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分析

时间:2022-11-16 10:03:04

经济发展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分析

摘要:近几年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权利和环境的权益,所以亟须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去解决此类纠纷,故本文将从环境侵权行政救济机制和环境侵权司法救济机制两方面入手,针对行政救济机制中缺乏司法监控和救济方式太过单一,司法救济机制中主体资格不够明确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相关问题,通过重新设置行政调解的效力、配置行政裁决、明确司法救济机制中原被告资格、建立健全辅助性制度等相关途径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回应,从而完善我国环境侵权的救济机制。以期裨益环境法治改革,做到经济和生态环境同时发展。

关键词:环境侵权;行政救济;司法救济

一、我国经济发展下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为环境做出了不少“贡献”,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悲剧。不但人们的权利受到损害,环境本身的利益也在受损,虽然有关环境侵权救济的法律规定不少,并且也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实践中仍显不足。(一)经济发展下的环境污染破坏情况。如今,经济发展下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案件在逐年增多,从2005年广东北江水污染、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爆发再到2011年1—8月,全国发生11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其中9起为血铅事件。而2016年6月2日,自然之友诉现代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汽车尾气排放超标的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又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开庭,这些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案件频频出现,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二)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相关法律规定。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治的不断健全,我国环境立法得到迅速发展,已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现行环境损害赔偿责任及法律救济制度散见于《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中的相关条款,都为我们解决环境侵权纠纷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规定没有进行细化,实践中要运用法律制度时却经常没有法律依据作为支撑。这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难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下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上我国经济发展下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现状,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我国环境侵权的行政救济机制存在的问题。1.行政救济机制缺乏司法监控。行政救济机制虽有行政调解,但在实际操作中行政调解却是形同虚设,因为即使当事人之间达成调解协议,但是双方并没有实际去履行,造成的损害得不到真正的补救,即使协议规定了承担责任的方式,没有最后一道法律屏障去约束他们履行,也是无济于事。他们又会提起诉讼程序,法院又要重新审理案件,跟有无达成过行政调解协议没有关系,这样既浪费了司法资源,环境问题和当事人的权益问题也得不到更快更好的维护。2.行政救济机制太过单一。当前,环境侵权的行政救济在实践中只有行政调解,法律中并没有涉及行政仲裁、行政裁决去解决环境侵权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很多当事人选择不走司法程序,因为有的人对法律的认知不够,所以他们选择信访这条路,而面对环境侵权这个问题,类似案件在社会上层出不穷,如果每个受害人一遇到环境侵权案件就去信访,那样会大大增加政府的压力,并且政府在这方面知识并不专业,也不能更好地解决此类纠纷,很容易造成信访处的案件堆积,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又让政府倍感压力,面对环境问题,虽说行政救济占主导作用,但是仅靠信访是远远不够的。(二)我国环境侵权司法救济机制存在的问题。1.司法救济机制中主体资格不明确。首先,从私益角度看,在司法救济机制中,必然涉及到原告和被告,即受害人和致害人,但是环境问题具有潜伏性,所以导致有时环境受到侵害时我们并不知情,更有甚者,当环境受到损害时我们并不能确定致害人,如雾霾污染,我们很难确定雾霾的形成是由哪个致害人造成,这很可能导致法院不受理该案件,因为都无法确定到底谁是被告。再者说到受害人,由于环境的特殊性,企业或者个人造成的损害也不能一时就表现出来,或许经过漫长岁月,受害人才会有所察觉,但那时候即使发生过环境诉讼纠纷也早已结案;况且就算没有发生过环境诉讼纠纷,很可能已超过诉讼时效。虽然《环境保护法》有规定,环境侵权的诉讼时效为3年,就算当事人在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3年提起诉讼也不一定能举出相关证据,因为3年之内对个人造成的损害不一定会浮现出来,所以说3年的诉讼时效看似相较于民事案件来说长,但由于环境问题损害的爆发有不确定性,所以,不但受害人不容易确定,其中也涉及诉讼时效的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法律在这方面的规定仍然有所欠缺,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其次,从公益的角度看,有关社会性的排放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如雾霾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生活中汽车尾气的排放、工业污染等,但是责任主体究竟是谁,根本无法查证,也从取证,更加没有办法确定责任的大小。而法律并没有对其进行规制,因为现在人们更多关注点在人们的私益上,对公益的聚焦点还远远不够,所以说关于这一方面是我国环境侵权司法救济机制的一大缺陷。2.司法救济机制中法律制度不健全。首先,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了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修复环境的费用,而具体关于修复生态环境的费用如何计算,并没有进行规定,也就是实际赔偿时并没有一个标准去进行衡量和计算修复生态环境的费用,在实践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性,这其实赋予了法院很大的裁量权,所以说虽然规定了要赔偿修复环境的费用,但是目前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对其进行量化。其次,在涉及原告(即受害人)举证方面,要求原告要提出证据证明对其造成了损害,法院才可受理,而对于原告来说,环境损害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会需要环境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才可提交有力证据,但现实生活中,原告基本上没有资本去进行鉴定,导致其受到的损害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环境问题也就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三、我国经济发展下的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完善

