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河流域水利发展历程分析

时间:2022-04-25 09:39:59

涝河流域水利发展历程分析

[摘要]涝河作为长安八水之一,其水利建设自西周开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该流域水利工程的主持修建在政府和百姓之间转化,水利职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涝河流域水利发展史的完善对陕西水利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同时对其他地区水利发展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涝河流域;水利发展;灌溉工程;水文化

陕西水利发展至今已经有近6000多年的历史,从仰韶文化开始,先民对水已经有了基础的认知和利用。春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水利活动,但并未出现“水利”一词,在《管子·立政》中有关于水利的记载:“决水潦,通沟瀆,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其中已经将发展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水利”一词出现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篇》中:“以其徒属掘地材,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这里的水利仅仅指的是如何依水捕鱼,不能称为实质上的水利。实质上的、系统的水利在汉代才真正出现,如《史记·河渠书》中:“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自此,“水利”一词及其意义延续至今。自古以来,陕西发展水利主要是依托于围绕着长安的八条河流,包括渭、泾、沣、涝、潏、滈、浐、灞,以此满足各个时期所需的物资运输、农田灌溉及园林用水,甚至包括练习水战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八条河的水利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或侧重点有所偏移,但从未间断,例如涝河。

1涝河流域古代水利工程概况

1.1西周时期涝河流域水利工程

涝河,古称潦水,系古都长安八水之一。主要流域在陕西省户县境内,户县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属于渭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梁静峪脑,北流投入渭河。关于涝河的文字记载从战国一直持续至明清,包括传说、诗词歌赋、正史等,如《山海经·中山经》:“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司马相如《上林赋》:“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李善注:“潦,即涝水也。”《西安府志》卷六:潦水在西南二十里源自鄠县从北流经县境入渭,潦今作涝。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涝河在历史时期被广泛利用,且地位颇高。关于涝河历史文化是从夏代于涝河东岸建立鄠国开始的,“鄠县,西南六十五里,旧二十四乡,今五乡。本夏有扈国也。《书》序: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即今县也。有扈乡,复有扈谷亭,又有甘亭是也。”目前已知涝河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是西周陈国君主胡公于丈八寺挖泉修渠“千顷不竭”,人们遂称此泉为胡公泉,并建有庙宇祭祀胡公。关于胡公泉的缘起在《诗经胡传》中有提及:“今鄠县七里有胡公泉,为大姬治师之地,后封于陈。”其名称由来、具体位置和水量大小则在《陕西通志》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胡公泉,在县西南十里丈八村,上有庙以祀胡公,而俗误为吴。今按,胡公,舜后而封于陈,不知何以得祀于此,意者:禹平水土后分布庶官、按行四方,而胡公尝莅兹土躬濬斯泉以利百姓,百姓爱之,故祠而祀之焉。泉东北西溉稏之田,千顷不竭,竭则岁乃大旱。”更有诗歌明确记述了其与涝河之间的密切关系“早亦不竭潦不溢,东北万顷树杷稏,岁资灌溉蒙膏泽,泉头庙貌祀胡公。”

1.2西汉时期涝河流域水利工程

西汉时期,涝河已经成为上林苑水系组成之一,在《上林赋》中有记载:“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浐灞,出入泾渭,丰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同时,在上林苑内,涝河也成为渼陂湖的一个供给水源,《上林赋》中略有提及:“于是乎周览泛观,瞋盼轧沕,芒芒忧忽,视之无端,察之无崖。日出东沼,入于西陂。”渼陂湖在西汉时期被称为西陂。由此看出,涝河在西汉时期水量应该是较为丰富的,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包含灌溉及园林用水两个方面。

1.3宋代涝河流域水利工程

宋代,开涝峪口引水,百姓修渠之先河,即南宋时期,鄠县重阳宫的栖云真人王志谨率道徒千余人,在涝峪口开渠二十余里,引涝河水灌溉沿渠两岸农田。在户县重阳宫中《栖云真人开涝水记》碑中有:“公乃鸠会道侣,仅千余人,挥袂如云,荷插如雨,趋役赴功,其事具举,曾不三旬,大有告成之庆。涝之水源源而来,自宫东而北,萦纡周折,复西合于甘,连延二十余里,穿村度落,莲塘柳岸,蔬圃稻畦,潇然有江乡风景。”此渠建成后,“自时厥后,众集其居,农勤其务,辟荆榛之野,为桑麻之地,岁时丰登,了无旱干之患。”到了南宋景定二年(1261),因修渠及奇功伟绩居多,栖云真人王志谨受到朝廷的诸多赏赐。1.4明清时期涝河流域水利工程明清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陕西关中地区的水利事业不再有大的发展,但是小型水利建设仍持续进行,且清代已经将涝水分为东西两涝。这一时期,主要是对涝河支流的广泛利用,兴修渠道,灌溉农田,如吕公渠,但这些渠道因常常淤塞至使用时间较短,并未达到理想的灌溉效果。在清代《鄠县新志》卷一中有:将涝水分为东西两涝。这与近现代情况基本相同,可能是之后涝惠渠东、西干渠的雏形,为近现代涝河水利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涝河流域近现代水利工程概况

