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索10篇

时间:2022-02-08 02:46:1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索10篇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低效化问题及建议

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不仅是对学生历史知识进行教育的活动,而是要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人文素养精神进行培养。当前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低效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结合新课改要求,对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探究和优化,不断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初中历史课堂低效化问题出现的教学反思

根据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我对初中历史课堂低效化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如下:首先,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比较落后,单纯的灌输式讲解仍然是初中历史教学最常用的方式方法,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下,思维发展受到限制,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其次,历史教学的范围局限性比较强,这主要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点教学主要来自于教材上的内容,没有将历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紧密的联系,教学范围有限,教学内容略显枯燥,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并不强。另外,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初中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有限是导致初中历史教学低效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走程式化的现象比较突出,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效率不高。

二、构建初中历史高效教学课堂的方式和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

正确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为了构建高效教学课堂,教师要以正确的观念为基础和依托,对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历史教学和学习的目的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脉络等知识进行教育以外,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帮助学生从历史发展中获取相关规律,通过历史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这也是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所在。其次,要以正确的历史教学观念和理念为基础,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实际和特点,选择、创新符合初中历史教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教育教学活动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历史教师更要对这种时展特点保持高度敏感性,结合新时期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对历史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和创新。首先,受到信息时展的影响,现代学生的思维发展更为活跃,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历史故事,创设故事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从“焚书坑儒”的故事引述秦始皇相关历史教学内容,从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开展南宋与金之间的历史教学内容,将历史教学故事化能够有效刺激初中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故事串联历史教学内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教师要对大量的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对做好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要做好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将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应用到历史教学过程中,将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立体、丰富和形象,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相关历史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展示图片,让学生对这段残酷的历史有着更加直观、贴切的认知,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提升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水平会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水平。首先,历史教师应学习关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准确把握新时期初中生的群体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其次,历史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努力提升和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初中历史是初中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初中历史低效化问题出现的原因,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构建高效教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全面、高效、科学的历史教育。

作者:孙晓梅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九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何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3.

[2]沈林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6,(5):40.

[3]高玉龙.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学周刊,2016,(26):235-236.

[4]张德成.对初中历史课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17):243.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运用新颖的具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充满青春活力,教师应当首先富有青春活力,运用自己的活跃感染学生,活跃教学氛围。教师要充满教学热情,让学生充满学习热情地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导语是课堂教学的首要部分,作用很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一言半语就导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激情。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采取富有活力的方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获得了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播放轰动场景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让学生内心体悟到很大的震撼。教师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积极发表各自的观点,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历史事件,带领学生进入到历史学习中,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研究新课,分析探究,逐步深入推进,丝丝入扣,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刻的文化内涵,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值得学生投入身心学习。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一般要教育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记忆一串历史事件和历史数字,让有意义的历史课程变得更加枯燥,缺乏趣味,难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历史的有效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解历史故事,给学生讲解名人的故事,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投入到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

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初中历史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深刻的学科,我们学习历史不仅仅在于记忆历史的事件,学会历史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则,从历史发展中获得智慧和力量,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历史教学尤其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历史教学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

1.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本地的公园、博物馆,观赏名胜古迹和古物中感受各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特征,体会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和深刻。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竞赛,让学生在竞赛答题的时候掌握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3.教师可以举办演唱爱国主义歌曲的活动,组织学生歌唱《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等,让学生领略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和伟大的意义。

4.教师开展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彰显学生的学习的主人的位置,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的课堂,教师要开拓学生的学习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长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教案中充满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的时候,可以充分阅读大量的资料,筛选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资料。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精彩的故事,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事件。教师也可以运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法,编写顺口溜、游戏活动等,表现所讲的历史事件的内容。教师也要精心设计板书,将历史内容的重点和关键一目了然,让学生学会记忆,教师也可以运用彩色粉笔标注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牢固。

五、教法中贯穿学生的学习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保持学生以学习历史为乐,就要改革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让教学方法鲜活而充满情趣。

1.教师可以运用讲故事,展开议论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所讲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讲解各自知道的历史故事,也可以回忆电视剧中的内容,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有声有色地讲解历史故事。然后,教师也可以运用谈话法来讲解历史课,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历史知识,展开学生小组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对历史课记忆深刻而牢固。

