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10篇

时间:2022-09-14 09:34:33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探讨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在教育届也逐渐被普及。多媒体虽然是一种刚刚兴起的教学工具,但却在教学质量的提高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去了福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不少的教学者并未真正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因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多媒体的优势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应用题;高效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多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教学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逐渐赢得广大教学工作者的认可。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因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至关重要。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所以,多媒体教学法的引进则显得尤为必要,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利用多媒体来改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

一、让多媒体变为学生兴趣激发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性学科,其中不乏各种理论性的知识,而这些相对来说较为枯燥乏味的理论性知识难以激发小学生们的兴趣,甚至会让其感到厌烦,因而,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话,不仅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甚至还会让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心生厌烦。相反,如果在数学课堂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话,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结合了图像与声音的特点,既能带给学生们视觉上的冲击,又能提供学生们听觉上的享受,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各项感觉器官,此外,多媒体还能够化抽象为具象、化静态为动态,从而丰富教学课堂,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法鞭长莫及之处。因而,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话,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又能很好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通常而言,数学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对抽象思维尚未完善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而,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十分必要,能够很好地提高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的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几乎不会为学生们创设教学情境,而是口述整个应用题,让学生们在听的同时思考解答方法,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消化与理解,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反,多媒体教学法则能够为学生们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导学生们的思维深入其中。如此一来,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便被极大地激发,其数学潜能自然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相应地凸显。例如,笔者曾经利用多媒体巧妙地为如下一道应用题创设了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桌上有梨和苹果共15个,已知梨比苹果多5个,问梨和苹果分别有几个?笔者利用多媒体将这一个应用题展现在屏幕上,并通过增加或者减少梨和苹果来引导学生们先求出苹果的数量,进而再求解梨的个数,最后完成整个应用题的解答。相比于传统的口述应用题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显然能够更好地集中小学生们的注意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一般来说,数学应用题是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运算,从而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故而,数量关系的处理是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然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尚且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较为抽象难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们处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呢?笔者认为传统的挂图或者作图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倘若能够充分运用多媒体化静态为动态的优势,则可事半功倍。例如这样一道应用题:乌龟和兔子分别居住在同一直线上的A、B两处,一天,乌龟和兔子突然想去对方家做客,它们同时从家中出发,已知乌龟每小时走5米,兔子每小时走10米,一段时间之后乌龟和兔子在距离AB中点4米处相遇,求AB之间的距离。这道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多且复杂,因而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势必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师便可利用多媒体将这一应用题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学生们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标识在图中,如此便可将所有的数量关系清晰明了地呈现在学生们眼前。此外,这样的教学法还能调节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创建习题库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所谓勤能补拙。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练习题主要是章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再者,课本上的章节练习与课后练习是针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具有层次性,换言之,这些练习题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到个人的能力。相反,倘若利用多媒体创建习题库则可打破书本习题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在习题库中添加高、中、低等多个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们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这样既能避免“一把抓”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又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自主性,一举两得。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改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效果,它不仅能够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们应当合理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从而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作者:肖玉树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恒济小学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2]张波.关于数学CAI公开课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1.10(1):44

第二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探讨

内容摘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题型。由于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活动应根植于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概括、提炼数学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文从应用题教学入手,探讨小学数学应如何实现应用题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生活问题;小学数学;应用题;生活化;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其教育观中强调“生活及教育”,并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学法,强调要通过实践检验教学目的、过程与结果。该教育观迎合了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需要。所谓“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找教学活动与生活的契合点,体现“知识源于生活”的真理。那么如何实现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接下来,笔者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讨。

