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重新定位

时间:2022-10-24 11:06:35

小学教育的重新定位

小学教育是人的整个受教育生涯中的重要阶段。然而,传统观念对其具有的“基础性”特点存在一定的误解,使得按照传统观念进行的小学教育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本文分析了传统观念对于小学教育理解的片面之处,并尝试对小学教育的目标进行探析,在此基础上,笔者还提出了一些旨在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措施和建议。

一、传统观念对于小学教育的误解

小学教育作为人类的启蒙教育阶段,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与同样作为启蒙教育和儿童教育的幼儿教育相比,小学教育的对象———6至12岁的儿童已经从以游戏为主过渡到了以课堂为主的状态。此时的他们像一团团刚刚和好的新泥,等待着被塑形和赋予灵魂。在此阶段,他们不再能够随意流动,相反,为了被塑成型,他们将面临各种约束。其被塑成的形状和赋予的灵魂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行动。其次,与中学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相比,区别更是显而易见。后者之于人类就像是教给这个刚被赋予血肉之躯的泥人以走路、奔跑等技能。而小学教育则更偏重于灵魂的灌输和站姿的训练。因而,小学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便是基础性。其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此人今后能否顺利走路和奔跑。然而,长久以来,大众对于小学教育具有的“基础性”特点的理解却是有些片面的。我们一味地强调小学教育是为学生顺利升学打基础、做准备。因而我们对于小学教育的要求就是学好基础知识。以此为导向,各个家庭开始了“起跑线上的竞争”。纵观身边的小学生,其课下时间几乎都被英语、数学、写作等各式各样的辅导班所占据,而不再享有那个本属于这个年纪的快乐的童年生活。取而代之的是过早地承担起升学的压力,将学习视为任务、负担,一味地以学习成绩比高下。“学习至上”的导向会导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后果。第一,由于家长和教师都将学习成绩视为评判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至高甚至唯一的标准,很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部分家长常常用物质奖励来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他们会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期末考100分,爸爸就给你买……”。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孩子的价值观会发生一定的扭曲。具体说来,孩子们无论是在以后的后续学习和交友中,都会变得很功利,即只重视学习而忽略掉人格、品德和信仰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指引。第二,由于从小面临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他们会将学习视为一份不得不做的“苦差事”,而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和兴趣。且这种态度和思想将持续影响其他后续阶段接受的教育。放眼身边,很多学生的状态都是小学、初中、高中被逼着学习,等到了大学,教师不再逼着了,便完全松弛下来,无所事事、自甘堕落,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了。第三,由于小学教育只注重了知识灌输而忽略了道德教育和性格培养,使得那些因为成绩不错而被我们称之为“优等生”的孩子会由于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意识而在实践环节频频受阻。而且由于性格不健全,在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气馁,较为严重的,还可能通过极端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二、“重德重习”———对小学教育的重新审视

小学教育应当定位为素质教育,而绝不能仅进行基础知识的灌输。诚然,学习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是绝不是最主要的。在终生学习的导向下,小学教育应该定位于“重德重习”,即应重视学生的品性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它应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目标,应是一种全面的、非定向的教育,它是为社会所有行业的未来人才打基础,而不是单为某一特定行业。它教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培养孩子对于学习和生活的那种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进而使其具有健全的身心和良好的习惯。毕竟知识是学不完的,且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是短暂的。相反,如果小学教育能使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品性和习惯,进而有一套正确的做事以及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则可以合理预见,此人其他方面的成功才会是水到渠成的。事实上,思想上的财富才是可以终身受用的。因此,小学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不应当仅仅是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学习目标的确立。具体看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基础:现在的社会中,包括成年人在内,公众的一个普遍感觉就是不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似乎除了清楚地知道法律底线绝不能碰之外,便不清楚自己的道德底线在哪里了。忽视德育,便看不到孩子对于长辈的尊重,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任性;看不到谦让、为他人着想,而只能看到争抢、自私自利。品德和性情———作为影响和主导人一生的意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关于这方面的教育,主要可以通过经典小故事以及实践活动树立并增强儿童的自尊与尊重他人、诚信等方面的意识;二是智慧启蒙:小学生的大脑在这一时期是较为混沌和活跃的,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启蒙阶段,他们在此阶段所形成的对于学习的印象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因而本阶段的教育任务有两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寓教于乐,培养其对于学习的兴趣。第二,重视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保护和培养,同时要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了解未知世界的欲望。三是习惯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德重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关于学习习惯,主要是指固定的学习时间、阅读课外书的安排以及团结协作、谦逊好问的态度。关于生活习惯,则主要是指固定的作息、做操、锻炼身体的时间安排以及自觉洗脸、刷牙等整理个人卫生的习惯。对于习惯的培养,本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克制自己。因此学校的纪律约束和奖惩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教育质量的措施

第一,转变小学教师的角色,从教师培养、招聘、考评等过程中逐渐转变教师的成绩导向思维,培养合格的启蒙人。首先,提高小学教师的执业门槛。小学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小学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对于教师培养,应当强化其职业教育。小学教师专业教育应包括涉及儿童智力特征、心理状况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课程,从而使他们对于小学生的脆弱(身体幼小易受伤、心灵单纯易被诱导等)和可贵之处(想象力、创造力、纯真等)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次,改变对于小学教师的绩效考评标准,降低智育考核比例,通过运动会、情景考查和学生匿名评价等方式将德育以及对学生的关心程度考虑进来,进而建立更为全面而灵活的绩效考评标准。第二,应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绝不应仅仅拘泥于教材,针对儿童好动、活泼、好奇心强等特性,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以语文教学为例,在学习古诗词时,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使得学习效果短暂且功利,而且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致,而将其视为负担和压力。相反,如果采用观看小视频、情景教学等方式,尝试场景重现,则可以让学生对其有着更加直观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印象,而且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三,通过横幅、电视媒体等其他渠道,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要增加与学生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学校与家庭联合培养,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进而成为孩子们合格的校外导师。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在学校时比较听话的学生周末回到家后被家长宠爱,又丢掉了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这样一来,不仅会大大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而且会令学生将学校视为牢笼,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既能增加彼此对学生的了解,还能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配合学校,达到联合培养的目的。第四,学校应当给予教师更多的研究机会。在我国,除了部分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会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外,大部分教师对于研究的概念和意识是较为淡薄的。按照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教师主要任务是负责执行,即大部分都是按照教研组的教学计划照本宣科,而很少有参与设计课堂教育的机会。这样的后果便是教师只会因袭循章,教师的生活也平淡无奇,教师的性格变得刻板而无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无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作者:胡多根 单位: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南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