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前提与形成

时间:2022-04-20 11:00:00

善待前提与形成

摘要: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同时也只有预设的充分,我们面对生成才不会手足无措。而我在本节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预设不全,生成处理不当造成失败。因此,我们在分析原因的同时要认识到如何善待预设与生成,使我们的预设称心如意,更使我们在机智处理的生成中把数学课堂演绎得更精彩。

关键词:善待预设生成

这是我师徒结对课中的一节数学新授课,课题是《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使用》。记得,课还是像往常一样进行着……在学生计算了两题一步计算式题后,我接着出示三题四则混合运算式题:①

4.25+32.8-4.3②36×5.5÷0.018③1841-56×27。过了几分钟全班同学基本上都已经完成,该是全班同学讨论的时间,于是我说:“同学们,我们先来看前面两题,谁能把你如何使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介绍?”问题一提,便有几只小手高高地举起,他们的介绍也挺让人满意的。接着重点讨论的是一道不能从左往右计算的题目1841-56×27,想想对于这道有点挑战性的题目应该让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回答。于是我指了一名班级中成绩较好的学生上台边介绍边演示,这时他用了计算器上我本来不打算教的两个功能键M+、M-进行计算。(原因是用这两个功能键虽然可以但是有局限性,而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时间关系,所以课前也没有作足够的预设,准备只让学生重点掌握适合各种题型使用的一种方法。)听完这位同学的介绍,我当时又是喜又是忧,喜的是这两个不常用的功能键他也会用,忧的是自已心里却是那样模糊不清。怎么办呢,到底是如何使用的呢?我决定让他再介绍一遍,心想趁着这个机会自己也可以学学,但是听完后还是一头雾水,真不知道是自已的倾听能力有问题还是这位学生没介绍清楚,心里很不好意思。于是又问:“同学们,听清楚了吗?”,在坐的学生还是不明白,没办法只能让这位同学再次介绍,可是听完后大家还是云里来雾里去的。就这样反反复复不知重复了多少回,也不知花了多少时间,只知道“无情”的下课钤声已响起,只知道学生讲的方法费时费力却是徒劳无益,更知道自己后面没完成的预设环节才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我认真地思索着课上发生的这一个“小插曲”。其实这只是一个常见的意外“事故”,一个简单的可以预设到的生成问题,可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能很好把握,犯了一个不该发生的“低级错误”。因此,我们要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同时善待预设与生成。

第一、善对预设出称心。

我们都知道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我们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等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使我们的课前预设称心如意。而对于本节课此环节出现的失败点,我想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学情预设不到位。很显然,同学的回答不是我课前所预设到的,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了,思维好像受到定势,就认定计算器上的这些平常很少接触的功能键学生肯定不会,何况在课前已调查过几个老师也都摇头,心想那同学们就更别说了。可事实并非如此,被我叫到回答的同学竟是全班中唯一一个会用的,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怎么会有这么巧的事。看来自己心里以为预设得比较全面其实并不然。由于学生的不同差异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课堂必会发生意外,也将必定是充满着生成。因此了解学生、全面分析学生是预设的基础。

2、教学过程预设单一。当课堂上学生这么一介绍,出现自已没预设到的方法我是这样手足无措。假如我把这个重点教学环节、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及应对措施准备好多种可能出现的教学方案,或以“块状式”进行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又作怎样肯定、鼓励、矫正等预设,我想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思维“停滓”现象。看来我们在全面分析学生、教材等的基础之上对教学过程,特别是教学重点处一定要作充分的多向预设,才能顺利应对课堂生成。

3、目标预设“错位”。众所周知,每节课除了定基本目标也要有个弹性目标,即上限目标和下限目标。这样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不同调整,学生学有余力时,那么我们就让学生在达到基本目标的同时完成上限目标,当学生连这个基本的目标也达成不了时就要把这个基本目标调整为下限目标。所以,如果当时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一个很清晰的把握,牢牢抓住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器里的M+与MR这两个功能键进行计算不是从左往右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那么这位学生说得这种方法我如能快速作出判断,视为是超过了这个基本目标的上限目标(原因是当这个学生介绍了好几遍老师和学生们都不明白),学生达成不了就按着原来的的基本目标行进,我想将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因此课前我们对教学目标的预设必须有全面准确的认识把把握。

第二,善对生成显智慧

预设好的教学预案,是为了在课堂中得到完美展现,但“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卢姆),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教案的限制,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学会合理有效利用,机智处理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而我在这节课中的表现的确令己伤心。

首先,面对生成判断不当。生成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课堂上我们经常碰到的生成有“有效生成”,也有“价值不大的生成”,“有效生成”教师可以再度开发,引导的好也许会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而在这节课中出现的意外生成问题,假如视为是一个“无意义”的生成,当学生介绍了这种方法而这两个功能键又不打算在本节课完成,那么就不用一直花费这么大的精力让这位学生一直的重复介绍,也更不会把课堂上这么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生成中,那么我想这堂课的基本目标该会完成吧。看来对于生成的价值作快速准确判断是面对生成问题的首要任务。

其次,面对生成引导不当。当学生站起来回答后而自已心理还不清楚时,我采取的措施是一直机械重复着让学生再说一遍,其实是多么“愚蠢的举措”。如果当时以“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提问方式,把问题抛还给刚才这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或把问题又转向其他学生,“你们会解决吗?”进行引导。这样教师不但可以听听其他同学的心声,也可以利用这短短几秒钟时间考虑其他教学策略。又或者当这位学生讲不出个所以然,是似懂非懂的情况,而教师也不明确,那就换个角度引导学生“由于时间关系,那等下课后我们再来作详细研究,下面就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接着再继续以下环节的教学我想也一定不会出现这样的惨局。这样,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会得到有效发挥,而不致于学生这样说,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立场不坚定,学生偏离轨道也不加以引导使之拉回到原先设计的轨道上来。再者也可以这样引导:采取先表扬“你介绍的方法真不错”的方式,然后把这位学生说的各个步骤的关键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再让全班同学学着操作一遍。接着分析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最后介绍本节课需要同学们都要掌握的另一种实用方法。这些都不是面对生成问题进行机智处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吗?

总之,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课堂教学需要生成,同样需要预设,生成与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生成,好似空中楼阁,于师于生都无益,最终要轰然倒塌,因此只有尽可能地把课堂生成纳入自己的教学预设中来,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真正实现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参考文献: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