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工贸易论文

时间:2022-08-22 09:46:52

新形势下加工贸易论文

一、理论背景

国外的研究成果比如ThomasR.Plaut和JosephE.Pluta(1983)对美国境内48个州制造业相关数据分析,认为劳动力价格优势和工会化程度较低是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KimHill和EmilioBrahmst(2003)以美国汽车产业外资企业的数据,分析得出产业转移主要因素仍是劳动力要素成本偏低和工会化程度较低;Puga,D.和A.J.Venables(1996)论述了国际间的产业转移问题,着重考察哪些产业会优先转移,以及各个产业发展的临界点等问题,并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优先于其他产业进行转移等。

二、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生产要素分析

无论是对某一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还是对某一产业兴衰变化进行分析,都离不开对生产要素的研究。一般意义上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土地、资源、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等。但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上这些要素已经不足以全面的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因此有必要对生产要素进一步细化。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尔·波特层对生产要素进行了重新划分,将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这种划分将劳动细化为非技术工人和高级人力,更是将基础设施建设、研究机构等影响现代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因素纳入研究范围,为分析产业变化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更加细化的工具。本文在借鉴这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对中西部地区的要素优势、劣势分析如下:

1.中西部地区初级生产要素优势分析。

(1)非技术劳动力:我国加工贸易迅猛发展的内在动力,正是来源于国际市场对我国优势要素的需求,即主要以初级劳动力较低的要素价格和丰富供给为基础的要素禀赋。可以预期,我国的加工贸易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仍为劳动密集型。因此,不断寻找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节约劳动力成本是优化我国加工贸易的根本。一方面从劳动力供给情况看,2011年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达70212.2万人,占全国比重为43.7%3,其中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均位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仅次于广东和山东;同时由于中西部广大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所能吸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限,导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如河南、湖南、四川、安徽、广西、江西等农村劳动力供给大省,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长。可见,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要素十分充足。从劳动力价格看,2007年数据显示广东、浙江等加工贸易大省的最低工资分别为950元/月~1310元/月和710元/月~1300元/月,而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的最低工资范围仅在600元/月900元/月之间,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无疑对加工贸易企业产生了充足的吸引力;另外,中西部较低的平均工资和平均收入必然限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意味着该区域在市场容量上具有相对较大的潜力,这对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后的兴建和发展将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能源、资源要素:加工贸易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原料、燃料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此项成本是企业的一大要务。中西部各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能源集中地。该区域在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储备排行中均占据首要位置,2011年累计石油、天然气、煤炭基础储量分别占全国的70.3%,90.8%,95.6%3。同时中西部也是我国各类金属的主要储备地:四川、江西分别是我国铁矿储备和铜矿储备的第二大省;内蒙占有全国24%的铅矿资源;四川的硫铁矿、湖北的磷矿等矿产均在全国相应矿产储备中占有绝对份额。因此,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要素,较东部地区天然具备相对优势,尤其对生产过程中资源需求量大的产业有较高吸引力。(3)土地要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土地供给更为充足,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价格也更为低廉。在东部地区土地使用日益紧张,厂地租金不断上涨的趋势下,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已经在供给和价格上具备了相对优势。这将为转移来产业节省更多成本,尤其是需要较大厂区和场地,且生产高度标准化的加工制造业(如纺织、服装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广阔的地域不仅有利于中西部各省在未来合理的规划产业布局,更为形成较大的产业聚集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然在企业现实生产过程中,考察土地要素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运输成本,中西部地区本身不具备东部沿海地区海运、航运方面的优势,但近年来该区域的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条件。