2.教师运用编儿歌、顺口溜和做游戏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对新课的内容进行分角色对话表演,活跃教学的氛围,让学生抓住历史事件的重点内容,轻松记忆要掌握的历史事件内容。

六、保证学生学法中充满情趣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这一点非常重要。初中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历史。例如,针对历史课文中的一些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看图记忆,加强印象,还可以列表总结,按照一些方面进行归纳,学生依次填入表格内容,形成完整有条理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带领学生将眼睛、耳朵、嘴巴、手和大脑全部运用到学习中来,掌握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学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持久深入地学习活动的开展。初中历史教师要挖掘学生兴趣生发的源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持久地热爱学习历史,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

作者:高蒙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黄珏学校

参考文献:

[1]邵迷.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生之友(下),2010(8):37-38.

第三篇:材料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对历史认识的过程。加上历史已经发生,是无法再现的,不能直接进行观察,只能间接认识与了解。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查找有关的历史信息材料,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掌握。文章主要从运用材料教学的意义和选择历史材料的原则出发,对材料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材料教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

历史材料教学法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历史图片、视频材料、引言和诗词等历史材料进行辅助性教学,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历史材料教学作用,提升历史课堂实效,仍需要教师进一步探索、优化。

1材料教学的意义和选择历史材料的原则

1.1意义

历史教学应从学生兴趣着手,选择内容丰富和生动直观的历史材料,以此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加强学生历史感,让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同时,通过有效运用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根据对材料理解,解决历史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2选择材料原则1.2.1趣味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坚持选择历史材料的趣味性,通过历史图片、学过的诗句和历史故事进行教学。

1.2.2典型性

应立足于基础知识,紧紧围绕教材重点和难点选择性进行教学,精心选择,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史实。

1.2.3浅显性

在选择材料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理论水平,选择学生感兴趣、通俗易懂的内容。

2材料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具体应用

2.1注重学生历史基础

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运用材料也应当以学生的需求为主。而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其特殊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统筹全局,合理选择历史材料。例如在初二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教学中,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综合概括能力,可通过观察图片和小组合作探究方式解决历史问题。这时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建党伟业》,利用电影效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觉身处在当年五十云顶中;这时教师适当导入教学内容,并补充当时上海滩小偷“罢偷”的历史材料,材料新颖有趣,以此展示出中人们的爱国精神。又如在初三文艺复兴的历史教学中,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抽象能力,加上学习的内容跨度大,需要理解、判断,并且面临着中考压力,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作用将中世纪时期圣母像与文艺复兴的圣母像展示出来,让学生对这两幅作品进行判断,分析哪幅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将内容直观化,方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概念,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2.2注重运用材料的时机

一节课为40分钟,上课时间非常短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选符合学生的历史教学内容,在适当时机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可采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材料导入新课中,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导入历史故事或者是有时代特征、学生比较耳目有染的歌曲,通过语言艺术,适当切入主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来印证讲授的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问题能力。又如在教学一战爆发根本原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网上找出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情况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分析数据,明显可以看出一战前美德工业产值已经超过英法,但政治方面殖民地比英法少,真实因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失去平衡引发的战争,通过才来展示,能够让学生在数据中轻松找到事情发生本质,快速切入主题,方便学生找出关键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充分运用材料,强化学生思维能力

运用材料不仅是补充教师讲授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材料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中对材料进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学习方法,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例如在教学大变革的时代中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与商鞅变法有关的材料:①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②“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让学生回答相关的问题:①上述材料中的第一题说明了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思想?②第二题中,说明商鞅变法实施哪些措施?并引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历史作用。教师通过有目的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内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商鞅变法的来龙去脉,就可以避免死记硬背的局限性,从而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束语

综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科学运用历史材料,充分发挥历史材料作用,注重学生历史基础和运用材料的时机,充分运用材料,适当融入历史材料,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掌握,方便学生找出历史问题的关键点,以此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秦燕茜 单位:广州市矿泉中学

参考文献:

[1]安勇.浅谈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探究方式实施[J].求知导刊,2015,(7):142.

