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思想分析

时间:2022-04-24 04:19:00

以文化人思想分析

一、“以文化人”思想的历史背景

从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力量,到党的十八大以后正式提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对“以文化人”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反映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大势,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探索,表现着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1.“以文化人”是适应中国发展大势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大势。这一蓬勃发展的历史趋势,不是主观臆造的遐想,不是夸大的赞誉之词,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趋势。究竟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发展大势呢?指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这即是说,要想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发展大势,必须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从人们身处的客观发展实际认识这一历史发展大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曾用“四个进程”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即“探索前行的进程、真抓实干的进程、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进程”。[2]改革开放以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没有先例的条件下真抓实干,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最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得到极大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得到极大增强,全社会呈现出以多元、开放、竞争、包容、和谐、发展等为特点的新局面,整个国家呈现出全面发展的新态势。面对中国发展大势,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增加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这是因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打造文化软实力,在广泛的文化自信中达成共识、凝聚力量,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正是如此,指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在中国发展大势下,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文化软实力,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凝聚中国力量,培育中国精神,是中国时展的必然要求。2.“以文化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内在需要。中国自古重视“以文化人”理念。《易•贲•彖辞》中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说苑•指武》中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治理国家,武力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办法,这样虽然可以征服人民的肉体,但无法说服人民的灵魂。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通过发挥文化的力量,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提升人民的人文素养,实现固国安邦的目的。指出,中华文化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5](P170-171)正是如此,中华民族屹立不倒,中华文明延续发展。正如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P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强大力量。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西方优秀文化为借鉴的基础上,突出文化的滋养,发挥文化的力量,坚持“以文化人”,正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现。首先,“以文化人”是一种价值取向,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规范者,因此“以文化人”强调用人自己的生存方式培育人自身,尊重和关切管理对象或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这正是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其次,“以文化人”是一种方法论指导,它强调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规范人、培育人,这正是治国理政在方法上的丰富和扩展。最后,“以文化人”是一种与强武治国不同的治国理念,它强调在人文化成、文化滋养中完成国家治理,这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求。3.“以文化人”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给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5](P153)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引下,全社会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劳动热情得到极大激发,形成了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局面。但同时,这种社会氛围也在客观上减少了人们对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注度,这两项工作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受到了较大影响。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5](P153)因此,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力,成为这两项工作持续发展需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如何应对客观变化的社会环境,不仅关乎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持续发展,同时也关乎这两项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用的发挥。“以文化人”强调运用文化的力量,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完成素养的提升。这即是说,“以文化人”可以使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既能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可以在广泛的文化氛围中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宣传和教育效果。从这一角度讲,“以文化人”是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应对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变化,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以文化人”思想的主要内容

