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时间:2022-04-11 03:19:05

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音乐教育是当前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分析大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理念欠先进、教育体系欠合理、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建议和对策,旨在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音乐教育;问题;策略

音乐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素质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中,音乐教育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呈现出音乐文化民族化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全球化冲突与交融的趋势,这对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多元文化潮流袭转全球的同时,我国有部分高校在实践中摸索着如何以多元文化来指导音乐教育教学,而还有部分高校的观念较传统,缺乏创新理论,存在着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师资薄弱,队伍缺乏多元文化支撑、设备陈旧等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缺乏先进教育理念

1.受“二元论”思想禁锢阻碍多元发展。自建国以后,党和人民紧锣密鼓恢复生产、重抓教育,面对本国薄弱的经济文化,又放眼国外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比中情不自禁地觉得西方文化优于本国,本着“洋为中用”的态度引进、吸收了外国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过于受到这种“第三世界的文化落后”的“二元论”谬论的左右,给我国带来了严重而深远的影响,就连对音乐教育的冲击也不可小觑[1],国人在体验音乐新感觉的同时,也使得部分人民盲目地对国外音乐文化进行膜拜和模仿,使得音乐教育呈现“崇洋媚外”的畸形发展趋势。

2.忽视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健康的音乐文化发展是由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得到传承,其发展不单只是纯粹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还应以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根本。音乐文化的发展既要把握好跨文化多元化吸收借鉴,又得拿捏准“勿忘在莒”。“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筵撞钟”,一味的“拿来”,而甘心情愿地将本土音乐文化舍弃于一旁,抛弃了文化根基,这无异于舍本求末,以致在许多的课程设计上存在没有延续性等缺陷。

(二)音乐教育体系欠合理

1.教育定位欠合理。论及大学的多元化音乐教育定位,部分高校重技术型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等必修课),轻文化教育类课程(如音乐、美术类的选修课),与文化多元化和多元化音乐教育相去甚远。而对于文化艺术节、才艺演出、音乐比赛等音教类有关的第二课堂少之又少,即便有几个音乐类的文艺社团,也由于学校的重视不够,缺乏相关专业指导老师和经费支持而由学生任其发展。由于对音乐教育的定位欠科学合理,在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必修与选修课的分配、人才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规格等程度上缺乏欠斟酌,以致在专业兴趣等方面挫伤了学生对音乐爱好的追求,在如何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塑造学生的音乐多元化发展[2]。

2.课程设置欠科学合理。对于课程设置方面,多元化的音乐教育需要多元化的音乐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但对目前来说,很多学校深受专业音乐艺术院校的影响难以实现,普遍倾向专业化,在教学内容与专业化程度上片面追求高、难、全,在体例设计上过于条块化,在教学形式上较封闭、死板和单一,在教学效果上比较沉闷,学生参与性较差,得不到满足感,造成非专业学生难接受,专业学生强技能缺理论,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音乐理论素养不高,难以培养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

在一些大学里开设了音乐教育专业,但由于一些人员存在偏见,也由于团队建设的不足,高校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完善,具体来说,人员编制不足,团队搭建不完善,教师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了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另外,各种音乐专业教学设备不健全,部分高校的音乐教室仅配备了简单的多媒体,难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师生的教学效能感得不到发挥,体验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难以激发。由于高校的师资队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彼此制约,导致大学音乐教育发展迟缓,与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相差悬殊。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音乐教育的策略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应朝着“世界音乐”为核心的多元化音乐发展,通过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培养出能多方位服务社会、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音乐专才。大学音乐教育需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创造机遇,合理开设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本着合理把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存偏废,合理开设精专业知识+强技能技术,逐步强化、深化、内化学生音乐运用能力,培养其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丰富其体验能力,促进多元化音乐教育落地。

(一)建立健全大学多元化音乐教育体制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音乐全球化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蕴涵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民风特色、思维方式、审美艺术、表现形式等多维主体的艺术体系,而非西方音乐的填充品。高校多元化音乐教育需在教学中彻底转变“汉族中心论”、“欧洲文化中心论”等观念,突破“二元化”的禁锢,构建“多元化”的音乐,在立足于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根基上,固本思源,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之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着眼于世界音乐的平等性,以美育为基础,坚持多元文化价值观。教师应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储备知识,树立音乐全球化的理念,深入领会世界音乐文化,秉承“音乐无国界”理念,重视与国际音乐教育接轨与交流、学习与合作,融其精华,传播特色,形成多元一体、独立完整的音乐体系。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程度,合理开设本土音乐文化课程,在教学体系中有机融入中西方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差异性,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追求有内涵、高雅的音乐美感。

