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歌中情结体现

时间:2022-08-25 11:39:00

田园诗歌中情结体现

内容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自己的田园生活写入诗歌,并真切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出浓烈的田园情结的诗人,为中国诗歌开辟了又一个全新的天地。诗中对农村风光的描述,对田园生活的赞美达到了田园诗的极致。陶渊明最终选择了田园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亲历躬耕的甘苦,并以此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方向,田园情结是他诗歌的主要特征。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歌田园情结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在《杂诗》(其五)中写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表明了他少年时期就有着的高远的志向。他希望在他是生命中能有实现宏图大志的机遇。因此,他一生中多次出仕,但官场的污浊与诈伪的风气,又与他向往自然、真淳的天性相违拗,使他深感身心受拘束,又多次辞官归家。如公元393年,他怀着的“大济苍生”的愿望,担任江州祭酒一职。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于破落的仕宦人家,在官场上常常受人轻视,于是深深地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来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了一名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公元405年,他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我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让自己的心志受形体来驱使,那又为什么还要伤感而独自悲哀呢?我觉悟到过去做错的已经无法挽回,而知道未来的却还来得及弥补。我走入迷途但还不是太远,现在终于明白了如今归田是对的,以前出仕做官是错的。船儿在水中轻快地飘荡前进,和暖的微风吹动著我的衣裳。向行人询问前面的路程,只恨早晨天色朦胧,还不十分明亮。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辞是作者的一篇述志作品,表明了他归隐田园的原因和决心,以及自己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愉快的劳动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田园生活的无比热爱和无限欣喜之情。在归隐初所作的《归园田居》中,作者把为官十三年的生活比喻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用“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比喻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与“尘网”相映,“自然”与“性情”相映,仅用一“返”字就点明了“魂兮归来”的乐趣。

陶渊明受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所以在他政治理想完全破灭之后后,解职归田,最终选择了躬耕田园的道路。陶渊明辞官归里,自四十一岁辞去彭泽县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躬耕自资的生活。在陶渊明归耕田园的二十多年的生活中,他亲自参加在田野上躬耕,“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与志同道合的妻子共同劳动,维持家中的生计,过着安贫乐贱的生活。在移居农村和躬耕田野中,陶渊明与心地善良淳朴劳动人民有了广泛的接触,与污浊的官场相比,他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无比快乐,写出了大量赞美田园风光和农村纯朴劳动生活的美丽诗篇。他的田园诗内容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静穆恬美田园风光

《和郭主簿》归隐最早写的一首田园诗,“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此事真有乐,聊用忘华簪”。这一首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表现出诗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归园田居》为组诗五首,是作者归隐后第二年所作。诗中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画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在《归园田居》其一的开篇,诗人说自己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对自己的出仕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他用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比喻自己想回到美好大自然的愿望。接下来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这首诗既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如他在《饮酒》第五首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人世间结庐生活,而门前没有与世俗往来的车马的喧闹;为什么能如此呢?“心远地自偏”一句,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只要心远离了红尘,那么所处之地自然而然就因为没有人来往而变得偏僻起来了。这种“真意”,真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二.抒写躬耕生活的快乐感受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一部分是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的,这是他与别的田园诗人最大不同之处,也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和最可贵的部分。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描写农耕的诗歌,但那是农夫们劳动时的歌唱,至于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劳作,并用诗写出农耕生活的真切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这也是后来田园诗所不能及的。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便是诗人写自己劳动生活的田园诗的代表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一天平凡的劳动生活及感受。起句很平实,让人倍感亲切。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中,我们可以想见诗人虽然很辛苦,但他心中并无抱怨,而是非常快乐的。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三.抒写与农民和邻里之间的真挚友谊

陶渊明他看透了官场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和无耻,在农村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归宿,并在躬耕中与广大淳朴的农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多有体现。如:《归园田居》(其二)“时复墟曲里,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农耕中,他的思想感情上和劳动人民有了共同之处。因此,他与村里的农民时不时地披草往来,亲切交谈,而且谈话的内容不是诗文,而是桑麻等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在《移居》(其一)二首中写到:“……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首诗写到了诗人和邻里日常往来的欢娱情状。那些心地纯洁的邻居,时时前来,大家高声谈论过去的年月,共同欣赏奇妙的文章,共同分析文中的疑义,其乐融融。读这首诗,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与邻人的言谈笑语,也仿佛看见了洋溢在诗人脸上的灿烂的笑容。《移居》(其二)道:“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诗如实地描述了诗人与邻人农忙同耕,农闲同乐,有酒相呼,开怀畅饮,开怀畅谈,言笑无厌的和睦欢娱的生活情景。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诗人,在东晋浔阳的田野上,他田园情结得到了尽情的释放。他的田园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积,但正是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人生感悟;他的田园诗,描述了与农民和邻里相处最为平常不过的情景,但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却是汩汩的真情;他的田园诗,描写的都是最朴实、最真实的生活,不带丝毫的雕琢,但读来文字清新,质朴感人,犹如山间拂面的微风,沁人心脾,悦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