1.促使应用题的教学目标趋于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有限,因此,现阶段,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数学教师仍将教学活动停留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忽略了对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样直接造成了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学生大多成为了具备高超解题技巧,却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知所措的“低能者”。对此,笔者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目标应趋于生活化,致力实现教学与生活的多元整合,让学生透过解答应用题体会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意义。例如“平均数应用题”,平均数应用题教学原本侧重培养学生平均数意识,旨在引导学生透过解答平均数应用题掌握答题技巧。但是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应将教学目标生活化化,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有所收获,了解该题型的实际意义。数学教师可以出示一组1963年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并出示2015年13岁男女生的身高和体重表。让学生分别计算1963年与2015年男女生身高与体重的平均值。当然,计算平均数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还应用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询问学生:“透过数值比较分析会得到什么答案?”教师要逐渐将学生的关注重点延伸到生活当中,让学生由关注数值大小过渡到关注生活水平的高低。1963年男女身高与体重平均数均低于2015年男女身高与体重的平均数是与人们生活水平,饮食营养搭配等有关。重新定位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目标,使其趋向生活化不仅使学生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技巧,还能使学生从题目的解答过程中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实际认知。

2.结合生活实际改进、优化应用题型

传统应用题内容一般都是由人为编造的,内容大多人为化、程式化,缺乏生动感和实际意义。而且其中有一部分应用题完全脱离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学生的解答兴趣与热情。因此,为了增强学生的答题兴趣,教师需要对原有题目进行适度创新,拉近应用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将原本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应用题进行适度的调整与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取而代之,以增强熟悉感。以具体的数学例题为例:“西南纺织厂今年上半年生产棉布850匹,正好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的5/9,问‘今年原本计划生产棉布多少匹?’”在这道应用题中“纺织棉布”与“西南纺织厂”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性不大,所以教师可改编为“假设本班级的学生有420人,占了全校学生数的5/11,全校学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题材来自学生身边,学生在接到这道题目时首先会惊讶于题目中的数字“420”会疑问“班级怎么可能有420个女生?”这样的出题方式会让学生愿意来讨论,在讨论时也会有话可说,也能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问题,并运用恰当的逻辑思维解答问题。当然,有些应用题所涉及的内容落后于社会发展,数据落后,学生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更新。以银行存储利率为例,有的应用题提及“年利率5.6%”这显然与当今的实际情况不符。教师如果对这些数据不管不顾,只是要求学生算出答案即可,就会影响应用题教学的实际效果。所以,教师应根据当前的银行利率实际,将其变为“年利率2.7%”这样,既能使应用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还能让学生真正了解银行存储知识。

3.应用题教学要突出对比,反思生活

突出对比,反思生活是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措施之一。对教学活动而言,没有比较就不会有创新。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会在解答问题时猜想无数个可能。所以,数学教师可以抓住该特点,通过在应用题教学活动中突出对比引导学生设疑、并在反思中质疑、释疑,最终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良好习惯。以“分数应用题”教学为例:“学生小明有10个苹果,学生小李比小明多了2/5,那么学生小李有几个苹果?”这种分数应用题等量关系少,容易解答。而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由于受想法和观念的影响,选择的答题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画线段;有的学生直接找寻等量关系;有的学生列出方程式进行解答。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比这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选择最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变换问题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对比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随处可见:如最佳路线的选择问题;设计最佳方案问题等。数学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对比,引导学生深入题目全面分析问题。总而言之,教师若想实现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就应该立足课堂,在尊重原有题型的基础上合理创新,既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保持数学学科本色。既使学生紧扣双基,巩固基础,又使课堂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切实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水平,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使知识回归本色,将“生活化教学”进行到底。

作者:李晓辉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郭根兴.探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学周刊,2013(20).

[2]任杰娜.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2012(29).

[3]朱正英.略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生活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08).

