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

时间:2022-12-12 10:07:47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9篇

第一篇

一、做好预设,引导兴趣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奇。虽说数学课比较枯燥,但是只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精心预设,就能逐渐地培养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我手上拿着一个球,走上讲台,提问:这是圆形吗?有学生回答道:“球是圆形。”有的却说:“球不是圆形。”同学们立即讨论起来。我立即拿起粉笔板书“是”和“不是”,分别在后面加上问号。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到底是不是?我告诉学生不能只说:“是”与“不是”,要说出是与不是的理由。同学们又议论开了。有的同学说:“球是可以滚动的,所以球是圆形的。”有的同学说:“球是滚滚圆圆的球体,不是圆形。”还有的同学说:“我从前往后看球就是圆的。”看来同学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讨论,我第二次拿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并让学生到黑板前把这些图形分成两大类,学生一会儿就完成了。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拿出圆规画圆,孩子们很快就画好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刚才是怎样画圆的?”因为有了刚才画圆时的感性认识,同学们很快就说出了自己对圆的已有认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我则顺势进行小结:圆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是一个平面图形,而球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一种立体图形。这样学生对圆的认识就更深入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预设中,积极参与,大胆思考,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情绪高涨,积极探索。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二、乐于学习,培养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了问题学生才会积极思考,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有积极探索的欲望。那么数学课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呢?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故事情境:兔妈妈和它的三个孩子过着快乐而又幸福的生活,兔妈妈做的饼是又大又香,它的三个孩子可喜欢吃了。有一次,兔妈妈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孩子们吃,兔妈妈先把第一块月饼平均切成三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兔妈妈就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切成六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它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三块。”于是兔妈妈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切成九块,分给老三三块。兔妈妈看到老二、老三贪吃的样子,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同学们,兔妈妈为什么笑了,老二、老三真的多吃了吗?你们对兔妈妈分月饼有什么看法?一个个有趣的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对此,我让学生用三张圆形纸片代替三只饼,通过观察、比较、涂色发现:三只兔子分到的月饼分别是三分之一,六分之二,九分之三。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没变,而分子、分母都发生了变化。然后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随即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故事情境中进入新知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法多样,激发兴趣

数学的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手段要多样化,通过观察、演示、操作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明了,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和创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谈话导入新课:贪吃的猴老大在山上采了一篮桃子。边出示例图,边提出问题:小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接着展示小猴子分桃的场景:我分到9个桃,还剩多少个?有学生立刻列出减法算式:13-9=?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13-9怎样算呢?你能用圆片或者小棒摆一摆,并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吗?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方法多。生1说:可以一个一个减;生2说:先算10-9=1,再算1+3=4;生3说:先算13-3=10,再算10-6=4;生4说:做减法想加法,因为9+4=13,所以13-9=4。刚才孩子们都亲自动手摆了,已经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再总结出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这些计算方法的得出,是建立在学生观察、操作、讨论的基础之上的。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观察操作,增强兴趣

小学生虽然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但他们好奇心强,什么事都爱问个究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以后,留给学生这样一道习题。先锋小学校园里有一块空地,想请工人师傅用20根一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工人师傅可犯难了,该怎么围呢?谁能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小棒亲自动手围一围,再算一算,在能围成的所有图形中,哪一个图形面积最大?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教师可以给出下面的思考提纲:1.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长乘宽)2.长方形的周长要达到20米,那长与宽的和要达到多少米?3.动手围一围,可以围出几种不同的图形?4.你能计算出这些图形的面积,并很快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吗?通过动手操作,同学们很快发现:在围成的5种不同的图形中,边长是5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大,进而总结出规律: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越接近,图形的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时,图形的面积最大。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作者:周年芳 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小学