的“以文化人”思想,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化成”理念的继承,也有结合国家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创新,内容丰富,意蕴深远。1.文化是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7](P149)这段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民族、群体,都会受到其特定文化氛围和共同文化心理的感染,从而规范其行为、引领其发展。历史上特定民族的每一次发展,其中无不伴随着文化的进步与飞跃。指出:“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7](P149)在人的劳动生产实践中生成的文化,反过来形成一种规范群体思想和行为的力量,使群体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个民族、社会不断向前跃进。正如所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P5)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以社会发展为目的,社会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7](P150)这即是说,构建和谐社会有其内在的必然逻辑,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人在处理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复杂关系中生成的,它反映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体现着人处理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智慧,因此它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精神的存在,更是一种处理客观世界各种复杂关系的生存方式。这种历史积淀的生存方式不仅关乎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更关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7](P149)因此,无论是人的全面发展,还是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广泛滋养。文化的力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助力。2.运用文化的力量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文化建设要坚定正确方向,突显宣传教育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也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品位,完善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引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构建。指出:“文化建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讲宣传就有一个效果问题,这涉及到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传的形式。思想性是宣传工作的灵魂,也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8](P18)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挥其宣传教育功能,首先要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丰富的思想内涵,突显中华文化特色。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P155)这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方式的新发展与新要求,在此过程中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宣传教育效果。宣传思想工作的形式要结合文化的发展实际。突出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不仅要确保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和方向性,还要注重运用文化的形式。指出:“没有能为别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思想性就无从体现,宣传教育活动也就无从落实,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就是这个道理。”[8](P18)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运用文化的形式,就是要使这项工作归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生存方式培育其自身。指出:“什么样的形式好呢?我们可以不断摸索,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能表现思想性,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流于形式;二是要有群众性,脱离了群众的形式,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三是要少花钱,多办事,多讲经济效益,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几个响声;四是要合乎大家的口味,不搞曲高和寡。”[8](P18)这即是说,宣传思想工作要选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容易理解、能够接受的文化载体,结合群众的现实生活方式和实际需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这不仅是遵循宣传思想工作规律的内在需求,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应对新形势的客观要求。3.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融合。指出:“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同时,毋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修养。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促使人们在商品经济活动中逐步地认识商品生产的规律,学习和掌握商品生产经营的知识,逐步形成与现代生产和生活需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8](P11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它们均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人在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及自身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复杂关系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逐渐成为人们的共性认识,最终生成为特定民族、特定群体的特定文化。在此基础上,民族和群体通过发挥内在的规范力,使这些特定文化成为其成员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还是其活动本身,都需要结合人类生产生活实践,适应人类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因此,当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需要坚持与现代文化形式相结合,使人们在熟知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有效把握现代生存方式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以文化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青年大学生,这个年轻向上的群体对时代文化的感触更为敏锐,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也更为直接和深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关注文化的力量,在“以文化人”中实现工作质量的提升。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即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以文化人”规律,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内涵,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新媒体新技术的方法,寻求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生活方式以及青年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有效结合,以此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青年大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滋养中成长成才,使高校在文化的力量中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4.在优秀文化的滋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生动的现实生活和文化活动。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5](P165)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各类文化现象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反映人的生产生活实际,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联系人的生活实际,途径之一就是将其融入到人们熟知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中,用丰富的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5](P165)文化具有贴近群众、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感染力强等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文化现象,就是要利用文化的这些特点,让人们在文化的吸引和感召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正是强调的“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5](P106)的具体表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既不是外来的,也不是主观想象的,它生成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深厚的民族特色。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5](P163-164)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P164)这即是说,要在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深厚滋养。指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5](P106)这即是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结合中国发展大势,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发展,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生动的现实素材。

三、“以文化人”思想的实践路径

“以文化人”不仅是一个理论存在,更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引。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助力,需要积极探索它的实践路径。1.生产先进的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有效运行需要有优秀的文化载体,先进的文化产品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以文化人”载体的文化产品,必须要结合市场需求,在坚持先进性的同时兼具群众性。指出:“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这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所在。有市场的文化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但没有市场的文化更难讲是先进文化。”[7](P9)这即是说,用以“化”人、育人的文化产品必须具有广泛的市场,无人需要、无人喜欢、无人欣赏的文化产品,注定要为市场所淘汰,也就无法实现它的育人功能。同时,文化产品也不能简单地迎合市场,必须兼具先进性和群众性。指出:“先进的文化产品,应当既体现先进性,又能体现群众性;既不‘趋利媚俗’,又不远离市场、忽视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一致的,占领市场与占领阵地是一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一致的,文化产品的先进性与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是一致的。”[7](P9)这即是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坚定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另一方面要结合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市场发展的现实需求。正如所指出的:“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创作和生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产品,去占领市场,赢得群众,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7](P9)2.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坚持“以文化人”,突显文化的力量,必须通过发挥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来实现。指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6](P3)发挥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透过各类文化现象的表面,挖掘深层次的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以此来激发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吸引人民群众注意和理解教育内容,从而接受和内化教育内容,最终成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范;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而非落后文化的负面吸引力。正如指出的:“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5](P164)只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育人,才能提升人的素养。3.创建安全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已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大学校园中,网络已是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坚持“以文化人”,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安全发展。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9]这即是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实现“以文化人”,首先要明确网络文化建设方向,优化网络文化内容,使其成为满足社会发展的精神家园。其次要在网络文化中积极宣传正能量,积极回应网络中的错误思想,做网络文化的坚强“卫士”。最后要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使二者形成合力,在运用网络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5](P52)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理解“以文化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以文化人”,充分运用文化的滋养和发挥文化的力量,不断提升人民素养、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使人民群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感召下全面发展、团结合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让“以文化人”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3).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4].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6].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9].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作者:王振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