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论文

时间:2022-04-12 08:21:44

生态文明思想论文

摘要:生态文明的思想研究主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研究,生态文明的思想主要继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为保证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建设小康社会进行的生态文明研究。文章从生态文明的思想形成入手,阐述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观念,并叙述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价值观念实践意义

一、前言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才能让人们享受到优质的生活。近年来,生态系统不断被破坏,造成了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此,对生态文明的持续发展性产生了重视,并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提出了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文明的建设体系,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本文将对生态文明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思想。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一)萌芽时期。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时期是在在知青阶段的时候,主要地区是陕北,时间大概是1969年到1975年。在1969时,还未满16周岁。初次来到陕北,当地环境艰苦,取暖成为了一大问题,为了生火,只能去山上砍柴。但当时山上的植被已多数被破坏,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无奈之下只能在江边打捞被雨水冲垮的木材,其生活条件十分艰难。直至1974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四川成功建设沼气的报道,这一报道引起了的关注。为了改善陕北的艰苦环境,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在先后两次实地考察之后,根据陕北地区的当时环境状况,学习了沼气建设技术,不断完善加强,终于成功地建设了沼气池。在1975年,已在村子里建立十几个沼气池,改善了当时的居住环境,让百姓过上了舒适温馨的日子。同时也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的生态文明思想就萌生于此。(二)任职时期。在1982年,正式任职。任职期间他提出生态保护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生态的平衡。人们不能一味地开发资源,破坏环境,要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爱护。明确表态:“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在1985年,制定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主要提出了在20世纪环保工作作为主要目标,并提出了实施方案。秉承着“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思想,在三年的时间里就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提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的思想体系。在1985年,去福建任职,提出生态环境要加以实践。在厦门制定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要根据厦门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根据区域划分制定,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把生态保护建设和扶贫联系起来,提出闵东的振兴发展战略。其地区要重视对森林的建设发展,发展林业是该地区脱贫的最好途径。在2001年,担任福建省省长,提出“生态省”的建设,2002年,福建获得了生态省建设的首批资格,为福建的生态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在浙江赴任。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构想。2003年,发表了《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一文,对生态建设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划。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环境的建设,会促进人类生活的自身发展。2005年,在《浙江日报》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资源是宝贵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打造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在2007年,又去到上海任职。任职期间对生态环境建设一直保持重视态度,并针对崇明岛生态岛建设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对崇明岛的资源合理利用,构建生态文明岛屿。在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上,呼吁人们关注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把城市和环境紧密结合,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所有的任职过程都促进了生态文明思想发展,也奠定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实施。(三)完善时期。通过党的十八大,讲述了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意义价值,从理念、制度、合作等多个方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会遇到怎样的问题,要实行怎样的策略,要加强怎样的防护,并对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在党的报告中,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要推进实行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说明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人类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在世界上也要发起合作完善,促进生态文明的全球化发展。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观念

(一)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根据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所形成的观念。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发展中要注重对大自然的爱护,不要过分砍伐树木,也不要过量排放有害气体。人类和自然是一个共同体,保护自然也是保护自己,对待自然环境要爱惜,要珍惜自然所赐予的东西,不要砍伐过度,造成环境的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都是人类所要保护的对象,而不是肆意的索取对象。(二)生态发展观。生态发展观是根据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产生的价值观念。主要目的是让人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需求日益增大,人们渐渐忘记对环境的保护,而开始过量地砍伐树木,过度地摄取自然资源,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人们越来越不注重环境的自然发展,不断地采摘、挖掘、压榨自然资源,使一些地区产生了资源的枯竭,导致当地农民条件极为艰苦,没有粮食作物,温饱成为了严重问题。所以要秉持提出的原则“宁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利益和生命是没有可比性的,对生态环境爱护,才能有更好的利益。(三)人文生态观。人文生态观是价值观念的一大亮点,把环境和人民相结合起来,秉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理念,让百姓感到自然之美。幸福的含义不仅仅在于金钱物质上的,也在于思想空间和环境上,优美的环境会陶冶人们的情操,给人们美的生活体验,让人们感受到舒适温馨,自然的风景是对人们的一种馈赠,也是最为基本的幸福。所以对待自然要爱惜,良好的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单单是心灵上的愉悦,也是身体健康,新鲜的空气促进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但如果对环境肆意破坏,导致雾霾,也同样危害了人类自身。所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身。(四)生态全球观。生态全球观也是价值观念的目标,即“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价值观念面向了全球,环境不仅仅是在中国,也在世界。要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的发展,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上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构建生态文明,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积极改进生态文明的问题。生态文明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光有这样的认知还不够,要了解目前生态文明发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改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诸多的问题,在之前造成的环境污染,过度砍伐,沼气的排放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提出要对生态环境现状保持“两个清醒认识”,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改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也要清醒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这也表现出了对生态问题的关心和重视,要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建设。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源资源的短缺,短缺资源主要包含:水资源、矿产资源、耕地资源。这些资源的供给量远低于世界水平,并且这些能源耗费大,可重复利用率低。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水、大气、土壤污染严重,造成了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雾霾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对于以上这些问题,要秉承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改进已经造成的问题,并不断预防未来问题,要落实到每个群众身上,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基础实践意义。(二)满足群众对生态文明的向往。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一个好的环境会让人们感受到愉悦幸福,充满着积极性,而一个杂乱的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所以一个好的环境是人民所向往期待的。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从我国当前民生问题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提高百姓的物质生活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保护。主要采取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控制当前环境的污染,加强生态产品供给,以满足人民的日常需要。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上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补生态的短板,满足群众对生态文明的向往。(三)构建“人文统一”的和谐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也传承了这一点,环境需要保护,过度的开采砍伐带来的后果非常严重,也得到了一定证实,只有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稳固提高。生态文明思想是要实现“人文统一”,采取保护环境的措施,即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而构建健康的生态文明环境。

五、结语

生态文明思想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构建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的发展历程开始,一步步叙述了为生态文明作出的贡献,以及生态文明思想目标的形成。从中了解到了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观念,即生态自然观、生态发展观、生态人文观、生态全球观,并明确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意义。为此,群众要积极面对生态环境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红柳.生态文明思想的独特意蕴[J].探索,2019(1)

[2]高虎城.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与监督工作[J].中国人大,2019(4)

[3]沙占华,冯雪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多维探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9(1)

作者:赵天宇 尹治世 李金蔓 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