第二篇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就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驱力,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向导、激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一是要引发内在的需要。让学生理解数学创新对于实际运用的意义和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我要”的心理驱动。二是引发外在需要,即为赢得同伴、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而产生的创新需要。是由老师的“要我”转化而成的“我要”。如在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中,主动积极地开动脑筋,寻求与众不同的解法。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性的思维,是一种综合的思维,它表现为人们独创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传统教学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其特性表现为首创性、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等。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本成分,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转化、扩展、变异等,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较窄,思维单一,在平时训练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可表达为通过思考,能提出独到的隐性问题,解决问题,活跃思维。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玩游戏是孩子的本能,在游戏中,孩子的创造力往往能够得到激发。美国教育家塞德尔兹博士就非常注重用游戏的方式教育自己儿子。塞德尔兹博士甚至亲自为儿子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绘画游戏、音乐游戏、造型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等,他希望通过不同的游戏来激发孩子不同方面的创造力。有一次,老赛德尔兹给儿子带回来几块眼镜片,有近视片,也有老花镜片,小塞德尔兹高兴地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没过一会儿就大叫眼花,原来她拿了一块老花镜片在看。可怜的小塞德尔兹只好把镜片举到离眼睛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出镜片后的东西。不一会儿,小塞德尔兹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的向远处看,这时,他看到远处教堂的尖塔似乎就在眼前!就这样,小塞德尔兹不仅懂得了望远镜的原理,亲手制作了他的第一架望远镜,而且,他的创作性能力也在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后来,他11岁就考入了哈佛大学。人们称赞他是天才,却不知道小塞德尔兹的天份都是从游戏里开发出来的。游戏是孩子最大的乐趣,孩子的成长也离不开游戏,很多发明创造更是在游戏中产生的。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玩,我想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只要你是有爱心的老师,一定能想出更好的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创造思维!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便是人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可以说是花中牡丹。”数学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在教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它能够使学生受益终生。

四、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1.创设探索情境。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

2.创设猜想情境。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设求异情境。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是今后发明创造的潜在动力,这种动力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科特点,做到适时、适度,自然结合,同时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做到有效、有力。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爱学、学会、学得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作者:闫素霞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西关学校

第三篇

一、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

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愉悦、自主学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没有生理的安全与情感的保障,最佳的学习不可能发生。只有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如,我在教学低年级的“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是这样设计的“: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6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学生在这样有趣的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先是让学生拿出长方形的学具,摸一摸它的周长由哪部分组成。然后问学生:怎样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的意见,让他自由站起来补充,鼓励学生说出不同想法,表扬敢于暴露问题并及时改正的学生。

二、激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求知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如,在教圆周率这节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量出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半径。当学生报出半径时,我便讲出周长,而学生报出周长时,我便说出半径。由于我报出的数据与学生量的数据基本一样,一连几次之后,学生感到非常奇怪,老师怎么就这么快知道答案,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急于想了解其中奥秘时,我开始拿起教具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才恍然大悟。因此,我觉得经常这样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习乐趣。

三、实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

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知识的创新呢?荷兰著名学者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根据这种观点,我觉得应谈把知识创新理解得粗浅一些,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的,都可以由理解为知识创新。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不同的人由于思维方式不同,运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综上所述,我认为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并不重要,主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学习、怎样去创新。因为,学生今后所面对的是日新月异、变化莫测的社会现实,老师不可能伴随学生的一生,因此,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比灌输现有的知识来得更为重要些。

作者:张学深 单位:福建省诏安县官陂镇中心小学

第四篇

一、实践操作,让教材资源动起来

一位著名心理学家曾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极力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操作活动,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材的呈现形式,把静态的画面实施成动态的活动,挖掘教材中可以让学生讨论的资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案例: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和可能性》一课,我是通过实践操作“摸球游戏”展开教学。事先准备三个袋子,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在袋子里装了一些球,让学生猜测袋子里放了什么颜色的球,然后让学生摸球验证。整个操作过程学生充满兴趣,游戏中出现:“一定摸到红球”“、可能摸到红球”“、不可能摸到红球”的几种现象,学生很快地总结出来。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发生有它的确定性与随机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从上面例子看出,教师要尽可能把课本中静止的图片转化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构建数学知识。

二、结合媒体,让教材资源活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电脑模拟演示和实物操作演示、投影显示“联手”,展示动态的形成过程,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新教材的情景图尽管幅幅都色泽明丽,充满童趣,但毕竟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有些情景图通过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更具吸引力和感召力。案例:一年级(下册)第1页教学减法一课,在具体操作时,我把主题图制作成“小猴吃桃”的动画场景,学生在动态的课件展示中,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的算出13-1=12、13-2=11、13-3=10、……13-9=4,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组算式的特点,并提出探索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算得快?借助动画吃桃过程,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规律,极大地缩短了认识新知的过程。此时电教手段的适时运用,很好的辅助了教师展开教学,并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无限的乐趣。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创设新颖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自主探究,让教材资源实起来

