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传播力创新路径分析

时间:2022-05-25 10:04:48

区域文化传播力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在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运用和创新传统传播方式,更要求追随媒体融合和新媒介发展的趋势,充分运用区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利用现代新型媒介传播手段,拓宽文化传播途径,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新疆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为例,立足新时代新媒介发展要求,利用新疆优秀区域文化产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多渠道的对外传播路径对塑造新疆的良好形象、让全世界全面了解新疆、传达中国声音,提升文化自信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融媒体;区域文化传播;创新路径

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从战略层面对中国的文化传播提出了故事化传播的要求。当前随着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在文化传承和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运用和创新传统传播方式,更要求追随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搭上新媒体发展的快车,充分运用高人气综艺栏目、头部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进行多媒介的融合创新,拓宽文化传播途径,以提升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力。在加强新疆区域文化对外传播实践中,一方面需要有创新思维,充分借助影视、新媒体、微电影、综艺节目等媒介功能更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好新疆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加大节庆及亲身体验类活动内驱力和感染力,同时在对外宣传中以新疆文化元素的实用性融入等方式,让受众首先被新疆地域文化吸引、被民族艺术感动、被体验互动感染,从而爱上新疆的美景、美食,喜欢上新疆精美的工艺品、精妙的演艺,进而接受我们要传播的内容和价值观,最终形成对“大美新疆”和祖国大好河山的认知认同。

一、利用纪录片的传播路径以正视听

纪录片以特有的表达和观察世界方式,运用画面和声音语言表达观点,这种表达方式往往在社会重大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和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共同摄制大型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通过编年体表述结构,以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四大维度为主题,权威完整地梳理了在中华文明大视野下新疆地区的历史演进脉络,通过充足有力的文史论据和美轮美奂的视听影像语言让世界了解中国新疆的真实历史。从影响力和作用来看,该片一经播出在国内外引起一波收视热潮,不仅充分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将新疆丰富的自然景观,多彩的风土人情,厚重多元的历史文化精准展现在世人面前,更显现出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大一统”的生机与活力,让更多的人全面准确地了解了新疆的历史真相,是对一些企图歪曲中国新疆历史真相、混淆是非的历史谬误和谎言的有力驳斥。该片深刻再现了中国新疆地区数千年历史演进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多元文化融合互通的中国历史画卷,充分体现了国家话语的力量,也进一步说明媒介在推动社会共识的形成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功能,既表明了鲜明的立场,又传达了响亮的“声音”。近年来有《新疆是个好地方》《这里是新疆》《史话新疆》等系列纪录片相继出炉,对于全世界观众全方位、多视角了解新疆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对别有用心之人掷地有声的回击。

二、充分发挥电视综艺节目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内容产品之一,以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不忘历史,要在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养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近年来,伴随着文艺繁荣,媒体发展和时代要求,特别是一批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创作的电视节目的推出,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优秀经典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央视推出《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综艺节目,通过绚丽的情景化舞美效果,强大的嘉宾阵容,精美的舞台故事性表演给观众带来一场穿越十年历史的视觉盛宴。节目中将现代视听语言融入当代观众审美视角,用互动性和参与度,使每一个中国人了解历史,铭记经典,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和审美意象,知来处,明去处,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用电视综艺节目的感染力和辐射力有效地推动并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充分发挥着媒介的正向功能和社会使命。作为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的新疆,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聚,孕育了新疆多元文化形态。新疆也成为了著名文物富集之地,这些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化密码的历史遗存,是新疆数千年历史发展演变的见证者,是对历史最朴实客观的佐证,更无声地讲述着久远生动的新疆故事。在2018年底播出的《国家宝藏》第二季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出了“绢衣彩绘木俑”、“伏羲女娲图绢画”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三件(组)新疆出土的珍贵文物,并由新疆籍演员佟丽娅、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和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分别参与演绎了三件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并与文博界专家担当“守护人”角色。该期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充分说明了新疆文化以其独特的标识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拥有重要的地位和特有的气质。据统计,“《国家宝藏》在B站前两期节目就达到764.7万的播放量,总弹幕数达到18.6万条,评分高达9.9分。”[3]通过《国家宝藏》这一电视节目形态,将新疆国宝作为历史时代的载体符号和记忆媒介,追溯文物遗存发展演变历史,以现代传播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活起来,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沟通了历史与未来,实现了穿越历史、见证历史、激活历史和见证未来,国宝所呈现的文化元素更是新疆文化多元一体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语境。近年来,我国各卫视头部电视综艺节目中涉及新疆元素的屡见不鲜,并对宣传新疆及传播新疆区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更是逐步消除了外界对新疆长期以来的偏见和误解,将大美新疆,现代化的新疆展现给了广大观众,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社会效用。例如,在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节目将吐鲁番和乌鲁木齐南山的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民族风情文化村通过综艺向观众进行传播与展现。浙江卫视出品的原创大型音乐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每一季都有新疆籍歌手的精彩演绎和对新疆元素的传递,通过这个平台使全国听众听到新疆声音,领略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资源的深厚内生力。2014年古丽米娜夺得《中国好舞蹈》节目的冠军,她以精湛的技艺将新疆舞蹈的美与感染力原汁原味展现给全国观众,当年她被评为年度最受欢迎舞者。以上都充分说明通过综艺节目中文化传递和文化沟通的作用,也搭建起更多人了解新疆,走进新疆,融入新疆的良性路径,透视新疆地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风貌。