2.1涝惠渠的修建过程

民国时期,涝河除了基础的灌溉以外,仍然保持着对渼陂湖的供水。在《重修鄠县志》卷一《山谷河渠》中有:“涝河,……查此河上游由土门子西有渠一道引而北流,迳丈八寺村东与胡公泉及渼泉之水会,又东过割耳庄,复折而北迳玉蟾台,又东迳王季陵,又东北至陂头绕空翠堂……自陂头至曲抱村昔年障之为陂。”由此可知,此时引涝水的一支,即西涝,与渼泉、胡公泉交汇,为渼陂湖提供水源。1943年到1947年,陕西省水利局在涝峪口修建了涝惠渠。涝惠渠是李仪祉先生倡办的关中八惠之一,它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的灌排结合型灌溉工程,其工程是在涝河西岸原有民堰基础上扩大东灌区而修建起来的。涝惠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西南方向,距离县城15km,处于京昆高速与107省道交汇处。涝惠渠取水枢纽位于涝峪口,灌区工程现有滚水坝1座、冲沙闸2孔、进水闸3孔,各级渠道总长55.63km。渠系建筑物有桥涵45座,斗闸58个,量水堰46个,倒虹3座。灌区以涝河为天然界限,分为东西两个灌区,涉及28个行政村。涝惠渠的建设用了近6年时间,其中工程的勘测和设计共用时8个月,工程建设用时5年,然而其整体工程并非一蹴而就。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元月及四月,原泾洛工程局先后派副工程师房宝德、设计队长黄朝建等人两次带队到户县勘察测量,八月底完成涝惠渠设计,后因经费困难未动工。到了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陕西省水利局以农行贷款程准兴办,三月派郑耀西担任工程处主任,施工人员进驻户县西街关帝庙办公,因渗漏问题重新规划设计,将坝址由原来的穆家庄改为涝峪口,向东西引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竣工,灌溉户县农田10万亩左右,同年成立陕西省涝惠渠管理局,于1959年更名为涝惠渠管理处,2011年更名为涝惠渠管理站,隶属于西安市鄠邑区水务局。

2.2涝惠渠的社会效应

自涝惠渠建成以来,其自身职能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1947年涝惠渠建成,其主要目的在于对户县10万亩农田的灌溉。1950年,涝惠渠的职能扩大至向惠安化工厂和户县热电厂供水,2013年停止供水。2014年又作为西安市的应急供水工程,在东干渠修建了供水管道,并开始供水。但是,涝惠渠建成后几经改造,现有效灌溉面积仅2.4万亩,其灌溉职能已经大大缩减。由于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其职能逐渐向生态用水方面转变,2017年延伸其西支渠,修建了天桥湖和渼陂湖供水管道,开始进行生态供水。涝惠渠作为涝河的近现代水利工程,不仅率先将西方先进的设计、工艺、材料及管理利用在水利工程上,同时还发展了更多新的职能,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城市景观用水等,无论是那种职能都对陕西的水利文化起到重要的延续及补充作用,可以说是“八水绕长安”之“潦河”的近现展阶段。并逐步形成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使涝河水利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3结论

在涝河流域水利工程发展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与之相伴的文化遗产,如上林苑遗址、重阳宫、渼陂湖等,这些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再利用,极大地丰富了水文化内涵。水利发展过程中也诞生了许多功绩显著的人物,如陈国君主胡公、栖云真人王志瑾、李仪祉先生等,他们对于水利事业的热情与奉献,值得新时代水利人效仿和学习。在现代水利发展过程中,水文化与治水理念的结合,将成为推动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纵观涝河流域三千多年水利发展史,西周时期便有了水利建设,除了挖泉灌溉、修渠引水灌溉等基础的职能外,还被纳入园林景观及生态供水体系之内,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用水,还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现了涝河水利效益最大化。这些举措对于陕西其他水利工程职能多样化及未来发展规划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例如,泾惠渠、洛惠渠、汉中三渠、陕北两渠等,促使这些水利工程在不断完善自身灌溉、防洪、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加大对生态供水及水景观的建设,带动当地、乃至整个省的水文化建设,形成绿水青山、城水相依的美好画卷。

作者:张亚楠 单位:陕西水利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