面对上述相关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和途径去健全和完善我国环境侵权救济机制,去填补相关的法律漏洞。(一)完善我国环境侵权行政救济机制。1.重新设置行政调解效力。关于行政调解协议书,我们可以对它的效力进行法律上的规定,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可以效仿民事诉讼中有关民事调解书的相关规定,如民事调解书中一经公证就有确定力,当事人必须要履行相关义务,否则就要承担法律后果,当事人也可就对方不履行协议向法院起诉。第二,当事人也可不做公证,如果当事人不履行行政调解书的相关内容,对方起诉到法院,法院不可抛弃已经达成的行政调解协议,而要首先确定行政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否合法,程序是否正当,如果合理合法就应该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因为环境问题所涉及不管是当事人的权利还是环境本身的损害都是大问题,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如果行政调解协议中有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内容,法院再予以重新判决,这样做,既可以做到非诉与诉讼的有效衔接又可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和防止环境再受到进一步的损害。2.配置行政裁决。现在行政救济机制较为单一,所以我们可以借鉴行政诉讼中的相关规定,把行政裁决也当作解决环境侵权行政救济的一种方式,当双方当事人合议不成,不能对相关内容达成协议时,行政机关可以予以裁决,而该裁决则有确定力、强制力和约束力。当事人如果不履行,对方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而行政裁决在司法审查的范围内,法院先对该行政裁决进行司法审查,如果合理合法,就应判决按照行政裁决的内容去执行,如果有不妥之处,可以予以重新判决。这样既减少了法院的压力,又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更重要的是能够尽早地遏制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二)完善我国环境侵权司法救济机制。1.进一步明确原被告资格。原被告资格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谈起诉讼程序,首先想到的就是当事人也就是原被告是谁,而环境问题比较复杂,面对一些特殊情况,当事人不好确定,所以法律就应该对其有所规定,否则实际操作中环境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甚至当事人的权利也不能得到更好的维护。首先关于原告资格的确定,对于还没提起过诉讼的,应该规定哪种特殊性的社会性排放污染不受3年诉讼时效的限制,因为有关环境污染或破坏问题对其造成的损害潜伏周期比较长,不容易很快发现。而对于已经结案后过了很长时间才发现对其造成损害的,应当适用民事诉讼中的相关规定,判决同样适用于目前发现自己遭受损害的当事人。如果相关致害人已经不在或者破产,则应该由我们设立的基金来赔偿当事人。因为社会化的排放很难确定谁是致害人,也很难确定责任分担情况,这时候可以设立环境基金制度或者环境保险制度,去赔偿当事人的损失和承担修复环境的费用,况且环境保险制度早已经开始了试点,基金的来源可以来自于企业上缴的罚款和政府的资助,这样既弥补了当事人的损失,又对环境进行了修复。2.建立健全辅助性制度。首先,既然司法解释中规定了责任承担方式包括修复环境的费用,所以在实践中就要设立一个标准对其损失进行量化,进而去修复环境,但是对于环境而言要恢复原状有些不切实际,目前我们可以委托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环境评估鉴定机构对其损失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赔偿损失并对其进行修复,经过如此多的案件,也可以总结出一套相关标准,以后可以用该标准进行衡量,遇有特殊情况,可以再重新进行评估。这样省下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以便于更快地修复环境。其次,在涉及当事人举证方面,往往因为环境问题涉及的专业性比较强,受害人又往往势单力薄,可能请不起好的环境鉴定机构,所以我们可以设立环境司法鉴定中心,对其受害人提供的证据免费进行鉴定,这样既较大程度地保护了受害人的权利,又可以减轻当事人的负担,同时又为案子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四、结语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众多惊喜,但是我们人类也感受到了厄运的降临。环境侵权案件也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所以希望随着我国环境侵权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环境问题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真正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蔡守秋.从我国环保部门处理环境民事纠纷的性质谈高效环境纠纷处理机制的建立[J].政法论坛,2003(10):3-12.

[2]常纪文.区域大气污染侵权救济的法理难题及其解决建议[J].法学杂志,2017(4):32-39.

作者:张欣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