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观看功利与权利探究论文

时间:2022-12-31 05:02:00

诚信观看功利与权利探究论文

【摘要】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既是一部重要的政治学著作,也是一部论述权力与道德关系的著作。文章通篇都是关于新君主的一些功利性的做法,特别是在诚信问题上,其经典的狮子与狐狸的比喻,将君主的道德观,摆放在了功利性的位置上。君主可以是伪君子,诚信可以是一种手段,一切都是为了服务于意大利的统一和君主利益,而忽视和未能尊重民众及其他团体的权利和利益。

【关键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功利权利诚信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从硬性和软性条件两方面来分析统治艺术。硬性条件主要包括国家类型、军队种类等基础性的配备;软性条件主要是指君主的道德观,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诚信问题。马基雅维利认为,一切从结果出发,为了达到目的,无价值判断的手段是必要的。

《君主论》中的诚信观

马基雅维利用一个经典的狮子与狐狸优势互补的比喻,表明了《君主论》的诚信观:“因为狮子会落入猎人的陷阱,而狐狸则抵御不了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于及时发现陷阱,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于吓跑豺狼。”即狮子和狐狸各有所长,君主既要有狮子的权力又要有狐狸的智谋。而这里的智谋,最主要是谈君主的守信之道:“如遵守信义将对自己不利,或者使自己当初做出这个承诺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英明的君主就可以也不应该遵守信义。”①可见,马基雅维利在诚信上遵循的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辩证法。

但真正主导《君主论》诚信观的灵魂的还是马基雅维利的专制集权思想。马基雅维利实际上是一个人治论者,他将君主的意志和利益凌驾于民众之上,即使是平衡利益和维持公平的法律也只是君主手中维持有效统治的工具。而他的理论基础,就是性恶说。马基雅维利断言:“人的本性总是忘恩负义的,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怯懦软弱、生性贪婪的。”即人性是恶的,因而不可以完全信任:“当你对他们有好处时,他们完全是你的人。”但是这种完全的臣服并不是由始至终不变的:“当真正的需要离得很远时,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牺牲自己的生命,牺牲他们的孩子;但当危险临头时,他们选择背弃你。”②这段对人性的阐述,基于其趋利避害的心理,提出臣民在对君主的忠诚方面也是采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即当他们的需要在君主那里无法得到满足时,也会成为口头诚信、实际背叛的人。马基雅维利由此反证了自己的诚信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通过《君主论》的诚信观看其功利思想与权利观

《君主论》中的诚信观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君主的诚信,是规则而非原则。马基雅维利首先以生活为例提出“实然状态”和“应然状态”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即人们实际的生活是“实然状态”,人们认为应当如何生活是“应然状态”。并且提出了“实然状态”的重要性:“一个人要是不切实际地想当然行事,那么,他不但无法保持现有状态,还会导致毁灭。”③也就是说,马基雅维利将不符合道德的行为作为“实然状态”,并且提倡君主在必要的时候要选择不完全符合道德的行为。而这种实然的不道德行为的选择趋向,在《君主论》的诚信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即君主的诚信,不再是应当无条件适用的原则,而是在符合相应条件时才需要遵守的规则,而这个条件则视君主和国家的利益而定。第二,君主的诚信,是表里不一的。马基雅维利在谈论君主守信之道时,为了让君主采纳其伪诚信的观点,层层铺垫伪诚信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首先从历史角度提出,不守信更可能获得成功:“那些建立过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并不看重守信,而是懂得如何耍花招、玩阴谋诡计以使人晕头转向,并最终他们战胜了那些诚实守信的人。”④然后,又从神话的角度提出,因为君主的先师是半人半兽,则君主行事应当含有兽性,继而顺势提出“君主必须知道如何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成为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最后,分别从人性本恶和结果主义的角度,来消除君主可能因伪诚信行为而产生的罪恶感和不被认可的后顾之忧。