[2]李安.初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4,(A2):124.

第四篇:初中历史素质化教学法探讨

教师们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历史越来越不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历史其实是一门比较有趣的学科,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历史失去了其本该具有的趣味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老套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不可让学生们沦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开展历史素质化教学已经刻不容缓。

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教师一般告诉学生所谓的“重点知识”,对其进行讲解,然后给学生们勾画重点,让学生们进行机械性的背诵。采用这种方法,不仅会让历史教学失去趣味性,变得枯燥,而且还会让学生们失去主体性,沦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要开展素质教学,必要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设计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们思考,并且还会鼓励学生们进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向我进行提问。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会耐心地回答,在遇到一些不确定的内容时,我也会承认自己不足,在课下通过各种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我就精心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们回答,以此来启发他们的思维。并且,我还鼓励学生们向我质疑,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一个学生向我提问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滔天罪行,但是,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了。”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感到很惊讶,我从明治维新开始讲起,然后又告诉学生日本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国内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需要侵略别的国家以获取资源。为了将学生们的问题回答的更加准确详细,我在课下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对学生进一步的讲解,帮助了学生解决了疑惑。通过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很有见地的,可见,学生们的潜力还是很大的。教师要深入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引导学生们质疑,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悟历史

很多学生表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学习历史价值不大。其实这是种极为错误的观念。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真实写照,而历史也同一面镜子一般引导我们对古人的经验进行反思借鉴。因此,历史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们背诵下重点的知识,应付考试那么简单。教师应该发挥历史的作用,让学生们初步学会“以史为鉴”的能力,明白学习历史的意义。比如在讲解隋唐这段历史时,我会帮助学生们分析唐太宗和隋炀帝的性格特点,然后让他们说出唐太宗和隋炀帝执政时期的特点。这时,学生们告诉我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开创了贞观盛世。然后又指出了隋炀帝时期的政治状况,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两个朝代的差距:那就是隋炀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极度不安定。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们联系生活,让学生们认识到只有社会安定,经济才能发展,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社会主义所带给人们的好,让他们明白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才能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才能富足。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历史,并让他们初步形成了“以史为鉴”的观念,同时,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历史并不是简单地背诵记忆那么简单,需要在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获取智慧。

三、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创造力是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一种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的创意意识着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教师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有依据的大胆创新,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式有很多,比如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们创造性地设计历史话剧;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习题等。具体开展哪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情况设计教学,以此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在讲解“社会主义的探索”这部分时,我除了让学生们进行必要的练习外,我还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有根据地设计习题。比如,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出一道题交上来,然后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成一套习题,供学生们学习、参考。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除此之外,在讲解每部分内容后,我还会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发表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观点,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引导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总之,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在让学生们掌握知识点基础上,还要教会他们做人,培养他们全方面的素质,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作者:杨幸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参考文献:

[1]梁永恩.关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4(02).

[2]李绍庆.当前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之我见[J].甘肃科技,2014(03).

[3]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第五篇: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更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被重视,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

历史的学习贯穿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对初中生了解历史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课堂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领悟历史事件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发觉趣味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趣味性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到知识。这种自觉、自律的学习方法更能让学生受益。

1趣味教学法之精彩片段回放

历史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只是一味地站在讲台上去讲解课文的作者以及内容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从而大大降低学习效率。而老师作为课堂的主要引导者,他需要积极的活跃课堂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课堂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用影视作品形象生动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制定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教师应主动去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说教。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借助影视资源,让学生喜欢学,愿意学。比如,在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前可以找到与“化运动”相关的照片或者视频,在课上让学生观看。这些直观的画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喜欢观看影视作品,因为影视作品能够很好地诠释学生心中人物的形象。借助影视资源,学生会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但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喜欢,学生愿意。那么他们就会在历史学习中更加的积极,更加的主动,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讲授课文完毕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的影音视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内涵。同时,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观看影音视频,更有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自己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到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举起手来》《永不消失的电波》等影视作品。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这一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具体可见的画面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上发生的事情。

