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时间:2022-06-21 11:39:34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始终致力于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行,国内诸多幼儿园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课程的更新和调整。在此环境下,幼儿园对于幼儿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入手,阐述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本原则,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伴随国家改革开放与学前教育事业深入发展,每个幼儿园均应组建一支兼具专业理论与实践智慧的师资团队。中专学历的幼儿教师受到其理论水平制约,难以充分满足现阶段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及发展的要求,而拥有学术性普通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亦难以满足幼儿园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求。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根本元素,课程体系建设则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与基础条件,是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1]。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质量与课程设置、实施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正相关,学前教育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重视真实、多元与丰富的教学生活。为真正促进国家学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培育更多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满足教师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现如今,社会已经迈进以信息和知识为主的新时代,社会大众意识观念与生活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党中央也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接受正式教育的开端,其承担着培育国家未来栋梁的历史重任。伴随社会发展和进步,社会大众对学前教育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更为重视幼儿综合能力与身心素养的培育,并要求为学生家长服务的范畴也在持续增加[2]。当前,我国多数幼儿园仍存在教育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所以为促使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并紧跟社会发展脚步,教师教育能力及职业素质等层面应进行有效提升,这是对学前教师职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曾明确提出,学前教师应扮演知识传播者与推动幼儿健康发展的实践者角色,在课堂积极互动当中与幼儿建立良好关系。而高等院校作为学前教师培育的主阵地,在培育过程中应顺应社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因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与人才培育质量正相关,所以在社会与学前教育事业深入发展及改革的环境下,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依托,改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对满足学前教师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有着积极意义。

(二)提升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般来说,学前教育工作有着系统化特点,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兼顾诸多层面,既要面向幼儿进行知识传播,而且还应充分了解幼儿身心特征及知识接受水平,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考虑幼儿群体发展环境,并与其展开有效交流。另外,与幼儿家长的互动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幼儿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富的知识体系,而且还应了解一定的社会学、教育学及心理学,促使自身拥有相对系统化的教育架构[3]。以学前教育工作各项要求为基准,幼儿教师应掌握各方面实践能力,包括了解与观察幼儿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学前教育能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达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等。唯有合理、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才可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进而满足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要求。

(三)丰富学前教育领域的科研成果

科研工作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现如今,多数人对于幼儿教师的认知有一定的偏差,将幼儿教师视作教育幼儿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其科研能力不足,认为教育科研工作需要高层次学术研究人员。事实上,这属于认知误区,各种教育科研问题需要从实践活动当中获得,而幼儿教师身为教育工作实践者,势必会接触诸多教育科研问题。现阶段,教育科研领域存在的明显问题便是实践者、教育研究者之间职业隔离现象严重。因此,高等院校应在课程的社会层面考量,将教育实践者转变为教育研究者,所以课程设置应致力于提高学生研究能力,从而丰富学前教育领域的科研成果。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本原则

(一)先进性原则

社会的不断进步既呈现在经济层面,也表现在科技创新层面,而对教育的方法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甚至海外已出现诸多前沿性理论成果。在此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及研究人员,应切实发挥现阶段课程体系的优越性。同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与先进性理论、技术成果,不断完善现今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并合理增设有关课程,真正满足社会各领域对国家幼儿教育事业的要求,应使学生群体全面汲取优秀成果,加强个体素养,这便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创新性和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应将学生群体置于主体地位,真正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及主动性,让教育过程切实处在师生互相促进及协同发展的状态下,进而实现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为学生讲述相关方式方法,使学生在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及方式后,可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效、主动提升自我。另外,在课程设置层面,也需要贯彻以生为本理念,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为其提供表现机会,教师要尽可能避免注入式知识讲解,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留出一定时间进行创造。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教育目标定位相对模糊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需求规格有所提升。幼儿教师学历也逐步由高中、幼师过渡到专科、本科。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托幼机构成为该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传统的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目标明显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学校与学生群体多元化需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部分高等院校的学前专业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存在模糊现象,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进行的结果,也是教育工作的保障所在,对于教育过程发挥引导作用。以往该专业人才培育注重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建构,认为专业理论能够不借助任何中介就能转变成实践智慧与实践能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教师片面地注重理论,在较大限度上忽略专业课程的生活性及实践性特点,致使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所降低。这一教育目标,具有研究型、学术性及理论性特征,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教育目标应彰显职业性、应用型与技能型特征,以及专业知识综合性与基础性。

