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生态农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11-21 10:57:48

中医生态农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时代农业绿色发展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医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选择。文章在系统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医生态农业的概念,并对其系统性、综合性及整体性特点进行了阐述。重点从战略层面、技术层面、资源层面分析了中医生态农业的要素特征;从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升水土资源质量、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四个方面,阐述了发展中医生态农业的必然性;分析了中医生态农业发展在理念、技术、产品、认知等方面的困境所在,据此提出了推动中医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医生态农业;要素特征;困境;对策

1引言

农村改革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系统、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农民人居环境系统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对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生态振兴都构成了双重约束。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农业领域突出表现为:消费者对以青山绿水自然环境、安全营养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需求日益增加与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安全营养农产品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严峻的农村生态环境系统状况、日益严重的农业生产环境污染形势以及令人担忧的农产品质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指出,农业发展不仅要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而且要逐步还旧账,要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党的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此前,农业部先后出台了《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需要采取更有效的对策,切实扭转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态势。新时代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农产品品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必然选择。可以说,中国农业发展最根本的目标或者出发点,应该立足于为近14亿中国人提供健康、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自身能否健康延续下去的重大战略问题[1]。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常态下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发展与水土资源及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2];而生态农业则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3]。中医生态农业将传统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传统中医与生态农业之间的跨界融合,进而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中医原理实施绿色防控及土壤改善,在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生产安全、营养、健康的农产品。因此,对中医生态农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文献综述

农业发展一直都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一些研究多集中在农业面源污染、模式选择等方面,进入新时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相关问题的系列研究。在农业面源污染研究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面源污染是共性问题,时空维度上具有共性。在时间维度上总体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在一定时段内则呈现出线性增长的态势[4-5];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农业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5];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着农资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等三类污染区域[4],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区域差异较大,极化现象比较严重[6]。农业面源污染不但对耕地土壤、地下水体造成污染,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在农业发展模式研究方面,一些学者指出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就开始进行生态农业理论研究,明确提出生态农业将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未来[7];进入21世纪,生态农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实践范围不断扩大,中国生态农业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8];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9]。如在实践层面,生态农业面临着生态环境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作用的因素;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10]。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数量、质量双重约束形势日益趋紧,中国农业更应该进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态转型阶段[11],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出现,生态农业将不断趋于完善,以更好地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2]。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方面。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农业领域突出表现为:消费者对以青山绿水自然环境、安全营养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需求日益增加与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安全营养农产品市场供应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需求更加强劲,但供应市场却难以满足上述需求[13]。农村改革40年来,总量不足充分解决的同时,供给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农业自身发展问题倒逼下的客观要求[14-15],也是一场从“量”到“质”的深刻变革[16],更是“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17-18]。为此,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从田间到“舌尖”的安全,以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19]。在对上述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经过系统思考,作者产生如下疑惑: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之初兴起,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技术不断创新、模式不断创新、政策不断完善,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农业发展;与此同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但为什么一直没有诱导出生产主体减少化肥、灌水、农药、除草剂及杀虫剂的行为,相反使得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日益走向塌方?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是否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还不完善?对这些问题,政府决策部门需要对农业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学术界也应该进行反思,以探讨新的途径与措施。近年来,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有学者开始探讨中医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中医农业”的概念。当前,针对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压力,积极发展“中医农业”,融贯古今、中西合璧、探索发展,是建设中国及国际特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选择[20]。众所周知,中医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说明本质、健康和疾病等。中医的意义不仅在于医治人类的疾病、保障人类的健康,还在于其原理和方法对所有动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医治病虫害、促进健康生长的作用,是中国几千年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1]。有学者认为,“中医农业”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可以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创新,是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农业供给侧生态转型的特效途径之一[21-23]。“中医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对作物病虫害防治、充分激活作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力和抗逆性具有很好的效果,而且有效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环境,特别是土壤环境[22]。由此表明,“中医农业”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针对中医农业的发展,有学者在分析“中医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本作用,以及“中医农业”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运作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加深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研究、加快产品研发等实施措施[24]。还有学者提出,发展中医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25]。上述文献在中医农业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在借鉴中医农业相关理念的基础上,拟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可能的拓展:一是提出“中医生态农业”的概念,并对“中医生态农业”的要素特征进行分析;二是从宏观背景、现实需要出发,阐述发展中医生态农业的必要性;三是剖析发展中医生态农业的困境,最后提出发展中医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3中医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要素特征分析