2趣味教学法之课文导语引入

教师在讲课文内容之前,都会先说一段导语,将学生引入到自己所要讲授的课文内容之中。而如果教师讲的是充满趣味性的导语,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这节课文的兴趣。因此,教师的导语充满趣味性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比如,教师在讲授鸦片战争时,可以在课前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一些我们现在经常吃的食物,比如:面包、啤酒、饼干,同学们,你们知道当时乾隆皇帝吃过其中的哪些吗?”这时,学生们就会开始进行讨论。教师此时可以提醒学生,让他们根据乾隆皇帝出生的年代,时代背景,以及当时国外的货物有没有进入到中国。教师通过这些问题和提醒,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引出自己所要教授的内容。这样,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找出问题的答案。用这种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有趣的故事来将学生引入到自己所要教授的课程之中。比如,教师在讲秦朝时期的大刑时,可以给学生讲商鞅的故事。当时商鞅主张变法,为秦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修改并完善秦朝的法律,提出了很多残酷的刑法。然而,最终他自己也走上了这条道路。商鞅当时为了捍卫秦朝皇帝的中央集权制度,提出了很多酷刑。就比如众所周知的连坐,肉刑。当时他变法博得了皇帝的厚爱,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可是,他后来提出的一些变法严重剥削了贵族的权益,使贵族产生了很大的不满。后因一些小事,被人举报。在逃跑时,被冠以连坐之罪。最终受到了他当时提出的一些残酷的刑罚。教师通过讲这样的故事,带给学生震撼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

3趣味教学法之创设历史情境

在初中历史中,历史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若有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就能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很多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这就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而,教师应采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中生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传统教学方法比较枯燥无味,教师一味教授晦涩难懂的基本知识,超越了初中生的接受能力因而,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情景。并在相应的历史情境中提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思考,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回答出问题时充满满足感,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举两得。初中生学习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教师在教授他们历史知识时,应积极创设历史学习情景,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从而增加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氛围。通过历史情境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以前发生了什么,从而增加历史学习的趣味。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上贴上最近刚学的课文中的图片,并让学生观看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这样,学生进入教室就像进入了历史情境,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根据大脑的记忆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历史就会学得很好了。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趣味性教学。教师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历史水平的有效途径。初中生还要有浓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不断强化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输入机制,为将来历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樊霖 单位:内蒙古航天学校

参考文献:

[1]林贵超.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J].关爱明天,2016,(1):23-25.

[2]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12):97-98.

[3]钟晓红.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和成长[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10):67-68

第六篇:初中历史趣味教学探究

在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看来,历史是一门既枯燥又乏味的学科,因为有太多的内容需要背诵、需要记忆。正因为如此,这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持有排斥及抵触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活动之中,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鉴于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初中历史教师有必要适当赋予历史学科较强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焕发其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优化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率。

一、通过引用生活化素材,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历史学科研究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与现实生活没有丝毫联系。这其实是对历史学科的一种错误认知。任何学科知识都源自现实生活,初中历史也不例外。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会竭力挖掘初中历史学习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节点。此举由于既贴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赋予了历史课堂极大的趣味性。如在教学《丝绸之路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对于商品交流的积极意义,笔者就引用了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菠菜、黄瓜、石榴等常见果蔬作为教学例子。通过聆听笔者的讲解,学生们了解到原来这些最常见的水果蔬菜并不是中原地区本来就有的,而是由其他国家传来的。如此,就使学生在感慨“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丝绸之路”对于促进商品交流所的积极意义,一举两得。

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了教育领域。在此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了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具有较大的知识容量,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及学识见识;而且,现代信息技术将相关资料呈现给学生的方式简单而立体,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运用得到了师生的青睐。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兼具上述两大特点,对其进行科学、恰当地运用能显著增强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展示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时,笔者并没有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一股脑儿地以强硬的方式塞给学生,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精心制作了一组幻灯片,并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出来。该幻灯片涉及到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变化。以“住”为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住房条件差,通常为多户家庭群居的筒子楼,全楼所有家庭共用一个卫生间和盥洗室,走廊也就成为大家用来做饭的厨房。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的住房条件日渐改善,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立的厨房、卫生间;再以“行”为例,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的出行大多靠马车、驴车等代步工具,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自行车涌入了普通人的生活,现如今,相当一部分家庭有了私家汽车。这么一来,通过幻灯片的播放,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跨越了历史的长河,目睹了时代的变迁,促使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社会主义时代下的五彩缤纷生活”。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利用除了有增强历史学习趣味性的效果,还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反响异常良好。