由上文所述的两个特性可知,《君主论》中的诚信观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马基雅维利式的诚信观,而其只考虑君主的利益,只从结果出发来判断君主行为的做法,则蕴含着一种功利性的思想。这种功利观与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杰瑞米·边沁的功利主义,存在着某种契合。“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⑤这种诚信观的判定标准,就是目的的达成或结果的完成。即只要君主每次关于是否忠于诚信的判断都站在国家利益和君主统治的角度上来进行,那么就可以判定君主每次的行为不论是坚持守信还是违背诺言都是必须且合理的。因而,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马基雅维利的为了最大化的谋求意大利利益的诚信观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所有的逻辑推理都是建立在一个前提上,就是推理的公式即功利主义本身是正确且正义的。事实上,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诟病,是非正义的。因为它原则上仍然同意社会利益较之个人利益的优先地位,且对社会的不平等呈消极态度。并且,功利主义思想对个人利益的漠视,直接导致的问题不只是精准的分配机制的缺失、社会利益无法量化和平均分配,也使得社会目标和价值取向被机械累计和统一捆绑,存在着被有心人利用的可能性,这时就不单是个体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被替代,甚至可能造成整个社会的秩序紊乱和发展障碍。

就《君主论》诚信观的功利性指导思想对个体权利的漠视和不尊重而言,究其根源,是在于其对个体权利的不正确认知。首先,《君主论》的诚信观对权利的定义理解不全面。霍布斯和很多学者一致认为,权利是“个人用他自己的判断和理性认为最适合的手段做事情的自由。”⑥这个界定中存在着两个看似悖论的要素:个人自己的判断和理性、做事情的自由。前者强调了权利的正当性判断,而后者强调了权利的自由属性。由此分析《君主论》的诚信观下君主的特权和民众的附加义务可知:君主的特权违背了对权利的正义性判断,而民众的附加义务则违背了权利的自由属性。其次,《君主论》的诚信观对权利的内容理解不全面。例如在谈到君主需要表现出伪诚信的一面时,马基雅维利通过这样的说辞来让君主放宽心:“人人都可以看见你表现得怎样,但是只有很少人能确切知道你的真实情况,但这一小部分了解你的人无力反对多数人的意见,因为国家最高权威保护的是多数人。”⑦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是通过规避大多数民众的法定知情权,来保障了君主特权行使的无虞。

《君主论》中诚信观的启示

对《君主论》中诚信观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其中极端的功利思想和对个人权利的漠视,反思其对个人和社会可能的威胁和损害。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首先,过程和目的同样重要,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应当并存。而具体到司法实践环节,就体现为既要注重法律程序又要注重法律裁判。因为,自古就有的为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倾向,导致现实中的法律程序,在很长时间内形同虚设。而这种忽视,如果是无意的,导致的可能是当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但如果是有意的,则存在着当事人被他人或组织、团体利用,从而有沦为手段和工具的可能性。而在这种状况下,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地位遭到威胁,继而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崩盘。

其次,权利需要维护,权利应当同时满足正义和自由两个要素。而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则要避免出现过度维权的状况。例如,当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索赔事项时漫天要价,并以找媒体曝光来威胁经营者,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对于这种法律已有规定的事项,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按照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则进行必要的赔偿和补偿。如果是法律尚未规定的事项,就应当按照法律原则、参照相关条文来处理。

第三,承认个体的独立性、多元化的价值观,以免出现某些个人、组织、团体假借公共利益谋取非法利益的情况。罗尔斯认为,如果不承认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机械地以个人目标的累加作为社会的目标和准则,就容易出现整个社会被绑架的情况。

第四,注重整个社会公共德行的宣传、培养和发展。具体表现为在社会中进行更多有关公共道德、优良美德的宣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价值的重视;而个体在得到自身物质与精神满足的同时,在环境的影响下,会更尊重他人的权利、道德行为的价值、公共德性的发展。

注释

①[意]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69~70页。

②周志武:“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政治思想之比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

③[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58页。

④刘南燕:“论功利主义的症结所在”,《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年第28期。

⑤[英]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97页。

⑥刘科:“道德权利在当代伦理生活中的地位”,《河北学刊》,2010年第30期。

⑦转引自朱丹的博士论文《程序正义与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