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山西的启示

时间:2022-05-10 04:47:44

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山西的启示

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无论是采取直接干预方式(如日本)还是间接干预方式(如美国),均实现了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里是对政府配置资源作用的强调,并不否认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因此政府作用发挥具有不可替代性。农业科技是准公共产品,政府作为一种推力,目的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作效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财政等手段消除创新主体间协调沟通的障碍,为体系建设营造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转化制度环境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科研体制改革,培育创新主体,促使各创新主体相互整合与互动,鼓励他们参与有序竞争和有效合作。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农业科技创新与工业科技创新相比又具有特殊性,因此各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保护和保障,以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利益免受侵害,激励各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消除因信息交流不当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用法律法规保障各国农业科技研发、推广资金投入的比例和数量,重点支持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无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较弱的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保障各国国家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推广经费来源的稳定。随着各国对农业科技生产力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各方利益主体的保护,各国已经形成由政府公共投资和企业、社会机构等私人投资共同分担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模式,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多渠道。各国十分注意保持农业科技投入的强度,在注意加强国家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吸引和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一般说来,各国政府的共同投资一般比较稳定,而企业类资金投入所占总投入的比重却呈现出不断加大的趋势。各国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十分注意产学研密切合作,注意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有效结合。各国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成功主要得益于政府参与的引导性,创新主体间介入、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推广衔接的无缝性,创新主体间利益保护的有效性。农业科技人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者、使用者和传播者,越来越成为一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各国政府异常重视农业教育,将培养和造就农业科技人才视为自己实现本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的根基。人才强,则创新强;人才兴,则发展先。农民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直接应用者,其文化程度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程度,其参与体系建设主动性的强弱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成效。在发达国家,农民所体现出的共同特点在于文化水平较高、科技素养较高,主动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项目和推广项目的热情较高。这与各国政府采用“自下而上”的工作理念,寄予农民更多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密切相关。

首先,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产学研合作单位采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机制,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促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其次,要从制度上保证产、学、研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产、学、研在合作中所追求的目标不一致,是导致产学研合作结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固然与产、学、研各自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政府应为引导学研与产相结合提供更为有效的动力;在利益关系比较紧密的农业产学研合作中,政府应为产学研各方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并运用财税、金融、法律等手段,保证研发人员的利益得到维护;在公益型较强的农业技术合作领域,科技部门应与组织、人事等部门密切配合,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提拔任用等方面为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科技人员提供优惠政策。第三,要逐步探索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为此,政府各部门应加强政策引导,在税收、贷款和风险投资引入等多个环节上为农业产学研的联合与合作提供便利,引导生产要素由城市流向农村地区,以技术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兴起和繁荣。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处于最终使用者和终端消费者的角色,承担着农业经济领域内的全部生产活动和相当部分的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任何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品都需经过农民的直接或间接的使用和消费。可见农民联结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企业,有着自身很强的不容忽视的主观能动性。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制度政策等手段,调动农民积极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要密切关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以此为导向指引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内容。农业科技和教育的公益性、基础性特点决定了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因此,在农业科技教育上,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经费投入的主要责任。①要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②建议政府设立山西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和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这两类专项资金的作用。一是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研发、科研条件建设和创新岗位的专项资助。用于基本研发的经费,要按照“重点扶持、连续投入”的原则,支持重点农业产业技术重大创新项目,实施特殊的管理方式,研发时间可适当延长,避免“催生”现象的发生;对于科研条件建设的经费,则重点用于实验室、试验基地、示范基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稳定、持久的建设上。对于创新岗位的专项资助,主要用于其开展科研活动,并依托创新岗位,组建创新团队。二是农技推广专项资金直接用于乡镇基层科技人员培训和农技推广户的补贴。省有关部门每年要制订针对全省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计划,以专项经费保障每个农技人员都能定期接受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③充分发挥山西能源优势,积极探索以工补农、以煤补农的有效方式,积极引导退出煤炭领域的资金进入“三农”领域,动员资源性企业以多种方式支持“三农”。同时,积极整合支农资金,避免资金投入过于分散或重复投资建设,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协调的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为山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后盾。(1)建议由省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科技、农业、计划、财政、金融等有关部门参加的高效、有力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克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的现象。各市、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并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考核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2)根据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山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尽快制定出台山西农业科技发展纲要或农业科技创新规划(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山西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和重点,通过规划引导发展。(3)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是由省级政府涉农管理部门主导,要从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所涉及的对象出发,研究制定和完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农业科技执法提供依据,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保驾护航。具体政策包括农业类立法、保障农业投入、科技类项目向农业倾斜、涉农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公平、促进涉农部门之间协作、对涉农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和考评制度、增加对基层农业推广组织的投入、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性扶持、保障农民权益方面、融资信贷、土地供应、突出区域特色等方面。

本文作者:冀宪武邢亚静赵永胜张志力陈晓冬解睿工作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