第三篇:小学数学应用题高效教学研究

应用题的教学既是难点,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每一类的应用题,由于教师教学时间长,只能分类教,分例题讲解,学生要反复不停地练习。教师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并没有将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表现出来,教师一味地苦教,学生一味地苦学,并没有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如何将小学数学在应用题这一块的教学进行革新,是目前至关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培养解题能力,养成学生数学思路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果没有运用有效的策略,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应用题的困难。为了让学生构建一套有效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对题目类型以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和总结,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有时会出现思维定式,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转变思路,让学生跳出思维的框框,打破思维定式,找到解题的思路。例如,在解决“小红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的平均成绩为86分,而当科学成绩公布之后,她的平均成绩增加了3分,求小红的科学成绩为多少?”这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假设小红的科学成绩也是86分,那么四门学科的平均成绩还是86分,而实际上平均成绩为89分,多出的3分应该分给每一科,即12分,所以,解题的思路就清晰了,86+12=98,这样小红的科学成绩为98分,很容易就计算出来了。学习完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整理出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以及各种可能的解题方法,教师也要依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调整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尤为重要,也是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时常遇到“比……少”“比……多”“同样多”“还剩”“一共”“问题”“条件”等专业术语,数学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概念和数学名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领悟理解能力。例如,红气球有5个,黄气球有45个,绿气球的数量与红气球是同样多的,黄气球的数量是绿气球的多少倍?在解这道题时特别要给学生讲清楚“同样多”是何意,在解答同一类的应用题时特别注意将一些术语和数学名词解释清楚,帮助学生提升理解能力。

三、从问题根本搞清应用题的原理

讲解需要用两步以上的计算来解答应用题时,第一,让学生搞清楚这道题的原理;第二,确定采用何种算法解答该题。比如只需两步计算的题,既是两步计算,就会有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这样的问题,因此,必须根据它的原理来决定。例如,六年级一班有女生28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共有多少名学生?当解答这道题时,如果没有将原理弄清楚,女生28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8人,就特别容易把28和8进行相加,这样会将36认为是全班的人数。如果想要避免这样的错误出现,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白该题所讲的是什么,再将已知的数量关系理顺,最后才能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采用哪种方法进行计算。

四、将应用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要有效提高应用题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进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当然考虑到教学与实践的区别,数学教师这时候应当做的就是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生活情境的创设不能只图表面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思维的发展。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的数学教学时,我们首先要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前途为根本,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主动权,让学生在进行思考后解决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刘斌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冯海波.运用读导法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J].广西教育,2011,(13):111—114.

[2]冯德军.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3):86—87.

第四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一直受到教育者的广泛关注,且对学生进行应用题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问题—建模—应用”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基于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建模—应用”的模式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

应用题是组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摆正教学态度,利用好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问题—建模—应用”模式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一、提出实际问题,做好审题工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主动进行探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题材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着手,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出问题后,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出怎样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审题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让学生进行审题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其分析出题目的意思。对于数学应用题来说,其难易程度不仅与数据有关,更与题目中的情节与数量关系等因素相关,因此,也就决定了应用题的复杂程度。

二、进行相互合作与交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思考,同时还要不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达到自主解决。因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围绕题目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解决问题。通过探讨与研究,可以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法。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应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因此要注重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看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以此来控制好教学的过程。

三、建立完善的模型,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环节就在于要建立完善的数学模型,同时还要通过分析与合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实现有效建模。且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这样也就实现了再创造数学的机会。此外,在形成数学知识以后,学生也可以将所学习到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小组都要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同时还要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与解决策略等向其他学生进行展示,这样不仅帮助其他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可以从更多角度出发,来增强对问题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与总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进行扩展

学生在形成完善的解题思路以后,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将解决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不断进行反思与巩固,同时也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可以形成有效的数学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锻炼学生,保证学生可以实现灵活运用,这样才能实现科学的扩展与延伸。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以此来扩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最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断反思,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加深学生的感悟与体验。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采用“问题—建模—应用”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者:王晶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邢艳春,段君丽.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115-116.

[2]杜慧慧.探究数学应用题“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5(29):38-39.

[3]郑惠.数学课要建好“模”做出“型”:对小学数学应用题建模的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2(11):123.