三、通过历史活动,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

初中学生爱玩爱闹、活泼好动,这是他们身心发展规律。初中历史教师除了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应适当开展与其相得益彰的教学活动,赋予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多的趣味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辩论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兴趣与积极性。如在学习《秦帝国的兴亡》后,笔者就向学生布置了一项任务:秦始皇是历史上的伟大帝王之一,有的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但也有人评价:“秦始皇是有名的暴君。”请自由结合成两大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秦始皇的功与过展开辩论。这一课堂学习任务诱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他们踊跃参与、积极发言,并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中全面而客观地把握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该教学案例表明了历史实践活动之于增强历史学习趣味性的积极意义。总而言之,初中历史教学应当想方设法赋予课堂教学更多的趣味性,这既是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客观需要,又是促进学生历史素养、历史学习能力得到显著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者:牛军 单位: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郭家堡中学

参考文献:

孟春容.让历史鲜活起来——以一堂历史课为例谈初中历史趣味教学[J].科学咨询,2015,(4).

第七篇: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研究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应坚持史论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个体与整体相互结合,全面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教师要在史实中一步步推导理论,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组织学生有效利用理论,科学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举一反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用事实证明理论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教版;史论结合

1引言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组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史论结合基本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用事实说话、有理有据的良好学习习惯。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史论结合教学,做一简单探讨。

2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史论结合教学

2.1理论来自史实,增强理论认识:在向学生展示某些历史理论观点时,教师不能采取灌输式教育,想着随便将理论倒给学生、让他们记忆背诵就可以了。任何历史理论体系的发展都需要不断的史实进行佐证,理论始终来自史实,在讲解理论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将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塞给学生,是无法真正使学生理解的。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史实一步步佐证,使学生亲历理论发生、发展的过程,提高对理论的认识。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一课教学过程中,在讲解人类由猿演化而来这一理论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课件上为学生展示《攀树的古猿想象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根据图片描述古猿当时可能的生活情况,想一想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否科学。学生观察图片,很快能就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回顾地理书上学习的内容,为学生出示非洲地图,提示学生从环境角度思考古猿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自身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可分组讨论归纳:森林面积的减少,使得古猿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这就是早期直立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章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古猿演进为人类的动态变化图,使学生了解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人类起源知识的理解,当讲到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这一知识时,教师还可以邀请几位学生根据课件上展示的图片,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视野范围以及活动稳定性的关系,增强学生对于“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知识的认同感。

2.2有效利用理论,科学分析史实:让学生记住理论、了解理论并不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理论对问题展开正确分析,提高学生发现历史问题、分析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论从史实中来,还应当回归到史实中去。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有效利用理论对问题展开合理分析,提高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在对近代俄国和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用“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进行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任何一样事物都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又与共性相互联系而存在。将“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应用于俄国和日本的改革之路我们可以发现:近代俄国和日本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的,这是由于两国商品经济发展受到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所造成的,这体现了矛盾的共性;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俄国在改革之前没有形成像日本那样强大的改革势力,因此无法同日本的倒幕运动一样对封建顽固势力形成足够的冲击,所以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系统和全面,因此决定了改革后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没有日本那么快,这体现了矛盾的个性。理论具有统帅作用,一切复杂繁琐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都可以用理论高度概括起来。在俄国和日本的资本主义改革知识分析过程中,借助“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关系”原理,学生对这两次改革的本质有了深刻认识,而且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再解决同类型问题时就不必担心无理可依、无话可说了。

2.3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反三: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史实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进行例证,让学生慢慢学会举一反三,提高分析历史理论的能力。例如在讲到“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一观点时,教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辩论,正反方各自就自己的观点提出史实证明。通过秦始皇统一六国、拿破仑掌握法国政权、马克思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等史实的佐证,学生自然就加深了对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的认识。