(二)专业课程实践教育环节较为薄弱

众所周知,应用和创新是应用型人才的代表性特点,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部分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方面的实践教育环节较为薄弱,且存在实践教育体系还未完善建立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内部缺少教育基础设施和设备。例如,幼儿游戏、教育实训中心以及卫生保健实训中心等诸多基础设施,并未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指标,更别谈奥尔夫音乐教育以及蒙氏教育等实训教室这些特色化教学设备。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及实习基地存在建设落后的问题。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校外实践及实习基地拓展、建设工作仍鲜少运用校企合作模式,大学生见习和实习时间、机会显著不足。

(三)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完善且科学的课程安排是落实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育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主要介体。具体而言,在应用型人才培育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着课程体系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层面沿用以往师范类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4]。专业基础理论和教育类课程设置偏多,而专业技能相关课程所占课时较少,缺乏多样性的专业选修课,无法切实满足大学生们个性化发展要求。其次,有些学校在课程设置层面盲目借鉴其他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倾向于技能类课程教学,对于理论性课程安排较少,致使学生的知识架构缺乏理论深度,知识体系也不完善。最后,部分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存在因人设课的情况,使得教育方案呈现出异动状态。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对策

(一)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明确专业课程教育目标

众所周知,课程教改的关键问题在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工作的着眼点与落脚点,所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我国对于幼儿教师所提出的标准越发重视其能力,多数研究人员表示,学前教育专业应提升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涵盖设计与指导实践活动能力、环境营造与应用能力,以及科学安排与组织“一日生活”能力。所以,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应以学生未来岗位就业需求及幼儿教育工作者职业能力为依托,高等院校应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设计为:充分掌握与理解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及实践的观点、政策、客观规律、原则与方法,了解当代学前教育观念,真正热爱自身教育事业,明确积极的教师观、儿童观与教育观;可正确认知多元化幼儿教育问题及现象,分析与探索现实生活当中幼儿教育存在的不足,初步掌握借助教育理论探析、引导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的能力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综合运用技能。

(二)牢抓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改革以往教育手段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学前教育专业应在注重课程教学理论性的同时,提倡学习和实践工作的统一性。一方面,学校可通过教育见习活动展开专业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第三学期阶段,学校应以教育内容相关要求为基准,为大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教育见习活动参与机会[5]。专业教师应基于教育内容设计合理的见习任务,指导学生了解观摩记录相关内容及方法等具体要求,同时在学生见习过程当中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认真观察与了解幼儿学习行为特征和表现、幼儿园实际教育环境、教师教学行为、课堂活动和游戏活动安排设计以及开展评价的全过程、班级活动组织及管理、一日活动具体流程等,持续积累教育感性经验,真正深化对于专业理论内容的理解与认知。随后,基于教育见习活动所发现的教育问题展开组内探讨,在拉近理论和实践距离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现阶段学前教育领域所体现出的问题,增强问题意识,从而为学期论文撰写提供充实的选题和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进案例分析法。一般来说,案例源自实际生活,有着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所以案例分析法通常可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切身体验与感受幼儿教师角色,以幼儿的角度考虑教育问题,借助自主研究或者组内探讨等形式,把理论和实践充分融合,这不但可检验学生知识迁移水平与合作创新水平,还可切实培育其职业情感和专业认知,调动其从业热情。

(三)优化现行课程设置,构建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丰富通识课程教学内容。由于幼儿在校所学内容涵盖社会、语言及科学等诸多领域,加之幼儿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对很多现象及事物均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因此通识课程需增加自然、人文与科学等课程内容,唯有持续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修养,拓展其知识体系,才可使其充分满足日后工作要求,从而为其职业发展夯实基础。与此同时,幼儿教师应掌握与幼儿互动交流的能力,充分了解幼儿心理及生理特征,可深入浅出地进行知识讲解,所以学校还需在通识课程中引进教育类课程。另一方面,适当调节专业课程设置。合理增加授课时间,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对于技能类课程及专业类课程知识的学习。对于专业学科课程而言,可把部分基础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适当合并相似性程度较高的理论性课程,继而减少学分与学时。对于技能类课程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相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有所差异,在习得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以工具性及实用性为基准,强化艺术类课程和实用性美术课程的教学。另外,还应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借助区域资源,各院校还可增设部分特色课程,例如泥塑、民族舞蹈及剪纸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我国社会迅速发展,在此环境下,全国各幼儿园均相继对于课程进行更新与调整,这导致幼儿园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标准逐渐提升。所以,若想使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真正满足岗位工作各项要求,需以应用型人才培育为基准,进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真正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培育一专多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娅.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C]//2017年国际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部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学术期刊专业委员会,2017:2.

[2]王晓娟.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8.

[3]吴彬.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研究[J].海外英语,2019(17):108—109.

[4]李潇.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的实用化发展趋势及提升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8):86—89.

[5]杜志敏,李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34(10):55—56.

作者:周先利 莫群 单位: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