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探究

时间:2022-05-26 10:39:50

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探究

一、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定位

1.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类型。高校体育俱乐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课内、课外和课内外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和延伸,课外俱乐部是以培养优秀的体育行为和习惯,拓展学校体育功能为主要目的;课内体育俱乐部充分展现了人本主义思想,以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依托,以构建现代大学体育新的教学方式为目标;随着终身体育的兴起,课内外相结合的俱乐部是从培养学生的整体教育观出发,提出的课外课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2.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含义。体育俱乐部是以练习者自觉结合的思想为基础,依托高校的运动场馆,围绕某一个运动项目,将群体竞赛、运动训练、课外体育和体育教学等以俱乐部的形式组织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属于高校教学模式的一种,目的是为了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提升文化素养、增强老师和学生的体质,最终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3.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特征。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内容丰富、过程主动和目的的多样性等特征。体育俱乐部设置的项目不仅含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传统课程,还开展了一些新型运动,如轮滑、游泳、攀岩等,展现了其丰富性。很多学校由于教师、设备配备不足,人数多,使得学生不能按兴趣组或分班练习,体育俱乐部则弥补了这些缺陷和不足。学生在俱乐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每天练习,经过不断的努力达到自我满足或收到别人称赞时,会产生更大的热情,在这样的驱动力下又会努力,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二、推进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

1.确立终身体育思想。大学体育俱乐部化完善补充了大学的体育活动的形式,促进了大学体育确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观念。大学体育俱乐部化能够突破大学体育课程时间的限制,不受大纲以及教学计划的限制,将大学教育与学生体育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并使得大学体育教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更加丰富,充分发展和培养了大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兴趣。

2.能够激发大学生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大学体育俱乐部化重新设置了体育课程,突破了原有的传统模式,针对大学生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课程,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课程和专项,不受原有班级、系别的束缚,可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大学生需要,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同时,享受娱乐。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实现互动式学习,摒除了传统教学乏味、枯燥的教学形式,更好地激发了大学生体育的爱好和兴趣。

3.能够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以及更合理的利用校园体育设施。大学体育俱乐部化本身就是一种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其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符合现阶段高校体育的实际以及高校体育的形势。大量兴趣爱好相同的大学生在大学体育俱乐部聚集,开展了各种健身、消遣娱乐以及体育竞赛,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性和积极性。由此看出,由于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设立,可以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带动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

三、我国大学俱乐部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我国深化改革体育教育,高校体育俱乐部形式广泛开展起来。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整体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

1.以学生为主的理念缺乏。高校体育教学要求注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强化学生体育能力和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但是现在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模式上,还存在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以老师为主的弊端。选修课通常以少数比较热门的项目为主,选择面比较狭窄,只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和体质,强调了教师的主题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

2.课外与课内不统一。我国高校推行的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三种存在形式中以课内模式为多数,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不同,俱乐部教学也应有所区别。课内俱乐部的方式从选择教材,安排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上并没有表现层次的变化或个性特点的针对性,解决不了学生中“差的吃不了,好的吃不饱”的弊端。

3.师资素质不足,管理混乱,经费缺乏。随着社会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的开展与普及,学生不再局限传统体育项目,开始追求时尚的运动项目。现有的教师大部分对传统体育项目比较熟悉,对现代体育项目知识匮乏,达不到现代俱乐部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部分高校俱乐部教学目的不明确,仅局限于体育课上,学生的主动参与权利不明确。俱乐部结构组织看似庞大实则形同虚设,计划不够周密和全面,缺乏有效管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经费由收取学生会员费提供,专项投资少,来源单一,从而使得学校不能正常开展体育工作,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四、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策略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大学体育俱乐部应该以学生为基本来组织教学形式,提供鼓励性的以及互动性的体育活动,并满足不同学生独特的需求和学习兴趣。大学体育俱乐部应当灵活的组织教学形式,使学生独立自主的选择课程、选择上课的时间以及希望的任课老师,使学生的兴趣爱好突出;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方面,应加强学生和教师的协作关系,使双方双向发展。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具有社会性、时代性、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以及优越性等突出特点。

2.坚持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根据“终身体育”以及“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依据学生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不同的层面,将学生独立自主选择作为基础,整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将课外的各种体育活动和课内体育相结合,使其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既能够完成课内教学任务,又能够激活课外群体竞技、体育锻炼以及业余体育训练的活动。

3.获得商业赞助

以招商拉赞助的方式,获取商业的赞助,弥补体育俱乐部的各种活动的资金,推动大学体育课内外活动的有利开展,提高大学各种体育活动的规模和水平。

4.强化师资力量的建设

体育教师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是大学体育俱乐部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大学体育俱乐部应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师发展计划,给教师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培训方式,不断增强师资力量的职业业务能力,使师资力量的发展与体育时展相结合,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使大学体育俱乐部能够持续发展。

5.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完善的管理体制,应依据各中组织机构,选举学生或者教师负责人,并建立完善成套的章程。应按照建立的管理体系执行开展各项活动和工作,并作出详细的工作计划以及年度的工作总结,使大学体育俱乐部能够科学、规范和持续的发展。大学教育俱乐部化是大学体育的必然出路,通过对大学体育俱乐部化的历史以及我国现在的现状的了解,可以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高校体育的俱乐部化模式,使我国大学体育的教育提升一个层次。

作者:曹茜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