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

时间:2022-06-13 04:52:36

新能源汽车营销策略研究

一、引言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主要是指除常规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由于新能源本身具有分布广、清洁高效等特点,所以又可以称之为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的汽车。新能源汽车有以下几种类型: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二、低碳绿色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

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能源技术发展前景广阔,根据中国已有的发展战略,2011年到2015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步阶段,2016年到2020年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阶段,2020年以后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产量居世界首位。为了实现发展计划,中国政府出台各种激励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进一步刺激潜在的市场规模。但是,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存在购买成本较高,汽车的耐用性较低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到2020年汽车价格才会降低20%左右。[1]为了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政府除了加强对购车者的补助外,还需要对企业进行补充,以刺激企业创新技术,降低汽车购买成本,以真正促进市场进一步发展。[2]

三、保时捷新能源汽车在华营销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政策环境分析。其一,新能源汽车税收政策优惠。保时捷作为进口豪华汽车,其价格首先会受到中国关税影响。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中国进口整车关税也经历了数次下调,使得进口车辆更具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除了必须缴纳一定关税外,新型能源汽车还需要缴纳消费税、增值税。但是,随着中国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针对进口的混合动力型汽车优惠也正在筹建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端豪华新能源汽车也将会得到政策庇护,这对于保时捷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具有积极作用[2];其二,汽车限购政策助推新能源车发展提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这也促使城市变得更加拥堵。为了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对城市私家车进行限购是很好的政策。截至目前,中国已有八个城市采取了限购措施,并对限购政策采取了不同的细则。例如:上海市则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免费专用牌照的优惠措施,并且在上牌费用上给予优惠。这些优惠措施必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的营销。第二,社会环境分析。其一,人口基数庞大且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在2013年,中国共有13.6亿人口,汽车保有量为1.37亿辆,这就意味着每100个人中就保有10辆汽车。这一水平与全球每100人拥有17辆汽车的水平相比较低。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对生活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私家车的保有量也会逐渐提升,而且很多家庭不会满足于一辆私家车,会需要多辆私家车。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非常巨大;其二,消费观念转变带来需求结构升级。随着中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在不断转变。对于很多汽车购买者来说,汽车不仅仅只是代步工具,已经成了财富地位的象征。在中国消费者的理念中,使用丰田、本田等汽车会感觉很没面子,而一般中产阶级大多使用这两种汽车。而购买保时捷、兰博基尼这种车型,即使感觉负担沉重也乐于购买,因为购买者心里希望自己被定义为成功人士,拥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和财富,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第三,技术环境分析。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取得突破性发展,主要还是由于动力问题得到解决。当前电动汽车主要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主要动力源,该电池具有稳定性安全性、价格低廉性等特征,能够使电动汽车可以大规模生产,使电动车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四、保时捷新能源汽车在华营销策略建议

第一,基于绿色环保的营销理念创新。其一,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便捷性,搜集新型能源汽车用户需求,并根据用户评价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在进行大规模生产之前,可以给消费者汽车模型,并及时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以便作出更好调整;其二,应当注重多元化营销。保时捷在进行营销中应当采用多种手段,为消费者打造汽车娱乐、汽车文化等售后服务,并在营销过程中突出新能源汽车绿色理念,为消费者传递最时尚信息。第二,基于电子商务的营销组织创新。在进行营销组织建设方面,保时捷新能源汽车应当组建网络直销和网络营销相结合的营销模式。网络直销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网络直通台,让消费者了解汽车各个部位,并让消费者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车型。与此同时,保时捷公司可以充分利用网站资源和新媒体资源大力营销新能源汽车。第三,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细分车型。目前保时捷新能源汽车只有三种款型,三种款型明显不利于中国市场的营销,必须增加款型。保时捷可以增加紧凑型豪华车。随着中国女性收入提升,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自己购车,而女性消费者乐于购买新款紧凑型汽车,保时捷公司可以抓住这一市场机遇,积极开发适于女性驾驶的豪华车。

作者:张秋菊 单位:青岛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翌,孔德洋.德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及其启示[J].德国研究,2014(01):71-81.

[2]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比分析[J].企业经济,2011(0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