2.创新教育理念,树立多元教育的理念。借助网络技术和传媒的力量,树立多元教育观,创新音乐教育理念。具体在实施过程中,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制定一套具有全球化、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培养方案,树立全面发展的专才与通才有机融合的音乐人才培养观[3];在培养原则上遵循自然主义教育法,以共性为基础,将多种“自然”共性有机融合,以本土音乐为出发点,融入世界音乐精髓,形成多元化方式,确保大学音乐教育发展呈多元化态势,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提高其修养、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在知识获取、能力培养方面,本着“教育终身化”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音乐教育的可待续发展奠定人才和知识基础。

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继续教育模式。我们要吸取、兼容“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达尔克罗斯教学法”等国外先进音乐继续教育经验,结合本国、本区实际,逐步兼容、内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的多元化音乐继续教育模式,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使学校、社会以及家庭音乐继续教育得以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素质继续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带动和促进我国的音乐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

1.科学定位本土音乐,构建多元文化音乐课程。在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秉承教育公平原则,合理开设对各民族音乐的教学,研究、鉴赏外国的先进经验,本着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我国的国情和学校的校情,着力开展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工作,为其思维创新及从事跨区域文化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性理念,不断优化多元化音乐课程体系,逐步实现音乐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世界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内容,开设培养多元化音乐基础知识、加强艺术修养的理论选修课程,适当地教授世界民族音乐文化,如非洲音乐、拉丁美洲音乐、欧美音乐、亚洲音乐;合理设置民族音乐的比例,如:开设中国民族音乐、基础音乐理论、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举办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等讲座[4];保护原生态音乐,邀请各民族学生表演本民族的音乐艺术,展现各个民族、地区的音乐本土特色,呈现多元文化音乐原生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具特色的技能选修,采集有效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注重本土特色,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去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忧患意识。在时机成熟,人才梯队搭建成形后,音乐教育专业下可以开设声乐、器乐、舞蹈、指挥等技能表演类课程,通过课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通过交流、碰撞、融合以及变化,将中外各民族音乐文化进一步传承发展[5]。

2.借力互联网+技术,实施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借力互联网+技术,创建网络社区,以论坛等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递;构建信息化教学平台,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实现主体交流式教学;借助校园网、图书馆网站和论坛等开设多元化音乐教育的网络课堂、远程教学、天空教室等栏目和专栏传授世界音乐文化;注重在学生社团中整合校外资源,按多元化类型划分音乐派系,由专业导师指导培训;开展娱乐教学活动,举办校园音乐节、音乐会等,创设音乐学习环境,贯穿多元化音乐知识和研讨,在交流中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3.更新教材,改革教法,创新教学内容。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关于世界音乐方面的教材著作,充分吸收互联网中海量的健康的、艺术水准高的又风格各异的中外古典音乐名作、民族民间音乐、现代流行通俗音乐等音像资料,整合成具有与时代接轨和同步的特色音乐教材库,注重综合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入多元的概念和方法,在创新多元化音乐教育内容上本着以科学的学科架构为模型、理论体系为参照学习中外优秀经典音乐,以学科性教育学习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音乐[6],精选歌唱选修节目、演唱会、音乐会、晚会、电影、游戏等作为案例教学,深入剖析和讨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学习基本的音乐常识、技能和鉴赏的方法,彰显个性,培养其具有审美、创造、创新等能力,实践多元化音乐教育长效机制。

(三)培养、内化教师综合素质

1.加强教师多元信息综合能力培养。大学音乐教育要转型多元化,内化教师多元化音乐专业素养、提升教学质量是关键。一方面要合理设置师生配比,减轻教师负担,扩充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信息内容,加大教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力度,使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符号整合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互联网中,通过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来创新教学手段[7],大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多元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深挖教材,提高自身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2.“双师型”音乐教师队伍优化。学校合理规划师资培训,采取系统地培训、进修及知名艺术家、专家讲座、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导与鼓励教师考证获取证书,培养“双师型”与“先学后用双证型”双管齐下,通过讲座、座谈、访谈、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出国考察等形式开发多元的教师发展模式,加强音乐文化的交流,培养教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提高大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构建新的组织结构,促进师资以教学优秀教师业务为主体稳步过渡到以部级演员、指挥家、评估专家、咨询师等多元化、多样化的专业人才梯队,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大学开展多元文化音乐教学是与时俱进,也是我国大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着力构建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体系,能促进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有效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升。

作者:李拓夫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黄静.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分析[J]艺术科技,2015(4):263

[2][3]赵毅.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反思[J]艺术评论,2013(3):125-126

[4]李思华.论多元文化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红河学院学报,2012(8):123

[5][6]吴静.高校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2(3):283

[7]李婧雅.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