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地文物景观保护性设计研究

时间:2022-11-19 03:07:42

茶叶产地文物景观保护性设计研究

摘要:茶叶作为中国山区常见的产业资源,有着明显的风土差异。风土特色是茶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比如武夷山拥有大红袍、正山小种等风土特色的种质资源。而竞争力能够持续的核心是风土产品品牌形象的成功竖立与推广,比如武夷山的茶叶与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景观结合起来设计大品牌的思路给湖北山区风土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借鉴经验。基于此观点,本文探索了湖北武陵山区的文物古迹、旅游景观等风土资源的保护与设计问题。通过文献研究以及与福建茶旅结合产业模式的比较研究,文章最后提出湖北武陵山区的发展模式应该以旅游产业为主并须加强对文物名胜的保护与开发性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茶;文物;景观(风景);保护;设计;旅游

1茶叶产地的两大旅游资源———山区风景与文物古迹

湖北西部武陵山区的农村今天仍然十分贫穷。那里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例如部级的自然保护区星斗山(世界活化石植物“水杉”树的种质原生地),这是老天的恩赐;还有着独特民族风格的文物资源例如古村、古建、古道、古桥等,这是古人的恩赐;更有着丰富的历史传说与故事例如张良皋先生把这里形象的比喻为“历史冰箱”[1],等待着景观设计师与当地民间艺人合力去打开它、整理它、宣扬它和利用它。风景旅游区耐看又耐玩,必有历史传说与故事。例如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一放映,上海人都想到苏州虎丘区,干什么?去找唐伯虎。一边在园林里散步,一边摇着印有唐寅诗画的扇子,还穿着明朝的戏服,细细品赏着唐伯虎亲手镌刻在石头上的字迹。那么这块石头就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让游客思绪秒回明朝,玩翻穿越剧,游兴倍增。由此可见,文物是多么的重要,因为它们承载着历史。没有文物的风景旅游区是吸引不了游客的,是没有文化生命力的,正如陈从周先生的观点“风景区不与文物相结合风景区就没有文化,文物不与风景区相结合,文物是保存不了的。”[2]简言之,风景旅游与文物古迹是唇齿相依的共生关系。

2茶叶产地武陵山区的文物景观之现状分析

2.1名胜文物的保护情况。先来看看目前鄂西武陵山区的文物保护情况。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开发,一些人借旅游之名义,深入武陵山风景堂奥之区,大量搜集收购民族传统家具、水缸、隔扇门窗、柱础等,造成了当地文物资源的严重流失。从传统的西兰卡普、傩戏、吊脚楼到现代的智能手机、韩剧、砖房,大山里的少数民族青年就像电视剧快进播放一样,经历了人类历史上可能成百上千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他们的心理会遭受很大的挑战,现代都市进不去、传统农村回不去,这种时候他们会因为迷茫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因而放松对文物资源的保护。例如忠路镇小河区的全家坝村寨其古建形式和村落布局都很典型,1999年时全村人口五百余,算得上一个极具规模和特色的大型聚落;现如今,青年人大都外出打工,村寨里剩下的几乎全是留守老人,少数回来的青年为了显富就在寨里修建了新砖房。但是新砖房破坏了传统村寨木结构景观的整体性。大多数青年人不再回来,老人死后,吊脚楼空置破败,新旧建筑夹杂,又四周垃圾乱多。保护状况如此糟糕,十分可惜。2.2风景景观的建设情况。再来看看鄂西武陵山区的风景建设情况。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40年来,前30年的旅游对象以天然山水为主,因此绿水青山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中国哪里都不缺绿水青山。鄂西武陵山区素有“南中国的瑞士”之称,可瑞士以旅游为支柱产业几乎成了世界首富,而武陵山区至今大部尚未脱贫。大多数绿水青山为何没有华丽转身为金山银山,这个问题是值得反思的。首先,中国旅游产业开发的审批都要通过规划图。大多数政府决策者重点关心的是规划图是否画得好看,而好看的标准都一致,于是出现了千景一图、千村一面的景观现象,正如著名作家兼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的预言“在中国城市改造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的文化悲剧,很可能在广大农村中再现”。以中国干栏之乡———鄂西咸丰县为例,随着咸丰县打造“休闲度假后花园”规划蓝图的展开,农村产业结构一改过去“坡上种茶田里种稻”[3]的传统生产方式,山上山下到处都种绿茶,一个村里不到十公里的路上就有三个茶叶加工厂。整个村寨的传统景观都改变了,再也看不见古朴的水车、听不见古时咿咿呀呀靠水车揉茶的声音。可是游客万水千山跑来咸丰是为了看什么?看千村一面的景观,还是看独具咸丰地域特色的景观?其次,旅游策划的基础是旅游心理学。风景区的建设一定要依据游客的旅游心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就提出要重视旅游服务心理学的重要观点,他说“旅与游,要区别对待,旅宜速,游宜慢。”!意思是,到达景区的旅途时间宜缩短,比如以坐高铁、乘飞机的快速方式;而入了景区之后的游憩时间宜延长,达到“令游人唤起游兴,不匆匆而来匆匆而去”[2]游而有趣不思归的设计目标。然而今天的旅游策划追求的目标大都是“旅”与“游”一体化的快餐式消费。上世纪80年代外国人来中国旅游的普遍心理是:“到一个地方先看看博物馆,然后就是看你有多少老树”[2],有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有老树、有老房子等文物古迹才能够体会这个地方有中国文化。体力佳的中青年游客还喜欢远离城市去荒野的大自然徒步健走,这种欧美时尚今天也影响了中国,中国现在也有不少“驴行族”和“背包客”。而孩子们可能更期待在景区收获娱乐型的游憩体验比如类似嘉年华的欢庆活动、亲近小动物的游戏、有主题场景的冒险运动……总之,游客的旅游心理需要景观设计师做调研整理的工作,外国人与中国人的旅游心理有差异,老、中、青的旅游心理也有年龄差异。游憩景观设计一定要根植于旅游心理学。只有这样,开发出来的游憩项目才能激发大多数人的游兴、才能可持续地经营、才能减少没必要的投资浪费。