3.1中医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3.1.1中医生态农业的概念根据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梳理,作者认为中医生态农业可以界定为:就是以尊重生命、尊重健康为前提,依托传统中医优势,以现代科技手段为支撑,将中医方法与生态农业紧密结合,生产及开发能够促进人体健康、调节人体机能的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农产品,同时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系统,保护与提升水土资源质量,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生态经济系统。3.1.2中医生态农业的特点生态农业具有四大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有学者将中医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三点,即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20]。一是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是农业内部保持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稳定和谐的本质要求;二是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也就是通过综合的手段,达到综合的效果;三是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从生态农业和中医农业的基本含义分析,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原理上是相通的,方法上是可借鉴的,技术上是可共享的。从二者的内涵、外延分析,狭义上讲,二者内涵有所差别,中医农业强调中华传统医学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古为今用、融贯古今;而生态农业则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但广义上讲,二者外延基本是一致的。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生态农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不但涵盖了自然因素,更多地涵盖了经济因素;而中医农业着重于生产环节,更多地关注自然因素的保护,以及产品生产的自然过程,而对经济因素没有给予关注。因此,中医生态农业对二者进行了有机融合,不但具有生态农业的特点,而且具有中医农业的特点。3.2中医生态农业要素特征分析。3.2.1战略层面:立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效衔接在战略层面,中医生态农业包含战略方向、目标领域、品牌差异、路径选择、经济逻辑、底线原则六大要素。有学者认为,中医农业生态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底线,就是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用、可接近、吃得起的农产品,这是最基本的原则。新时代,消费者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因而注重食品的安全性,注重自身的养生,从而对以安全、营养的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需求市场越来越大,但供给方面却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因此,发展中医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有效衔接。一方面生产者要生产出安全、营养的农产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消费市场,即消费者可以买得到、消费得起。对这个问题,必须从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而不能放在一个管理或者技术层面上去考虑。3.2.2技术层面:保障农产品的安全性按照经济学原理,无论是农民,还是农场主等生产主体,其经济逻辑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实现生产的利润,农业生产过程自然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实现经济目标。换句话说,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或是农业生产环境系统的安全,特别是水土资源质量保护,即社会目标或生态目标。政府追求的目标与生产者追求的目标不一致,在此情况下,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将上述目标调整到同一个方向或者尽可能协调。众所周知,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和资源是提高产量、实现利润的工具与手段。要实现上述目标的一致性有效协调,所采用的技术必须要符合如下三个原则:一是责任可追溯,二是标准可衡量,三是品质可核证,这样才能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让消费者真正放心。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实施的可追溯体系,还难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只是在出了问题之后,通过可追溯系统能够找到责任人,属于事后追责的治标手段。在中医生态农业模式下,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还需要“可衡量、可核证”两大治本体系,进而构建“治标+治本”的“三可”技术体系,确保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控、所有农产品都安全。3.2.3资源层面:建立以消费者健康价值为导向的一体化服务体系新时代,农产品市场逐渐会实现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消费者的需求将是农业生产的晴雨表、风向标。为此,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完善的能够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以消费者健康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认知系统,随时跟踪消费热点。通过对消费者注意力的跟踪,从消费者众多的需求中过滤出现实的需求、潜在的需求,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指导。为此,需要建立一套认知系统,跟踪消费者有购买能力的热点领域,及时为农业生产提供相关需求信息。二是建立安全、营养的农产品供应系统,更好地服务消费市场。消费者的有效需求信息是非常宝贵的,通过供应系统的创新协调,共建共营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服务系统,以实现对有效需求的快速响应。三是建立分析决策系统,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将认知系统与供应系统中的大数据进行有效关联和综合分析,形成针对性较强的决策,以指导农业生产结构的及时调整。这样可以使得中医生态农业的技术、资源系统做得更好,最终建立分享、互动和重组机制,逐渐形成中医生态农业产品的品牌。

4发展中医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必须实现农业的绿色转型发展,为此,应充分发挥传统中医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医生态农业,其必要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4.1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性指导原则。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迫切需要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发展。中医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治理农产品产地的水、土、气立体污染,以及改善产地的环境,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中医生态农业既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4.2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迫切需要。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严格来讲,健康乡村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健康乡村建设的目标,首先要实现三大系统的健康:一是农村生态环境系统,二是农业生产环境系统,三是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实事求是来讲,改善与提升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饮水安全、大气安全,是国人健康的首要任务,也是党和国家民生工程的最实惠、最直接的内容。因此,发展中医生态农业恰逢其时,有助于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4.3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最佳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形势相当严峻,而且呈现出破坏愈来愈严重的态势。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自然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发展中医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方面中医方法可以实现水土资源及其环境质量的改善,另一方面又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国人提供安全、营养的农产品理应是我国农业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但多年来农业的发展却背离了这个目标,一味地追求产量与产值,而把国人的健康放在了次要地位。4.4提升农业水土资源质量的有效选择。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的过分依赖,以及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再加上工业企业带来的污染,使得水土资源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质量日益下降,化学药剂的使用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要污染物种类也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势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根据2017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的数据,在全国地表水1940个水质断面(点位)中,Ⅰ~Ⅲ类水质断面(点位)占67.9%;Ⅳ~Ⅴ类水质断面(点位)占23.8%;劣Ⅴ类水质断面(点位)占8.3%。地下水水质形势更加严峻,水质为较差、极差的监测点比例分别为51.8%、14.8%。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水土资源质量,采取传统中医方式,走中医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是有效的选择。由此可见,农业要破局、发展和创新,就必须站在国人健康和中华民族健康延续下去的战略高度,从打造中医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农业生态系统目标出发考虑出路。