3结束语

初中历史的史论结合教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对史论结合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将初中历史教学引入新高度、新境界,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

作者:李铁山 单位:公主岭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凌菊珍.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思考[J].考试周刊,2012(15)

[2]谈太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2(16)

第八篇:农村初中历史课前提问有效性研究

摘要: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文章对农村初中历史课前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预设问题要紧密联系知识点;组织学生讨论环节开拓思维;做出正确的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前提问;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过程也是思考升华的过程,学习历史并不是完全依靠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从记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思考出更多有价值的观念,完善并且端正自己的“三观”。通过课前提问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预设问题要紧密联系知识点

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比较落后,学校的存书量有限,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多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程度。其中,课前准备中的课前提问很重要。课前提问不但可以反映出教师的个人知识,还能通过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检验学生预习的成果。巧妙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探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预设问题的环节,教师一定要注重问题要紧密联系相应的知识点,预设问题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这样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看电影《孔子》,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着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初中历史涉及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思想的简要介绍以及对比,通过让学生思考相关学派的特征,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去。预设问题要紧密联系历史相关知识点,而不要脱离历史学科内容。

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开拓思维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提问,可以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启迪学生的智慧,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课前提问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讨论,可以适当地进行分组。运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检验学习成果,以及互帮互助,让学生经历“看、听、想、说”的学习过程,从而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讨论活动中来。教师在分组时,可以安排五到七人一组,并让学生围绕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答案。讨论结束后,教师随机提问,各小组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加深对问题的印象和理解。例如,历史上各个阶段都会有农民起义,形式也会有许多种,有成功的案例,不过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都被统治阶级镇压,针对此现象,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探索其中的原因。小组可以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展开讨论,最终由小组组长负责总结,对小组成员的各种思想进行统计,最终得出小组意见。小组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有很大的启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小组讨论方法加以运用,逐渐培养学生爱思考、懂分享的学习习惯。

三、做出正确的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环节可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样关键的是,教师还要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相对来说,学生了解的知识不如教师所掌握得全面,在提问环节学生肯定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亦或是回答得不够全面,在此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正确评价,以纠正学生所犯的错误。在评价环节,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答案中正确的部分,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和尊重;对回答错误或者不太全面的内容进行补充和纠正,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对于不会回答或者完全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耐心地给予指导,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自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历史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和自己的观点不一样而批评或者否定学生,要让课堂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所,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好的想法和意见在课堂之上积极地和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进步,相互学习。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自信心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而在课前提问环节除了要注重联系知识点、注重小组讨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教师的评价,以更好地为学生营造活跃、自由的课堂氛围。

四、结语

农村初中历史的学习离不开课前提问环节。提问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前提问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注意预设问题要联系学生所学知识点,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更好地集思广益;注重教师的评价环节,以帮助学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常建兵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方山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朱国强.农村初中历史课前提问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1(9):89-90.

[2]佟明.多元评价法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前提的应用探索[J].新课程,2014(15):123-124.

[3]强威.也谈农村初中历史课前提问有效性[J].学园,2014(12):45-46.

第九篇:初中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各科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涵。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落实三维目标具体体现。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显得尤为重要。历史学科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进行客观描述、辩证阐释的学科。历史学科具有客观性、民族性、世界性、人文性的特点。历史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历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认识初中历史渗透德育的范畴

1.1唯物史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加深对重大科学发展、重大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认识,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并初步学会从历史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积极的人生观。

1.2爱国主义: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1.3人文精神: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人文素养,加深其对人的尊严、价值的深切体认,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进而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命、对人类命运的热爱与关切。

1.4民主法治:通过世界近现代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追求自由、捍卫人权而付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观念,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热情。

1.5文化传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1.6世界意识: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与开放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与能力,树立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观念。

2探索中学历史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

2.1在课堂讲授中渗透德育:历史教材编排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因此很少设计结论性的德育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就必须深入地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的结合点。

