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正的法律问题诠释

时间:2022-10-24 04:40:41

司法公正的法律问题诠释

本文作者:郑云娟工作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其评判标准

(一)司法公正的内涵探讨司法公正的内涵,应首先探究一下公正的含义。笔者认为,公正有两种基本含义,一是主体在待人处世中体现出的优秀品行,是正义、平等、公平三种高尚情操的综合。二是公众对公共行为的评价,是公众对主体有关正义、平等、公平方面肯定性的评价。司法公正就是在司法工作中坚持司法正义、司法平等、司法公平。三者内容上互有交叉,各有侧重,相互支撑,构成司法公正的整体。因此,司法公正就是指司法机关进行司法活动,应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始终体现公平,维护正义,独立而不偏袒地予以裁判。

(二)评判司法公正的标准11有事实为根据。司法机关审理各类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案件事实是司法机关定案的基础,是适用法律,作出裁判的前提。21有法律为准绳。司法是否公正,关键在于是否依法办事。有法律为依据即符合法律规定,首先是要遵守法定程序,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外在保障。其次是要正确适用实体法,根据查明的案件事实,作出法律上的性质判断,选择相关实体法进行裁判,只要判决于法有据,就是合法的。31处理公平适度。司法机关在对事实作出认定,找准了相关法律后,接下来的是宣告具体的处理结果。该结果要求公平适度,恰到好处。只有在一定的幅度内,找准一个科学合理的点,才能做到罚当其罪,偿当其损,真正体现公正。

二、影响我国司法公正的主要原因

(一)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自身的问题一是司法人员整体司法水平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全国司法人员的队伍素质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其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司法人员基本业务素质欠缺,导致相关案件裁判不公正现象。二是司法人员程序意识、责任意识不强。有些司法人员程序意识不强,违反程序办案,部分司法人员工作作风不踏实、工作态度不严谨,导致不公裁判。三是司法腐败的存在。司法腐败现象会直接而明显地导致司法不公。既有因司法人员渎职而导致的过失误判,也有因司法人员徇私贪赃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而故意为之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

(二)司法权力的地方化倾向,影响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目前我国的司法管理体制,是一个司法无法实现独立的体制,极易受到党政官员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就以人民法院为例,其设置实行按行政区划,设立不同级别的法院,每一级法院要受同级党委的领导,受同级人大的监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设置使法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地方法院。在地方与地方的冲突之间,地方与中央冲突之间,当地党委不可避免地指挥属下的法院要为本地服务或者保驾护航,或者从本地利益或者所谓的政治利益出发,干扰法院独立的审判工作。使独立审判流于形式,由此司法公正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三)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制度不健全影响着司法公正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法院、公安机关的法律监督尽管在宪法和三大诉讼法的法律条文中规定得比较明确,但是问题在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司法权有着不受监督的一面。宪法强调了立法权对司法权的监督,但是在具体的诉讼法典及相关的法律中却缺乏极具可操作性的关于具体司法机关间的监督,即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法院的法律监督。现行法律赋予的监督手段太过匮乏,规定的监督范围也很狭窄。对于许多即便是不公正的事件,检察机关也无权监督,对于求助的群众而言,这也自然使司法权威、司法公正大打折扣。

三、实现司法公正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司法权威,确保司法独立司法权威是法律权威的化身或典型代表,司法裁判以其权威性、排他性、强制性、终局性为特征来表现法律权威,但司法权威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尊从和维护,官员干扰审判,拒不出庭应诉,暴力冲击法庭,诽谤辱骂法官,媒体贬损司法,拒不履行裁判,等等,这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司法权威。司法没有权威,就无法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树立司法权威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要确保司法独立,要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排除外界干扰,独立依法律行使司法权。要增强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能力和抗干扰的能力,迫切而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起使司法机关独立于当地(同级)党政的机制。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在人、财、物上,为依法独立审判提供体制保障、经济保障、法官资源保障及身份保障。

(二)建立高素质法官的遴选制度,强化司法素质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执行法律就需要法官。如果法律可以自行运用,那么法官也就是多余的了。法律只有被法官严格、准确地适用,才能体现出广大人民的意志;只有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司法才是公正的。所以,司法公正必然要求有一定高素质的司法队伍作为基础。因此,除提高学历门槛、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建立法官自律、防范、惩戒、监督机制,集中进行综合素质培训等措施外,还应优化司法人员,加强道德修养。一方面,优化司法人员的方式是尽快建立一种高素质法官遴选制度,实现法官职业化、精英化。同时,法官素质的提高,能较快地改变社会对法官的评价,从而更好地改善整个司法环境。另一方面,司法人员的伦理道德修养在影响司法形象与法律尊严的同时,更强烈地影响着司法的公正性,因而他们除应具备普通人应有的诚实、正直、信用、良知等美德外,还必须具备自身职业所要求的特殊的司法伦理道德,因此除了强化法官的业务素质,还要培养其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保障。

(三)完善司法的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说到司法公正或司法不公,一般没有不谈加强对司法监督的力度的,并且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监督不够。而现实的情况是,对司法的监督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不是弱了,而是乱了。有政法委的协调管理监督,人大的权力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检的纪律监督,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上级法院的审判监督,媒体的舆论监督,广大民众的群众监督;一些监督主体不仅依照规定予以监督,还不断创新监督手段。实践证明,这种多头监督的机制,在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司法裁判带来显性或隐性的影响,或者会让法院无所适从,干扰司法公正。作为法定的对司法机关行使监督权的国家权力机关,应制定出一部系统的监督和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审判的法律来,规范对司法的监督,防止监督过滥,保证司法公正。特别要注意的是,人大负有保证法律实施的职责,要积极地行使法定职权,支持司法机关敢于和能够依照宪法与法律的规定独立而公正地行使司法权,这是监督的另一面,而且是更有意义也是更困难的一种监督。如果做到督促性的监督和支持性的监督相结合,相信司法机关为社会提供公正的司法产品就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