普遍化,成为卫校学生生活中重要的上网方式之一,不少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对学生课堂、课后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卫校学生大多自制力较差,经不起手机的诱惑,导致学生身在课堂却心在手机,成为低头族,对教师讲课内容不知所云,同时还导致课堂师生互动减少,课堂氛围沉闷,也降低了教师授课效果与积极性。在课后自习中,QQ交流和手机短信等多种新媒体随时对学生发挥着巨大的诱惑作用,造成原计划的晚自习演变为整晚玩手机。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幅度降低,学校学风变差,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3.2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目前网络环境仍不具备良好的秩序和应有的规范性,这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有关,导致网络呈现内容纷繁复杂、形式多样,网络上所传播的不良信息难以监控。而卫校学生本身处于青春期,生理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处于人生中的重要构建阶段,社会经验少,判断力弱,各种不良的思潮和价值观通过网络传播,学生会轻易相信并予以转发,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副作用。甚至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偏离方向,看待问题时会注重消极层面,极易产生一些否定性、怀疑性判断。3.3制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新媒体环境有虚拟性和交互性,参与人员在虚拟空间交流时多以隐匿真实身份的方式进行。虚拟的交往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相继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而引发信任危机。另外,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长期沉溺于网络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变得空虚、焦虑和冷漠,使学生易出现自大和忘我以及孤僻和自负的心理状况,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人格上的发展障碍,表现出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不足,甚至发展成较大的心理问题,严重制约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3]。

4新媒体环境下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4.1有效管理和科学指导学生手机上网。对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要进行科学的指导,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上网。笔者认为,卫校学生具有逆反的心理特点,不可强行制止其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常言道:育人先育心。教师应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教育引导。如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手机正确的上网方式,观看手机上网带来严重后果的真实案例,并引起学生的警醒,使学生辩证看待手机上网的利与弊,尤其要对无节制地使用手机上网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学校计算机教师应进行专门的手机上网知识培训,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手机上网,使其成为学习的助力器。此外,还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手机上网的时间和场合,有效监管学生的手机上网行为,保障学生的正常作息和学习。4.2做好舆论的正向引导,完善卫校网站建设与管理。在新媒体环境下,卫校校园文化的多元化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更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面临价值判断的迷茫和价值选择的困难,需要加强正向引导。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因而卫校的党委、党办、团委、信息管理部门、德育教师和班主任等要发挥“灯塔”作用,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4],应该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其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建设具有护理、药剂等专业特色的主题网站,开辟诸如护理、医药等方面快讯、校园生活、医护职业道德论坛、校长信箱、社团活动等专栏,以增加校园网站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关注学校网站,从而提高校园网站的影响力与舆论导向作用。卫校可在学校网站上及时与学校及医药护理等相关的各类信息,加强对医药文化、医德文化等的传播与教育,切实打造具有浓厚医德医风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还可以就一些医学、护理、医药方面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在校园网站内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为卫校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4.3充分利用新媒体,构建师生良性互动平台。新媒体具有多样性与便捷性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利用微博、微信、QQ等即时工具在虚拟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交流。卫校应把握好这一动态,通过开通QQ交流群、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微博账号等形式,打造具有卫校特点的BBS论坛,及时向学生推送学校的最新动态和相关的医学、护理、医药知识等内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推送精品课程视频、微课、护理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及学习交流平台等,使新媒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同时,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和教师应定期听取学生有关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建议;真正让学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例如:可将校园活动(如文艺汇演、5.12护士节授帽仪式、社团活动等)制作成视频并予以播放,寓教于乐,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另外,还可以开通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QQ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搭建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平台,增进师生之间情感层面的交流,促进校园文化发展。4.4促进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创新卫校校园文化建设。新媒体在广泛运用中,其作用日益凸显。但是,在运用新媒体的同时,不可忽略传统媒体的作用,二者应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如今宣传栏、板报、广播等传统媒体在卫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建设校园文化与弘扬主旋律方面仍具有极大优势以及鲜明的导向作用和较强的公信力。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影响,卫校在利用新媒体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当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突出特色、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配合与互动,形成卫校校园文化建设合力,推动卫校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与发展。4.5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保障。[5]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部分学生出现情感冷漠、性格孤僻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心理的良性发展。为此,卫校应通过BBS论坛、QQ群、微信公众平台、校园微博账号等途径,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打造学生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服务平台,切实为卫校学生提供帮助、解决问题;尤其是设立网上咨询室,利用手机发送短信、微信和邮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单独的心理指导和服务,保护参与心理咨询学生的个人隐私,更容易让学生向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咨询)教师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即可有的放矢,又能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6],进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自觉意识和认知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2版.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李冰清.借助新媒体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向心力和实效性[J].时代教育,2015(21):162.

[4]高鸣,赵亚丽.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舆论引导能力的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8(1):70-73.

[5]卢焕燕.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33(1):79-81.

[6]谢启永.新媒体时代下中职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作者:吴娟娟 单位:海南省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