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出发空间设计训练法分析

时间:2022-04-14 10:08:04

从形式出发空间设计训练法分析

1功能or形式:设计教育的两种传统

若要讨论设计教学中功能与形式的传统,恐怕无法绕开建筑学两大体系的历史争辩。以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为代表的布扎“构图法”发展至19世纪末,已在全球范围成为理解、描述、设计和评价建筑的成熟教学体系。这套以composition为基本工具的设计方式,其首要任务是将各种建筑要素按照等级性、对称性、均衡性等原则组织在一起形成可供人感知并理解的秩序[1]。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物的形式秩序、空间逻辑、功能分布和结构内容都集中体现在平面布局上(图1),而功能、形式和结构之间的统筹关系则取决于某种形式原则:来自于绘画领域的“构图”观念。几乎可以认为,平面是布扎建筑的生成器,它的重点不是装饰而是功能编排之后的形式秩序,而布扎构图法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从形式出发的设计传统。布扎建筑对形式和手法的高度关注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对结构、材料、环境和气候因素的考虑,形成与实践分离的倾向。同时新出现的建筑类型和功能诉求又无法在历史先例中寻求解答,于是在欧洲现代艺术思潮推动下,德国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教学实验在北美的科技跃进时代找到了沃土,发展为功能决定论的设计原则:强调对事实的分析,强调外部因素和使用功能对建筑造型的决定性。学生被要求在实地调研中发现需求,学会关注和建筑相关的社会、技术、经济及形式问题。自包豪斯扎根哈佛以后,功能决定形式的观念成为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原则。

2功能先行:对室内设计教学的反思

2.1功能先行的特点。“功能决定形式”成为20世纪以来设计的基本准则,主导了各个门类的设计教学。学生被鼓励从使用功能着眼,去识别、评价或推进设计过程。对于室内设计而言,正确的设计步骤是先将场地所需功能罗列出来,并将其合理安排在平面图中;其次考虑空间的流线;最后考虑空间的形象构想[2]。这个步骤的特点是将功能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和重点。从功能出发的设计方式可以在同济大学来增祥先生编写的《室内设计原理》和中国美术学院朱淳编写的《现代室内设计教程》中得到印证。以清华大学郑曙旸先生在《室内设计程序》中总结的设计方法为代表,可知功能先行的设计步骤基本如下:(1)把场地所需的功能罗列出来,掌握各功能房间的标准,研究分区的可行性,这种可行性体现为具有抽象逻辑的功能分析图;(2)功能调整,将确定的功能徒手画成圆圈放置在平面上,反复尝试和对比,在整体上把握和调整各种功能之间的关系[3];(3)绘制平面图和透视图,将合理的功能标准化放在平面图中,然后根据平面图的逻辑生成空间透视图。2.2功能先行的缺点。从功能出发的设计方式无疑具有非常明显的理性精神和经济效率,功能分析的过程也因其变得易于描述、便于教授,对于住宅或办公场所而言是极为迅速有效的设计方式。但是,对功能的过分偏重往往使平面布局沦为功能需求和交通分析的结果,而缺少更多的形式内容。当功能成为评价建筑空间的唯一指标时,平面布局与空间形式之间的紧密关联被忽视了,空间功能向空间形式转化的路径戛然而止。例如在亚洲室内学年奖中,其中一组同学的设计作品是展厅设计,在作品的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其步骤:首先对展厅的空间功能进行区域划分,将不同功能放在不同的区域;其次对家具进行分析,将不同展区的家具放在合适的位置;最后对空间的流线进行分析。这一系列步骤虽然将功能合理放置在平面图中,但是平面图除了功能解读外,缺乏一定形式逻辑的解读。例如平面图中每个功能都独立存在于几个不规则的图形中,空间形式较为单一和封闭,家具摆放没有考虑到剩余空间的形状,整张平面图都停留在功能和流线的安排上,却不能将已有的功能进行有规律或有秩序的安排,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形式逻辑(图2),如水平方向的秩序感或空间的主从关系等形式逻辑。与之相反的一张平面图(图3)展示了住宅与咖啡厅的多功能空间,在将具体功能放进平面图之前,设计者先将空间的秩序大致表达出来,将私密性较高的卧室和咖啡制作区归纳在两个大的体块中,将开放性强的座位区变成小的体块放置在咖啡厅周围,使整个平面图产生了一种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形式逻辑关系,不仅把握了空间的功能问题,又兼顾了一定的形式逻辑,使平面图变得有更多解读的可能性。从功能出发的设计方式在我校的室内设计课中流露出明显的不足。按照标准步骤,这个展厅中应该先罗列出所需功能并将其合理安排在平面图中,然后构思空间形象。课程设计任务的第一步是在场地调研中观察、寻找特殊现象作为功能分析的素材,如场地杂物堆放的现象;第二步是分析剖现象总结问题和原因,形成功能逻辑,如杂物堆放会反映出后勤管理或交通流线的困难(图4);第三步是根据功能逻辑重组空间功能与交通序列,并用预设模块表达实体模型(图5);第四步在模型推敲中建立内部空间的形式感和秩序感。这是一个让同学们普遍感到困惑的环节:合理的功能布置并不能推导出动人的空间形式,或者说功能合理与形式秩序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对应的因果关系,设计人往往依靠在立面上添加材质肌理或平面上置入各种家具设施去丰富空间内容,但决定空间形式的尺度感、围合感和节奏感等因素无法在功能先行的设计路径下充分发挥功效(图6)。以上分析可以充分说明设计中对功能和形式的兼顾依赖于长期实践经验,对于课程作业而言难以两全。而从功能出发的设计训练难点在于把功能分析推向空间形式时,缺少一个将功能逻辑转换为形式逻辑的有效手段。正如美国学者赫德格①把后期的包豪斯评价为“装饰性图解”那样,即“先根据对功能的客观分析产生建筑图解,然后在此图解上叠加一系列抽象的装饰”的一种建筑设计过程[4]。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试图移植装配部件训练法作为室内设计的空间训练专题,置于其他设计专题课之前,无可否认这种形式先行的设计方式是基于现有教材的反思和试验。