自主探究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和更新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一种基本素质。而小学生好奇心极强,探究欲望高,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通过有效地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教材自身安排了很多探究内容:学生在老师的放手下,由于有了前面知识迁移的经验,探究起来容易的多了。整节课都是学生在热情的合作探讨和慷慨激扬的汇报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由此可见,教师从教到教会到不教;学生从学会再到会学,最后按自己的水平进行自我学习,才是师生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四、适时讨论,让教材资源亮起来

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过程,而思维活动是从惊奇和疑问开始的,数学学习本身就是充满着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学生只有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应用等系列的活动中,才能亲身体验到“做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或全班方式经常开展一些讨论,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案例“: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一位老师在课始出示了一个讨论提纲: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的面形状怎样?面积怎样?长方体有几条棱?……让学生讨论。每个小组中学生讨论的结果惊人的一致: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形状相同……。我觉得这位老师已经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但如果能进一步优化讨论的问题,如: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并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长方体进行探索,然后在全班交流讨论,相信课堂会更精彩。这样课堂讨论就有深度,学生思考和探索更多一些,甚至可能生成更多有价值的发现。总之,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从教材的内容出发,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地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让教材更大限度的为我们课堂教学服务,提高我们教学实效,让学生喜欢教材,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作者:高召琴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第五篇

一、创新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关键

现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泉。所以,在数学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把握学生的年龄阶段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研究各式各类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情况表现,不断地将教学问题进行延伸,从而达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实际相互联系的目的。所以,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拥有自觉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注重数形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且在学习中,数形结合思想是解决数学题目的关键所在。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初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神秘之处就是把数量关系与数学图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互相转化,达到解题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从而开拓数形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遇到难题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讲课,这样会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讲三角形问题的时候,可以联系生活中自行车架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三角形边长所代表的数与形的联系。再有,学生在学习折线图、条形图和扇形图时,老师可以讲一周内天气预报变化情况用折线图,是表示温度变化的趋势。同样,在讲条形图和扇形图时,也举出相应的例子,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联系,这很明显会让学生理解数学题的意义。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不能够善于总结找出结论,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所以在数形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学生对数学的总结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的概念和如何对数进行概括。(2)使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3)如何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教师应当讲解合适的数学题,学生应该理清结构关系,排除干扰项,达到解题目的。最后,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增强实践应用,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自己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学生会因为个人参与数学知识的研讨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三、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帮助学生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并且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极其重要。顾名思义,创新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思维的开发和延伸,能够通过实践得出真知。小学阶段的创新思维能力有限,不能够善于总结找出结论,在考虑问题时不够全面。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三个方面着手:(1)加强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数学的本质。(2)使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推理能力。(3)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总而言之,在以往教学模式中,老师应该适当地增强实践应用,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多与学生交流,实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同时,也能够自己主动探索数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形成对知识点的总结和创新。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创造能力是无止境的,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以及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讲解教材中各种数学典故来加深对数学思维的培养,比如“鸡兔同笼”“圆周率”“牛顿问题”“鬼谷算”……通过这些典故,端正学生对待数学的学习态度,并且及时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增强。总而言之,在社会和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在素质教育新课标的引航下,当今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就是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结合实践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及其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在展现自我能力的同时对数学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综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才能够实现学生全面而优异的发展,才能够让小学数学课堂不断地充满活力。

作者:黄海云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正确认识当前课堂练习创新设计所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容否认,小学阶段课堂练习创新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深知课堂练习创新设计的重要性,并且一直在努力的开展。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并不乐观,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问题,在这里供同仁参考。比如,由于很多的原因,导致练习时间不足。新课程下,很多教师注重了情境创设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新知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又因为“不放心”心理下的大量讲授,使得巩固练习时间偏少,显得头重脚轻。同时,练习形式单调。多数教师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练习题型,而其他形式的练习。练习形式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性,不能在学生已产生思维疲劳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以及练习层次单一。所练习的大多是条件明确,模仿例题,思路单一,结论确定的封闭性习题。缺少那些条件隐蔽,思路开放,灵活多变的发展性习题,不能有效地调动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的积极性。而有得教师安排练习数量过度。有些教师片面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到处收集罗列练习题,布置大量的练习,大打题海战术,练习题的安排又常常是机械重复的偏多,致使学生的学习负担重而效果不理想。其实,影响习题创新设计的开展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教师思想不够重视,教师能力有限,学生因素等等。为此,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而促进课堂练习的有效开展。

