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艺术设计论文

时间:2022-04-13 09:21:53

德国教育艺术设计论文

一、“双轨制”的定义

双轨制教育,就是学生的学习生涯由艺术形式理论教育和手工技术材料操作课程并轨进行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它不仅有一位艺术形式教育导师来教授设计的基础课程:如绘画、色彩、图案以及形式研究和艺术史论等内容;还有一位技术教育导师来担任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内容指导。“双轨”旨在突出课堂学习与工作室实践、教师讲授与手工艺人指导相结合,从而切实实现学生在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重提高。这种双线并进的教育形式早在17世纪就萌芽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布杂教育体系”,但在1919年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之下,“布杂教育体系”这种以艺术至上的设计观念被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格罗庇乌斯提出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所取代,并对双线并进的教育形式进行了改良,强调学院教育必须把设计理论教育和车间的手工操作结合起来。1919年成立于德国魏玛的包豪斯(Bauhaus)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自成立至解散历时只有短短14年,但它在这期间进行的探索与实验却影响甚远,如对于传统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挑战:到底艺术与设计如何进行教育?现代设计教育的体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包豪斯的奠基人格罗庇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他认为艺术与手工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活动的两个不同方面而已,于是他在包豪斯创造性地启用了“双轨制”教学设计教育体系,由技术教育导师和艺术形式教育导师两部分共同进行教学;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当今德国的艺术设计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仍然延续着包豪斯的传统,保留一定的教师席位和课程给社会上拥有深厚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设计师,他们能够非常直接有效地指出许多设计上的实际操作问题,与学校里只教授理论知识的教师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既有理论知识指导,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教学体系。“双轨制”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同时接受艺术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素质教育,避免了设计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脱节,对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研讨式”的定义

德国“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以尊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的核心上的,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为教育思想,以师生互动探讨、小组协作探讨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在德国,而且在欧美国家都多为流传运用,特点是思想活跃、研究气氛浓郁。18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创办了“研讨式”教学,并起名为习明纳(Seminar),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培养了许多古典学者,德国教育家洪堡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大学作为高等学术机构,具有科学探索和修养双重任务。他首次将学术研究引入大学,主张将科研与教学相统一,通过多渠道培养人才。1810洪堡筹建柏林大学,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统一”为教育思想,在大学内部,允许师生自由地探索真理,学生也拥有选科、选择教师,并拥有转学的自由。包豪斯期间的艺术设计教育提倡客观地看待事物,主张“授之以渔”。教授力求避免把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手法强加于学生,仅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同时还注重设计的协作性。在德国现在的艺术设计教育高等教育中,除了一小部分教授讲授课以外,其他都坚持小班教学,在这样的课堂里,课堂教学气氛是和谐活泼宽松又具有紧张感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直接面对教授,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及时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得到了培养,创造的空间也被加大了。在课堂中“研讨式”教学是运用的比较多的,其核心是由教授提出案例和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并以小组形式探讨过后再将其结论提交给教授,并与教授多次探讨后得出结果。

可见,德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环境是民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更是建立在尊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和独创精神的基础上的。学习德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特色,对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将工艺设计实践的内容与高等艺术教育联系,培养有主观能动性、有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作者:董冠妮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