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讲授实践思考

时间:2022-02-18 08:39:30

初中历史教学讲授实践思考

在部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一课中,课本列举了一系列的近代文学、艺术作品及其地位成就。其中包括文学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美术作品:齐白石与徐悲鸿的画作;音乐作品:聂耳、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电影艺术:《定军山》和《歌女红牡丹》等。同时还有一系列优秀的革命文艺作品也在课本中予以列举和展示,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大型歌剧《白毛女》等。单看这些所列举的作品,就会发现,其数量众多、领域庞杂、创作已久,实际上是对20世纪初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举例,是近代文化史、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内容。因为历史课堂“包罗万象”,既有让学生认知这些作品及其产生、创作的时间背景和历史地位、影响意义等的职责,又不能替代语文、美术、音乐等专门课程对这些文艺作品进行详细阐述,因此如何有效讲授成为历史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

一、科学备课,有效升华

教育专家叶小兵曾经指出,“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2]在备课中,我发现本课所涉的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题材上却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跨体裁地共同反映了同一时代的共同主题与问题。如文学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歌剧《白毛女》、电影《歌女红牡丹》等,有些反映出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压迫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有些则反映出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和妇女追求幸福美满的自由婚姻的内容,总而言之是反封建、反压迫的。而《愚公移山》《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则都是以号召人们参与抗战和革命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因此我希望将它们按照艺术形式分类介绍给学生以后,启发学生关注到近代文艺作品的集体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而阐发自己的这种分类思想,让学生们感知本册书“救亡”、“革新”、“进步”的关键词,以及文艺作品体现出来的先进性和革命性。

二、课堂教学,突出重点

通过备课,我逐渐理清了教学目标与思路。首先做到了知识上分清主次;其次制作课件展示文艺作品片段,并确保与课本中对文艺作品的历史评价紧密结合、相互衔接;再次不仅需要对文艺作品按照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等艺术表现形式做出分类,还需按照文艺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旨内容进行分类,以便于学生加深印象、有效记忆;最后做到知识的迁移与升华,加强本课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本课与整本教材内容的联系。在课本中,郭沫若、茅盾、曹禺、巴金、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仅仅出现了名字,没有更多介绍性、评价性的内容,与鲁迅、齐白石、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在课本中所占篇幅较为短小。因此我选择仅在投影上展示这些作家及作品名称,让学生熟悉,而不做具体讲解。反之,则对鲁迅的作品和齐白石、徐悲鸿的画作以及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内容、主旨、发出的时代之音,进行了生动与清晰地讲授。通过我的讲授,使学生们明白,鲁迅作品《狂人日记》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性是“一针见血”的,“吃人”是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抹杀,旧礼教、旧科举在近代化背景下的不合时宜,与社会进步思潮不符,终将被社会淘汰,而鲁迅“弃医从文”承担的正是对其进行深刻揭露、批判、唤醒民众的工作,又解释了《阿Q正传》中批判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蒙蔽”,是中国民众在长期的封建阶级压迫和半殖半封社会的奴役之下形成的软弱、屈服、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而要进行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救亡图存的一系列改革、斗争和革命,必然需要唤起民众对旧社会的认清与唾弃。这样就让学生更加明白鲁迅揭露国民“麻木”性精神弱点的目的与意义究竟何在!在讲解以后,我再让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对鲁迅作品的评价,学生就很容易地找到并勾勒出来了。在讲到齐白石的画作时,我展示了白石先生的一幅画作,让学生比较画面中粗枝大叶、轻描淡写的荷花意象与所画翅膀纹路清楚细致的蜻蜓意象之间的区别,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了解课本上对白石先生“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的评价之由来了。而对徐悲鸿的作品我讲到他所画的“马”气势非同凡响,而课本选取《田横五百士》与《愚公移山》则主要反映出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表现出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救亡图存的思想寓意,作者希望此时整个中华民族能够像愚公及其子孙一样明确目标、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勇敢坚强!通过讲解,使学生们明白了这些画作反映出来的深层意涵。理论认为“教师精心、科学、合理、巧妙地去设计教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的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3]讲到对电影艺术作品的评价:“电影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以后,我又联系其它文学艺术作品,对它们的价值评价进行设问:“那么其它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不能够丰富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呢?”学生齐答:“能。”我进一步引申:“这些进步的文艺作品及其表达的主旨思想、代表的先进文化,和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是什么?应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的进步必然会产生批判旧制度、旧礼教、宣传新思想的文艺作品,而政治制度的革新则又首先需要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作为文化思想的载体和媒介的文艺作品正起到了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先进文艺作品的社会作用,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升华。

三、总结经验,迁移教法

通过备课、授课并不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对教材的认识也越发深刻。这使我充分认识到上好一节历史课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既要备重难点知识、也要备教法学法。既要备好知识分配、也要备好时间分配;既要备好专业知识,也要备好业余知识。这样历史课堂才能上好上顺。而对于文学艺术等专门史领域的内容讲授,我们要上出历史课的味道。课前要对文学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表达的思想进行总结、提炼、升华,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往往是时展的产物,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让学生学会学习,即不但会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也要学习体会文学艺术作品的精神和内涵,让学生认识到文化作为人们“精神食粮”的重要性,以此鼓励学生重视文学艺术,从而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作出贡献。总而言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历史教师的使命,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要“尽其材”,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无止境,我们历史教师也要不断钻研教材,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注释】

[1]教育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25-129页。

[2]臧楚:《中学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第20页。

[3]黄婵芳:《高中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第23页。

作者:赵鑫宇 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加美学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