3形式先行:装配部件法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移植和转化

19世纪50年代的得州教改提出了一套与现代建筑相匹配的教学设想:装配部件法。这次短暂的试验已成为设计史上的重要源流,也作为本文的借鉴来源而被移植为有针对性的室内设计方法改革试验。这个训练法的步骤为:(1)预设空间体量和类型;(2)预设形式要素和空间秩序;(3)空间形式研究;(4)置入功能。工作方法是以从构思空间的形式秩序到空间状态与功能的转换过程为主轴,通过预设建筑体量和建筑部件,使设计语言清晰简明,空间体量明确。利用体块、板片和杆件等抽象要素探讨形式逻辑生成空间的可能性,通过抽象部件在空间中有秩序的组织达到丰富的空间体验。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包括:(1)空间语言清晰;(2)空间形式秩序明确。形式先行的设计步骤解读如下:3.1确定建筑的体量和主题。根据提供的6m×12m×14m尺寸体量,选择并确定平房、楼房或高层建筑。确定体量后,选择两种不同空间类型作为设计的主题,如办公空间与住宅空间的结合、书店与住宅的组合等。3.2选择并确定抽象要素的语言,确定建筑整体秩序。在确定空间体量与主题后,选择杆件、板片和体块其中一种抽象要素语言进行空间组织,保持建筑整体语言清晰,如选择板片,整体就要用板片要素作为空间语言,然后通过对要素组织形成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等秩序,利用对于空间形式逻辑有一定成效的形式美法则,即对称、均衡、比例、节奏、对比、主从、层次、多样统一等来操作和安排。例如,一组学生选择住宅空间与办公空间的结合,在建筑体量上选择了高层建筑,为了加强垂直方向的秩序感,建筑的墙体通过利用几个完整的竖向板片进行交错和穿插,增强了建筑的垂直方向秩序感;为了突出楼梯垂直向体量,将各层楼板打洞,形成垂直方向流动的可能性,并试图将周围墙体脱开增加建筑整体垂直秩序;四层的住宅空间对位放置,在空间的中间位置形成了垂直向的秩序感;建筑右侧放置了通高的板片来增强垂直方向的秩序感;整个空间中左侧的楼梯、中间的房间与右侧板片形成了三条垂直方向秩序与韵律(图7)。3.3在空间表达出不同的空间状态。确定建筑空间整体秩序后,要在空间中表达开放、半开放或私密等不同的空间状态,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主题判断放入哪几种状态。例如在住宅与办公空间这一方案中,进行模型推敲时要呈现出开放与私密两种空间状态,学生选择用体块占据来表达住宅空间,用板片要素界定半开放的办公空间和门厅,这两种要素在建筑中要呈现出两种清晰的空间状态。3.4置入功能,兼具形式。当空间状态确定后就要置入具体的功能,功能介入后若与形式产生矛盾,就要不断协调,不能因为功能的介入而放弃空间的形式逻辑。学生在空间中加入功能之后,不仅要将功能合理安排在空间中,还要对家具和功能进行编织,使其在空间中有一定的形式逻辑。比如在住宅与办公设计的案例中,学生在设计住宅空间时,把住宅空间中的厕所、衣柜和厨房等较私密的空间容纳在一个大体块中,将其放置在空间中间,将床、沙发等家具小体块分布在大体块的周围。为了强调空间的主体部分,将体块稍微扭转一下,使其脱颖而出成为空间的主角。在这样的空间中形成了主从关系的形式逻辑(图8),从形式入手的设计方式同时兼顾了空间的形式逻辑和功能逻辑。整个设计方式是从形式逻辑到功能逻辑,通过利用抽象要素对形式逻辑的不断推敲,对空间状态与功能和形式之间进行不断协调而生成空间的结果,这样的空间秩序以及构图形式对于平面及剖面的分析提供了可能性。

无可否认,优秀的设计都是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但功能和形式的争辩仍然是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在密斯坚决“否认形式问题,只承认建造问题”的许多年以后,柯林罗却认为“那不过是为现代主义谋得合法性的修辞手法而已”。在对柯布和密斯的方案解读中,柯林罗强调了建筑形式法则的价值,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功能和技术所呈现的结果,而是对已有功能进行形式推导的结果。可见对于室内设计来说,形式逻辑有同等的重要性;而对于现代室内设计中以功能先行为主轴的设计方式来说,缺少将功能逻辑转换为形式逻辑的有效手段。从这个角度来看,形式先行的设计训练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思考和试验。

作者:谢冠一 段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