第五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

摘要: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应用题不仅考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还考验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等,对未来的相关学科学习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直以来,应用题就被数学课堂所忽视,常常是以学生课后的练习作业形式存在的,不在教学内容内。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好基础

由于小学数学应用题大部分都以大段文字叙述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使学生对应用题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所以,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让学生学会解应用题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老师选取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作为应用题的题目内容,易于学生理解,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关于“路程和速度”的问题,以班级内的某同学作为主人公,编创题目,老师可以这样描述:“周末,陈同学和王同学去储同学家玩,陈同学和王同学都是从同一地点出发骑自行车去,陈同学的速度是10km/h,王同学的速度是12km/h,总路程为5km,王同学途中休息了半小时,请问谁先到?”再分步解析题目内容,理清题目思路,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逻辑关系。第二,把复杂难懂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易懂的图文,例如,上面关于“路程和速度”的问题,老师可以在黑板上通过简单的线段、图标、文字描绘整个题目内容。这样学生就能迅速准确地理解题目意思,抓住题目重点,学习信心自然会随之增强。第三,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并结合鼓励的教学手段。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解应用题时,可以选择大型的应用题给学生尝试和挑战。先给出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十五分钟左右,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老师也可以画一些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适当鼓励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表扬,指出学生好在哪里;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学生进行言语攻击,要适当鼓励学生。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提升之后,数学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应用题教学就会变得事半功倍。

2.利用各种数字符号,简便解决问题

利用数学符号解决应用题常常更能简便解决应用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号的运用和优势,明白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灵活使用数学符号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重要举措。例如,在计算图形类应用题时,要背诵各种公式,学生很难全部记住,计算题目生搬硬套,对问题实质不够了解,准确率较低。但如果通过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出结论或规律,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就可以运用结论和规律直接运算出结果,这样不仅节省很多繁琐的运算程序,还提高准确性。例如,有这样一个图形的计算应用题:“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它们的底角都是60度,已知两个三角形的直角边边长,一个三角形斜边长是另一个三角形斜边的两倍,求两个三角形的底边长之比。”在学习“在直角三角形中,30度角所对应的边长是斜边的一半”这个定理之前,大部分学生都会习惯性选择用勾股定理先算出底边边长再相比,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三角形底边设为a,斜边长设为b,再作斜边中点连接直角边与底边相交的点,结合题目条件和等边三角形的定理不难发现a=b/2,这样,在不用进行复杂计算的基础上就能轻松得出题目结果,而且能得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对公式的理解更深刻,使得未来解题方法更简便灵活。

3.由浅入深,课堂活动与教学相结合

应用题教学应由浅入深,通过操作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解题。例如,在讲解“圆”相关的应用题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圆的素材。数学中的圆,是抽象的,和现实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媒体和实物展示,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程度,适当要求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圆”,归纳出数学上的圆。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利用圆规画圆,在学生画圆时进行指导,在规范的方法示范的同时,引导学生画出位置不同、大小各异的圆,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圆规的“脚尖”和“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圆心和半径在画圆时的决定性作用。在教学时,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自由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测一测等方式,对圆进行重点探究。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圆有多少条半径”、“半径和圆心各自决定着什么”、“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又是什么”等问题,在学生充分探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科学的关于“圆”的数学概念体系。在同学们充分理解定义之后,教师再讲解应用题,例如,在解决有关“圆的周长计算”的应用题时,通过测量圆形物体的周长,运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让学生了解直接测量法。进一步引导学生还可以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否和圆的其他决定性因素有关?通过探索,引导学生发现一般化的公式计算圆的周长。在弄清公式以后,放出例题,由浅入深,逐步加强题目难度。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具体的解题情境,让学生多想一想、画一画,将题目化繁为简,理解题目的基础含义,帮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利用正确的公式进行解题。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既在教学中渗透“化曲为直”的求圆周长的思想,又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不仅在本次教学中对学生有重大的启发作用,在以后的解题中,也能利用多种数学思想方法,顺利利用公式,独立完成解题任务。小学数学应用题类型丰富,解题方法也很多,老师要将应用题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根据不同题型教授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培养数学思维和逻辑能力,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率。

作者:吴那日格乐 单位: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阿木古郎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乔建平,张艳红.浅议小学数学主题图的教学策略与作用分析[J].软件:电子版,2015(8):121-121.