三、运用好资源优势传播区域元素

能歌善舞的表达,千百年间已经流淌在新疆各民族的血脉里。作为“歌舞之乡”的新疆,有着非常悠久而丰富的歌舞文化资源。早在隋朝时期的“九部乐”中就有《龟兹伎》《康国伎》《疏勒伎》。唐代继承了隋朝乐舞的形制,并将高昌乐纳入宫廷“十部乐”之中,在唐代宫廷燕乐中有很多来自西域的乐器,龟兹乐更是成为四夷乐之首,当时在西域流行的曲项琵琶、羌笛、唢呐等这些乐器与中原乐器融为一体,逐渐成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乐器。唐代舞蹈成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相较汉代,舞种更加多样,无论舞姿新颖度还是舞蹈表现力都有了极大进步,形成燕乐舞蹈的高峰。从西域传入长安的胡旋舞成为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之一,其舞蹈以鲜明欢快节拍,多旋转蹬踏,故名胡璇。《乐府杂录》描述:胡旋舞在“一个小圆毬子上舞。纵横腾踏,两足终不离毬子上”。[4]《新唐书·礼乐志》也这样描绘:“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转如风。”[5]于阗乐、高昌乐、龟兹乐、胡旋舞等西域乐舞深入宫廷,长安城一度流行西域风,出现了“洛阳家家学胡乐”[6]的盛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音乐舞蹈的吸收互补,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绚烂夺目的新疆歌舞文化,如今新疆舞蹈作为独立的舞种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舞蹈独具特色,极大丰富了中华艺术的宝库。新疆音乐以其蓬勃舒展,热烈绮丽风格闻名于世。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部歌王王洛宾整理编曲的维吾尔族民歌《达坂城的娘》《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红遍大江南北,也让人们记住了新疆民歌的音乐元素。建国后,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根据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改编而成,该歌曲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已成为民歌中的经典。新千年,刀郎的一首融入了新疆民乐元素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风靡全国,该曲不仅获得天山南北听众的喜爱,也让全国认识了新疆的流行音乐风情和风貌。在2021年春晚上,歌手王琪以一首《托托可海的牧羊人》迅速红遍网络,也让可可托海和伊犁成为网络热搜和网红打卡之地。以上事实充分证明了新疆文化独特的魅力及感染力,新疆元素深得人们喜爱,而新疆歌舞形式更是传播新疆多元文化的优质媒介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增强文化对外传播力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创新传播理念,打破传统的传播思维定势,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提升文化内生力动力,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要保持传播思维的敏感性和开放度,要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利用新疆优秀区域文化产品通过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影响力,多渠道的对外传播路径对塑造新疆的良好形象、让世界全面了解新疆、传达中国声音,提升文化自信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者:陈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