二、练习创新设计的策略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环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力去开发学生发展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让学生在这三个空间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有所创造,从而真正领悟数学的价值。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着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新的欲望。发散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探索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答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通过一系列创新式设计。学生既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去,又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开拓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通过趣味练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趣的练习是培养学生解题的兴趣,激发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好方法。适时激励、激活孩子的创新思维。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增加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是孩子们的一大爱好,为此我常常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课。促进教师练习创新设计的策略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广大教师都能够引起合理的重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优质课堂练习创新设计的合理开展。

三、练习创新设计要富有层次性

练习的创新设计要富有层次性,遵循由易到难、有基本到变式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刻苦学习都能获得成功过、愉快的体验。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这既是学生能力转化的客观规律所制的,又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在设计过程中重视变式练习。这类练习,一般指对基本题有较大变化或带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这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同时要包括基本练习。这类基本的、单向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当然还要具备提高型的练习。当然,我们要积极的关注学生的差异。通过探究教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分层次教学一般层次的目标,就是让优秀学生不因“吃不饱”而使其数学学科发展受到限制,后进学生不因“吃不了”而导致达不到统一要求的结果,但更理想的目标,是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从长期发展的目标来看,学生今后运用数学的广泛程度与深入程度无疑是有差异的,但对学生而言,教学的价值与功能及学生对此的领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分层次教学一般层次的目标是为不同学生不同的学科、职业取向提供尽可能充足的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准备。总而言之,新时期,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课堂练习创新设计,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正确的认识目前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策略,包括分层教学,从而提高小学阶段数学学科课堂练习创新设计的意义。

作者:左建峰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军民小学

第七篇

1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2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4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总之,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作者:辛迟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尼尔基第二小学

第八篇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授、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要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新课标中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人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都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在数学教学中,应使每个学生都树立创造的勇气和信心,鼓励他们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多尝试,让他们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自己研究,哪怕学生只是一点小小的发明或发现,都应大胆地予以鼓励,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二、联系实际组织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都比较好奇,求知欲强,希望被关注,这些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这种活动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其创造精神。再者,小学生的年龄小,学习往往不专心,有意注意时间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不但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保持和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高效学习。还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即在教学中应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自主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其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三、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创新的基础是理解。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只重视给学生讲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这是一种要求学生从范式出发,切断思维与实际的联系,缺少开发学生创造性的就范式教育,是一种封闭的、统一模式的、以模仿为主的教学。这样教给学生的是缺少能力的“死”知识,是引导学生遵从统一标准,采取同一途径,求达同一目的的求同思维;久而久之,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前人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结果,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创造虽有一时的灵感,但绝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偶然寓于必然之中。正如同志所说:“灵感的产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立足于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疏通信息渠道,吸收和引进与现代生活、生产、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它们充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利于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和问题的领悟与理解,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勇于钻研,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他们亲自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这无疑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抽象和概括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更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1.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同时注意教给学生进行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

2.突出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训练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交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要突出学生的思维训练,一是要给学生提供动脑思维的条件,创造好“愤悱”之境;二是要多留给学生一些思维的时间空间,切勿一旦学生启而发,便越俎代庖。在教学时,教师应当注意教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蔡正莹 单位:南安市杏莲小学

第九篇

一、合理设计问题,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找到创新的灵感

小学数学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知识,当教师拿到数学教材时对于里面的知识都不陌生,那么题材里面的练习题目也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就多少会添加自己的意识和想法来讲解,但是要知道学生对这些知识都是未知的,他们看到的内容是未解的,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教材,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相信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放任学生去探索、去运用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只有在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生才会产生灵感,找到解题思路,他们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寻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新型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那么新型思维便是在以前思维的基础上对思维模式加以调整更新而得来的。在我国当今面临的是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那么针对这样的发展趋势我们也需要拥有新型思维能力的人才。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去对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培养和调整,要求学生掌握不同的思维技巧,在面临问题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利用自己的思维来进行解答。而学生的创新欲望是需要激发的,首先,学生要曾经尝到过创新的喜悦。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的欲望也很旺盛。那么在老师提出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了解决方法,从而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时学生就会感到很自豪、很兴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去保护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多去制造机会来让学生得到自豪感,进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然后利用不同的思维技巧来加以调整,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快便能养成。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其实知识难点并不多,教师也不用费很大的精力来让学生多去做题解题,要多去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最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将重点转移到创新能力上来。在课堂上教师要多去创设主动有趣的情景来启发诱导,在课外也要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多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成为积极主动地拥有新型思维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自己、为社会作贡献。

作者:程效全 单位:安徽省涡阳县义门学区药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