[2]王巧芬.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

[3]聂卓霞.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学周刊b版,2013(5):88-88.

第六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日益重要起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小学数学的实用性发挥。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问题;备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日益重要起来。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利于小学数学的实用性发挥。小学数学应用题不仅是将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也是为初中数学知识夯实基础,故而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该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1教师备课不认真不能全面把握课本内容

新时代的教师备课不同于传统的备课,以往教师只需要认真研究透教材就可以开展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学生只需要将教师讲解的知识死记硬背下来即可。新时代的备课则需要教师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的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环境、研究教学设备和揣摩教学方法等,课堂上教师不再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能否跟教师合作才是课堂的重点。但是在小学应用题的讲解中,有一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自恃对教材了解透彻,因此备课时马马虎虎,而有的新教师则把听老教师上课取代了认真备课,这样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会导致对整个教学情况的不熟悉,最终制约上课效率的提高。

2缺少教学策略的讲解致使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授课更注重给学生讲解教学策略,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教师仍遵循着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践行新课程理念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有些有经验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让其迅速转换教学理念有很大困难,而一些新教师他们在上学时一直都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聆听者,新课程理念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以一种理念存在,因此,教师在讲解小学数学应用题时只针对该应用题来讲解知识,却忽视了让学生解决这一类型应用题的策略的灌输,致使学生解题思路狭窄。

3忽视对知识内在联系之间的分析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来解答数学问题是教师常用的手段,尤其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更是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枯燥的问题富有趣味性,使数学问题更加的生活化,因此教师在讲解每一节、每一单元的知识时都“煞费苦心”的创设问题情境,但是一味的追求创设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很容易造成数学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偏离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独立完成数学应用题时只顾着将其生活化,而忽视了对相关知识的思考。

作者:邹立梅 单位:河北省滦县油榨镇油榨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讨

数学,从我们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以后的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博士生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是帮助我们建立正确思维方式的学科,数学的重要体现在从我们出生直至耄耋之年都会形影相随,比如,“xxx,男,出生时间,6.8斤。然后会有穿多大号码的鞋子,上几年级,吃几个苹果,住几楼”。可以说我们的衣食住行每时每刻都有他的烙印。小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数学的贡献。无论是工业革命的开展还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臻完善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所以学好小学数学意义深远。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难点,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我想从以下几点着手。

1、激发学生解题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的心才能植根于数学应用题这块土壤。我们平常也会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知倾向,他是以认知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知事物,探索真理的动机,是学习最活跃的因素”。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期,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解题潜力动力。

2、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培养良好习惯

习惯会陪伴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在学习方面有了兴趣的保障,解题速度的加快,解题准确性的提升往往是锻炼学生解题习惯的开始。小学数学应用题是一项语言表达类题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含条件和所求结果,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审题,明白题目想要学生回答什么。审题做为解题的第一步,许多学生一见到文字量较大的题目就会产生手足无措甚至抵触情绪,导致根本无法正确解答。作为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解题,掌握解题技巧,养成良好习惯。首先,审题时要认真阅读,理清题意,抓住关键语句,筛出重要信息。比如题目:爸爸今年38岁,儿子今年8岁,请问再过几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在这里我们知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爸爸和儿子的年龄,要求问题是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隐含条件是爸爸和儿子的年龄增长速度是相同的。学会认真审题还要求全面正确掌握题意并找到正确的数量关系,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通过文字表达传递给我们信息,因此我们要抓住关键语句,理清问题思路提升分析推理能力。当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采用画图、举例等方式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从而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解题思路。充分运用题目所提供的条件,未获取我们要求得的结果,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审题,提高解题效率和自信心。往往决定应用题难易的不仅仅是题目提供数据的多少,还有题目的情节设置和数量关系决定,比如甲乙工程队效率不一样,问同时完成某项工程怎么安排最合理这一类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读题,全面分析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特别是隐含条件,在解决比较难一点的问题时,学生也可以“勾勾画画”标注重点信息,画出相应图画加以解决,有助于提高解题效率,增强解题的自信心。

