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男装设计创新应用实践

时间:2022-03-25 04:07:51

新中式男装设计创新应用实践

摘要:清代补子是清朝人物身份和等级的标识,是中国传统织造工艺发展成熟鼎盛时期的产物。具有纹样精美、做工精湛、色彩丰富等特点,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本文即以对清代传统补子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当代中国男装市场现状,探索清代补子与新中式男装研发设计中的契合点。从图案、色彩、面料、款式、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完成清代补子运用于新中式男装的设计实践。

关键词:清代补子;新中式;男装;设计

一、清代补子研究

1.清代补子历史研究。(1)补子的概念周锡保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一文中提到:“补服,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形式比袍短又类似褂但比褂要长,其袖端平、对襟,在清代官服中是主要的一种。能表示官职差别的补子,即是绣有文禽和猛兽的纹饰。”(2)补子的起源与发展最早有关以袍纹定品级的记载出现于《旧唐书•舆服志》武则天时期。元代出土服装实物证实,在元代服装的前胸和后背均有“胸背”图案标识。明朝开始明确规定将补子作为官品等级的标志。清朝基本沿袭明制,但在具体的品级图案、官补大小、织造工艺等方面略有调整。2.清代补子的文化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图形纹样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清代官补除去身份象征的表层意义外,还蕴藏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1)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念清代补子的造型和构图形式,反映出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补子在形式上分圆补和方补。圆补主要用于皇族,方补用于百官,圆补所代表的等级和地位高于方补。笔者认为这应是受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自然观影响。补子表现的内容均是飞禽走兽于自然中的场景,各纹样均是取材于自然届,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2)封建社会的集权思想与阶级意识清代严格的着装规定直接反映除了封建社会上下等级划分森严、难以逾越的阶级意识。从清代补子形制看,每块清代补子所包含的图案内容众多,主体纹样各异,但从整体上看构图、色彩,都有统一的模式,是统一的整体。特别是清朝时期官补构图。每块官补上主体动物纹样成为固定一只并居于整个画面中心,动物造型无论飞禽走兽均是仰头望向位于画面上方的代表君主和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太阳纹样,显示臣子忠心。从中颇能看出封建社会权力的高度统一,封建君主对臣子百姓的专制力度,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集权思想。(3)传统祈福衲祥的吉祥寓意中国传统纹样向来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在清代补子中运用的动物纹样中,文官官补纹样多源于自然界动物,武官官补多源自古老动物神话与传说,它们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吉祥寓意。非主题纹样更是运用了大量的吉祥图案,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寓意。清代补子通过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充分展现出整个民族对吉祥如意、平安喜乐的追求与期盼。同时也反映出传统社会对个人传统道德修养的关注,以及对个人高尚情操的赞誉。3.清代补子的艺术特征。(1)纹样题材清代补子所使用的纹样题材可按用途分为主题纹样和非主题纹样两大类。主题纹样即位于补子画面中心,直接表示身份地位高低的动物纹样。非主题纹样又可按其具体用途分为装饰纹样、边饰纹样和背景纹样。装饰纹样,即在补子中做起装饰作用的纹样,具有品种十分丰富、组合灵活多变的特征。清代补子使用的纹样题材众多、内容丰富、组合多变,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变万化的清代补子图案。(2)构图形式清代补子在图案上虽然千变万化,从构图上看,却是有规律可循。圆补一般用于皇族。构图形式为单各主题纹样放置于补子画面中心,下方为江崖海水纹,其它装饰纹样填充画面形成的圆形适合纹样。方补一般用于百官,但方补的构图样式更为多变。文、武官官补皆采用单只主题纹样,放置于补子画面中心,或立或蹲于岩石之上,仰头朝向位于官补左上角的日纹比喻臣子忠心。画面靠下三分之一多为江崖海水纹与立水纹纹样,其他非主题纹样以主题纹样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画面左右两边布局基本对称,各组纹样大小比例协调有序。这样的构图形式使方补画面具有一种平衡感与稳定感。细节虽然繁多但主次分明,整体和谐统一。(3)色彩搭配清代统治阶级为满族。满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处东方,按五行应五色理论该地对应颜色为青色,因此清代以青色为正色。清早期补子纹样更为简洁,工艺多见织金、盘金,色彩多呈暗金、石青。清代中后期补子纹样更为复杂,工艺也多以各种绣法为主。呈现色彩多以石青色为底,居中的鸟、兽主题纹样多以白色或黄色为主色调,非主题纹样采用青、黄、赤、白、黑五色搭配。色彩较明代更为丰富艳丽,层次分明。整体来看,清代补子使用的底彩多为与官服相同的石青色,纹样搭配的色彩也多以青色为主,其它色彩为辅,整体呈青色调色彩。