2.中西部地区高级生产要素分析。

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国要建立持久而强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的发展高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是指现代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高级专业人才、专业研究机构、专用的软、硬件设施等,而这些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该国自己通过投资、政策引导以及多年的培育来创造。(1)交通物流要素: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交通物流建设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铁路建设方面,我国“四横四纵”高速铁路规划正在逐步实现,郑西线作为中西部地区首条高速铁路已经于2010年初实现通车;公路建设方面,“五横七纵”十二条主干线已经基本实现了中西部与东部各地区的公路贯通;航空建设方面,以郑州航空港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航空运输,在国际、国内货物航运吞吐量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东部地区,据201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航空安全会议资料显示,2012年前11个月西部地区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6.9%,中部地区增长13.9%,而东部地区增长仅为1.90%;水路方面,长江内陆航运线路贯穿了中部地区的多个省份,湖北、湖南等省份的长江航道建设不断完善,丰水期可通行5000吨级的海运货轮,直达长三角出海口。此外,已经建成的新亚欧大陆桥和“澜沧河—湄公河”大陆桥等一批运输桥梁,都极大地方便了中西部地区与海外的直接联系。可见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正在逐步抵消自身地域限制带来的额外运输成本问题。(2)高级劳动力要素: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要实现升级转型,需要大量具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的管理者,以及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科研人才。以2011年数据分析,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数目占全国的56.3%,学生数目占全国52.6%;武汉、重庆、西安、郑州等地不仅是我高等院校的集中地,更是科研力量的集中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的23%;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申请授权数占全国的21.6%4。可见从研究、教育机构数量以及专利数量等方面考察,我国中西部地区具备了一定的高级劳动力要素供给能力。但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中西部地区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未来产业转移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中西部各省不应只注重人才培养,而更应该为转移来产业提供更多“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措施,避免“孔雀东南飞”模式的高级人才外流情况发生,形成高级劳动要素供给与产业转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3)配套产业要素:我国中西部地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在工业化水平上有显著的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国中部六省、大西南和大西北的工业化速度分别在全国七大区域的排名中排第一、二和第四名;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十个省分别为重庆、江西、广西、湖南、青海、安徽、河南、内蒙古、吉林以及四川,均属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对于主要依托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将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富集地布局,使得西北、西南以及华中等老工业基地,在新一轮的建设中将逐渐焕发出新的青春。另外,从经济园区发展状况看,2011年我国共有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1个,其中中西部的65个经济园区,在生产总值增长率和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上均超过了东部地区,这说明,中西部地区在工业化程度上发展迅速,在高新技术经济园区建设上具有一定的基础,正在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化和经济园区体系,在配套产业要素方面呈现出巨大的潜力。(4)高度连贯、一致的政策要素:政策因素由于存在不确定性且由政府人为决定,所以在经济分析中一般作为外生因素讨论,但我国在世纪之交就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几年来更是不断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使这一类政策具备了高度连贯性和一致性,因此可以将其看做类似于高级生产要素的影响因素统一纳入讨论。2007年11月商务部发出《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包括塑料、纺织、服装、轻工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生产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发展,同时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开展更深层的加工贸易。2007年和2008年商务部分别下发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决定》和《关于确定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决定》等文件,先后确认了31个城市作为全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而后者在对现有政策进行调整的同时,更以差别政策措施的方式对待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给予鼓励和支持。2010年8月《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出台,从财税、金融、产业与投资、土地、商贸、科教文化6个方面明确了若干支持政策,为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提供相应的配套产业支持。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提出了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最新工作建议。

3.中西部地区相对劣势要素分析。

首先,在基础设施要素方面,中西部地区虽然有合格的交通网,但海洋运输仍为当今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中西部地区由于本身地域限制会带来运输成本的增加;区域内基础设施水平尽管较过去有很大提升,但与东部加工贸易集中地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港等方面的建设比较欠缺。其次,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后尽管可以减少工资支出,但生产效率也可能随之降低,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缺失可能导致转移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下降;区域内教育、研究机构与国际接轨程度有待加强;未来应注重完善帮助企业留住人才的配套机制。再次,配套产业方面,中西部地区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机器设备等采购渠道还不够畅通,应注重推动完善配套产业链,对应不同的转移来产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最后,中西部地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产品市场,市场化程度都比较低,使得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阻塞,极大的限制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因此,为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仍需在基础设施建设、避免人才外流、相关配套产业推进以及拓展融资渠道等方面不断发展完善。

4.分析结论。

我国中西部地区凭借自身天然优势和近年来的大力发展,在部分初级生产要素上已经具备了相对优势:劳动力供给充足,且价格更为低廉;资源相对丰裕;土地要素具有天然优势等。高级生产要素方面也已经具备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高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满足转移产业对于交通运输要素的要求;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日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所需高级劳动力要素;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及经济园区的快速发展,使中西部地区的配套产业要素呈现出巨大潜力;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具备高度连贯性和一致性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西部地区在部分初级要素(如资本要素),以及部分高级生产要素的质量上仍需完善加强。

三、政策建议

综上,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1)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公路与铁路网络的建设,大力提高货运吞吐量,重点发展内河运输优势(如长江黄金水道运输),同时加强邮电、通讯、水力、电力、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使信息、资源得以有效流动,形成足以负荷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网络。(2)区域内绝大部分劳动力来自农村地区,文化程度较低,欠缺相关的职业技能,因此应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使相对丰裕的大量初级劳动要素转型为技能型劳动力;在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尤其应注重出台更多帮助企业留住高级人才的政策。(3)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原料进口途径不够畅通,使得该区域无法完全复制东部地区“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模式,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不断开发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机器设备的国内采购途径,力争在已有配套产业基础上,为形成合理的产业集群分布打好基础。(4)在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应注意根据出口加工区内的产业特点,尽量推出更灵活的鼓励机制,明确引资目的,提高引资效率,避免资金的盲目使用。第五,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当结合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现状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何时转移、如何转移、整体转移还是部分转移等问题,都需要综合考虑产业现实状况与中西部地区各类生产要素的客观条件,避免盲目转移。

作者:汪文卿刘晓峰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