3、引导学生正确解析,熟练掌握解题技巧

审题完毕,在得到题目的相关信息后,教师就要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带领学生正确分该如何有充分运用已知条件获取所要得到的内容,当然有些隐含条件是需要根据题意进一步分析得来的,一般说来解题过程应用比较广泛的就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题干所说内容并分析其中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列算式,解出答案。分析法则更强调由果索因,是用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解答问题。在处理应用题时要尽量的让问题简单化,必要时可在草纸上进行画图、勾勒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尽快地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列出等式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关键。凡事皆有规律,数学更是最有规律的学科,1+1=2就是等于2,所以虽然应用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但万变不离其中,总是有规律可循。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通过多次的练习带领学生掌握解题步骤,传授解题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在教授小学应用题的课程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快速弄清题意,即审题要严谨,抓住关键字、词、句,快速地掌握题目所提供的各项条件,2、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在明确问题后,充分运用掌握的条件列出算式。3、准确计算,学生很多时候不是不会算,而是因为马虎导致最终结果错误,所以在进行计算时要尽量要求准确,不建议采取心算方式,要多动手,多动笔。4、进行检查和验算,检查和验算是进一步确保计算结果准确的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技巧。学习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探索的过程,在学习的路上学生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4、结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一件长期的事业,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共同的参与,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题型,应用题有其重要意义,它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更是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思维的基础,它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教会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巧对每个学生未来的学习都有帮助作用。

作者:王凤龙 单位:前郭县白依拉嘎乡中心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考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并没有对题目做出深入的分析,只是片面的去理解题目,根据已知的机械性的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势,思维无法做到灵活的转变,缺少灵活了和变通性。即便在题目解答之后,也无法做到有效的检验。所以,这就对于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寿县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分析题意,让学生了解题目的结构以及其中所涉及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的去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计算结果。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社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看,可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对于一道应用题来说,其难易程度并不是由数据的多少觉得的,大多是由应用题的结构叙述以及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应用题所采用的叙述语言多为书面用语,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这也就意味着解答题目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弄清楚题目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审题。审题,顾名思义就是去阅读题目,理解题目,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思考到底讲的是什么,题目的所讲述的事件过程是怎样的。要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是条件,哪些部分是问题,哪些部分是我们可以直接获取的条件,哪些部分是我们可以间接获取的条件。不仅要去阅读,还要根据所理解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线段图等辅助工具,将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具体的表现出来,将题目变的简单化,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和学习。举个简单的例子,有这样的一道应用题:小明有20个苹果,小强的苹果是小明的3倍,那么小明和小强总共有多少个苹果。从题目中我们要分清哪些数据和信息是和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的,哪些是和问题有着间接的关系的。总共的苹果数是小明和小强的加在一起,那么我们需要知道小明和小强的苹果各有多少就可以了。从条件中我们已经知道小明有了20个苹果,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求出小强的苹果数目,问题就解答出来了。所以通过这种对于问题的转化,从题目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学生不会解答某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不够,对于题目的意思不能做到准确的把握,对于其中的数量关系认知不够清晰。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学会审题就相当于解答出了一半。