5发展中医生态农业的困境剖析

尽管传统中医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发展中医农业或者中医生态农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践领域,都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推动中医生态农业发展方面,还存在战略、理念、技术、产品、产业等困境。5.1在战略层面上,还没有得到重视。农业发展过程中,依靠大量的化学投入品,在实现农业增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特别是在畜禽养殖中,过量使用抗生素不仅给消费者身体带来危害,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国人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国家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但在具体措施上,并没有将传统的中医优势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以推动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调研发现,一些农业企业开始了中医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没有得到政府的广泛认可,更没有从战略层面上加以重视。5.2在发展理念上,还没有得到认可。新时代,绿色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在农业发展领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但对于如何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采取什么技术手段保障农业绿色发展,还缺乏具体的办法。中医生态农业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答案,但是通过中医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既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也缺乏系统集成。恰恰相反,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中医的优势,也没有实现中医生态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5.3在发展技术上,还没有实现突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中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以往的中医往往注重人类疾病的治疗,而如何将中医应用于农业生产等领域,并没有得到关注,更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在中医生态农业发展方面,尽管有实践探索,但也仅仅是一种理念上和技术上的探索,在实践应用方面没有实现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5.4在发展产品上,还没有形成品牌。可以说,中医生态农业发展才刚刚起步,技术不完善,实践的范围比较小,实践的品种比较少,关键是没有形成一定的品牌,难以在农产品市场上形成竞争力。实事求是来讲,中医生态农业的产品品质如何,还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可。生产者、政府相关部门也没有对产品质量进行连续的检测,更缺乏对中医生态农业生产环境进行跟踪监测,并及时公布农业生产环境系统状况,特别是水土资源改善情况。5.5在发展产业上,还没有完整链条。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医生态农业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彼此协调。但现实中,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依然是关注某一环节,并没有从产业发展的整个链条考虑,特别是如何形成闭环产业链,更没有得到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了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5.6在发展认知上,还没有宣传氛围。中医生态农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决策层从战略上重视之外,还需要农民、农场主、农业企业等生产主体的广泛认可,并转化为自觉行为。同时,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广大消费者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其农产品的青睐。但当前,由于从战略上没有重视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自然缺乏对中医生态农业的宣传,再加上没有一定的产品品牌,宣传严重不足,民众难以对中医生态农业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6推动中医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趋势,特别是随着消费者对安全、营养的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医生态农业将迎来其发展的春天。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建议。6.1从战略层面,应高度重视中医生态农业发展。诸多研究和实验均已证明,中医生态农业发展中所利用的肥料、农药和饲料等投入品,在改善土质、水质和生态环境等农产品生产环境,保障农产品优质高产的同时,可以有效保障国人的身体健康,这正是健康中国建设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因此,国家应从战略层面重视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动。6.2从规划层面,应尽早对中医生态农业进行产业布局。要加快制定中医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针对中医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落实战略方案和实施措施。为此,应在完善我国农业分区治理办法的基础上,明确区域内采取中医措施与手段开展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重点目标和农业产业适宜的发展模式和规模,以促进不同区域在国家总体规划框架下,编制区域中医生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中医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十三五”规划相协调。6.3从科技层面,应加大中医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技术研究。中医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的支撑。因此,应加深中医应用于农业关键领域和作用机理的研究,通过中医、农学、管理等不同学科的联合攻关,打造中医生态农业技术研究的航空母舰,从而创新推动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技术保障。6.4从产品研发层面,应强化品牌创建。新时代,消费者对安全、营养的农产品的需求刚性递增,在一定时期内将会表现得更加强劲。为此,应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尽快对接中医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尽快开发出一系列具有明显实际效果的产品。同时,注重强化品牌意识,进而提升中医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消费者认可度。6.5从产业融合层面,应注重产业集群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为此,应积极对接养生保健的社会需求,拉长中医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并在普遍关注的关键领域形成产业集群。6.6从公众认知层面,应加大宣传力度。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认可度。如何将中医有效地应用于农业,推动中医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注重科普、科教与科研进程的协调,形成一体化协同发展;同时,加大中医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提升中医生态农业的社会认知,进而营造中医生态农业的良好发展氛围。

作者:于法稳 郝信波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