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关键技术探讨

时间:2022-06-03 04:22:13

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关键技术探讨

受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开发越来越深入,尤其是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真正提高了生活与工作的便捷性。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机器人、智能语音识别、人工神经等多个领域得到运用,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提高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水平。下面重点围绕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

1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

所谓智能识别技术,即立足于计算机系统、扫描设备、照相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目标指令、数据信息展开智能识别,提高识别准确性与效率,从而满足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智能识别提出的严格要求。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是在语音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延伸而来,语音识别技术主要是在手机控制中得到运用,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随后技术人员开发了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运行过程中更多利用语音识别,语音内容、手机发出的指令比对之后展开分析,从而保证选择的有效性。在实际应用中渗透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能够真正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这对于社会的飞速发展有重要作用。

2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关键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研发、应用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与国外对比还没有非常完善且成熟的技术体系。同时,各个国家就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展开交流与合作,这为我国研发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新的机遇。通过不断实践与研发,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同时也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改善了生活条件。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对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市场规模为16亿元,2017年增加到21亿元,2018年为26亿元,预计2019年和2020年有望突破40亿元。但是,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依然面临问题,和国外整体发展水平有一些差距,以上便是目前需要解决的解决重点问题。

3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关键技术运用

3.1语音识别技术。针对语音识别技术进行研发,其核心目的在于让所有事物、机器都能够准确识别人类语言,在该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并创新人机语言交互技术。所以,语音识别作为有关部门关注的重点内容,在实践研究中得到诸多关注。目前基于语音识别技术的产品研发逐渐普及,并且在各个领域得到运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比如语音识别技术通过MFCC提取过程、预加重、分帧加窗、离散傅里叶变换、Mel滤波器组、Mel滤波器组、高斯函数gmm等在声控电话交换、语音通信系统识别、语音交流中的运用,预加重环节需要运用到H(Z)=1-μz-1公式,分帧加窗环节则运用到公式,而离散傅里叶变换环节则运用到公式。一方面实现高效率的语音交流,另一方面营造了真实的通话环境,使人们获得良好的通话体验。3.2机器人技术。进入到信息化时代之后,机器人技术便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为了能够满足时展要求,使机器人技术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强其成熟性,在研发与应用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与资金,不断创新机器人技术体系。目前智能机器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并且凭借智能化技术获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在时展影响下,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机器人技术充分结合在一起,这对于两项技术而言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推动所在行业发展,加强对人工智能识别的研究,通过智能机器人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企业成本投入。3.3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实践操作中十分常见,通过现代化处理单元的互连,构成成熟的网络系统,能够进行逻辑思维,模拟人的大脑,同时也具有人脑中一些比较简单的功能。一般人工神经网络也被称之为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神经系统制备与人脑能力相似的模拟系统,并且通过人脑处理的基本原理进行相应问题的处理。最为常见的是工业领域的电子元件、处理元件、人工神经元,能够切实满足工业生产要求。人工神经网络处于运行状态下,更多是通过实际神经元负责知识存储、提取,以此来完成具体操作。3.4远程自主规划及远程自主控制技术。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于远程规划与控制也有明显的作用,例如航空航天领域通过该技术管理、控制地球距离,从而达到控制外太空航天器的目的。再如NASN通过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对航天器进行控制与调整,是航空航天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进行远程监控的案例。将系统控制任务、远程监控系统充分融合,确定管理方向,在实践中完成自主规划,如此一来便可以实现动态监控,获取远程控制的准确数据。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也可以了解设备运行状况,明确程序内部的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调整,分析设备检测目标、诊断目标与恢复指标,实现设备的正常运行。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为了能够扩大应用范围,需要在今后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因为目前我国在计算机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研究处于发展阶段,有关人员必须要结合环境发展趋势与要求,做好研发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雪淳.基于图像识别与生成技术的人工智能应用[J].科技传播,2019(07):153-154.

[2]张炜.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07):25-26.

[3]赵雯莉,王琦,郑越峰,王鹏,闫蓓蕾,赵江锋.基于人脸识别的人工智能防误操作管控系统[J].电力与能源,2019,40(01):32-35.

作者:付优 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