二、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解题过程

虽然说解题的过程步骤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复合型应用题的时候才会进行的,但是在最开始,简单的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解题过程和步骤去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尤其是在解答过程和检验过程。对于一道应用题来说,是否解答的正确,学生要能够从中进行自我的评价,对的部分要加强,不对的部分要改正,这不仅是解答的过程,更是一种推理和论证的过程。计算的过程只是“如何解答”的过程,而推理和论证则是“为什么这样做”的过程。很多的小学生在转换条件方面上有所欠缺,又因为其年龄和经验的原因,使得他们在检验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发现问题,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有的时候,教师会发现学生只在应用题的最后写出一个最终的结果,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却是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叙述。答案很重要,但是对于应用题来说,过程更加重要。我们不仅强调好的开始,好的结果,还需要好的过程。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这一方面要求应用题素材的选择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还要求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参与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能够有更多实际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的应用题的设计需要更加的具有现实性,更加的和生活中的情节相切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简单的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数学问题,能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目,更是一种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数学的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在小学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数学也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习惯的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是因为考试而教学或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加主动的去学习,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总而言之,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应用题的教学不可忽视,从应用题的角度来看,小学应用题的教学更为重要。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一切知识,都是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的存在,都会对于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教学尤为重要,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作者:王丽丽 单位: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

参考文献:

[1]崔利萍.刍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6(03)

[2]沈正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5(89)

[3]孙荣素.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浅思[J].学苑教育,2015(02)

第九篇: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探讨

摘要:在分析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测试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并深入课堂进行观察、研究,从分数应用题本身特点、学生解题思维及教师教学方法等几个层面,对小学生分数应用题的解题障碍进行归类分析。

关键词: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小学数学

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抽象、隐蔽,学习和解答分数应用题,不仅能培养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对其今后发展大有裨益。基于此,下面谈谈学生在分数应用题解题中的障碍和解决策略。

一、小学生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现状

深入学校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16所学校21个班级发放了958份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对于不同类型数学分数应用题目的掌握程度,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即910名学生针对问卷题目做出了有效回答。根据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困难最大的题型是关于立体图形的分数应用题.

二、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主要障碍及其原因分析

总结大量研究成果资料,我们发现学生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一般会有五个方面的障碍,分别是认知结构的障碍、题目结构特征的障碍、阅读理解的障碍、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的障碍及分数应用题问题解决策略障碍[1]。

(一)系统知识积累程度不够

要解决一个应用型数学题目,需要运用到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程度不够,且该阶段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使得学生对抽象的分数知识理解不充分[2]。所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难以运用所学的基础分数知识,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在脑海中建立数学模型,列出解题关键方程式或者数学横式。

(二)准确计算的能力不够

一些学生在分数应用题型中,形成了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在脑海中建立起了数学模型,准确列出解题方程式或数学横式,形成正确的解题框架结构。但却因为粗心或缺少验算过程等主观因素,在方程式或横式的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三)题目的理解能力不够

由于学生语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异,在题目的理解上某些学生难以提炼出正确、有效的信息条件,在分析和理解题目的过程中出现疑问与偏差。某些学生在没有准确理解题意,甚至未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就急于作答,出现题目跑偏的现象。

三、解决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重视概念教学

数学题目来源于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要善于引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3],运用分数知识予以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把分数应用题比作一栋高楼,那么数学概念就是盖楼的砖和瓦,想让学生正确解答数学应用题,首先要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具体含义。学习分数概念处于具体的运算阶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尚未发展完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一些教具、实例来辅助教学,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展示与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教学质量,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要求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打下牢固的数学基础。例如,加减乘除运算的速度与准确度、方程式的运用及解答等模拟训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还可以培养学生主观练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细心、认真解题的好习惯。

(三)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审题找到题目中的问题线索与条件,运用掌握的系统知识构建解题思路,最终得出解题方法[4]。例如,妈妈从菜市场买回来12个苹果,其中有1/3是红苹果,其余的都是青苹果,请问妈妈买回来的苹果中有多少青苹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需明确“其中”指代的是12个苹果,总量的构成因素分别是“红苹果”与“青苹果”,分析题意得出青苹果的个数是(1-1/3),计算得出12×(1-1/3)=8个。此外,教师还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发散思维,不仅是解决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有效策略,更是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侯勇到 单位:四川省旺苍县正源乡中心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杨静.自我监控策略对小学数学学习障碍学生解题的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洪婷.分数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3]张瑞平.小学数学分数应用题解题类型研究[J].教师,2014(30):38.