二、清代补子应用设计实践

1.可行性分析。(1)清代补子的文化内涵符合服装设计的价值理念服装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既具有一般的实用性,又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内涵。具体来说是指服装设计师从某方面提取艺术灵感,加入主观看法,并将其进行艺术化加工,用于服装作品中。此时服装作品既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也是设计师表达观念并与消费者产生交流的载体,引起广泛共鸣的设计往往反应了当下的热点并可能会引领新的社会潮流。民族特色及传统文化因具有长期的积淀、丰富的内涵便于服装设计师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并易于引起广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成为服装设计中经常使用和表现的题材。中国的服装设计也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步入了追求民族特色与品牌文化的阶段。从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寻求适合的服装设计资源,提高中国服装设计的文化品位与高度也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服装市场的主要趋势之一。明清官补具有鲜明的形式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明清时期的精英思想、地域文化、社会观念、审美理念等诸多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将清代补子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之中,易于引发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的价值理念。(2)清代补子的艺术特征符合服装设计的审美需求服装设计的创作过程也需要遵循艺术设计普遍的审美法则。明清官补纹样精美、工艺细致、面料考究,它的巧妙构思与设计凝结着历代工匠的心血,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性和收藏性,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的审美需求,为服装设计师们提供了灵感来源。具体表现为,清代补子具有传统适合纹样和谐统一、均衡对称、节奏韵律的形式美,具有标志性的视觉效果。明代官补色彩搭配高贵典雅,清代官补色彩搭配鲜艳强烈,为现代服装设计的色彩搭配提供了素材。明清官补使用的工艺复杂多变,不同工艺形成的肌理效果相互搭配,对现代服装设计也具有极强的参考意义。提取清代补子元素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之中,既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又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风格,是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实践和创新的资源保障。2.设计理念及定位。根据前期的研究,此次男装设计主要的设计理念是秉承“oldisnew(旧即是新)”,以中式元素为主线,追求呈现简而雅致的服装风格,具有中式美学和质感的同时兼具实穿性。设计理念主导的风格参考品牌有中国本土服装品牌例外、速写以及新中式生活品牌上下、方所等。此次男装设计消费者定位为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稳定拥有中、高层收入的人群。注重品味、质感,讲求生活享受和品味,对中式文化有一定述求或需要通过中式产品表达内心感情、喜好的人群,日常有参加较正式文化类如讲座、沙龙、展览、演出等活动需求。3.设计实践过程。(1)图案提取及再造灵感版来源于斑驳的旧墙纸、旧墙面,经过岁月的洗礼墙纸从墙面层层剥落,形成新的肌理与图案,具有独特的味道,符合补子这种老物件的年代感。前期收罗大量的补子图案。从中选取内容更为丰富、结构更为鲜明的补子。利用粗细不同的线条通过描边的方式提取出更为单纯的补子纹样,以此作为此次男装设计的主要元素。仿造旧墙纸剥落感,对图案元素进行重组,并加入几何元素进行混搭,使图案更具现代气息。提取青色为图案主色并搭配牛皮纸色为图案重色,增加图案层次感和肌理感。再对图案黑白灰比例进行调整,形成以浅色为主的图案一,以及以重色为主的图案二。(2)面料工艺试验此次男装设计方案以印花工艺为主。笔者首先选用服用水洗纸进行印刷实验以追求其独特的肌理和质感。经实验,发现服用水系纸面料吸色效果一般。且印刷水洗纸所用印刷颜料挥发性较强,放置一段时间后印花颜色更为黯淡,难以达到设计方案中要求的面料效果,故而在成衣制作中未采用。选择多种面料进行印花实验。包括以棉为主的梭织斜纹帆布面料、珠地帆布面料、梭织衬衣面料,以化纤为主的仿丝毛面料、双层复合面料、斜纹麂皮绒面料、磨毛麂皮绒面料、缎面雪纺面料、乱麻雪纺面料等。按印花效果选定面料后再进行精确调色,最终得到此次男装设计制作成衣的面料。并选择两种主色调的素色面料,与印花面料进行搭配。(3)成衣设计及制作对图案进行设计与修改的同时,也同步考虑到图案在男装上的运用,并绘制了效果草图。以效果图为参考,画出每套款式图进行样衣打版制作,并同时设计并制作了系列配饰。包括包袋、丝巾、胸针、礼帽等。大片拍摄的场地取景于深圳观澜地区的客家老宅村落。客家老宅历经岁月的风雨,形成具有年代感的墙壁。与其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既呼应毕业设计的灵感主题,又能反衬出服装作品的精致印花,使作品呈现别致、精美、低调奢华的效果。

三、结语

本文研究梳理了清代补子历史发展、文化意义和艺术特征,分析了清代补子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能性,阐述了清代补子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方法和趋势。结合品牌男装文化和产品风格特点,从图案、色彩、面料、款式、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创作实践,探索了明清官补在男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希望能为行业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案例,探索传统图案在当代服装设计中应用和转化的系统方法,并对清代补子在学术研究实践应用方面理论研究缺乏的现状加以补充。

参考文献:

[1]周锡宝.中国古代服装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1.

[2]王渊.服装纹样中的等级制度——中国明清补服的形与制.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3](后晋)刘晌.旧唐书•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清)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

[5](明)丘濬.大学衍义补遗.文渊阁.四库全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6](明)嘉靖.赵用贤.大明会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7](清)允禄等.皇朝礼器图式.扬州:广陵书社,2004.

[8]李理.论明宫服饰对清宫服饰的——以明、清宫廷服饰上的“十二纹章”及“补子”为例.北京:故宫学刊,2014(2).

作者:贺欣悦 单位: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