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之策

时间:2022-03-08 11:42:28

农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之策

[摘要]中国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民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西部农民职业教育存在“农”性不足、教育形式单一性与农民需求多样性矛盾突出、师资数量不足与质量参差等问题。坚持“农”性、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样化教学,培育扎根农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中国西部农民职业教育困境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困境;对策

目前,西部职业教育与中东部职业教育差距明显,西部职业教育短板较多,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主要针对在校青少年学生,直接面向农村、农业、农民的各类教育教学几乎没有;农民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农民职业教育帮助农民脱贫增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找不到现实有效的本土路径。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教育的欠发达,致使西部农业现代化得不到本土的智力与科技支撑,西部农村的繁荣与发展缺乏本土人才的助力。

一、文献综述

在中国知网跨库选项中选择学术期刊,在高级检索项中选择“篇名”,在检索词中分别输入“农民”并含“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并含“职业教育”,“职业农民”并含“职业教育”,“西部地区”并含“农民职业教育”,并在来源类别处选择SC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一共检索到190篇文献。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国外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构建,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柳一桥在《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启示》中运用归纳法,对德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特征和保障机制进行了分析,对中德两国农业职业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1]。王立宾等研究人员在《美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及启示》中对健全的农业法律、完善的教育机构及技术推广机构、保障资金渠道、确立准入制度等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进行了研究[2]。杨公安在《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中从农产品、农业人才供需均存在矛盾的两个方面,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培养对象、培养主体、培养层次多元立交的培养体系[3]。张成涛、张秋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中的研究指出,为弥补短板,抓住国家战略实施给农业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应加强理论研究、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等措施来保障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4]。张世珍在《关于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中作用的思考》中提到西部地区农民脱贫需扶贫先扶“智”,通过职业教育将西部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经费投入,优化专业设置,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解决西部地区贫困的关键[5]。综上所述,国外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在政策法律、教育投入、体系建设、监督评价等方面发展较为完善,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国内对农民职业教育的研究时间跨度长,但探讨的内容不够深入,关注度有待提高。现有农民职业教育研究对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研究重点在农民职业教育本身,而缺乏对农民的关注,致使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西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存在问题透视

(一)农民职业教育。“农”性不足农民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弃农入城”较为普遍。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很大部分都集中设置在县城及以上地区,尤以经济发达城市更为集中,而农民主要分布在农村,职业教育学校与其他培训机构在地域上与农民生活、生产地是分离的,农民客观条件上难以实现到城市的职业教育学校或培训机构去参加学习。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之中的职业院校在数量上无法满足农村人口的需求,但接受技工学校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连续三年约占常住农村人口的0.78‰、0.69‰、0.88‰,接受到教育的农村劳动者较少,学员的缺乏反过来也影响职业院校的发展。专业设置非农化、教育内容知识化、教育宣传弱化现象较为严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均热衷于服务业、工业方面的热门专业,而专门面向农业相关专业很少,地域特色专业办学不明显,例如贵州省普通高等院校农业院校仅有1所。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缺乏自己的特色,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趋同,争办热门专业现象[6]。在相关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里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设置主要针对青少年学生,以全日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农民培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农民进行的技能训练应是短期再教育的活动,培养目标应是具有农业方面的管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生产人员等[7]。现有的农民职业教育,严重脱离了农业发展,背离了农民的实际需求,拖慢了农民脱贫的步伐。农民参加职业教育学习,知识技能的提升效果与获得感差。农民职业教育宣传普遍较弱: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强,知名度不高,农民获取专业知识技能与职业教育培训渠道信息不够通畅。农民学习积极性很高,苦于没有合理的学习途径,加之农民身边没有就近的学习机构,无法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导致很难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8]。(二)教育形式单一性与农民需求多样性矛盾较为突出。西部农民职业教育虽有职业院校、现代社区教育、民间培训机构、农村合作社等培训组织,但大多数均采用在固定时间统一集中授课,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统一集中授课的单一教育形式,很难满足农民生产劳动对时间、空间上灵活性的需求,很难满足不同耕种环境和不同农业种类农民对知识技术的不同需求,很难满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背景农民对知识与技能接受速度和接受方式的差异化需求。(三)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力量与培训人员的缺少,使得西部农民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进程缓慢。据四川省2017年统计年鉴显示,四川省2016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专任教师10659人,而农林牧渔类专任教师仅有854人。西部其余各地区2017年统计年鉴显示云南2016年普通中等教育专业学校专任教师7600人,职业教育中学专任教师10800人;内蒙古、广西、青海2016年中职院校专任教师数分别为13773人、20733人、2457人;贵州省2016年高校分科教育专任教师中农学有970人,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17717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10952人;重庆2016年专科院校专任教师数13002人,中职院校专任教师数19108人;宁夏2016年中等技术学校专任教师2693人。从数据中可看出西部大部分省份职业教育教师数量较为缺乏。虽有职业技术教育毕业生补充师资队伍,但高层次师资培养严重不足[9]。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更是稀少,缺乏懂民风民俗,拥有双语言的教师,教师与农民之间的相处与沟通难以保障。

三、西部农民职业教育困境的破解之策

(一)坚持“农”性、深入农村、服务农民。职业院校不仅设立在城市之中,更应在广大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保障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配套相应的师资力量。教学点应配备一定规模的流动图书馆和实验室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民周围扎稳根基,职业院校送教下乡已是一种趋势。帮助农民改善耕种技术,培养懂管理、善经营的农民,以增强农民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改变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将课堂设立在农民的身边,实现送教下乡,送学入门,及时解决农民的问题。职业院校要联合其他培训机构,共用教育资源,减少支出,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也可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发挥县级政府号召力,将基层党员干部培育为技术干部,并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提供一定的补贴,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吸引农民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加大财政资金与社会力量对县级职教中心、县级农广校、技工学校、乡镇成人学校等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职业教育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设置符合地方文化的特色专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环境与产业需求,设置特色专业。这样既解决了职业院校招生难、发展难的难题,也符合职业教育和其他培训机构举办的宗旨。(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多样化教学。教学方式多样化:由政府主导,依据相关企业需求和当地农民的作息时间,倡导午间教学和夜校教育,充分运用田间课堂、“互联网+”、网络教室、慕课、数字课堂等教育培训方式,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10],提高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接受度。教学过程多样化:以农村为实训基地,学校以先进的专业经验、教学设备和场地,实施现场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培训效率,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灵活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服务平台,形成长效培训机制,多方合作共同培养职业人才。(三)培育扎根农村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培养大量的专业化的职业技术教师,尤其是高层次师资、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还应花费大量时间下乡实地指导,提升农民技术技能。职业教育教师不一定局限于职业院校教师,要合理运用行业专家、农业能手、政府相关人员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师资,通过他们对农民的辅导等培训方式,以“专”“化”来催生一些精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型、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农民[11]。培养适应西部农村的职业教师队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众多,语言、口音复杂,这就需要大量的多语言化的职业教师,使不同民族的农民听得懂、学得会,双语言教师或多语言教师的培养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深入。促进西部农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持续提升。在保障涉农职业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加强教师职前、职中、职后的监督管理,强化师师、师生之间的沟通,组织教师校内外培训,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优化自身技能,与时俱进,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运用于实际学习生活中。搞好职业教育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农村发展矛盾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的农村化是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必然要求。坚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性,以更加灵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内容,更适应农村特殊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持续推进广大农民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学到现代化技术、方法和管理经验,培育一大批新时代新型农民,整体推动西部农村的持续振兴。

作者:黄亦 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