[4]张德军.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障碍及思路分析[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5(2):21.

第十篇: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作用

应用题又被称之为“解决问题”,是一种用“文字”的形式来给予一定的条件,提出相对应的问题,去引领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仅有数学知识去解决应用题的数学问题方法之一。线段图的有效使用,为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思路,与此同时,也让小学生对理解应用题及解题思维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由于在小学教学应用题中,涉及的“数量关系”与“数学逻辑关系”比较复杂,而由于学生年龄小很难去理解,因此使用“线段图”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对应用题有进一步了解,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线段图在小学应用题中所体现的价值

线段图是借助于“一条、两条”及多条线段等多种形式,使用线段的长短来表达应用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的一种“解题思路”。线段图可以将原本的数量关系以“符号化、直观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简单明了”的特征,并且还有以下几点体现:第一,线段图直观,适合小学生的思路方式。在小学应用题中一般给出的条件都过于单一,对于解答问题的方向也很明确,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及概括能力都有局限,要精准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而线段图可以很直观地表达出来数据的大小,小学生也很容易懂。第二,线段图化复杂为简单,使数量关系更清晰。在应用题教学中,不乏有一部分会涉及很多的数量关系,并且很繁杂,“线段图”将复杂关系简单化。比如说,小华买1支铅笔和1个本子共用了6毛钱,小红买1支同样的铅笔和1支小刀共用了7毛线,而本子和小刀哪个贵?贵多少?题目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价格信息,但是如果用“线段图”的方法表现出来,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小刀的价格要比本子贵1毛钱。第三,线段图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线段图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它能帮助学生提高概括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复杂的数字关系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线段图在小学应用题中的运用方法

一般运用线段图解答应用题,学生需要掌握题目里面的“已知数量”和“未知的数量”关系,并且同时画出既简单而又精确的线段图。利用“线段图”去进行应用题教学,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准,去展现出学生的“积极性”,认知到线段图在应用题中使用的重要性,研究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策略和主要核心。下面按照人教版中三年级的“和差”问题的一道教学例题举例,并且分析用“线段图”的形式去进行应用题中的教学方法。1班和2班两个班级中有学生96人,但是1班比2班要多4人,求两个班级中各有学生多少人?第一步:老师要引领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老师需要问学生的问题有:在这个题目中有几个数量,并且是什么关系,而且学生需要归纳出,1班和2班之和96,1班与2班之差为4;第二步,详细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的问题是,怎样去知道两个班的人数,由于在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怎么去算,或许很多学生就会都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如何下手,但是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法,比如说,用一段线段图表示1班,另一个短的则是2班,两条线段之和是96;第三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部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得出:可以根据2班的线段延长到1班一样长来解答,而两个班级的和加上两个班级的差并且除以2就是1班的人数,或者是用1班的线段减到和2班一样长来理解,两个班的和减去两个班的差除以2就是2班的人数,根据这样的方法推下去就可以得到答案;第四步:归纳线段图的解题思路。老师可以让学生去归纳并且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及个人体验,部分学生会提出画“线段图”要与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相对应,而有的学生提出线段的长短要掌握好等相关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线段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实际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小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不仅如此,“线段图”作为一种简单直观的解题思路,与小学生的思维特征相适应,有助学生在应用题的学习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应用题的相关教学中,一定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主动使用“线段图”去分析应用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小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杜薇 单位:鄱阳县双港镇双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