2.1.1上课过程中,发挥教育机智,抓住德育契机,巧妙进行德育教育。在讲述《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播放视频,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不易,学生感悟到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于是教师恰当时机的提出作为中学生是如何爱国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有的说“捡起身边的垃圾,保护我们的家园”,还有的说“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听到这些,我非常欣慰,因为学生在学习张骞精神中已经领悟到爱国无小事,处处有爱国。德育就这样有机的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明确“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2.1.2多种方法结合,善用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进行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有着很多关于德育的历史典故和与德育相关的名人名言。这些典故和名言的合理利用,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孔子著名的言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在讲述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视死如归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念。在维新变法的讲解中一方面讲解维新志士的勇于创新和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也适当讲解康有为的为人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对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要学会全面的看问题,对一个人也应当全面看待,要包容短处发扬长处。

2.2在课堂训练中渗透德育:课堂训练也是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在观摩威海市历史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袁老师讲授的《中华文化的博兴(二)》课堂训练中,最后设计的活动是为中华文化点赞,并说明理由。这个课堂设计有效地检测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且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2.3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历史课外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能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和促成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等一系列的思想道德情操的形成。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将更好的将德育教育的理念始终如一的贯穿、渗透于历史的课堂教学当中。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讲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不同政治派别救亡图存、艰苦探索的故事,体会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的爱国精神。举办“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小结

初中历史教学是提高学生自身情操,完善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训练中、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我们应该认识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感,端正工作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者:王娟 单位:威海恒山实验学校

第十篇: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我国历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逐渐为课堂所接受。然而受传统“填鸭式”教学思想的束缚,即便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探究性教学模式,然而却往往带有专业化、社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与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初衷不符。探究性教学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得以体现,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适应、生存于社会的能力。

1.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原则

1.1历史探究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生的认知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真正达到提高。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并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中去,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对所学知识更好的掌握。主体性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要求,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启发学生认识到自身需求,使他们的自主、能动、创造性得以提高,让他们逐步发展成为社会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学习者只有通过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的对知识加以解释。学习不是教师单纯的“灌输式”教学,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自己知识经验加以构建。

1.2历史探究性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要结合探究性教学结构及其基本特征,做到遵循以下原则。

1.2.1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初中生拥有着较为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正处于形象性思维向抽象性思维的过渡期,思维较为活跃,其创造性、批判性也有所增强,但辩证思维较弱。初中生有其独特的爱憎观及可塑性,情感世界也较为丰富,逆反心理也越来越明显,对于单纯的课堂上说教的教学模式有抵触、不信任情绪。对于古今中外历史不陌生,但是对于其中本质性、规律性东西则把握不够。因而,在进行历史探究性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内容上的选取可以适当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将探究问题完美把握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1.2.2把握探究性教学过程结构

科学探究典型模式是:提出问题、搜集数据、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交流结果。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以科学探究为参照,其教学过程结构一般分为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评价反思、总结提高。

1.2.3结合历史探究性教学特点

探究性教学具有主体性、合作性、体验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主体性指的是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自身状态;体验性与实践性则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合作性指的是学生参与活动探究的外在机制;开放性突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学习资源及外部环境。

2.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策略

2.1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来激发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2.2设定相关任务,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探究性教学模式提倡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及通过设定相关课题任务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的任务来获取知识,从而使得自身的能力得以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以培养。比如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题时,与该课题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进行探究并将自己理解到的知识编制成小故事给大家呈现出来,通过演绎小故事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巩固有关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及结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设置不同的探究课题。

2.3组织活动,搭建学生主动探究性平台

可以采用教科书中给定的活动进行活动课的安排,也可以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围绕教材内容中的某一主题,自己组织相关历史活动。

2.4适当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激活历史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性思维的过渡期,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使得其不能像其它学科一样可以复原,因此,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对于学生历史学习及感悟大有裨益。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规律与历史由远及近的发展规律相违背,这就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良好培养。乡土历史指的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通过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感与记忆的融合,这就使得历史对于学生来说便不再那么触手不可及,而是真正的存在自己生活之中。有关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学生也较容易搜集到,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产生较强的历史感,逐步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好习惯。

3.结语

鼓励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获取知识、交流合作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主动获取新知识,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郑丹 单位:三明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丁国明.对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法的再认识.南北桥,2013年10期

[2]聂倩.初中历史探究性教学实践浅析.《教育艺术》,201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