3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大背景下向福建景观建设学习经验

3.1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保护与茶山开发的平衡。党的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部分指出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意味着中央明确了国家公园建设体制将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重要抓手。自然保护地体系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这两大块。在整合重要自然保护地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价值较高的自然保护地存在明显的“人”、“地”约束,即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目前,国家公园试点中,针对此国情,管理得最好的榜样是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特别是它的风景名胜区保护与茶山开发、村民建房等经济需求的矛盾,其解决方法值得其它省学习。例如职能管理部门明确分责,风景名胜区成立景区管委会,茶山成立茶叶局。景区管委会与茶叶局整合联动,景区管委会对茶山扩张引起的文物景观遭破坏的现象加强管控,而茶叶局以茶推动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3.2茶叶品牌与文物景观形象结合的未来。武夷山茶叶局在特别的地段例如九曲溪上游划定了茶产业护育区以保证茶叶资源不因土地利用更新而受损,并且通过茶品质和价格提高促进当地社区意识到并参与到茶产业的护育中,在茶山管理中得到物质和精神双重享受。风景名胜区内的原住民对推广茶文化和开展旅游有很大的积极性,特别是“希望国家公园试点区重新进行游线规划,将旅游与品茶、购茶相结合”[4]。以金骏眉为例,国家公园品牌的比其它品牌的有明显增值无论是产值的比例还是单价的比值。这说明大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的竖立很重要。而且重要的御茶园、天游峰肉桂、大红袍母树、鬼洞等茶产资源都在风景名胜区内,这说明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一定总是矛盾的。相反,被重点保护的著名的文物景观形象往往可以被设计成该风景名胜区内茶叶品牌的形象,随着茶产品的远销而成为宣传该风景名胜区旅游的一张金字名片。在管理趋于成熟的未来,茶叶品牌的推广和文物景观的形象是互促互利的。

4他山之石的借鉴

武夷山茶产业与旅游产业成功结合的案例给了湖北武陵山重要的启发。武陵山的产业结构不能与武夷山的相同,因为这两个地区的风土资源不一样。所谓“风土”,即是“一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既包括自然因素,也有人文因素”[5],强调的是多样化的“地域特性”。相比武夷山,鄂西武陵山的地域特色更多在于它的文化资源。虽然武陵山也有茶山,但没有具特色的茶叶种质资源。如果要发掘“二产转向型”[6]资源,须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寻找本地独一无二的生物种质资源并与本地的著名文物景观形象进行捆绑以期竖立、设计并推广大品牌。

参考文献

[1]张良皋.武陵土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

[2]陈从周.春苔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4.

[3]谢一琼.土家族吊脚楼[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12.

[4]苏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

[5]张玉钧.论风土与旅游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4-27.

[6]张斌.基于村落发展类型的鄂西南土家族地区村落景观保护与空间发展研究[J].中国园林.2012(8):122-124.

作者:周娴 饶鉴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